电影课《狗十三》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9篇)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9篇)《狗十三》观后感篇1我的爱因斯坦丢了,是在爷爷买菜时它自己溜了的,它是我最爱的宠物狗。
全家没有一个人去寻找它,就像他们从来不认识它似的。
没有人知道它对我有多重要。
大人们只知道它就是一只狗,是个畜生,他们忽视它,所以不会有人在意它的安危。
只有我知道,在大人们忙于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在那些被忽视掉的日子里,陪伴我的,只有爱因斯坦。
我发疯了一样的寻找它,在漆黑寒冷的夜里奔跑,哭泣,呼喊,没有一声回应。
寒冷的气流肆意地侵蚀我的四肢,我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
我想,我永远都不会感受到冷了。
爷爷追了出来,他把衣服给我让我穿上,怕我着凉,可是我最爱的狗都丢了,我还有什么心情穿衣服?我不想穿衣服,推了爷爷一把,爷爷摔在地上,崴了脚。
我还在跑,我一直哭一直哭,没有人明白我。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被判给了爸爸。
爸爸又娶了一个我不认识的阿姨,他们生了个大胖小子。
一屋子人都非常开心,没有一个人告诉我。
也许,我不应该知道吧!我一直生活在爷爷奶奶家,爸爸每天都很忙,每天都有很多的工作,现在他还要养他的儿子,忙的更带劲了。
在我的小小世界里,唯一能走进这个世界的,只有我小小的狗,可是,连它也丢了。
丢了狗之后,我一直很难过,每天耷拉着脑袋,丧着脸。
我不甘心,我一定要找到它。
我用攒了好久的零花钱去打印了寻狗启示,到处贴,到处发。
或许是被我的努力感动了,或许是对我的执着无可奈何,大人们重新给我买了一只看着很像爱因斯坦的小狗,还欺骗我说是爱因斯坦自己回来了。
我兴奋地从学校逃课回来,却发现那根本不是我的爱因斯坦。
我讨厌他们哄骗我,我哭着说那不是爱因斯坦,那不是……没有一个人理我,大人们都说那就是,那就是。
我跑了出去,碰到了姐姐的男朋友,他听了我的话后安慰我,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原来他也是大人的世界中的一员。
我想不通,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事情是理所当然呢?以爱为名义的欺骗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吗?就应该值得原谅吗?不,我不能原谅他们。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影片以少女李玩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揭开了中国式家庭教育和青春成长中的种种问题,让人深思。
李玩,一个普通的初中女孩,她的世界原本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美好的憧憬。
然而,家庭环境的束缚和成人世界的规则,却让她的青春变得充满了苦涩和无奈。
电影中,李玩的父亲为了让她提高英语成绩,擅自修改了她的兴趣小组。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举动,却反映出了家长们常常以“为你好”的名义,替孩子做决定,完全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李玩的内心,她热爱物理,对宇宙的奥秘充满了向往。
可父亲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她梦想的一次打击。
这让我不禁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的兴趣爱好就这样被家长无情地扼杀在了摇篮里。
李玩的狗“爱因斯坦”走丢后,全家没有一个人真正去努力寻找,反而试图用一只新狗来敷衍她。
大人们觉得这只是一只狗,丢了就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对于李玩来说,“爱因斯坦”是她的伙伴,是她孤独时的倾诉对象。
大人们无法理解孩子与宠物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感,他们的冷漠和不理解,让李玩感到无比的失落和伤心。
在寻找“爱因斯坦”的过程中,李玩的情绪逐渐崩溃。
她四处张贴寻狗启事,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阻拦。
而家人的不支持,甚至是指责,让她感到自己在这个家里是如此的孤立无援。
这也反映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家长们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却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后来,李玩在父亲的暴力下,不得不妥协,接受了新狗。
但她的内心,却始终无法忘记真正的“爱因斯坦”。
这一段让我感到无比的心疼。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多少次因为长辈的权威和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持,违背自己的内心。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李玩在一次次的挫折和打击中,逐渐变得“懂事”。
她学会了迎合大人的喜好,不再任性,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
她在酒桌上,为了父亲的面子,喝下了那杯她原本不愿意喝的酒。
她看到了真正的“爱因斯坦”,却不敢相认,只是默默离开。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狗十三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狗十三观后感1前几天跟同学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狗十三》,我一般不太喜欢看国产电影,一开始对这部电影就抱有期待是因为另一个去看过的同学跟我说看了之后感觉很丧。
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平淡的述说着发生在一个13岁的少女身边的事情,但却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之中不断的上演着。
很多人说如果看完《狗十三》你没有找到共鸣说明你生活的很幸福。
电影中李玩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虽然爷爷奶奶很爱她,但他们关注的都是李玩有没有吃饱穿暖,从来不会深入孩子的内心关注她的内心世界,她的爸爸也是,遇到问题只会用吼的方式让她屈服。
他们不理解一条狗对李玩的意义所在,甚至用成年人的方式又买了一条一样的狗来冒充爱因斯坦。
当李玩发现这个“爱因斯坦”也像自己一样无助的时候最终接受了它,但爸爸确因为它不听话又要把它送去狗肉店。
答应李玩要去天文馆却因为应酬而爽约,在打骂了李玩之后又给她道歉展现出慈祥的父爱,就像打了你一耳光又给你一颗糖吃。
很多父母尤其是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缺失的,给你钱花,要买什么都给你,但爱从来就不是如此的简单,爱是陪伴,爱是理解。
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大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解决与孩子之间的分歧,不懂得倾听,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李玩在大人的世界中一次次的抗争,却一次次的以失败告终。
慢慢的,她也开始改变,变成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但她却再也不是那个为了找“爱因斯坦”而撕心裂肺痛哭的自己了。
或许我们有一天会在这样那样的.抗争与妥协中一步一步的长成了大人模样,但我却更希望我们永远都不要长大。
狗十三观后感2每个人都有青春,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青春也显得尤为不同。
由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中就讲述了主人公李玩从一个13岁的少女到成年之间所经历的残酷变化,剧情引人入胜。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宏大的场面,有的只是一个十三岁女孩李玩的成长故事,却如此真实而深刻地触动了我。
李玩生活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
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无奈。
一开始,李玩因为兴趣小组的选择和父亲发生了冲突,父亲不顾她的意愿强行替她做了决定。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成长,有多少时候,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替我们做了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选择,却从未真正倾听过我们内心的声音。
李玩喜欢物理,却被父亲要求选择英语小组,这种不被理解和尊重的感觉,或许很多人都曾体会过。
而她为了寻找自己的“爱因斯坦”,那种执着和不顾一切,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内心的纯真和对爱的渴望。
她不是在找一只狗,而是在寻找那份失落的理解和陪伴。
影片中的父亲,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他爱李玩,却不知道如何去爱。
他会在李玩取得好成绩时给予奖励,也会在李玩犯错时暴力相向。
他以为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是爱,却从未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种爱,是那么的片面和肤浅。
爷爷奶奶对李玩的爱,也是传统中国式长辈的爱,他们关心李玩的生活起居,却无法理解她的精神世界。
在李玩把爷爷推倒受伤后,爷爷也只是默默地叹气,他们的爱充满了包容,却也带着无奈。
而继母,在这个家庭中始终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
她对李玩的态度,表面上客气,实则疏离。
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努力去调和各种矛盾,但这种努力往往显得那么无力。
李玩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了妥协和迎合。
她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再反抗父亲的权威。
当她在饭局上吃下那块狗肉的时候,她内心的纯真和坚持已经被现实磨灭了。
那一刻,她真正地长大了,却也让人感到无比的心疼。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成长的问题。
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学会迎合社会的规则,放弃自己的个性和梦想?还是在现实的磨砺中,依然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善良?李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被现实同化的过程,她失去了自我,变得懂事、听话。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6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狗十三》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狗十三》观后感篇1其实看海报就大概能够想象电影说了什么,关于家庭教育,关于父母对孩子的“为你好”式的试图掌控。
这么想来,题目也未必不确切。
人对狗的要求是什么?聪明、忠诚、听话。
人对人呢?聪明、忠诚、听话。
如出一辙。
据说电影最开始叫《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后来改成了《狗十三》,整部电影以狗来命名,但其实是以狗为引子,来讲述人的故事。
我打上一段的时候,最初打错了一个字,打成了“以狗为影子”,唔,结合题目,这么说也说得过去,以狗写人。
中文太多时候真是有趣。
电影的一开头,少女李玩在念叨平行世界,由于这次我丝毫没看剧透,我以为又会是文艺片一贯不说人话的调性,接下来的剧情让我发现是我想错了。
一个喜欢物理的女孩子,却在家长和老师的干预之下,修改了学习小组,选了英语。
这是中国家长和孩子最常见的冲突,此后在电影里,这样的类似的冲突不断出现,让孩子更改学习小组,让孩子陪同出席人情饭局,让孩子懂事一点放弃找狗……这种冲突不仅仅出现在电影里,也出现在非常多的家庭里,而这种家长和孩子的价值观冲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贯穿整个生活的,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在几乎每一项决定里,几乎都有着这样的冲突。
屏幕上李玩在浴缸里哭的时候,我在屏幕外的电影院里泪流满面,和她一样不停落泪却又无声无息。
有朋友说,要不是旁边有人我也哭了。
人有很多时候,是不愿意在人前放悲声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流泪都是无声的,一个人躲在被子里,一个人蹲在地上,一个人在黑暗里。
然后擦干眼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有时候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经历了怎样的难过。
还好我这些年,开始能够把这样的难过倾诉出来,不能够让A知道,但可以说给B听。
好在我运气足够好,有足够多的朋友愿意听我絮絮叨叨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不开心和难过。
2023狗十三观后感_4

2023狗十三观后感2023狗十三观后感1看完本片心里感觉好压抑啊,单亲的孩子成长中跟随的一方父/母,若不能给予完全的爱,那还真不如当初放弃那抚养权。
社会中我相信很多单亲的小女孩不如片中李玩坚强的那么快,懂事的那么快,还能懂得自爱并遇到一个陪着她不愿伤害她的男孩子。
看到最后李玩自欺欺人,开始努力说服自己,让自己假装像“真正的大人”一样思考,隐忍,说话,做事时,不禁心疼。
成年之前有时由不得自己,待经历多了,慢慢我们会看清也会看开很多。
希望所有单亲或者失去双亲的小朋友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轻易放弃用错方式爱你的人,因为有时候你眼中的大人或许真的没你成熟懂事,毕竟一个是第一次当别人孩子,一个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让大家相互陪伴成长,理解方能善果,有耐心祥云一定会来笼罩大家的!2023狗十三观后感2农历的这个寒冬,从校园跳出的他,显然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狗十三》狗十三一部把亲情,爱情,青春,成长,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的电影,看了两边,才读懂该影片的深刻含义。
是啊,我们的青春不就是这样度过的么,叛逆,早恋,高考,失恋,大学,梦想。
吵着要离家出走。
诗和远方,小时候的梦很遥远,长大后你不停的'努力,有时于它近在咫尺,有时它又远在天边。
还记得那个最初的你吗?长辈问你道:长大了想干啥呀?,那长大了想干啥呢?当科学家?当诗人?从政?你我的未来都是未知的呢!奈何我们没有预见未知的超能力。
十三岁处于叛逆期的女主角,在家里于长辈显得格格不入,父母离婚,长期远离的父亲从来就不理解自己,又缺乏母爱。
家庭的不完整,导致女孩的成长缺陷,视狗狗为伙伴的女孩在丢失狗狗后的无助,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接受狗狗丢失的现实。
在后母买来一只狗狗骗自己找到爱因斯坦时,慢慢接受了这位新来的伙伴,可好景不长,在弟弟的逼迫下又再一次将她的伙伴扔了出去,此处的特写时现中国家庭给孩子过度的溺爱,孩子犯错也不管,好像弟弟走的路与女主角似乎差不多。
观《狗13》有感八篇

观《狗13》有感八篇【篇一】“我打你是因为爱你,你长大就明白了。
”相信这是很多人童年都听过的一句话。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孩子很多都是被“打大”的。
好一点的,孩子吃饱穿暖、学习好、特长多就一切万岁;残酷一些的,孩子犯错时,必然要上演“男女混合双打”。
看完《狗十三》,我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无论多么努力、多么听话,但总是与他们期盼的模样有差距。
除了懂事,我好似别无选择。
父亲总是容易冲动,有一次他喝多了,打我打得莫名其妙。
我们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对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待我们的一句谢谢你。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
继母随便找只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成认这就是爱因斯坦。
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要把新狗卖了。
狗只是畜生,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
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
弟弟挑衅新狗在先,爸爸却去打新狗。
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
于是,李玩变得“成熟懂事”了,她会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她会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
起初,我不理解李玩的小狗被爷爷带丢之后所表现出的极端反响,我也觉得是她不懂事。
但其实站在李玩的立场上想,在一个爷孙两代存在代沟的家庭里,被父亲带来的小狗显然是李玩最依靠也最能与之对话的伙伴。
李玩吃饭的时候会自己端着饭去看电视,深夜吃了晚饭会一个人去煮面,她与奶奶爷爷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
更何况她是一个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女孩。
小狗在李玩心中的地位和此时此刻李玩在重组家庭中的地位一样,是被呵护,被疼爱的对象。
而小狗丧失以后,由于继母与父亲所生的男孩进入家庭,李玩也成了这个家庭的替代品,她不再是爷爷奶奶眼中的唯一,最好的证明就是爷爷的态度,他明知这条送来的狗只是个替代品,却一改对李玩呵护有加的态度而大声斥责,让李玩承受这个替代品。
李玩在家中地位的滑落使她更加意识到成长中所经受的苦痛——你无权自由表达你的意见,只能被动去承受长辈权威的一切训示。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如果存在平行宇宙,那这样的问题就都解决啦。
李玩寻找走丢的狗狗的那段戏,其实后面演得有点多余,但是那种任性的脾气,我却真的感同身受。
所以,一定要给一星以示鼓励。
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自己是无理取闹,但仍然固执地坚持着。
后来,我被父亲打得很惨,还有老人家拦着的情景,都让我感到无比熟悉。
演弟弟的小朋友为影片提供了很多笑点,但看着他被父母宠爱的样子,我却有点庆幸,因为我自己也是被爸爸妈妈宠爱的更多的那个。
有时候,弟弟还要让着我,这让我感到有些羞愧。
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姐姐看着弟弟被他的爸爸妈妈宠爱,甚至还说要去他家让他爸爸给她买玩具,“我爸爸”这个字眼刺痛了我。
我经常跟弟弟说“你爸爸你妈妈”,他就会纠正我,爸妈听到也会生气,现在想来,那其实是很幸福的。
就像姐姐犯了错,推倒了爷爷,被爸爸打,而弟弟打伤了奶奶,爸爸却哄他,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后来,明知道那只狗狗不是自己的爱因斯坦,她却还是选择假装相信。
为了让爸爸开心,她开始学习不擅长的英语。
弟弟生日会上,她虽然被冷漠对待,但还是选择接受。
其实,她一直在妥协,按照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去做,这样就不会有那些烦人的话,不会有争吵,甚至可以让他们开心,这不是也很好吗?电影的定格在弟弟学不会滑旱冰,老师严厉地纠正,而家人在旁边默默地看着。
也许这就是我自己的影子,我不愿站起来,但所有人都默默地看着我,催促我往前走,我能做的,只有按照指导站起来。
这是谁的成长呢?这样的事情,以后还多着呢。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我们要学会妥协,学会接受现实,学会在不完美的世界中生存。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我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他们应该在自由的天空中闪耀。
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课《狗十三》心得体会周末电影课我选择了曹保平导演的影片《狗十三》。
这部电影被禁演5年,一经上演便好评如潮。
我看后非常震撼,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反映青少年成长的电影,但影片的一些逼真的细节,让我颇感不安。
我一直犹豫着能否在教室里放映这部影片。
在放映之前,我特意找来一些学生试看了部分情节,并告诉了他们我的担忧,结果这些孩子非常明确地表示能够接受这部电影。
晚上7点10分电影《狗十三》准时在两个班的教室里播映。
学生们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陪着他们。
自始至终,孩子们都很安静,随着剧情的缓缓展开,故事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一些学生开始低声地哭泣。
一影片一开始是主人翁李玩的特写镜头:十三岁的李玩(张雪迎饰演)带着牙套冲着镜头微笑;她额头上有淡淡的青春痘,眼睛亮闪闪的,伸出舌头做着怪表情,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她趴在桌子上自言自语:“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比如今年过年我买那件绿毛衣,从交了钱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
红色的也好看啊,但是买了红的,我肯定也会后悔,对吧!就像人在夏天很难记起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呢又忘记了夏天有多热。
你看,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所以呢,如果选了物理小组,也会想回去改的,还有物理老头也不喜欢我……”镜头是平视,色调是温暖的。
接着镜头转换到了李玩的学校,镜头是仰视,色调很冷。
李玩的父亲在学校要求她改兴趣小组。
李玩喜欢物理,不想参加英语兴趣小组。
老师和她父亲反复劝说,李玩一直沉默不语。
李玩的父亲突然生气地拍打女儿几下,拿起笔大声地说:“改了,改了!”镜头快速推进,李玩的父亲帮她改了兴趣组。
老师和父亲显得很高大,李玩在镜头里却很弱小可怜,一直面无表情的李玩哭了。
出了老师的办公室,校园里人潮涌动。
李玩的父亲为了安慰她拿出几百块钱,追上女儿讨好地递给她说:“给你点钱,想买点啥买去!”李玩一把推开了父亲的钱,哭着跑开了。
她不理解父亲所说的“等你大了你才知道是为谁好。
”镜头中父亲与李玩的距离很远,代表父女俩人关系的僵冷。
李玩父母离异,她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
她父亲成立了新家庭,后妈为她生了一个弟弟昭昭。
家里的人却瞒着李玩。
为了安慰李玩,她父亲给她买了一只狗。
她看到小狗躺在纸箱子里满脸惊喜,但一听说是父亲送来的,马上变了脸色说:“我不喜欢狗,让我爸拿走吧!”她拒绝同父亲和解。
晚上李玩偷吃方便面,一个人坐在阳台上拿着筷子挑着方便面边吹边吃,镜头在窗子外缓慢推进,音乐干净,色调很暖,李玩的形象极其纯净。
门外是小狗祈求进门的呜咽声。
李玩心生恻隐,开门将小狗装进纸箱带到了卧室门口,接着放到了床边。
小狗在纸箱里小声地呜咽着,孤独而可怜。
李玩最后将小狗抱上了床,她抚摸着小狗睡着了。
她接纳了小狗,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爱因斯坦。
小狗爱因斯坦每天迎接她回家,陪伴着她。
李玩给爱因斯坦买猪肝掺米饭当狗粮,吃饭时小狗一碗,她也吃一碗。
她当爱因斯坦是自己的家人。
小狗走进了她的内心,帮她隐藏着一些小秘密。
二一天,爷爷带爱因斯坦去买菜,一不小心小狗走丢了。
一家人一开始没敢告诉李玩小狗爱因斯坦丢了。
李玩的后妈给她买了一双直排轮的轮滑。
李玩滑着轮滑,在家里寻找小狗爱因斯坦,没找到。
李玩的爷爷想告诉她真相,可李玩的父亲阻止了他。
他故作镇定说:“为了你的学习呢,我想把狗送走。
你爷爷还替你说话,说狗走了娃会伤心。
”李玩却不断地着急发问:“我的爱因斯坦呢?”“狗丢了,你们找了没有!”李玩问,“你们根本没有找过,对不对?”大人眼中爱因斯坦只是一只狗,李玩眼中却是一个生命中重要的伙伴!她不可能漠视它。
李玩脱下轮滑鞋,穿上自己的运动鞋,跑出家门。
此时,镜头改为俯视,暗淡的色调中瘦小的李玩一个人不停地呼喊:“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她跌跌撞撞地跑着,拼命四处寻找她心爱的小狗爱因斯坦。
李玩带着哭腔的呼喊飘荡着小巷子里,低沉的音乐撩拨着光影,凄楚无助的李玩令人落泪。
天色已晚,李玩仍在哭着寻找爱因斯坦。
爷爷和堂姐李堂的关心与劝告她也不领情,她还将试图拉她回家的爷爷推倒在地。
李玩找狗的镜头整整用了5分钟,导演通过镜头的俯视、色调的暗淡,音乐的低沉来烘托李玩的内心的绝望与无助。
这一段情节非常出彩,李玩孤独无助的形象一下子抓住了观众了心。
李玩在寻找爱因斯坦时,其实就是她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刻。
她突然意识到她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那么不重要那么渺小。
她所有的情感寄托,因为小狗爱因斯坦的丢失而坍塌。
狗丢了,没有一个人去找,正像她说的那样:“爱因斯坦感冒了怎么办?”谁会顾忌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在中国老人为大,小孩子的事情,包括情感、独立、自由,爱好等等,统统不算什么。
内心失望透顶的李玩把自己关在卧室里,用疯狂的音乐隐藏起她的悲伤。
窗户玻璃上写满了小狗的名字:爱因斯坦。
窗关着,李玩在哭泣。
镜头内外切换,但特写却是李玩小手抚摸着玻璃上小狗爱因斯坦的名字。
第二天,李玩将寻狗爱因斯坦的启示贴满了整个小巷。
没有爱因斯坦的家,李玩忽然觉得很孤独。
她蜷缩在阳台上,拉着窗帘,没有人会发现她。
她像简·爱一样躲藏在窗帘后面。
镜头将李玩瘦弱的身影无限突出,同时也展示了她内心所受的巨大创伤。
这一细节的刻画无疑非常成功,充分显示出导演兼编剧曹保平扎实的写实风格。
三狗丢失后,李玩拒绝和家人沟通。
她用沉默反抗大人的冷漠。
李玩的后妈为了安抚家人出了一个主意:她又买来一只和爱因斯坦一样的小狗欺骗李玩,说狗找到了。
李玩兴冲冲地跑回家。
一眼看出这只狗很像爱因斯坦,但真的不是爱因斯坦。
全家人一致说这就是爱因斯坦。
李玩的后妈特别强调这只狗就是爱因斯坦。
当所有人都欺骗李玩时,李玩彻底愤怒了:“你当我是傻子吗?随便找条来狗就没事了?这是你们对待错误的态度是吗?我告诉你们,我不要这只狗,我现在就把它扔出去。
”李玩执意要把狗赶出家门,李玩的爷爷瘸着腿出现在客厅中,他大声地制止孙女:“狗都找到了,你还想咋啊”此时镜头由俯视向爷爷,切换到李玩满脸委屈的泪水。
李玩流着泪看了看爷爷,选择了沉默与屈从。
从此李玩开始反抗。
她将奶奶递给她的饭碗摔碎在那只新买的小狗跟前。
然后和家人大吵一顿,逃离了家。
她晚上偷跑出来和堂姐的男朋友高放学会了喝酒。
奶奶担心李玩,外出寻找孙女迷了路。
李玩父亲赶回来,正好看到了拎着酒瓶的李玩。
李玩故意当着父亲的面喝酒。
她父亲一把摔碎酒瓶,拉着她去找迷路的奶奶。
镜头快速推进,画面开始急速地转换,李玩的手腕被酒瓶扎伤,她一只手紧紧握着伤口。
找到了奶奶后,李玩被父亲一把推倒在沙发上,他斥责道:“那么晚了你干啥去了?还喝酒,委屈大的很嘛!”李玩父亲用耳光和拳打脚踢教训着弱小的女儿。
她哭泣着被父亲狠狠地责打。
此时的镜头在狭小的客厅内急速转换,李玩在父亲的打骂声中显得格外凄楚。
李玩被迫认错后,躲进了卫生间,镜头特写了李玩鲜血淋漓的手腕,接着又是一个特写镜头李玩在淋浴的水中哭泣。
此时,镜头缓慢,音乐压抑,不断下落的水滴正像李玩内心无限的痛苦。
淋浴时的水汽渐渐弥漫开来,镜头模糊,李玩也消失在水汽中。
所有人都为李玩揪着心。
然而李玩却决绝地成为了反抗者。
她将后妈买来的狗丢到了小区的门柱上。
四李玩的弟弟一岁了,要过生日。
弟弟突然出现在了李玩的眼前,这个凭空而来弟弟让李玩猝不及防。
这是狗丢了后一个更大的打击。
她一下子呆住了。
在弟弟昭昭的生日宴会上,一家人兴冲冲地众星捧月般围着弟弟昭昭。
镜头从众人中渐渐切换向满脸落寞的李玩。
弟弟的到来让家里热闹起来。
弟弟顽皮,用棍子打伤了奶奶的头,没人责怪他。
这就是中国式教育,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所以不用道歉,不用挨训!终于肆无忌惮的弟弟用棍子敲打小狗,小狗最终咬伤了昭昭。
李玩的父亲怒气冲冲地要将狗送到狗肉店去。
李玩哭着跑来求情也无济于事。
爸爸带着狗开着车走了。
她彻底对大人们失望了,她选择独自去救那只无辜的狗。
她哭着跑过一家家的狗肉店,再次孤独地寻找小狗。
最后身心俱疲的她,找到了堂姐的男朋友高放。
李玩在酒吧里用喝酒释放自己内心的伤心。
面对赶来寻找她的父亲,李玩选择了反抗,她拒绝跟父亲回家。
面对英俊的男孩高放,李玩反抗世俗,她拒绝高放的情感。
李玩的抗争换来心灵的自由,她的心智得到了成长。
最终,她在全省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被保送上重点高中。
一家人异常高兴。
李玩的父亲也告诉她,那只狗没有被送到狗肉店而是被送到了流浪狗收容所。
她赶到那里,那只狗却已经绝食而亡。
影片的最后是李玩的父亲边开着车边内疚地哭泣,他捂住了女儿的眼睛,他不愿让女儿看到自己流泪的样子。
父亲的流泪,让李玩的反抗得到了释怀。
她原谅了父亲。
一天,风和日丽。
李玩和姐姐李堂一起在街上行走,竟然遇到了她原来丢失的小狗爱因斯坦。
李玩却不愿意再要回爱因斯坦。
经历了这一切,喜欢物理的她似乎知道存在平行宇宙,眼前的爱因斯坦犹如平行宇宙中的她,爱因斯坦见证了她青春里的反抗与妥协,痛苦与欢喜。
李玩宁愿躲在角落里,用泪水纪念曾经的抗争与伤痛,也不愿再次经历那些伤痕累累的不堪往事。
五影片结束后,学生依然没有从影片中走出来。
当我在思考影片的意义时,我忽然到了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的著作《反抗者》。
加缪书中说:“何谓反抗者?一个说‘不’的人。
然而,他虽然拒绝,却并不放弃:他也是从一开始行动就说‘是’的人。
”其实李玩就是一个孤独的反抗者。
一开始她是一个选择说“是”的人,但是现实让她不得不成为一个说“不”的人。
中国式的服从教育,让李玩用反抗,证明自己的存在。
在她心中,加缪所说的“我反抗,故我们存在”就是真理。
虽然选择成为一个说不的人,很痛苦,也很艰难。
但是这个过程对于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成熟,最终走向内心强大不可或缺。
曹保平导演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与隐喻,让这部片子显得寓意丰富。
比如两只狗命运的对比,一只因自由被人收养,一只因抛弃后绝食而亡;李玩和姐姐李堂对待早恋的对比,一个理智而果断地拒绝,一个疯狂而迷茫地追求;家人对李玩和弟弟的教育更形成鲜明对比:对女儿是严厉责骂;对小儿子是步步退让,溺爱呵护。
同时,两只狗的结局也隐喻着影片对一个孩子反抗的尊重,以及对青春期孩子选择自由的最大限度的理解。
《狗十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家长的丑陋与无奈,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在期间所受的伤害,幸好李玩的反抗因为内心的善良与坚定,而走向了理智与强大。
否则,我们无法面对像李玩那样孤独而可怜的反抗者。
六学生看完《狗十三》的影评令我惊叹,这些同李玩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有着更加与众不同的理解。
李想在题目《在灰暗中走出精彩》一文中这样评论道:“看了电影《狗十三》,我很同情李玩。
父母离异,从小被忽视,连名字都起的很随意。
她像夹缝中的小草,生活艰难,无助。
李玩喜欢物理,可爸爸却硬逼她学英语,她没有权利和自由,更没有选择的余地。
大人们总是站在所谓正义一方演讲,他们说怎样就是怎样。
李玩的父亲承诺一定要带她去看天文展览。
可他食言了,并在饭局上强迫未成年的女儿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