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完整版)(20200903080501)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完整版)(20200903080501)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完整版)(20200903080501)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

-银监发〔2005〕88 号2005 年12 月30 日

各银监局:

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内部指引》于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对于各类商业银行2005年度的评级,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二、试行阶段,需要对定量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设定、标准值和分值区间的设置

进行更加充分的数据测试,必要时对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及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各项评价标准在打分”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请各银监局认真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三、《内部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因素的评价是难点,对于评级人员要求较高,评级人员须具备良好的监管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监管工作经验,

并且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以及评级原理和方法,能够依据定性评价因素及其

细化的评价标准对银行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评价。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

经验、收集评级信息的情况、对监管评级的理解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评级尺度

不一,严重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因此,请各银监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

培训工作,确保《内部指引》的顺利实施。

四、监管评级有效的推行和使用,还有赖于规范的评级程序和工作制度。因此,

《内

部指引》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请各银监局结合银监会监

管业务流程再造和监管资源整合等工作,严格按照监管评级的流程和职责分工做好评级工

作,以确保评级工作质量。

五、按照“ 1104工程”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规划,《内部指引》试行后,银监会

将据此开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子系统”,实现定量指标评价的自动化,定性因素评价的规范化,并通过该系统对评级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提高评级工作的效率。

六、各级监管机构及其参与评级工作的监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防止监管评级结果的误用和滥用。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

第一章总则

为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实现对商业银行的持续监管、分类监管和风

险预警;为推行同质同类银行比较和差别监管模式,逐步统一同质同类银行的监管标准,进一步规范监管评级工作,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现行的评级体系进行整合、修订和完善,依据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借鉴国际通用的

骆驼(CAMEL )评级体系”,广泛吸收英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地区监管机构关于监管评级的良好做法,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制定本指引。

一、功能

(一)有利于监管机构全面掌握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建立了

一个对银行机构的风险和经营状况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系列分析银行风险的方法与标准,旨在帮助监管机构及时识别、判断银行的风险状况和严重程度。

(二)有利于监管机构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监管评级通过对商业银行主

要经营管理要素的评价,系统地分析、识别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问题。监管机构据此确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包括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的频率和范围。它既是对监管机构一

个周期的持续监管的总结,同时也为下一个周期的持续监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对商业银行实施持续监管的重要监管工具。

(三)有利于监管机构实施分类监管,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有效性。监管评级结果将作为监管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和依法采取监管措施的基本依据。

二、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所有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本指引适用于对上述金融机构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

本指引不适用于新设立的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可以依据本指引对新设立的商业银行进

行试评级,但是评级结果不作为正式评级结果,且不与其他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作比较。第二章评级要素

一、资本充足状况(CapitalAdequacy)

(一)定量指标:

1?资本充足率;

2. 核心资本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 银行资本的构成和质量;

2. 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3. 银行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4. 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或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控股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

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

5. 银行对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情况。

二、资产质量状况(AssetQuality)

(一)定量指标:

1. 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

2. 正常贷款迁徙率;

3. 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4. 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5.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

6. 全部关联度;

7.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 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2. 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银行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3. 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

4. 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5. 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

6. 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状况。

三、管理状况(Management)

(一)银行公司治理状况:

2. 银行公司治理的决策机制;

3. 银行公司治理的执行机制;

4. 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

(二)内部控制状况:

1. 内部控制环境;

2?风险识别与评估;

3. 内部控制措施;

4. 信息交流与反馈;

5. 监督评价与纠正。

四、盈利状况(Earnings)

(一)定量指标:

1?资产利润率;

2?资本利润率;

3?成本收入比率;

4?风险资产利润率。

(二)定性因素:

1. 银行的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

2. 银行盈利的质量,以及银行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

3. 银行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五、流动性状况(Liquidity)

(一)定量指标:

1?流动性比例;

2. 核心负债依存度;

3?流动性缺口率;

4. 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

5. (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

(二)定性因素:

1. 资金来源的构成、变化趋势和稳定性;

2. 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头寸的调配情况;

3. 流动性的管理情况;

4. 银行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

5. 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银行头寸的能力。

六、市场风险状况(SensitivitytoMarketRisk )

(一)定量指标:

1. 利率风险敏感度;

2.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

(二)定性因素:

1.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

2.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3.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4.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

七、评级结果

单项要素评级和综合评级结果均以1级至6级表示,越大的数字表明越低的级别和越高的监管关注程度。

(一)单项要素的评级。

上述六个单项要素(管理要素除外)的评级结果均是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算术加权结果,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的权重分别为60%和40%。各要素评分90分(含90分)以上

为1级,评分75分(含75分)至90分为2级,评分60分(含60分)至75分为3级,评分45分(含45分)至60分为4级,评分30分(含30分)至45分为5级,评分30分以下为6级。

(二)综合评级。

综合评级结果是六个单项要素评级结果的加权汇总,即各单项要素的评价分值分别乘

以对应的权重系数后进行加总,得出综合评分。资本充足状况(C)、资产质量状况(A )、

管理状况(M )、盈利状况(E)、流动性状况(L )、市场风险状况(S)六个要素的权重分别为20%、20%、25%、10%、15%、10%。此外,本指引还特别提高了资本充足状况(C)的权重,特别规定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银行,其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3级;如果资本充

足率低于8%且呈下降趋势,对该银行的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4级。

加权汇总后的综合评级分值依据90分(含90分)至100分、75分(含75分)至90 分、60分(含60分)至75分、45分(含45分)至60分、30分(含30分)至45分和0 分至30分等六个分值区间分别对应1级、2级、3级、4级、5级和6级的综合评级结果。

八、其他因素(Others)

(一)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

(二)银行的控股股东。

(三)银行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情况。

(四)银行及其关联方涉及国家机关行政调查、法律诉讼、法律制裁等情况。

(五)国际、国内评级机构对银行的评级情况。

(六)新闻媒体对商业银行的报道。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对于银行风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监管评级人员将依据

这些事项的性质和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对综合评级结果做出更加细微的正向或负向调整,以增强监管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其他要素一般不可以改变综合评级结果,但可以通过“+”?”符号标识出评级结果正向或负向的趋势。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的各项要素及其评级结果和监管含义等详见附件一《商业银行监管

评级简表》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一览表》。各个评级要素的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详见

附件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

第三章评级操作规程和职责分工

在监管工作流程中,监管人员须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工作结束后,对商业银行进

行评级,或者对上一次评级结果进行修订和更新。监管人员须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

有要素和评级原理方法,依据规范的评级步骤和程序进行评级工作,并充分利用评级结果对

商业银行的不同风险状况进行比较,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间隙进行及时的监控,确定不同的监管措施和重点。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应依循以下程序和职责分工来进行:

一、收集信息

(一)收集基本信息。在对商业银行进行评级之前,主监管员应充分收集以下信息:

非现场监管信息,现场检查报告,银行的内外部审计报告,银行向公众披露的信息,银行提交的年度经营计划、经营状况报告和市场准入申请等,其他监管机构的监管信息,跨境监管

信息,国内外评级机构对银行的商业评级结果,各种媒体报道的银行信息等。

(二)筛选分析和深入收集信息。主监管员在收集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

行仔细的整理、筛选和初步分析,确定商业银行的关键问题和风险以及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评

级信息。在评级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主监管员可以通过与现场检查人员、银行的高级管

理层和银行的外部审计人员举行会谈等途径进一步收集评级信息。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的基础是评级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这个评级步骤应当由被评级银行

的主监管员完成,现场检查人员须向主监管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主监管员应力求全面广

泛地掌握评级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二、初评

(一)综合分析。主监管员对于收集到的所有评级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综合分析应严格遵循本指引确定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进行,充分考虑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分析相结

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过程中,对于银行不愿意提供的信息,应视其为不利于银行的信息;对于不能确定有利于银行的情况,应视其为不利于银行的情况;对于可能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甚至发生流动性问题的明显迹象,主监管员应当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审慎

的预测。(二)确定初步的评级结果。主监管员依据本指引规定的评级标准和方法,在综合分析评级信息的基础上,合理、准确判断被评级银行的风险状况,确定各个单项要素和综合

评级的初步结果,并依据其他因素(0)的性质和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对综合评级结果做出更加细微的正向或负向调整。

主监管员完成被评级银行的评级步骤,并对每一项评级内容的分析、判断、预测和评

价应当力求理由充分、分析深入、判断预测合理,准确反映银行经营管理各方面的状况,并

填制完成相关的评级工作底稿。

三、复评

复评是复评人员在初评基础上对被评级银行的风险与经营状况进行再评价。对于各项评级内容,复评人员不同意初评人员意见的,应当阐明理由,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复评人员可以形成不同于初评结果的监管评级级别。

复评工作由被评级银行的主监管员、现场检查主查人及其上级主管负责完成。

四、审核

评级结果最终由银监会监管部门及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的负责人审定。评级审核应当

采取监管部门主任办公会议和银监(分)局局长办公会议的形式,由所有初评、复评人员以

及资深监管人员参加。会议采取初评人员陈述、复评人员补充、集体讨论的形式。根据讨论结果,最终确定被评级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审核会议应当力求统一评级尺度,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准确和公平公正,各监管部门和各级派出机构的负责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承担最终责任。

五、评级结果反馈

(一)监管机构向商业银行通报监管评级结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工作结束后,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将综合评级结果以及各单项要素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通过会谈、审慎监管会议等途径通报给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必要时一并通报要求商业银行整改的建议。同时,监管机构还应要求商业银行在一定时限内对监管评级结果提出反馈意见。

(二)商业银行向监管机构提出反馈意见。商业银行在接到监管机构关于监管评级综

合评级结果的通报后,如果对综合评级结果有异议,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监管机构提出

反馈意见,并提供新的信息资料支持更加合理准确的评级结果;如果对监管评级结果没有异议,应当在一个月内向监管机构提供回应报告和确认书,确认评级结果并报告对问题和缺陷

的整改措施。(三)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反馈意见的处理。对于商业银行提出异议的监管评

级结果,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内部审核程序并结合银行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再次审定,除非确定有重大评级信息被遗漏,或者评级人员出现重大判断失误,原则上不对原始评级结果进行

调整。

六、评级档案整理

评级工作全部结束后,主监管员应当做好评级信息、评级工作底稿、评级结果、评级审核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