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是汉魏晋诗歌中的第一篇。

教材编者在单元学习指导中写道:“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可见,恰到好处的朗读诗篇和鉴赏独特的表现手法是领略诗歌特色,感受诗歌情趣的关键。

《涉江采芙蓉》一诗,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是“深衷浅貌”,即用质朴自然的语辞来表达深挚委婉的感情。

我在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想象,以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再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发掘浅近的文字之下深沉隽永的情感。

而在还原画面时嵌入对诗歌多重视角的解读,让学生对本诗深沉隽永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通过灵活多样且恰到好处的诵读方式,体会诗歌的美。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3.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教学重点:感知“对写法”在诗歌中的使用效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相继走过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今天咱们继续沿着诗歌这条绵长的河流,走进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创作最终成熟的《古诗十九首》。

(二)把握常识作品介绍:《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太子萧统的《文选》。

这些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士所作。

多游子、思妇的题材。

语浅而情深。

2.作品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赞《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说“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解读文本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并注意屏幕中加红色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遗:wèi,赠送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独立解读诗歌,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研究性学习:(1)学生针对诗歌中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思考。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朗读诗歌的心得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练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深入研究诗歌中的某一问题,准备下一节课的全班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朗读和背诵的情况,以及读后感的质量和深度。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的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诗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鉴赏方法;(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查找资料。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欣赏诗歌的美感;(2)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体会诗歌中的情感;(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歌背诵情况;(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综合评价:(1)结合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2)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的解析、评论、背景资料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拓展资源:相关诗歌的视频、音频资料,古代诗词鉴赏网站等。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涉江采芙蓉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涉江采芙蓉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主题:《涉江采芙蓉》赏析与创作教学目标:1.了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诗词的结构、意境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诗词。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涉江采芙蓉》的诗歌结构和意境。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3.引导学生借鉴诗词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词。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一下册语文教材《人教版》。

2.多媒体设备。

3.草稿纸、铅笔等。

教学过程:导入:1.播放一段富有江南风情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景和氛围。

2.引入课题:你们是否听过《涉江采芙蓉》这首诗词?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了解它。

呈现与讲解:1.呈现《涉江采芙蓉》诗词的全文,让学生大声读一遍。

2.介绍作者:北宋王之涣,他是一位诗人、文学家,以写景抒怀的诗词而闻名。

3.讲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故事:该诗描绘的是南京奥体中心附近的江南风光,描写了诗人乘船过江,看到江边的芙蓉花一片红艳的景象。

4.分析诗歌结构:六言绝句,共四句,每句的上下两句形成对仗。

5.分析诗歌意境: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给人以宁静悠然的感觉。

操练与讨论:1.分组让学生进行诗词赏析: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2.学生展示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讨论。

创作与分享:1.指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请学生参考《涉江采芙蓉》,自由发挥创作一首自己的诗词。

2.学生相互分享创作成果,并互相评价。

小结与拓展:1.复习课堂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与诗词相关的问题。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收集几首其他的诗词并赏析,下次课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图片、诗词赏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欣赏《涉江采芙蓉》这首诗词,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间的分享,促进了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然而,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练习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能够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运用文本分析、背景介绍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 学会欣赏自然美,提升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 课文解析2.2.1 字词解释讲解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2.2.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等,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2.2.3 典故解读介绍诗歌中涉及的典故,如“西子”、“阳春白雪”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3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找有关《涉江采芙蓉》的背景资料,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诗词欣赏的方式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涉江采芙蓉》的美。

3.2 新课讲解按照2.1和2.2的内容,进行课文讲解。

3.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查找的背景资料,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4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赏析文章。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程讨论,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涉江采芙蓉》原文5.2 参考资料提供有关《涉江采芙蓉》的背景资料、相关研究文章等,供学生参考。

5.3 教学工具采用多媒体教学,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增强课堂互动性。

6.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
语文(必修2)
第2单元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解读这首五言诗。

3.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

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

(1分钟)
一、认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

(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
写在笔记本上。

(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
..( fú róng)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2、读解全诗。

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

然后全班讨论。

(6分钟)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

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⑶背诵全诗,课上检查(2分钟)
三、品读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

(1分钟)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5分钟)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
谐音“怜”,“怜”即“爱”。

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

同时“芙蓉”“兰泽”“芳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参考:
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中的“遗”是“赠送”的意思,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
“还顾”是一个多么充满情感的动作性的画面,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动作,而“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

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

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参考:
“同心而离居”是游子漂泊的结果。

也是一个明确的原因,使得相恋双方终老忧伤。

作者的哀情当真是由眼前之乐景而激发出来的吗?不!他的哀情是时时在心头的,而这哀情的根源是什么?诗的最后一句告诉了我们——“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愁以至老的根本原因!作者虽未直接抒情,却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韵未歇、意犹未尽。

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总结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分钟)
参考:
爱恋——思念——迷茫——忧伤(板书)
四、研读探究问题
问题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气氛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时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请举例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学生研读诗歌,然后全班交流:(3分钟)
参考:
“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灞桥折柳”等。

问题2: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
学生研读诗歌,然后全班交流。

(3分钟)
参考:
在田田的荷叶间采莲思念的,常常是望夫荣归的江南女子,诗歌的第一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恰是描绘了思念中的女子不畏辛苦,采莲摘草,欲送心上人的情景,仿佛羞赧尚在,浅笑犹存。

然而,诗歌的第二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以一设问的形式使得美好的意境徒然蒙上了一层愁绪,采花摘草的快乐就在无人可送的转折中颓然然消失。

所思念的人在哪儿?在远方,他是游子。

他为何远游已不言自明。

“在远道”的意境如此苍凉,恰与“涉江”“兰泽”相应。

一、二相联,便觉得江水的浩渺,沼泽的苍茫一下子让人倍感惆怅,因为遥远,因为不
知他身在何方,所以思念也就失去了方向。

迷茫中,一个想法正渐渐清晰: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做什么呢?诗歌自然转入第三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在思妇的想象中,虚拟了远方游子正在异乡蓦然回首悄然遥望,思念妻子,思念家乡。

然而通往家乡的路那么漫长,何时功成名就,何日共话当窗。

漫漫归乡路正象征了无尽无期的心路。

诗歌的第四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又回到现实,思妇游子心心相牵,却相隔遥远。

一直到老的分离除了给人一层一层的忧伤,又会有什么呢?
五、联读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一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5分钟)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

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

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六、写读化入为出
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

(10分钟)作业:
1、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2、背诵并默写全诗。

总结语:
诗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

一首诗,就是一段情。

吟罢《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着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归,盼亲人团聚。

但愿时光荏苒,那份爱恋与思念早已把迷茫与忧伤冲淡。

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心相伴、手相牵。

(1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