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4.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 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 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在此期间体内可能 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病原体还未 完全清除,许多患者的传染性还要持续一段 时间,但食欲和体力均逐渐恢复,血清中的 抗体效价亦逐渐上升至最高水平。
感染后,大多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 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 转变为健康携带者。
(三)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 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 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 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感染后,病原 体清除,感染者获得巩固免疫。小部分则 转变为恢复期携带者。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 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 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 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 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 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 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 等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 肿大。
(三)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轻重 及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亚急性、 慢性、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 典型及非典型等。典型相当于中型或 普通型,非典型则可轻可重,极轻者 可照常工作,又称逍遥型。
(二)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
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它
出现于感染发生后几小时至几天,也可见
于某些慢性疾病。主要的改变有:
1.蛋白代谢
《传染病学》第九版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prion)、病毒(virus)、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细菌(bacteria)、真菌(fungus)、螺旋体(spiro-chete)和寄生虫(parasite),如原虫(protozoa)、蠕虫(helminth)、医学昆虫(medical insect)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重点研究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做到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包括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写过人类历史。
人类在与传染病较量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战果,19世纪以来,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发现及其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了生命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疫苗的研究诞生了感染免疫学,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已用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手段;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Koch法则”明确了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病原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许多疾病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
正是由于上述辉煌战果,加上社会文明的推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占了上风。
20世纪70年代西方医学界一度认为,传染病正在消亡。
传染病学总论人卫四版课件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第4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特异性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性 4.有免疫性
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病原体 (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 旋体、原虫等)引起的,发现病原体有利 于传染病的确诊和防治 。
2.特异性免疫 是指机体对病原体的 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故有一定
针对性。感染和疫苗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 免疫应答。包括①细胞免疫、②体液免疫。
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生机制
一、床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原体的入侵、定位和排出 多数病原体只
有在入侵门户、体内定位适合的情况下, 才能引起病变。
二、组织损伤的机制
②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 时期。
③症状明显期:病情逐渐加重,并表现出 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④恢复期: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逐 渐消退,体力和食欲逐渐恢复,直至完全 康复的这段时期。
2.常见症状和体征 (1)发热 (2)皮疹 (3)感染中毒症状
三、临床类型 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 按病情轻重分 按病情特点分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指传染病在人群中 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它必须具备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就不会发生 或中止。流行过程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 素的影响。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 殖并能不断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 括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 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的整 个时期称为传染期,是确定隔离期限的依 据。
及感染动物的管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消毒 2.灭菌 3.隔离 三、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学总论第八版课件

乏力
由于机体能量消耗过多或合成 不足所致,表现为肌肉疲劳、 精神不振等。
体重下降
由于机体能量消耗过多或摄入 不足所致,常伴随食欲减退等 症状。
诊断方法与流程
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患者患病前后的活动范围、接触史、暴露史等情况,有助于判断 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资料,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分析,作出临床诊断。
建立有效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应急响应
制定应急预案,快速调动医疗资源,保障疫情期间医疗需求。
国际合作与交流
1 2
信息共享
加强国际间的传染病信息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 挑战。
技术支持与援助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医疗物资 援助。
3
跨国合作项目
开展跨国合作项目,共同研究传染病防控策略和 技术。
传染病学总论第八版 课件
目录
• 传染病学概述 • 传染病的症状与诊断 • 传染病的治疗 • 传染病的预防 • 传染病的社会影响与公共卫生政策 • 传染病研究展望
01
传染病学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真 菌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 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
缺陷病。
非药物治疗
隔离与检疫
对传染病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传 播。
心理治疗
针对传染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 等,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疫苗接种
通过注射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生活方式调整
如改善饮食、增加运动等,以提高身体抵抗 力,预防传染病。
康复与护理
康复治疗
针对传染病患者的身体和心理损伤,采 取康复措施,如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 。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汇报人:2023-12-2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病原学基础•传染病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目录•传染病治疗原则与方法•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措施建议•传染病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预测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病原体种类和传播方式,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患者、带菌者、潜伏期患者等人群中,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病原体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易感人群的多少与传染病发病率的高低密切相关。
03020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
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控意义防控意义危害02传染病病原学基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细菌常见的传染病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病毒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它们通常比细菌小,且复制周期短,容易变异。
真菌真菌也是传染病的病原体,如念珠菌、隐球菌等。
它们通常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引起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例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淋病奈瑟菌则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通过粘附、侵入、复制等过程,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方法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鉴定方法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等。
传染病学总论

• 脓毒血症pyemia: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细菌的数量和毒力强时,患者的其他组 织和器官发生转移性化脓性病灶
传染病的诊断
• 临床资料 • 流行病学资料 • 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 一般常规检查 • 病原学检查 • 生化检测 • 免疫学检测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内镜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活体组织检查
病原体被清除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被动免疫 • 特异性主动免疫
隐性感染 Covert infection
• 组织损伤 • 临床症状、体征 • 生化 • 免疫应答 • 数量多 • 感染后病原体被清除或携带
•
组织损伤
隐性感染 轻
• 症状
无
• 体征
无
• 生化改变
无
• 免疫应答
有
• 发生率
高
• 获得特异性主动免疫
• 肠道传染病 • 呼吸道传染病 • 虫媒传染病 • 寄生虫病
保护易感人群
• 非特异性
• 特异性
• 人工自动免疫
•
活菌苗 死菌苗 类毒素
• 人工被动免疫
•
抗毒素 丙种球蛋白
谢谢
传染源
• 病人 • 病原携带者 •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 空气传播 • 水的传播 • 食物传播 • 接触传播 • 虫媒传播 • 土壤传播 • 血液制品
人群易感性
• 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感染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 自然因素 • 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
• 病原体
• 传染性
• 流行病学特征
丙类传染病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性治疗:隔离、休息、饮食、护理、 对症和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化学药物、抗生素、血清疗法、 菌苗疗法;
• 免疫调节治疗 • 中医治疗 • 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治疗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病原体的入侵(血液、淋巴、胎盘;皮肤、 粘膜等)
• 病原体在体内蔓延繁殖(直接蔓延、血液 或淋巴扩散;特异性定位)
• 组织损伤机制(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 炎症反应、变态反应的作用)
传染病三要素
• 传染源(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病原体 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 传播、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其他)
•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 病程经过: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 临床表现: 1、发热 2、发疹(皮疹的种类和鉴别) 3、中毒症状(毒血症、菌血症、
败血症)
以上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临床类型
• 根据发病性质和病程经过分类:急性、亚 急性、慢性;
•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典型、不典型(非典 型);
总论
• 什么是传染 •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传染病的特征 • 传染病的诊断 • 传染病的治疗 • 传染病的预防
什么是传染
• 定义: 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侵袭
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互相斗争 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 • 传染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
传染过程中的五种情况
• 病原体被人体消灭或被排除体外 • 隐形感染 • 潜在性或潜伏性感染 • 病原体携带状态 • 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总论

有严格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如血吸虫病多在长江以南地区流行,因为那里气 候温和,雨量充沛,杂草丛生,适宜钉螺的孳生。 乙脑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在7、8、9三个月流行。
消化道传染病多在夏秋季流行,而呼吸道传染病
常在冬春流行,与自然因素有关。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居住条件、卫生设施、劳 动条件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起决定性作用。
解放前许多传染病发生流行,大批病人死 亡。 解放后许多传染病迅速得到控制,发病率 大幅度下降,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与 临床特点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
比如痢疾杆菌只能引起菌痢,麻疹病 毒只能引起麻疹。
目前并非所有传染病的病原体都能分 离出来,一旦分离出病原体,就是传染 病确诊的依据。
2.有传染性 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传染性有大有小,比如麻疹发病率95%, 脊髓灰质炎<1%。 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传染期, 每种传染病的传染期都相对固定,可作 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属于主动免疫。
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注射或从母 体获得抗体的免疫力) 属于被动免疫。
4、有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 差异很大。 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长, 往往保持终生,但有例外(如流感)。 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的感染后 免疫持续时间短,仅为数月至数年,也 有例外(如伤寒)。 蠕虫病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 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
2、发疹
(1)种类和形态 :斑丘疹、出血疹、疱疹或脓 疱疹、 荨麻疹
(2)发疹时间:水痘、风疹 第1天,猩红热第2 天,天花第3天, 麻疹第4天,斑疹伤寒第5天, 伤寒第6天。
(3)分布:水痘:向心性 天花:离心性
伤寒:下胸、腹、背
(4)发疹顺序:麻疹顺序:耳后、项背、面部、 躯干、四肢
(5)消退情况:麻疹:糠麸样 猩红热:片状
2020/3/12
27
(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 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 或通过鼻咽、气管、 肠或肾排出体外,人 体不出现任何症状。
2020/3/12
28
(二)病原携带状态
• 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病原 体在人体内停留于入侵部位或在某一脏器 继续生长繁殖,人体不出现疾病的症状。
• 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 期携带者。
由于潜伏在体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到一定程度,使初发病 的症状再度出现。
再燃:病人进入恢复时,体温尚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
20发20/3热/12。
44
(二)临床类型
过程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临床特征 典型 不典型
病情
轻型 中型 重型 暴发型
2020/3/12
45
(三)常见症状及体征
共同的症状、体征: 最常见,最突出 发热、发疹、毒血症状、意识障碍、呼
吸、循环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2020/3/12
46
1、发热(Fever)
(1)阶段: ①体温上升期 ②极期 ③体温下降期
(2)热型:稽留热 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 (3)程度和持续时间
2020/3/12
47
2、发疹
皮疹的形态 出疹时间 皮疹分布 出疹次序 退疹情况
2020/3/12
2020/3/12
12
钟南山警告称全球大范围流感随时可能爆发
钟南山分析:
全球大范围的流感一般每20
年到50年爆发一次。现在距离上
次爆发大范围流感的时间已经过
去20多年了,目前情况的严峻主
要在于有禽流感的影响。如果禽
流感病毒和流感病毒混合,很难
说是否又会产生新变异,衍生出
更容易在人体生存的病毒。“如
2020/3/12
15
二、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1、侵袭力:是指病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 内扩散的能力。 2、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所组成。 3、数量:数量一般与致病力成正比。
2020/3/12
16
四、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
•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 “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
24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病
原(抗原)
体
结合
刺激
+
淋巴细胞
吞噬 细胞
2020/3/12
抗体 产生
25
(二)变态反应
• 许多病原体通过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产生各种临床表现。
2020/3/12
26
四、传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3、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最常见 4、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ction) 5、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最少
2020/3/12
42
SARS病毒
炭疽热病毒
蛔虫
电子显微镜下的杆
菌2020/3/12
43
二、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 症状之前的一段时期。
2、前驱期 : 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
3、症状明显期 特有的症状、体征
上升期、极期、缓解期
4、恢复期
复发:传染病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后,
繁殖并能将病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种类:病人、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020/3/12
34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由
传染源排出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种类:(1)空气、飞沫、尘埃
(2)水、食物 (3)手、用具、玩具 (4) 节肢动物: 吸血 机械 (5)血液、血制品、体液 (6)土壤
53
脓疱疹
2020/3/12
54
3、中毒症状
(1)毒血症:病原体在提内繁殖,产生的 毒素和代谢产物不断进入血流引起多脏器 功能紊乱和中毒性病理变化
(2)菌血症:细菌从局部侵入血循环,不 在血中繁殖
(3)败血症:细菌侵入血循环后,在血中 繁殖
(4)脓毒血症:败血症患者出现化脓性转 移病灶
2020/3/12
• 流行病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2020/3/12
3
2020/3/12
4
2020/3/12
5
2020/3/12
6
2020/3/12
7
人 类 与 传 染 病 的 斗 争 由 来 已 久
2020/3/12
9
解放前我国传染病流行状况
• 鼠疫 1947-1948年东北及内蒙古东部鼠疫大流行, 死亡达3万人。
• 疟疾 40年代每年至少有3,000万以上疟疾患者,病 死率约为1%。
• 麻疹 建国前,仅城市麻疹年发病数已在200万左 右,死亡数每年约为10万人。
• 肺结核 建国前,城市15岁以下青少年的结核感染 率高达85%,全国死亡率高达200-300/10万,居 死因首位。
• 性病 解放前,我国有性病病人1000万人以上。
3)分子生物学检查
3、免疫学检查:
1)特异性抗体和抗原检查
2)皮肤试验
2302)0/3/1T2 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测定检测
58
第五节 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护理与隔离并重;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 治疗并重。 1、一般及支持疗法 2、病原疗法:化学制剂、抗生素、抗病毒药、
2020/3/12
30
(四)潜伏性感染
又称潜在性感染,在传染的过程中,
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保持暂时的平衡 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
一旦人体防御机能降低,潜伏的病原 体便乘机繁殖,引起发病。
潜伏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 外,不易成为传染源。
2020/3/12
31
(五)显性感染
• 最少见,又称临床感染。 •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体及其毒
2020/3/12
23
2、特异性免疫
(1)细胞免疫:T细胞被某种病原体抗原 刺激后能对该抗原产生致敏,当再次与 该抗原相遇时,则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 因子杀伤病原体及所寄生的细胞。
(2)体液免疫:当被某种病原体致敏的B 细胞再次受到该抗原刺激后,即转化为 浆细胞,并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Ig)。
2020/3/12
血液、体液、血制品
土壤
易 感 人 群
请按空格键
39
流行过程的三环节
呼吸道
消化道
易
传
日常生活接触
感
染
人
源
虫媒
群
血液
土壤
2020/3/12
40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起重要作用
社会因素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自然因素
2020/3/12
41
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特异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 4、有感染后免疫
(二)临床资料
认真收集病史,详细体格检查等
2020/3/12
57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一般常规检查项目:
包括Blood Rt 、Urint Rt、Stool Rt及生化检查。
如:WBC↑多见于细菌感染及少数病毒感染
WBC↓多见于病毒感染及少数细菌感染
2、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1)直接检出病原体
2)病原体分离
2020/3/12
35
2020/3/12
36
3、易感人群:
易感者:对某中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易感人群越多易感性越高 易感性影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2020/3/12
38
感 染 的 人 与 动 物
2020/3/12
流行过程的三环节
空气、飞沫、尘埃 水、食物、蝇 手、用具、玩具 吸血节肢动物
2020/3/12
11
中国传染病防治面临的挑战
• 尚未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 流行性出血热等。
• 一些过去已经基本上控制了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 如 淋病、梅毒、结核等。 1964 – 1980长达16年的时间 里,淋病、梅毒等性病基本消灭。
• 新的传染病陆续出现,如艾滋病、禽流感、SARS等。 • 生物恐怖的可能性及其防范。
2020/3/12
10
中国传染病防治的成绩
• 法定传染病的年报告发病率由七十年代初的 7000/10万多,下降到目前的190/10万左右。
• 少数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控制, 如消灭了天花、脊 灰(无脊灰状态),基本消除了丝虫病、麻风、 新生儿破伤风。消灭天花比全世界提早16年零7个 月。
• 部分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白喉、百日 咳等免疫可预防疾病发病降至很低水平,鼠疫、 霍乱、流脑、乙脑、疟疾等也得到较好的控制。
传染病学
communicable diseaes
第一章总论
2020/3/12
1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本单元的有关定义、常用术语及传染
的五种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 点、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2、熟悉传染源、传播途径的种类 3、了解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4、熟悉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5、熟悉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