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例消化道症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调查

合集下载

有消化道症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有消化道症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表 1 各年 龄 组 男 女 儿 童 血 清 Hp抗 体 检 测 结 果
1 3 统计 学分析 .
按血 清 Hp抗 体检测 结果分 为阳性 组和
阴性 组 ,不 同年 龄 组 、性 别 儿 童 血 清 Hp抗 体 阳 性 率 比 较 采 用 。 验 ,两 组 儿 童 与 其 父 母 亲 有 否 胃病 史 之 间 关 系 采 用 检 趋势 分析 。 表 2 父 母 胃 病 史 与 儿 童 血 清 Hp抗 体 阳 性 率 关 系
1 对象 与 方法
11 研究 对象 . 19 9 4年 1 至 1 9 2月 9 9年 1 2月 的 5年 时 间
高 ,6岁 ~ 组 达 到 高 峰 。而 按 照 幼 儿 组 ( 岁 ~ ) 1 、学 龄 前
1厶
儿 童 组 ( ~ )及 学 龄 儿 童 组 分 组 中 ( 表 1 ,男 女 不 同 3岁 见 ) 性 别 儿 童 血 清 抗 体 Hpg 抗 体 阳 性 率 比较 ,性 别 间 差 异 均 IG 无显著性 ( P均 > O 0 ) . 5。 2 3 儿 童 血 清 Hp抗 体 与 其 父 母 胃病 史 的 关 系 . 对 儿 童 家 庭 中父 母 有 否 胃 病 史 与 儿 童 血 清 Hpg 抗 体 检 测 结 果 进 行 lG 趋 势 分 析 ,儿 童 血 清 Hpg 抗 体 阳 性 与 其 父 母 亲 有 胃 病 史 lG

实, Hp与儿童 胃、十二指肠 炎症的 发病 有明确的 因果 关系 , 是 儿童消化性 溃疡 的促 成因素 和复 发因 素 。 。为 了探讨本 ]
地 区 消 化 道 症 状 儿 童 Hp感 染 状 况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我 们 从 19 9 4年 1 开 始 对 有 ? 道 症 状 的 儿 童 进 行 血 清 抗 Hp抗 2月 肖化 体 IG 检 测 ,现 报 告 结 果 如 下 : g

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情况分析

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情况分析

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情况分析目的分析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3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并记录患儿幽门螺杆局感染情况及症状,同时给予患儿药物联合治疗,观察指标效果。

结果300例患儿中Hp阳性156例(52%),阴性144例(48%)。

156例Hp感染患儿治疗后治愈136例(87.18%),有效18例(11.54%),治疗总有效率98.72%。

结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道症状密切相关,另外三联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效果显著。

标签: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道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发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癌的主要病因,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厌食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呕血、黑便等现象,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及學习[1]。

为此早期检测幽门螺杆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控制或减少幽门螺杆局感染率至关重要。

本研究就此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0例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及治疗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3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排除急腹症、肝肾功能障碍等患儿。

其中男155例(51.67%),女145例(48.33%),年龄在3~14岁,平均(6.2±1.4)岁。

其中恶心呕吐40例(13.33%),反复腹痛214例(71.33%),厌食46例(15.33%)。

1.2 方法检测方法:本组300例患儿均接受13C尿素呼气试验:指导患儿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前空腹2h,同时吞服13C尿素胶囊1粒,白开水协助服用;然后于15min后经由呼气卡收集呼气,将其作为测定样本备用,接着把呼气卡插入专业检测仪中测定幽门螺杆菌情况,自动显示出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记录并分析检测结果。

治疗方法:对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儿行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三联药物治疗,其中奥美拉唑(四川新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6108)0.8~mg/kg·d,1次/d;克拉霉素(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8223)15~20mg/kg·d,2次/d;甲硝唑(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4020964)15~20mg/kg·d,2次/d。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之一,许多研究表明,Hp感染后能导致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

此外,人类胃粘膜上的Hp持续存在也增加了胃癌和胃淋巴瘤发生的风险。

最近从成人中获得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人的一生中感染Hp的最主要年龄阶段是在儿童期,尤其在生后最初几年内,可见儿童是受Hp侵袭的最危险人群[1-3]。

但Hp能否在胃粘膜定植又是由儿童期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所以研究儿童人群中Hp感染状况与Hp感染相关因素及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之间的发生关系已成为儿科胃肠医师现阶段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我们就Hp在小儿中的流行以及与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一)Hp感染流行率:来自成人的文献资料显示,Hp在人群中的流行取决于患者所居住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年龄等因素。

在一项不考虑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对17个不同种族3 000多名无胃肠道症状的个体所进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Hp感染率在55~65岁是62%,在25~34岁是35%[4],即Hp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增。

据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儿童与青少年中一般很少有Hp定植,5岁以下更是少见,50岁以后,50%以上的患者有感染的依据。

Prieto等人[4]报告91例Hp患者,其中9例是5岁以下患儿,在法国3.5%的患者在10岁以内感染,与此相反的是在发展中国家Hp 感染率较高,10岁的儿童即有一半感染Hp,在阿尔及利亚、冈比亚等国约有45%~90%的儿童是在10岁内感染了Hp。

Hardikar等[5]调查澳大利亚本国及从国外移民的147例无症状儿童中的Hp,发现Hp总的感染率很低,仅为14.3%,但是从发展中国家移民来的儿童Hp感染率(25.8%)明显高于西欧移民及澳大利亚白种人(5.9%)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与Hp感染率之间呈反比关系[6]。

有学者研究了儿童家庭的经济收入与Hp感染的关系,也发现家庭的经济收入与Hp感染的流行率之间存在负相关;从人种分析,黑色人种感染Hp比白色人种更多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方法:从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上消化道疾病患儿中抽选109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然后将患儿的胃镜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等进行分析。

结果:有胆汁反流慢性胃炎、无胆汁反流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食道静脉曲张等疾病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9.30%、17.24%、33.33%、77.78%、33.33%、0.00%,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最高,超过70%。

超过5岁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28.21%)明显高于小于等于5岁患儿,超过12个月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36.00%)、3个月-6个月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30.00%)明显高于少于3个月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8.3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数小儿上消化道疾病患儿的症状大多以呕吐、胃炎、腹痛等为主,大多数患儿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小儿上消化道疾病;关系小儿上消化道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包含的类型非常多,包括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食道静脉曲张等,而在诱发上消化道疾病的因素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属于主要原因之一[1]。

为了更好的保证疾病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可以更加重视研究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探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诱发疾病时,起到的作用,从而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上消化道疾病患儿中抽选109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儿59例,女性患儿40例,患儿最大年龄12岁,最小年龄2岁,平均年龄(6.33±0.77)岁。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与胃炎及上消化道溃疡密切相关,已为世人所公认。

成人感染率,无症状者可达50%左右。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小儿亦有不同程度感染。

1993年6月~1994年6月,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协作,对北京市小儿各年龄组的自然人群感染率进行了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共394人,男201人,女193人。

4岁~11岁各年龄组儿童来自一个托儿所及某小学学生,按班普查;1岁~3岁幼儿及12岁以上系在我科门诊体检的正常儿及因各种急性病而住院的恢复期小儿。

1.2 方法采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提纯的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原,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相应的IgG抗体。

以酶标分析仪于波长492nm处测OD值,样品与阴性对照平均值之OD比值大于2者判定为阳性。

经有关单位数千例病人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95%,临床符合率达90%以上。

表1 394名小儿抗—HpU检测结果年龄(岁)例数阳性数阳性率(%)1~10 4 40.02~10 3 30.03~16 3 18.84~33 1 3.05~30 2 6.66~37 2 5.47~51 12 23.58~51 7 13.79~66 10 15.210~37 3 8.111~33 9 27.212 20 6 30.0合计394 62 15.72 结果小儿各年龄组自然人群抗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抗—HpU)阳性率见表1。

结果显示:1岁~3岁小儿阳性率较高。

此后,除7岁组较高,10岁组较低外,其总趋势为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与文献报道大致相符。

我们共普查394人,其中男203人,29人阳性,阳性率14.2%;女191人,33人例阳性,阳性率17.3%。

经百分率X2检验,P>0.05,二者差异无显著性,与在成人组中的观察资料一致。

本组自然人群中,经询问本人及家长,4岁~11岁者338例中,反复发生腹痛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较高,与无症状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表2)表2 小儿腹痛338例与Hp感染例数阳性数阳性率(%)X2P无281 32 11.4腹痛57 14 24.6 2.1926 <0.053 讨论幽门螺杆菌感染见于世界各地及各年龄组人群,是上消化道疾患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确诊需经胃镜活检组织学培养,这对于成人而言,无疑是科学的、相对易行的方法;但对小儿来说,,痛苦较大,孩子及家长均难以接受。

儿童幽门螺杆菌临床表现

儿童幽门螺杆菌临床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儿童幽门螺杆菌临床表现
导语:儿童常见疾病比较多,在对儿童疾病治疗上,要先对疾病进行了解,这样治疗的时候,才会知道该选择什么样方法,治疗儿童疾病,不能随意的选择
儿童常见疾病比较多,在对儿童疾病治疗上,要先对疾病进行了解,这样治疗的时候,才会知道该选择什么样方法,治疗儿童疾病,不能随意的选择治疗方式,这样对儿童身体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会影响到儿童成长,那儿童幽门螺杆菌是很多人不熟悉的,对儿童幽门螺杆菌临床表现都有什么呢?
儿童幽门螺杆菌:
临床表现
Hp是一慢性感染源,进入体内后主要定居在胃黏膜,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不同的临床后果,在儿童常见的Hp相关性疾病主要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少见的为胃MALT淋巴瘤,罕见胃腺癌。

所以,感染Hp后的临床表现也即为这些疾病的症状,如上腹痛、饱胀、早饱、厌食或上消化道出血等。

1、慢性胃炎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不一,且病程迁延。

主要表现是反复腹痛,无明显规律性通常在进食后加重。

疼痛部位不确切多在脐周。

幼儿腹痛可仅表现不安和正常进食行为改变,年长儿症状似成人,常诉上腹痛其次有嗳气早饱、恶心上腹部不适、反酸。

进食硬、冷、辛辣等食物或受凉、气温下降时,可引发或加重症状部分患儿可有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伴有胃糜烂者可出现黑便。

体征多不明显,压痛部位可在中上腹或脐周,范围较广泛。

2、小儿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各种各样,不同的年龄症状差异较。

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

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

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查健忠;戴星;李冰冰【摘要】Objective To assess the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 H. Pylori) infection in children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shanghai. Methods From July 1997 to September 2009, pediatric out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were recruited All subjects were testedby l3C-Urea Breath Test for diagnosis of H. Pylori infection. Results A total2 161 pediatric outpatients ( 1 138 males and 1 023 females), aged from4 years to 16 years, were recruited. Among them, 608 patients were H.Pylori-positive.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was 28.14%. The positive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males ( 361/1 138, 31.72% ) and females( 247/1 023, 24.14% ) ( X2 = 15.299, P < 0.001 ). From July 1997 to December 2000, 821 patients were tested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31.18% ( 256/821 ). From January 2001 to December 2004, 713 patients were tested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28.33% ( 202/ 713 ). From January 2005 to September 2009, 627 patients were tested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24.56% ( 154/627 ). The positive rates decreased gradually and significantly ( X2 = 7.675, P = 0.022 ). Conclusions There is a gradually downward trend in the rate of H. Pylori infection in children with upper alimentary symptoms in Shanghai.%目的了解门诊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方法对1997年7月至2009年9月,2 161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门诊患儿行空腹13C-尿素呼气试验(UBT).结果 2 161例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中男1 138例,女 1 023例,年龄4 ~16岁,平均(9.2 ± 5.1)岁.H.Pylori阳性608例,占28.14%,其中男361例(31.72%),女247例(2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299,P < 0.001).1997 年7月 - 2000年共检测821例,H.Pylori阳性256例(31.18%),2001年 - 2004年检测713例,H.Pylori阳性202例(28.33%),2005年 - 2009年9月检测627例,H.Pylori阳性154例,(24.56%),感染率有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675,P =0.022).结论门诊中有上消化道症状儿童H.Pylori感染率有逐年下降趋势.【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1(029)010【总页数】3页(P915-917)【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儿童【作者】查健忠;戴星;李冰冰【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儿科,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儿科,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20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自1983年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被发现以来,其与成人和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越来越为研究者所关注。

儿童就诊临床症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儿童就诊临床症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儿童就诊临床症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调查关键词幽门螺杆菌临床症状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感染是引起小儿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1]。

HP感染在我国属于儿童期易感性,感染在儿童时期剧增,研究儿童HP感染状况及感染相关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收集2008年10月-2010年10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诊不同临床症状的儿童,以及其HP金标法检查的阳性率数据,分析并探讨儿童Hp感染后临床表现的各种情况,及其之间的关系,为不同临床表现的儿童在判断是否HP 感染时提供一定帮助。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08年10月到10年10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诊儿童中进行HP金标法检测的所有儿童490名(男240例,女250例);平均年龄9.1岁。

1.2实验室检查抽取静脉血2ml,以2500rpm离心4分钟血清,采集胶体金法以AssureHP抗体快速测定试剂盒检测血清HP抗体,试剂盒购自***公司。

由专人按照说明书操作:吸取25微升血清样品加至测定层析板1号加样孔,随后在该孔再加一滴缓冲液,待液体前沿刚刚通过质控线A处时,在2号孔加3滴缓冲液,并立即将层析板中的塑料片拉出,是胶体金溶液慢慢反向渗滤,15min后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若在总Hp-IgG区带出现红色条带为HP-IgG阳性;若同时在现症感染带(current infection marker, CIM)出现红色条带为Hp-CIM阳性,否则为阴性。

HP-IgG和Hp-CIM二者之一阳性即为HP 感染阳性。

1.3临床表现数据根据医院HIS系统数据,统计HP阳性儿童的年龄区段,分为四段0-1岁,2-6岁,7-14岁和15-18岁;并统计就诊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如:腹痛,厌食,咽炎,胃炎及消化系统疾病等;并依据这些数据进行分组。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5例消化道症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调查
发表时间:2015-11-13T15:55:39.6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作者:马昆杜婧桃陈刚陈燕燕包贺菊
[导读] 民航医院 100123 随着20世纪80年代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其感染与消化性疾病的关系被研究证明越来越密切[5]。

马昆杜婧桃陈刚陈燕燕包贺菊
民航医院 100123
幽门螺杆菌(HP)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源之一,是一种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细菌,更是导致慢性胃炎的直接病因,临床上证实其与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等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1-3]。

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儿童时期感染HP已成为关键的年龄阶段。

本研究应用13C-尿素呼气试验(UBT)结合儿童的消化道状况,调查2012—2014年来院就医的1~14岁儿童的HP感染情况。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因消化道症状于我院门诊就医的1~14岁儿童565例,其中男童257例,女童308例,平均年龄7.69岁。

按年龄分为3组,1~3岁组38例,4~6岁组206例,7~14岁组321例。

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在1个月内使用过铋剂、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及抗生素等药物[4]。

1.2研究方法
1.2.1试剂及器材测试用13C-尿素散剂呼气试验药盒为协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幽门螺杆菌检测仪为WLD600C 13C呼气分析仪。

1.2.2操作方法患者禁食4小时,憋气2秒钟后往气袋中吹气,之后用50ml饮用水在一次性杯中冲调检测用的13C-尿素散剂(75mg),让患者服下。

等待25分钟后,再次憋气两秒,另取气袋吹气。

将两个气袋插入对应的检测槽中检测。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组资料间采用X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性别分布研究结果显示,565例儿童中,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162例,占28.67%,其中男性患儿阳性率为36.19%,高于女性患儿22.40%,男女组儿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

见表1。

表1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性别分布
3 讨论
3.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况
随着20世纪80年代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其感染与消化性疾病的关系被研究证明越来越密切[5]。

更有报道表明,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6]。

流行病统计学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40%~60%之间,属于高感染国家,目前还处于上升趋势,而儿童期处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阶段,儿童感染不仅引发各类消化道疾病,还可能延缓生长发育,严重影响儿童健康。

2007—2009年北京地区13 795例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结果,0~9岁儿童感染率为13.4%~22.16%,10~17岁儿童感染率为24.15%~35.48%,平均感染率为20.34%。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属于儿童高感染水平型,即儿童期存在感染率急剧增长现象,高感染率年龄段较早,至20岁时感染率已达50%以上。

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及早诊治儿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7-10]。

本研究中,三年间到医院就医的1~14岁儿童的感染率已达到28.67%,且男童的感染率(36.19%)高于女童(22.40%),存在统计学差异。

说明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相关因素中,应该关注到男女儿童生活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对宣教知识的接受度、预防与保健工作重点等因素上的差异。

针对男童的高感染现象,应该更加注重其家长相关疾病知识的普及,规范生活、饮食、卫生习惯,以达到降低感染可能性的目的。

3.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
在本文研究的565例儿童中,各年龄组总体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是:1~3岁为36.84%、4~6岁为21.84%、7~14岁为32.09%。

可以看出各年龄段的感染率均在20%以上,并且两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说明儿童随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迈向幼儿园、学校,周围环境由相对单一向混合环境变化,各类感染因素复杂程度增加,随之被感染的风险加大。

研究同时显示,除4~6岁年龄组外,男女儿童的感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

试分析其原因,在1~3岁期间儿童多数时间以家庭为主要生
活环境,已有研究表明,儿童期感染最可能的途径是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并呈家庭聚集现象[11-12]。

因此在针对此阶段的儿童应主要避免不良的喂养习惯,做好餐具消毒。

在4~6岁期间的儿童,正处于学龄前阶段,生活相对规律,幼儿园对于儿童的管理相对规范,注重饮食管理,实施分食制、餐前便后洗手、玩具的清洗消毒、正确的刷牙漱口等规律的养成均可切断儿童的感染途径。

在7~14岁期间的儿童步入校门,更逐渐独立接触社会,男童相较于女童更可能出现就餐不规律、在外就餐、不注意卫生等问题,从而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综上所述,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儿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已经成为预防、控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阶段。

防治工作更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提高人们对幽门螺杆菌的认知,普及幽门螺杆菌的相关预防保健知识。

为进一步了解并合理预防控制儿童的感染情况,我们还应分阶段对儿童的不同特点、变化规律、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治疗等干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幽门螺杆菌在儿童中的传播,从而降低国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并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伟群,李妍,金大治,等.胃溃疡管着与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比较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0):1307-1309.
[2]林三仁.幽门杆菌感染的诊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80-183.
[3]杨宗澄,李思捷.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安徽医药,2014,18(8):1584-1585.
[4]刘彦琦,赵爱珍,苏秉忠,等.学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4):432-434.
[5]陈海燕,郭淑云,赵文霞.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概况评述.医药论坛杂志,2014,35(12):171-175.
[6]王舰,李胜军,赵成海,等.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组织MMP-2和MMMP-9表达及其对胃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世界华人卫生杂志,2007,15(7):755.
[7]金宗平,刘玉华,李莉,等.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检测方法评价.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9):1449.
[8]王艳,宋文其,徐樨巍.北京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462-1464.
[9]王凯娟,王润田.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Mata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6):443-445.
[10]KC Yee(叶国钦).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新思考.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3):248-254.
[11]吴接.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诊治现状.中国中西医结合而科学,2014,6(5):387-391.
[12]蔡奇志,蒋承霖.幽门螺杆菌家庭聚集现象与家庭成员共治的关系研究.临床荟萃,2013,28(12):1358-13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