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能根据不同文体特点收集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作出归纳.2、掌握速读法的要领,读课文后能说出基本情节或文章梗概。
3、运用速读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一篇文章最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4、学会合作探究和自由写作,能自由地、有条理的叙述事实,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见解。
5、安排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的的训练,尽可能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藤野先生》3课时《生命与和平相爱》1课时《热爱生命》1课时《享受生活》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三、教学设想本单元课文都出于名家之手,4篇文章用不同的方式说了不同的事,作者和他们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热爱生活的。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因此单元主要任务是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
本单元学习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运用观其大略的速读法,学会从课文中迅速捕捉信息;理解并积累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主旨。
在大量的阅读中扩大我们的视野,增长知识,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努力形成不畏艰险、勇于挑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善思考,形成心忧天下、关心人类命运的价值取向,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第一块:浏览单元内容,了解其特点: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和具有怎样的特点?思考、讨论第二块:确定单元学习方法: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1回顾我们曾经学习过的`种种学习方法(如:九年级上册的读书方法,圈点勾画的具体要求,上一单元的比较与辩微等)回顾、复习2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制定计划第三块:学习评价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1出示评价内容:1、你有自己的专题吗?你能用简要的语言阐述一下吗?2、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3、组成学习小组:分工收集资料,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牛津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2Comicstripandwelcometotheunit教学设计

4.语言输出: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医生和病人的对话,运用目标语言讨论牙齿健康问题。
5.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保持口腔卫生的方法,并制作成海报展示。
6.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用目标语言总结所学知识。
- What are the oral hygiene habits you have?
2.教师指导: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
3.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内容:设计填空、选择、匹配等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2.学生能够掌握一般现在时的用法,运用一般现在时描述日常习惯和普遍真理。
3.学生能够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情景对话,如:谈论牙齿健康,向同学推荐保持口腔卫生的方法等。
4.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漫画和文本,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目标语言。
3.教师示范:教师通过示范句型,展示一般现在时在描述日常习惯和普遍真理方面的运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 What are the causes of tooth decay?
- How can we prevent tooth decay?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4.巩固拓展:通过课后作业、拓展阅读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整个说课我将分三部分进行讲述,即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单元在九年级下册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唯一的小说单元。
它围绕着“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择了四篇中外小说,它们虽然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是写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画方面各具特色。
涉及的生活范围既有科举时代下层知识分子悲酸的命运,也有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的独特风貌;既有沙皇统治时期趋炎附势的小官僚形象,也有对美国西部淘金者硬汉形象的逼真刻画。
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对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本单元选取了四篇小说,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提供学习小说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四篇小说的学习中,认识小说、了解小说并指导学生进行小说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在精短的篇幅中,塑造孔已己这样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弱者。
小说以众人的哄笑贯穿全文,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喜写悲,更添悲色。
2024春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下2.2《谋求互利共赢》教学设计

2024春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下2.2《谋求互利共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谋求互利共赢》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互利共赢的概念,认识到互利共赢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实现互利共赢。
在教材中,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互利共赢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他们对于互利共赢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深入理解互利共赢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互利共赢的概念,认识到互利共赢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互利共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只有通过互利共赢,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互利共赢的概念。
2.如何实现互利共赢。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互利共赢的概念。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互利共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2.相关案例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阅读并思考:这些案例中体现了哪些方面的互利共赢?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深入理解互利共赢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互利共赢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操练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教材中的案例,还有哪些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互利共赢?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理解互利共赢的实质。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

《孔乙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读写并解释“侍候、绰号、伤疤、惋惜、颓唐、不屑置辩”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常识。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析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初步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本汉学家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评论称“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据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33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二、文学常识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所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2.回顾文体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②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③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识记字词荤.菜hūn 侍.候shì 绰.号chuò 伤疤.bā 笔砚.yàn 惋.惜wǎn夹.袄jiá 乱蓬蓬..pēng 唠.唠叨.叨lāo dāo 不屑.置辩xiè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屑,值得。
四、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孔乙己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预设:①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第④段)②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取得功名。
(第⑥段)③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回”字。
(第⑦段)④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第⑧段)⑤孔乙己最后一次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第⑩段)2.孔乙己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呢?预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学设计

孔乙己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一、激情导入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新课感知目标导学一: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围绕主人公叙写了什么事。
明确:主人公: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2.请按照你对小说文体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及其悲惨遭遇。
第一层(4~9):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概述其人物形象和社会地位。
(开端、发展)第二层(10~12):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高潮)第三层(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结局)目标导学二:分析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1.阅读上述第二部分,说说作者主要围绕孔乙己的出场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孔乙己为偷书挨打做辩解;(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孔乙己用之乎者也来搪塞;(3)孔乙己教“我”写“茴”字,“我”不耐烦;(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5)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喝酒。
2.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上述所分析的事件,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下列句子的提示,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并对孔乙己性格成因做简要分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的人。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现代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等重要的历史事件。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九年级下册历史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对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缺乏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容易混淆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掌握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现代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现代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等重要历史事件。
2.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以及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事件,发现历史规律。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2.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视频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20世纪的重要历史事件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迁,认识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理解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
2.难点:对不同国家发展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历史书籍、文章、图片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呈现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美国的“婴儿潮”、苏联的解体、西欧的联合等,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孔乙己》教学目标: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3、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认识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教学难点: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从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环境和实际出发,注意从整体上揣摩、品味语言的含义。
教学时间:3课时(本设计没有明确划分课时,根据各班级实际自行划分)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二、字词释疑:(1)注音:阔绰(chuò) 羼(chàn) 绽出(zhàn) 拭(shì)(2)释义: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三、初步感知,关于小说的情节:(一)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2)孔乙己的地位(3)孔乙己的结局(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①“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②“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③“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
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二)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六个生活片断是:(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三)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
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1.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
思考:(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
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提示:(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
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
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
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四、关于人物形象:(一)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参考答案:穿长衫好喝懒做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偶有偷窃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想和人交流无人关心、可有可无)(二)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①第一次出场:②第二次出场:(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
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①“便排出九文大钱”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三)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五、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六、扩展引申,比照阅读:1.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
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
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2.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七、布置作业【教学反思】6、蒲柳人家(节选)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明确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电子白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关于刘绍棠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擀(gǎn) 剜(wān) 腌赞(āzā) 捯气(dáo)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
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研读课文,思考:(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
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
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
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
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
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