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余热利用现状分析
余热利用效率提升分析

余热利用效率提升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增大,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
然而,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能量消耗和能量流失,大量的余热被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了能源和环境的浪费。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闲置的余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许多企业已经采取了余热利用的措施,使得余热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余热的回收利用率不高、回收后的余热能量效率不高等。
因此,提高余热利用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余热利用效率的提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余热利用系统设计的优化余热利用系统的设计应尽可能满足热量需求,将热源与热负荷匹配,设计合理的热网络系统和热交换器、管道等。
仔细分析和计算热力学特性,在保证安全、可靠的情况下,确保热量尽可能地通过热交换器传递给热负荷。
热负荷通常包括加热、蒸汽、空调等,根据负荷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热交换器以最小化温度差、热量流量等波动,从而实现热量的高效传递。
2.热能的分级利用在余热利用中,最好将余热分为不同的级别,并根据不同的级别进行分别回收和利用,从而最大化适用于不同热负荷的热能。
例如,高温余热可以用于发电和加热,中温余热可以用于制冷和加热,低温余热可以用于蓄冷和空调回收等。
3.热水的一次性利用在有些情况下,余热可以通过热水的方式进行回收利用。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工艺用水需要加热或冷却,这时可以利用余热直接或间接加热或冷却掉水。
这样可以减少能量消耗,提高热能利用效率,但也需要注意水的质量和清洗问题。
4.燃气余热利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燃气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余热,这部分余热除了可以被回收利用外,还可以通过吸收式制冷和燃气发电等方式进行利用。
通过吸收式制冷和燃气发电,可以将余热变成电力和制冷效果,达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
总之,提高余热利用效率无疑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需要各相关企业和机构加强合作,优化技术方案,提高余热利用效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健康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节能行动方案 余热利用

节能行动方案余热利用一、前言。
大家都知道现在节能减排是超级重要的事儿。
就像我们家里节约用水用电一样,在工业或者一些大型设施里,有个大宝藏常常被忽略,那就是余热。
这就好比咱们吃完饭,碗里还剩好多热量没利用起来,多浪费呀。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搞个余热利用的节能行动方案。
二、现状分析。
1. 热源浪费情况。
在很多工厂或者发电站,有大量的热量随着废气、废水就这么排出去了。
就像一个大暖炉,一边在拼命烧煤发热,一边又让好多热量从窗户缝(这里就是指烟囱或者排水管道啥的)溜走了。
这些溜走的热量,要是能抓住,都能给好多东西加热呢。
2. 设备现状。
好多设备也比较“笨”,没有办法把余热好好利用起来。
就像一个人只知道吃饭,不知道把吃剩下的食物储存起来下次吃一样。
设备就是只会生产热量,不会留存和再利用热量。
三、目标设定。
1. 短期目标(1 2年)我们要在几个有代表性的工厂或者设施里,找到可以轻松回收余热的地方,比如说那些废气排放量大的地方。
先把一部分余热利用起来,比如说让这部分余热给厂房或者办公室供暖,这样就能节省一部分取暖用的能源,目标是能减少这些地方10%的取暖能源消耗。
2. 中期目标(3 5年)3. 长期目标(5 10年)我们要打造一个余热利用的完美循环系统。
在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大的工业区域内,余热就像血液一样在各个需要的地方流动。
所有能利用余热的地方都不会浪费这个资源,实现整个区域能源消耗减少30% 40%,那可就太厉害啦。
四、具体行动方案。
# (一)工业领域。
1. 设备改造。
对于那些产生大量高温废气的熔炉或者锅炉,给它们装上专门的余热回收装置。
这就像是给它们戴上一个可以收集热量的帽子一样。
这个装置可以把废气中的热量传递给需要加热的水或者空气。
比如说,钢铁厂的熔炉废气,以前直接排到天上去,现在经过这个装置,能把旁边水池里的水加热,这加热后的水又可以用于其他生产环节,比如清洗钢铁部件啥的。
还有那些冷却设备,很多时候热量就白白随着冷却水跑掉了。
余热利用效率提升分析

余热利用效率提升分析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工厂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余热。
如何有效地回收这些余热,充分利用其热能,降低能源消耗,已成为当今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余热利用效率的提升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提高热传导效率,可以有效地提高余热利用效率。
在工业生产中,很多设备在长时间的使用中,由于存在各种因素,如氧化、结垢等,设备的传热性能会发生下降。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常规、机械或化学清洗等多种方式,对设备进行清洗维护,提高其传热性能。
同时,在设备设计时,应当考虑到设备的散热效果,合理设计散热装置,减少能量损失,提高传热效率。
其次,利用再生式余热回收技术,可以提高余热回收效率。
再生式余热回收技术是指将废气、废水、废热等作为热源,通过热交换器实现余热回收,将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生产过程中,从而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
再生式余热回收技术一般分为直接回收和间接回收两种方式。
在直接回收方式中,废气直接进入回收系统,与生产过程中的中介物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利用其中的热能。
而在间接回收方式中,需要通过额外的热媒,将回收的热量从回收系统中传递到生产过程中,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但却可以提高回收效率,减少能源损失。
最后,利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提高余热回收效率。
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指在工业生产中,通过设置多个小型的能源系统,将产生的能源进行分布式利用。
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能量传输的远距离而产生的能量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尤其对于工业生产中大量产生热能的行业,如钢铁、水泥等行业,设置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实现余热的集中利用,增加节能效益。
综上所述,提高余热利用效率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有效地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提高热传导效率、利用再生式余热回收技术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实现余热的充分利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23年余热回收利用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余热回收利用行业市场分析现状余热回收利用行业作为一个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在当前国家倡导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本文将对余热回收利用行业的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发展趋势、亮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市场规模余热回收利用行业是为了减少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热而进行的节能措施,其市场规模主要受制造业和能源行业的需求影响。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制造业废热资源总量达到3.8亿吉焦,而能源行业废热资源总量超过1亿吉焦。
这些大量的废热资源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将可以为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二、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高效节能的新型设备和系统。
比如,采用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可以将高温烟气中的废热转化为有用热能,提高燃煤电厂的能源利用效率;采用膜分离技术可以将工业废水中的热能回收,实现水泵节能。
2. 政策支持助力行业发展。
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鼓励企业进行余热回收利用,促进绿色发展。
比如,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废热发电项目规模将达到1500万千瓦,废热利用率达到65%以上。
三、市场亮点1. 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制造业废热资源总量庞大,但利用率不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据统计,目前国内废热回收利用率仅为30%,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2. 企业节能降耗的需求。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余热回收利用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能源消耗,减少企业的环境污染,所以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和需求。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国内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企业在进行余热回收利用时需要依赖进口设备和技术,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2023年中低温余热发电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中低温余热发电行业市场分析现状中低温余热发电是指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中低温废热来发电,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中低温余热发电也逐渐被重视和应用。
本文将对中低温余热发电行业的市场分析现状进行详细介绍。
一、市场的发展概况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行业市场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如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工艺流程中产生的中低温余热资源较为丰富。
此外,餐饮业、住宅小区等领域也存在一定的中低温余热资源。
目前我国中低温余热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500亿千瓦时。
二、市场的发展动力1. 节能减排政策的支持我国一直致力于节能减排工作,中低温余热发电作为一种高效利用能源的新技术,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和鼓励。
相关政策的推进和实施,为中低温余热发电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2. 可再生能源发展需求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与传统能源的发电方式相比,具有更低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低温余热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形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满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需求。
三、市场存在的问题1. 技术难题尚未解决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相对成熟,但仍存在一些关键技术难题有待解决,如热能转换效率低、设备运行稳定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2. 市场认知度不高目前,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在一些行业和地区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很多企业对于该技术的了解和应用仍不足。
这也导致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市场发展趋势1. 技术进步和创新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创新,新的材料和设备正在不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以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中低温余热发电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推广和认知度的提高,中低温余热发电市场规模将逐渐扩大。
大庆油田供热系统现状及工业余热利用分析

【 关 键词 】 集 中供 热 管 网分 析
余热 回收
1 研 究背 景
一
7—
区域 供 热
2 0 1 4 . 3期
除 了 集 中供热 大 网的热 源 外 其 他规 模 较小 的集 中热 网以及 分 散 的供
热 热 源 。油 田矿 区主要 热源 如 表 1 所示 :
大庆 油 田区域 的供 热 管 网 由三 大热 力 公 司及一些 外 围热 力公 司负责运行 维护 。 下 面分
型集 中供 热 系 统在 西 城 区 主要 分 为让 胡 路 、 登 峰热 网和 乘风 、 银浪 网。 目前 让胡 路 、登 峰 地 区集 中供 热 系统 建 有 两座 大 型供 热 热源 ,即宏 伟 热 电厂 和登 峰 燃 煤锅 炉房 , 5座燃 油 调 峰锅 炉 房 , 6 0座 热 力
统 的供热 能 力 为 3 6 5 MW。根 据 2 0 1 2年 运 行 记 录 , 严 寒 期 宏 伟 电 厂 的 供 回 水 温 度 约
1 0 5  ̄ C / 6 3 ℃, 供 回水压 力 1 . 0 MP a / 0 . 2 MP a , 流 量
约7 1 O O t / l l 。
表 1 大 庆 油 田矿 区 主 要 热 源统 计
热 源 名 称
宏 伟 热 电厂 二 期 登 峰 燃 煤 锅 炉 房 5座 燃 油调 峰 锅 炉 房
让胡 路 、 龙南 地 区 方 晓楼 区 2 8 . 4 2 0 . 1 燃 油 锅 炉 房
余热利用分析报告

目录1.工业余热可回收率高,政策支持余热利用 (2)1.1 工业余热可回收利用率达60%,节能潜力大 (2)1.2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余热回收利用 (3)1.3 余热利用两大主要途径 (6)1.3.1 工业余热利用主要形式:余热锅炉发电 (6)1.3.2 低温余热利用首选设备:溴冷机和热泵 (7)2.余热利用设备市场容量大,步入黄金发展期 (9)2.1 余热锅炉应用领域广,未来五年市场规模将达680 亿元 (9)2.1.1 钢铁行业:烧结余热发电将大面积推广 (11)2.1.2 焦化行业:干熄焦余热发电目前配置比例低 (14)2.1.3 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设备国产化 (16)2.1.4 垃圾发电:未来或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18)2.1.5 其他行业:市场分散,容量不小 (19)2.2 热泵(溴冷机)工民业两用,市场应用空间广 (21)1.工业余热可回收率高,政策支持余热利用1.1 工业余热可回收利用率达60%,节能潜力大我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率达60%。
余热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在钢铁、有色、化工、水泥、建材、石油与石化、轻工、煤炭等行业,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占余热总资源的60%。
目前我国余热资源利用比例低,大型钢铁企业余热利用率约为30%~50%,其他行业则更低,余热利用提升潜力大。
余热资源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有可能回收利用而尚未回收利用的能量。
余热资源从其来源可分高温烟气余热和冷却介质余热等六类,其中高温烟气余热和冷却介质余热占比最高,分别达到余热总资源的50%和20%左右,是余热回收利用的主要来源。
图1:余热资源分布情况,高温烟气余热约占50%表1:余热资源及其特点资料来源:北京发改委《节能减排篇》1.2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余热回收利用我国政府计划到2020 年将碳排放量减少40%-45%,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
公司余热利用情况报告

公司余热利用情况报告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成为一种宝贵的能源资源。
合理利用余热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本报告将对我公司的余热利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公司今后的能源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 余热来源分析我公司主要的余热来源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烟气余热、废水余热和废气余热等。
烟气余热主要来自于锅炉、窑炉、炉膛等,废水余热则主要来自于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水和洗涤水,废气余热则主要来自于炉窑和燃烧设备的废气排放。
这些余热资源具有很高的潜在价值,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将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 余热利用设备与技术为了高效利用余热资源,我公司采用了多种余热利用设备和技术。
其中,最常见的是余热锅炉和余热发电机组。
余热锅炉通过将烟气余热转化为热水或蒸汽,为生产过程提供热能;余热发电机组则将余热能量转化为电能,进一步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我公司还采用了余热回收器、换热器、蓄热系统等设备和技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余热利用效果。
3. 余热利用效果评估对于余热利用效果的评估,主要从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能源利用效率是指余热能源转化为有用能源的比例,它直接反映了余热利用的效果。
经济效益则是指通过余热利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包括能源成本的降低、环境保护费用的减少以及其他相关成本的节约等。
通过对我公司余热利用情况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公司的余热利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我们已经采用了多种余热利用设备和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余热锅炉的热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废水余热的利用程度不够高,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仍存在技术难题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计划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余热利用效果。
4. 余热利用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余热利用效果,我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工业余热利用现状分析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工业余热的利用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
本文主要介绍了工业余热的资源特点,概述了工业余热的利用方式,中国目前低温工业余热技术,以及分析了工业余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出目前应该大力发展利用低温余热技术。
1.工业余热资源特点工业消耗的能源部门品种包括原煤、洗煤、焦炭、油品、天然气、热力、电力等。
工业余热资源特点主要有:多形态、分散性、行业分布不均、资源品质较大差异等特点。
对钢铁、水泥、玻璃、合成氨、烧碱、电石、硫酸行业余热资源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工业行业余热资源量丰富,约占这7个工业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的1/3。
综合考虑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这7个工业行业余热资源总量高达3.4亿吨标准煤。
余热资源开发利用量超过1000万吨标准煤的有钢铁、合成氨、硫酸、水泥4个行业,分别为3560万吨标准煤、2450万吨标准煤、1244万吨标准煤、1124万吨标准煤。
从余热资源的行业分布来看,上述7个工业行业中,钢铁、水泥、合成氨行业的余热资源量位居前三,分别为1.71亿吨标准煤、9300万吨标准煤、3454万吨标准煤,占这7个工业行业余热资源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0.3%、27.3%、10.2%;硫酸、电石、烧碱、玻璃余热资源总量则较少,分别为1940万吨标准煤、1408万吨标准煤、495万吨标准煤、311万吨标准煤,合计占7个工业行业余热资源总量的122%。
从工业余热资源的地区分布来看,上述7个工业行业余热资源可开发利用潜力居前六位的地区是河北、江苏、山东、辽宁、山西、河南,分别为1507万吨标准煤、680万吨标准煤、664万吨标准煤、530万吨标准煤、419万吨标准煤、361万吨标准煤。
从余热资源的来源来看,可分为高温烟气和冷却介质等六类,其中高温烟气余热和冷却介质余热占比最高,分别占50%和20%,而其他来源分别是废水、废气余热占11%,化学反应余热8%,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7%,高温产品和炉渣的余热4%。
从余热资源品位来看,约46%为400℃及以上的高品质余热资源,其余约54%则为400℃以下的中低品质余热资源。
从余热量占各行业燃耗量的比例来看,建材行业的余热占燃耗量的比例最大,约占40%,其他各行业的余热资源也丰富。
各行业余热资源在该行业的燃耗量的比例如下表1-1:2.工业余热利用技术工业余热资源来源于工业生产中各种炉窖、余热利用装置和化工过程中的反应等。
这些余热能源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加以利用,可进一步转换成其他机械能、电能、热能或冷能等。
利用不同的余热回收技术回收不同温度品位的余热资源对降低企业能耗,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环保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余热温度范围广、能量载体的形式多样,又由于所处环境和工艺流程不同及场地的固有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的需求,设备型式多样,如有空气预热器,窑炉蓄热室,余热锅炉,低温汽轮机等。
根据余热的温度范围,可以将目前的工业余热技术分为中高温余热回收技术和低温回收技术。
中高温回收技术主要有三种技术:余热锅炉、燃气轮机、高温空气燃烧技术。
低温回收技术主要有有机工质朗肯循环发电、热泵技术、热管技术、温差发电技术、热声技术。
从目前工业余热现状来看,高温余热回收技术已经在我国的钢铁、水泥、冶金等行业广泛应用。
但除了高温余热外,还有大量的低温工业余热未得到利用,我国我国对于低温余热的利用还处于尝试和发展阶段,低温余热回收技术不成熟,导致这部分余热多直接排向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
因此,本文着重概述低温余热回收技术。
3.有机工质朗肯循环发电系统3.1有机工质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的原理有机朗肯循环是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系统,与常规的蒸汽发电装置的热力循环原理相似,但有机工质低温余热发电不是用水作工质,而是用有机物为工质的朗肯循环发电系统, 其工作原理如图4-1所示。
系统由蒸发器、透平、冷凝器和工质泵四大部分组成, 有机工质在蒸发器中从低温热流中吸收热量, 生成具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蒸汽, 蒸汽推动透平机械做功, 从而带动发电机或拖动其它动力机械。
从透平机排出的有机蒸汽在冷凝器中向冷却水放热, 凝结成液态, 最后借助工质泵重新回到蒸发器, 如此不断地循环下去。
图3-1 有机工质朗肯循环发电原理图有机工质朗肯循环采用有机工质(如R123、R245fa、R152a、氯乙烷、丙烷、正丁烷、异丁烷等)作为循环工质的发电系统,由于有机工质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气化产生较高的压力,推动涡轮机(透平机)做功,故有机工质循环发电系统可以在烟气温度200℃左右,水温在80℃左右实现有利用价值的发电。
目前,对低温热能发电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工质的热力学特性和环保性能;混合工质的应用;热力循环的优化等。
国外有机朗肯循环低温热发电技术主要应用于地热发电,但未来可能应用于太阳能热电、工业余热、生物质能和海洋温差能等。
目前美国、法国等国的余热发电技术的最低温度是80℃,我国自主研发的低温发电机组,通过提升热电转换介质的性能,已经实现了最低发电温度为60℃能实现稳定发电。
3.2有机工质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经济性分析例如某水泥厂余热发电站,一条3000吨/天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窑头与窑尾配备有余热锅炉,用的是凝汽式汽轮机,该系统设计出来效果为每小时的平均发电总量为3500kW,参照发电机组的真实规格,必须用3000kW的汽轮机组。
某项目的总投资数额高达60万元,一年平均运转300多天,则1年的发电总量可达到2270万kWh。
这种情况下和采用标准煤生产相比,能够节约1.3万吨的煤,减少约2.2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然后除掉系统自身耗费电量的10%,则每年供电量能够达到1905万kWh,而1吨熟料的发电能力能够达到26.5kWh。
相比之下,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来发电,整个发电系统一共投资1962万元,外界购电价格按照0.5元/kWh进行计算,除去余热电站供电所花费的成本,则每吨熟料的成本大约能下降11.5元,进一步降低了水泥工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以某冷却塔低温余热利用系统用于发电为例,扣除泵的耗功后,1t热水的发电量为1kW.h,每年按照7000h计算,则年发电量为70000kW.h,电价按0.5元计算,年经济效益可达35万元,相当于减少CO2排放量650t,经济和环保效益显著。
结论:固然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投资非常高,但在短短几年中基本上可收回成本,可以说构建出低温余热电站,既能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能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又能增加企业收益,可谓一举两得。
4.热泵技术4.1热泵技术的原理热泵就是在两个热源之间工作,消耗一定的功(W),使低温热源供给热量(Q1),在高温热源处获得热量(Q2),亦即以消耗少量高质能为代价,达到提高温位以利于利用。
热泵大概分两类:一是蒸汽压缩式;二是吸收式,后者是热泵的主流。
压缩式热泵由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节流装置及水源、热水侧管路等部分组成。
压缩式热泵由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节流装置及水源、热水侧管路等部分组成。
机械压缩式热泵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低沸点工质流经蒸发器时蒸发成蒸汽,此时从低温位处吸收热量,来自蒸发器的低温低压蒸汽,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升温升压,达到所需温度和压力的蒸汽流经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将从蒸发器中吸取的热量和压缩机耗功所相当的那部分热量排出。
放出的热量就传递给高温热源,使其温位提高。
蒸汽冷凝降温后变成液相,流经节流阀膨胀后,压力继续下降,低压液相工质流入蒸发器,由于沸点低,因而很容易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而再蒸发,又形成低温低压蒸汽,依此不断地进行重复循环。
吸收式热泵是利用工质的吸收循环实现热泵功能的一类装置,它采用热能直接驱动,而不是依靠电能、机械能等其他资源。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回收利用低温热源(如废热水)的热能,制取所需的工艺或采暖用高温热媒,实现从低温向高温输送热能的设备,它以低温热源为驱动热源,在采用低温冷却水的条件下,制取比低温热源温度高的热媒。
它与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区别在于,它不需要更高温度的热源来驱动。
但需要较低温度的冷却水。
4.2热泵技术的特点我国许多行业对热源的需求温度多集中在75~200℃之间,且存在着低温余热大量浪费的情况,可以把热能由低温位热源转移到高温位热源的中高温热泵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
对高温热泵的研究多集中在适宜工质的选择和制热效率提高这两个方面。
对高温热泵的研究多集中在适宜工质的选择和制热效率提高这两个方面。
全世界有超过1.3亿台热泵机组在正常运行,总供热量超过了 4.7E+10GJ/年, 目前,工业热泵主要应用在酿造、纺织、木材、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海水淡化、热电以及冶金等领域。
在国外,利用吸收式热泵系统回收余热技术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发展。
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上我国已经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基础,但在吸收式热泵系统的应用技术上还比较落后。
5.热管技术5.1热管技术的原理以热管作为传热元件的废热锅炉称为热管式废热锅炉,由外筒体、内筒体、饱和汽包、热管四部分组成。
工作时废气(或工艺气)由上部进入,经外筒体和内筒体环隙流动,经热管换热后气体由下部流出;水由内筒体下部进入,经热管加热后,进汽包,汽水分离后,产生饱和蒸汽,并网或直接使用。
5.2热管技术的特点热管的二次间壁换热特性是实现安全、可靠及长周期运行的重要保证。
热管的热流变换及自吹灰特性是防止工业上换热设备露点腐蚀及灰尘堵塞的重要技术保证。
热管的均温热屏蔽及分离式热管技术的完善, 将可能解决化学反应器中温度分布不均匀、反应过程偏离最佳反应温度的缺陷、石油裂解中由于管壁温度不均匀而出现的过热分解以及核反应堆安全壳体的散热等等问题。
液态金属热管的出现及材料价格的下降, 可实现在超高温反应设备中实现连续取热。
5.3热管技术的国内外应用现状早在 1942 年,Gauler 就曾提出热管的原理。
1962 年,L. Trefethen 再次提出类似于Gauler 的传热元件,但因故未能实施。
直到1964 年,Grover 等人独立地提出了类似于Gauler 的传热元件,并且取名热管,此后吸引了很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热管研究,使热管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热管自1964 年正式在美国发明问世, 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 常作为一种传热元件, 但作为一项传热技术, 则仍处于发展阶段。
我国的热管技术开发研究一开始有明确为工业化服务的目标, 因此重点在于开发碳钢-水热管换热器。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的热管技术工业化应用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 气-气热管换热器、热管蒸汽发生器等热管节能产品已广泛用于冶金、石油、化工、动力及陶瓷等工业领域。
6.其他6.1 斯特林热气机循环发电系统斯特林热气机循环发电系统是利用低温余热发电的废热回收装置,可回收100℃至300℃的废热,能达到20%的发电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