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有答案)第一章大气一、名词解释题:2.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
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二、填空题(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1.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
2.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4.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夏天比冬天低。
5.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根据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8.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平流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
9.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200 千米。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2)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3)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4)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气温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因素
热量平衡中各个分量,如辐射差额、潜 热和显热交换等,都受不同的控制因子影 响。
这些因子诸如纬度、季节等天文因子 有着明显的地带性和周期的特性。
下垫面性质、地势高低,以及天气条 件,如云量多少、大气干湿程度等,均带 有非地带性特征。
不同地点在热量的收支变化中引起的 气温分布也呈不均匀性。
(二)气温的垂直分布
1、逆温层; 在对流层中下层,经常出现r=0或r<0的现象,称逆温,此
层称为逆温层。 2、 逆温层的类型:根据成因分类 (1)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的逆温。 条件: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2-3m/s) 地区:中高纬度冬季
(2)乱流逆温
乱流逆温是由于低层空气的 乱流混合作用而形成的。
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现象。
这种因空气的平流而产生的逆温,称平流逆温。 由于暖空气流到冷的地面上形成的。 条件:暖空气与冷地面的温差要大。
平流具有一定
风速,会产生空气 湍流,常使平流逆 温的近地面部分遭 到破坏,使逆温层 不能与地面相联。
湍流的垂直混
合作用使逆温层底 部气温降得更低, 逆温也愈加明显。
经过湍流混合后的气温分布 该温度分布逐渐接近于干绝热直 减率,空气升到混合层上部时, 它的温度比周围的空气温度低。 混合的结果,使上层空气降温。
气层原来的气 温分布γ<γd
(3)平流逆温
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
愈近地表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受冷地表面的影响小,降
(一)气温的水平分布
1、等温线图
在晴朗稳定白天,气温在近地面变化很快,且地面气温, 明显高于1.5米以上的气温。
在晴朗稳定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降温很快。
第4章 航空气象

第4章 航空气象
严重影响飞行的气象
2.风切变 (4)低空风切变产生的原因 产生低空风切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大气运动本身的变化所造成 的,另一类则是地理、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有时由两者综合而成。 1)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通常指雷暴、积雨云等天气。在这种天气条件影响下的一定空 间范围内,均可产生较强的风切变。 2)锋面天气 无论是冷锋或暖锋均可产生低空风切变。这种天气的风切变多以水平风的 水平和垂直切变为主。 3)辐射逆温型的低空急流天气 在秋冬季节晴空的夜间,由于强烈的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低空逆温层的存 在,该逆温层上面有动量堆积,风速较大形成急流,而逆温层下面风速较 小,近地面往往是静风,所以产生逆温风切变。
顺风切变对飞行的影响
9
第4章 航空气象 严重影响飞行的气象
2.风切变 (3)对飞行有影响的风切变
2)逆风切变 在这种情况下飞行,由于顺风矢量减少,逆风矢量增大,机体与空气的相 对速度增加,升力随之增大,飞机将高于正常轨迹。在着陆过程中,如果 目测过高,不及时修正,就会造成飞机着陆速度过大,滑跑距离增长,甚 至会冲出跑道。
4
第4章 航空气象
大气运动
3.障碍物对风的影响 地面上障碍物影响风的流向。地面的地形和大的建筑物会分散风的流向, 产生会 快速改变方向和速度的阵风。当飞进或者飞离靠近这些障碍物的 飞机场时,操作员需要高度警惕。如图所示。
障碍物对风的影响
5
第4章 航空气象
大气运动
3.障碍物对风的影响 和地面建筑物有关的湍流强度依赖于障碍物的大小和风的基本速度。这会 影响任何飞机的起飞和着陆性能,也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危险。在飞行的着陆 阶段,飞机可能由于湍流空气而下降,导致飞得太低而不能飞越进近时的障碍 物。在山地区域时,这种情况甚至更加明显。风沿着迎风侧平稳地向上流动, 上升的气流会帮助飞机飞越山脉的顶峰,而背风侧的效果则不一样。当空气 流在山的背风侧向下时,空气顺着地形的轮廓流动,湍流逐渐增加。这就趋向 于把飞机推向山的一侧。风越强,向下的压力和湍流就变得越强烈。
航空气象学--温度对数压力图

5、湿绝热线 (绿色虚线)
等 温 线
平行于纵轴的黄色直线, 每隔1℃画一条。
等 压 线
平行于横轴的黄色直线
等 饱 和 比 湿 线 自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绿色实线。
它反映了空气块在上升过程中露点 随高度的变化。
干 绝 热 线
自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黄色实线 反映了未饱和空气块在上升过程中 温度随高度的变化。
湿 绝 热 线
自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绿色虚线。
它反映了饱和空气块在上升过程中
温度随高度的变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温度-对数压力图的分析
1.温度层结曲线 2.露点层结曲线 3.状态曲线 4.不稳定能量
1.温度层结曲线
把各高度上的温度、气压数据,用 钢笔一一点绘在图上,然后用黑色 实线连结起来,即成为气温随高度 分布的曲线,即温度层结曲线。
4.自由对流高度的确定
谢谢
层结曲线表示了测站上空气温垂直 分布状况。
2.露点层结曲线
将各层上的气压、露点数据用钢笔 一一点绘在图上,然后用黑色实线 依次连结起来,即成为露点随高度 的分布曲线(称为露点曲线或露点 层结曲线)。
露点曲线表示了测站上空水汽垂直 分布的状况。
层结曲线和状态曲线2
3.状态曲线
4.不稳定能量的分析
第四章 常规天气分析 第二节 温度对数压力图
温度对数压力图(T—lnP图)
1、 T-lnP图的构造 2、 T-lnP图的分析 3、 T-lnP图的应用
T—lnP图的构造
1、等温线(平 行于纵轴的黄色 直线 )
2、等压线(平 行于横轴的黄色 直线 )
3、等饱和比湿 线(向左上方向 倾斜的绿色实线 )
气象学复习资料004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004第三版周淑贞主编一.名词解释1.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受海陆沿纬圈分布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称副热带高压。
2.副热带高压带: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高压带。
3.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这是大气对地面的一种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或保温效应、花房效应)。
4.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5.黑体:如果有某种物体对各种不同波长辐射的吸收率都等于一,也就是说,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被吸收,这种物体称为黑体。
6.自由对流高度:在某高度以下,空气块只能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强迫抬升,而当空气块上升超过了这个高度,就可以从大气中获得不稳定能量而自由上升,这一高度就称为自由对流高度。
7.干绝热过程:当升、降气块内部既没有发生水相变化,又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的过程,称为干绝热过程。
8.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的比值,就是相对湿度。
9.绝对湿度:单位体积水汽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即空气当中水汽的密度10.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
11.气团:是指气象要素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12.锋:由两种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而成的、具有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就是锋。
1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个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14.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15.绝热垂直减温率: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
16.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气象学之温度

大气温度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土壤温度温度与农业退出第三章温度一二三第一节大气温度大气中热量交换与温度变化气温的时空变化大气稳定度一、大气中热量交换与温度变化1.空气温度的非绝热变化当空气与外界存在着热量交换时所产生的温度变化,称为空气温度的非绝热变化。
空气与外界的热量交换方式有:传导流动辐射潜热空气与外界的热量交换方式(1)辐射(radiation):这是地球和太阳、地球与宇宙空间之间能量交换的唯一方式,也是地面和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重要方式。
(2)传导(conduction):依靠分子的热运动将能量从一个分子传递给另一个分子。
传导是土壤中热交换的唯一方式,但在大气中传导的作用不大,因为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3)流体运动(fluid flow):空气可以通过流动将热量从一个地方传向另一个地方,完成不同地点间的热交换。
空气的流动方式有:对流:空气的垂直运动叫对流。
分热力对流和动力对流。
平流:空气的水平流动叫平流。
湍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叫湍流,也叫乱流或紊流。
(4)潜热(latent heat)交换:水从一种相态变为另一种相态时伴随着潜热的交换,如下图所示。
2. 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adiabatic change) :绝热过程:空气块在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
在大气中,空气块在作上升或下沉运动的过程中,其状态变化可看作绝热变化。
气块上升时,气压降低,空气膨胀,对外作功,消耗内能,气温降低。
气块下沉时,气压升高,周围空气对气块压缩作功,使其内能增加,从而气温升高。
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块在作垂直运动时的绝热变化叫干绝热变化(dry adiabatic change)。
(1)干绝热变化:干空气块每上升单位距离温度的变化称为干绝热直减率(dry adiabatic lapse rate),用γd 表示:γd≈1℃/100m=1℃/hm干空气在下沉时,气温升高,每下沉100m,气温升高1℃。
饱和的湿空气块在作垂直运动时的绝热变化叫湿绝热变化(moist adiabatic change)。
气象学知识点

气象学知识点气象学作为一门研究大气和气象现象的学科,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介绍一些关键的概念和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气象要素1. 温度:气象学中的温度是指空气的热量状态。
温度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气候研究的基础参数之一。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湿度的大小会影响气象现象的发生和演变,例如降水过程和云的形成等。
3. 气压:气压是大气对地球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强。
气压的变化会引起气象系统的移动和气候的变化。
4. 风速和风向:风是大气中气压差引起的空气运动。
风速和风向是描述风的两个重要参数,对气象预测和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5.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形式落到地面的过程,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二、气象现象1.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系统中不断进行的各种尺度和形式的运动。
其中包括纬向环流、横向环流和垂直环流等不同形式。
2. 暖锋和冷锋:暖锋和冷锋是气象学中描述冷暖空气交汇带的概念,暖锋往往伴随着雨雪天气,冷锋会引发气温骤降和风暴等现象。
3. 切变线和高空急流:切变线是指大气中垂直方向上风速和风向有明显变化的界面,常常伴随着天气变化剧烈的现象。
高空急流是指大气高空中高速的水平气流。
4. 气旋和反气旋:气旋是指大气中垂直方向上的涡旋运动,反气旋则是指旋转方向相反的气旋,它们会引发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
三、气象预警1. 暴雨、大风和雷电预警:气象部门会根据大气环流及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发布暴雨、大风和雷电等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防范。
2. 雾霾和霜冻预警:雾霾和霜冻是大气污染和低温天气造成的重要气象现象,气象部门会发布相应的预警来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台风、龙卷风和地震预警:台风、龙卷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威胁,气象部门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地区进行防范和救援工作。
四、气象数据1. 气象站数据:气象站是用来收集各种气象要素数据的设施,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指标,这些数据对气象预测和科研具有重要价值。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4章--杨学斌--整理

系统也发生变化叫上游效应,反之称为下游效应。 (3) 对我国而言,在西风带中的上游是乌拉尔山地区,欧洲北大西洋和北美东岸三
个关键地区,下游是北太平洋。 (4) 波束随波长而变的波称为频散波。
10. 阻塞高压与切断低压 (1)阻塞形势:常把阻塞高压出现后的大范围环流形势称为阻塞形势。阻塞形势的基 本特征是有阻塞高压存在并且形势稳定。 (2)阻塞高压: 1)在西风带中长波槽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脊不断北伸时,其南部与南方暖空气的 联系会被冷空气所切断,在脊的北边出现闭合环流,形成暖高压中心,叫做阻塞高压。 阻塞高压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中高纬度高空有闭合暖高压中心存在, 表明南来的强盛 暖空气被孤立于北方高空;②暖高压至少维持三天以上;③在阻塞高压区域内,西风急 流主流显著减弱,同时急流自高压西侧分为南北两支,绕过高压后再会合起来,其分支 点与会合点的范围一般大于 40~50 个经度。 2)阻高的后退有两种情况,一是连续后退,一是不连续后退。 3) (3) 切断低压: 1)在西风带中长波槽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槽不断向南加深时,高空冷槽与北方冷 空气的联系被暖空气切断, 在槽的南边形成一个孤立的闭合冷性低压中心, 叫做切断低 压。 2)切断低压的形成过程有两种情况,一种与阻高相伴出现,另一种是西风槽切断,不 伴有阻塞高压。 3)切断低压的消失过程有两种,一是由于本身的摩擦作用,在向西南移动过程中逐渐
3. 北半球的罗斯贝三圈径向环流模式中,从南向北依次是哈得来环流、费雷尔环流、 极地环流。其中哈得来环流、极地环流是直接环流圈,费雷尔环流是间接环流圈。 4. 热带和极地东风带中,地球通过摩擦作用给大气一个向东的转动力矩,即东风带的 大气获得地球给予的西风角动量;在中、高纬度的西风带里,地球通过摩擦作用给大气 一个向西的转动力矩,大气本身也就损耗了西风角动量。 5. 极地和热带东风带中, 山脉的气压力矩作用将使地球获得向西的角动量而减速向东 转动,即大气得到了西风角动量而使东风减弱;在西风带中,山脉的气压力矩作用将使 地球获得了向东的角动量,加速向东转动,西风带的大气也因此损耗了西风角动量,西 风将减小。 ※大气在东风带中通过摩擦作用和山脉作用从地球表面获得西风角动量, 而在西风带又 由于摩擦和山脉作用失去西风角动量。 6. 大气内部角动量的水平输送主要是靠平均径向风角动量的水平输送, 定常挠动和非 定常挠动对 u 角动量的水平输送。 7. 气象学中把能量分为动能、位能和内能三种基本形式。在静力平衡系统中位能和内 能合并称为总位能,其中能够转换为动能的部分约占总位能的 0.5%,称它为有效位能。 平均而言,两极地区有能量净亏损为能汇,而赤道和低纬则有净盈余成为能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热量收支(平衡)
活动层和活动面
活动层(作用层):
定义:
能够调节自身内部及相邻其它物质层的辐射、热量、 水分分布完全吸收的物质层。
不同物质活动层厚度:
✓ 砂土:几mm ✓ 水:几m~几十m ✓ 农田:作物层
✓ 雪被和冰域:几分之一mm ✓ 疏松的耕地:几cm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出现的时间。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二、热量收支(交换)方式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辐射热交换 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通过辐射的放射和
吸收而进行的热量交换方式。
分子传导热交换 物质通过分子碰撞,所产生的表现为热量传导的动能
交换方式。 流体流动热交换
流体在各个方向上流动时,热量随流体流动而输送的 热量交换方式。
K
C
…………(45)
K:导温率,λ:导热率,C:容积热容温率分析:
砂土的热特性与土壤湿度的关系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土壤湿度较小的
情况下,导温
率
随着土壤湿度
的 当增土大壤而湿增度加增;加 到一定程度后,
土壤到温率却
呈
现出减小的趋
土壤导温率对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 直接决定着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及最高、最低温度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分类: 根据流体流动的方向性分为:对流、平流和乱流。 对流:
定义: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 热力对流
分类 动力对流
作用:使上下层空气混合,产生热量交换。
平流: 定义:流体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作用:对大规模的热量传递和缓和地区之间、纬度之间
温度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 乱流(湍流):
第 本章内容
四
热量收支
章
地面和土壤的温度
水体的温度
空气的温度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第一节 热量收支
热量平衡过程
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后,会通过各种热量收支方 式,产生能量的转换和输送而达到平衡,这样的物理过程 称为热量平衡过程。
一、物质的热属性
热容量
定义: 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出
Λ:导热率, Q:热容量; ΔT/ΔZ:温度梯度,负号表示热
流方向由高温指向低温。
方程的意义: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导热率大的物质,热流量大,
传热速度快;反之则小。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土壤导热率分析:
土壤成分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水 空气
导 热 率 ( W/ ( ㎝ ·℃ ) )
0.0293 0.01997 0.00628 0.0002093
现 在1月或2月。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
时间变化
日变化 日恒温层(土温日不变层): 土壤温度日较差为零时的深度。 日恒温层深度: 一般深度约为40~80㎝,平均为60㎝。
日恒温层的影响因子: 纬度、季节、土壤热特性
土壤温度位相:
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空气的热容量最小,水的热容 量最大,固体成分介于两者之间。
导热率(热导率)
定义及单位:
定义:指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
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
流量。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单位: J/(m·S·℃)(或W/(m·℃)) 热流量方程:
Q T
Z
…………(44)
活动面(作用面): 定义: 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
节邻近气层(或土层)的辐射收支、温度高低或湿度 大小的物质面。
农田内、外活动面(作物封行后): ✓ 外活动面:作物最密集的部位 ✓ 内活动面:地面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地面热量收支 地表面昼夜热量收支平衡方程:
R L
E
P
LR E
定义:流体在各方向上的不规则运动。 热力乱流
分类: 动力乱流
乱流交换系数:
当单位质量的空气涡团所含物理属性的梯度等于 1时,因乱流作用所引起该物理属性的通量。
单位:m2/S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近地气层乱流强度的时空变化: ✓ 陆地比海面强 ✓ 山地比平原强 ✓ 白天比夜间强 ✓ 夏季比冬季强 潜热交换 物质在进行相态变化时所发生的热量交换。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单位:J/(m3·℃)(或J/(cm3·℃)) 计算:
Cv
Q V(T2 T1)
(4-2)
Cm 、Cv 之间的关系:
Cv m v CmCm
…………( 4-3)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土壤热容量分析:
土壤成分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水 空气
容积热容量(J/(㎝3·℃ ))
1.925 2.708 4.186 0.0013
P
B
(白天)
B
(夜间)
地表面热量收支示意图
白天: R-P-B-LE=0
夜间: -R+P+B+LE=0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地表层昼夜热量收支平衡方程:
R
L
E
P
Qs B
LR E
P
Qs B
(白天)
(夜间)
地表层热量收支示意图
白天: R-P-B-LE=Q
夜间: -R+P+B+LE= -Q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土壤中固体成分的导热率最大,水居中,空气最小。 土壤导热率影响因子: 土壤含水量 土壤孔隙度
导温率(导温系数、热扩散率)
定义及单位: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定义: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垂直方向获 得或失去λ焦耳(J)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
降 低的数值称为导温率。
单位:m2 /S(或㎝2 /S)
计算公式:
的热量。 质量热容量(比热、比热容)
分类: 容积热容量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质量热容量:
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 放出的热量。
单位:J/(kg·℃)(或J/(g·℃))
计算:
Cm
Q m(T2 T1)
…………(41)
容积热容量: 定义: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 放出的热量。
第二节 地面和土壤温度
表征温度变化的几个物理量 较差: 指一定周期内,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日较差: 一日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年较差: 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绝对年较差: 年极端最高气温与极端最低气温之差。 位相: 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差。
基础气象学第4章温度
一、地面温度和热量收支的关系
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地 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地面热 量收支相抵(平衡)的时 刻。
地面温度变化与地面热量收支示意图 1.地面温度日变化曲线; 2.地面热量支出日变化曲线; 3.地面热量收入日变化曲线。 Tm:地面最低温度;TM:地面最高温度
一年中地面最热月温度, 一般出现在7月或8月, 地面最冷月温度一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