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气象学知识点(修改版)

气象学知识点(修改版)

气象学知识点天气: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为天气。

天气学: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学科称为天气学。

气候:某地长时期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季以上)。

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偶发的极端天气状况。

研究气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气候系统各成员之间、人与气候之间)。

气候是长期天气状况的综合,但不是天气状况的简单平均天气过程——短期过程。

天气特征——瞬息万变的不稳定特性。

气候过程——长期天气过程。

气候特征——相对稳定特性。

气候虽具一定稳定性,但仍有变化天气:变化快,周期短。

气候:变化慢,周期长。

气象学和气候学在生产生活中有何用途?1.天气预报;防寒防暑等。

2.灾害预警;例如厦门台风预警。

3.提供旅游资源;例如云海。

4.军事战争;例如诺曼底登陆,草船借箭.....气象学和气候学与林业有什么关系?1.森林健康:干旱与树木死亡;2.林木生长限制因子大多是气候因子;3.植物小气候原理---城市行道树等;4.森林对气候的影响: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古代气象:从人类有文字记载开始——17世纪末。

以原始的肉眼观测、简单的手工器械测定和不完整的甚至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字记载为主。

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除去水分和气溶胶以外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按照浓度分类主要成分:N2, O2, Ar,CO2,浓度>300ppmv微量成分:如CH4,浓度在1~20ppmv之间痕量成分:O3,H2,氮氧化合物,硫化合物及氟氯烃类化合物,浓度<1ppmv按照平均停留时间分类基本不变成分:N2, O2, Ar及Ne, Kr等惰性气体。

可变成分:平均寿命为几年到十几年,比例随时间、地点变化。

有CO2, CH4, H2, N2O 等。

变化很快的气体成分:如碳、硫、氮等的化合物。

臭氧臭氧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变化特点:10km以下含量很少,20-25km(平流层)浓度最大,成为臭氧层时间变化特点:春季最大,夏季最小臭氧的作用:1.能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2.对人和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起到了屏障和保护作用3.对高层大气有“加热”作用,使10km至50km高度的气层温度增高气候变暖原因:1、二氧化碳排放(化石燃料燃烧、森林破坏);2、甲烷(沼气、石油等)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3、畜牧业(牛的反刍和打嗝排放甲烷);4、氟氯烃类物质破坏臭氧层。

《气象基础知识》课件

《气象基础知识》课件

雷电灾害及预防
雷电灾害
雷电是指天空中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现象,可导致火灾、爆炸、 电击等灾害。
预防措施
加强防雷设施建设,避免在雷电天气下使用高耸建筑物、金属框架结构等易导 电物体,不在大树下避雨,不接触裸露电线和电器设备等。
台风灾害及预防
台风灾害
台风是指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性涡旋,可导致狂风 暴雨、巨浪、风暴潮等灾害。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究的重点之一。
雷暴系统
雷暴是指积雨云中强烈的雷电和降水 现象,常伴随着大风、冰雹等天气现 象。
雷暴的预报和预警对于保障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雷暴的形成和发展与空气的上升运动 和不稳定能量有关,是夏季常见的天 气现象之一。
PART 05
气象灾害与预防
暴雨洪涝灾害及预防
暴雨洪涝灾害
暴雨是指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超 过50毫米的降水,可能导致河流 水位上涨、山洪暴发、城市内涝 等灾害。
详细描述
气象是研究地球大气层中发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和气象过程的科学,包括温度、湿 度、降水、风、气压等要素的变化规律。气象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 重要意义,如天气预报、气候变化预测、自然灾害预警等方面。
气象的分类与特点
总结词
气象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和气象过程具有不同的特 点。
气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气象条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气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如天气预报可以指导人们的出行和生产活动,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等 。同时,气象灾害也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如暴雨、台风、干旱等灾害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造成威胁。因此,了解气象知识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气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气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气象知识点总结一、气象学的基本概念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大气现象的学科。

气象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大气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的规律和现象。

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大气层,大气运动,天气现象,气压,温度、湿度等。

1. 大气层地球的大气主要由四层组成,分别是对流层、中间层、成、外层。

其中对流层是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大气的绝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这一层中。

中间层是对流层和成层之间的过渡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呈现不规律的变化。

成层则是地球大气的稳定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外层是地球大气的最上层,也是最稀薄的一层。

这四层大气层的存在,决定了地球上的天气变化和气候特征。

2. 大气运动地球的大气层是不断运动的,这种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

垂直运动主要包括对流运动和大气沉降,而水平运动包括辐散和辐合两种。

大气的垂直运动主要是由地球的日照和地表的温度不均匀引起的,而水平运动则是由地球自转和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

大气运动决定了地球上的气压、温度和湿度分布,也是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3. 天气现象天气现象是指地球大气中的各种气象现象,包括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

这些天气现象是由于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而造成的。

天气的变化决定了地球上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4. 气压气压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是大气在地球表面上产生的重要天气要素。

气压的大小受到大气的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通常用帕斯卡(Pa)或百帕(hPa)来表示。

气压的变化决定了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也是天气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5. 温度温度是指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强烈程度,也是大气中各种气象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气的温度分布受到地表的日照和纬度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地球自转和地球自转运动的影响。

6. 湿度湿度是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大小,也是大气中气候现象的重要指标。

湿度的大小受到大气的温度和气压等因素的影响。

湿度的大小决定了大气中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也是天气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儿童气象科普知识

儿童气象科普知识

儿童气象科普知识1. 什么是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天气、气候、气象变化等气象现象,以及它们与地球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

2. 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天气是指大气在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段的状态,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而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如气温、降水量等。

3. 为什么会有四季?地球的四季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阳光的照射角度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季节。

4. 什么是气压?气压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气压的测量单位是帕斯卡(Pa),常用的单位还有毫巴(hPa)和标准大气压(atm)。

5. 什么是温度?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程度。

温度的测量单位有摄氏度(℃)和华氏度(℉),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6. 什么是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的测量单位有相对湿度(%RH)和绝对湿度(g/m³)。

7. 为什么会有云?云是由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形成的。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遇凉时,会形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

8. 为什么会有雨?雨是指云中水滴或冰晶聚集到一定大小后,由于重力作用下落到地面的现象。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足够大时,就会形成雨滴。

9. 什么是风?风是大气中气压差引起的气体运动。

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快。

风的方向通常用风向标来表示,风速用风力等级来描述。

10. 什么是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是大规模的低气压系统。

台风有强风和暴雨,常常造成巨大的破坏。

11. 什么是雷暴?雷暴是指云中产生的强电流放电现象。

雷暴常伴随着雷电、雷雨和强风等天气现象。

12. 什么是气象预报?气象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和预报的科学方法。

13. 为什么要关注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安排活动,减少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同时,天气预报对农业、交通、航空等行业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气象小知识100条

气象小知识100条

气象小知识100条1.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2.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3. 气候是指长时间内(通常为30年)大气状态和现象的统计特征。

4. 气压是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单位是帕斯卡(Pa)。

5. 低气压区域通常伴随着多云和降水天气。

6. 高气压区域通常伴随着晴朗和干燥的天气。

7. 风是大气中气体的水平运动。

8. 风速是指风的速度,单位是米/秒(m/s)。

9. 风向是指风从哪个方向吹来,用16个方位表示。

10.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1.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12.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13.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水在地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单位是毫米(mm)。

14. 雷暴是一种伴有雷电、强风和降水的天气现象。

15. 闪电是雷暴中电荷在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迅速放电的现象。

16. 彩虹是阳光经过雨滴折射和反射形成的彩色光圈。

17. 霜冻是指气温降至0℃以下,导致地面和植物表面结冰的现象。

18. 雾霾是由大量细小颗粒物(如灰尘、烟雾等)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低能见度现象。

19. 气象卫星是通过遥感技术观测大气现象的人造卫星。

20.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数据和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21. 气象站是观测和记录气象数据的设施。

22. 气象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探测大气中降水粒子分布的设备。

23. 气象气球是携带气象仪器升至高空的气球,用于收集大气数据。

24. 气象飞机是携带气象仪器在空中收集大气数据的飞机。

25. 气象船是携带气象仪器在海上收集大气数据的船只。

26.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变化的现象。

27.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的现象。

28.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和释放热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29. 臭氧层是大气中一层富含臭氧的气体层,位于平流层。

气象学的基本知识

气象学的基本知识

气象学的基本知识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中的物理和化学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了许多方面,例如大气层的构成、天气形成的原因以及预测和控制天气和气候变化等。

本文将探讨气象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层的结构、天气现象的形成和预测、气候变化以及气象科学的重要性。

大气层的结构大气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上延伸数百公里。

它由多层不同的气体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氮气和氧气,二者占据了大气层中的绝大部分。

另外,还有一些少量的气体,例如氩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等。

大气层根据特定的温度和高度范围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的分界线被称为层界面。

从地球表面出发,大气层的层次如下:- 对流层:高度大约为10-15公里。

大部分的天气形成在这一层,大约占据了大气层的一半。

- 平流层:从对流层到距离地球表面50公里左右地方。

这一层是飞机和火箭行驶的区域。

- 中间层:从平流层到电离层顶部之间的高度。

在这一层,大气密度变得很小,世界上最高的气球探测器也飞行在这里。

- 电离层:从距离地球表面约80公里的地方开始。

这一层含有电离的气体,使得短波无线电波在这里反射。

- 外大气层:从电离层以上高度开始。

这一层与空间相连,向外延伸至无尽的宇宙。

天气现象的形成和预测天气是每天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但实际上,天气现象是由诸如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等许多因素共同影响而成的。

当这些因素遇到某些特定条件时,就会发生天气现象,如暴雨、冰雹和龙卷风等。

因此,预测天气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观测和分析。

气象科学家使用各种仪器来记录和测量这些数据,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雷达和卫星等。

这些数据被输入到计算机模型中,通过复杂的算法和模拟,预测未来几天内天气的变化。

虽然气象预测不可能完美无误,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气象话题之一。

它是由诸如人类活动、自然变化和太阳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成的。

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大规模采伐森林和工业排放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从而对气候产生影响。

气象学基础知识

气象学基础知识

气象学基础知识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了解气象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天气变化、防灾减灾、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气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大气是地球固有的外包层,主要由氮气(78%)和氧气(21%)组成,还包括少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大气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地球表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

2. 大气的循环大气循环是指大气中能量和物质的不断交换和运动。

其中最重要的循环是地球各地的热量分布不均引起的热传递和气体的垂直循环,即热力循环。

这一循环包括对流和辐射两种传热方式,对气候和天气具有重要影响。

3. 气温与热量气温是大气中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的度量。

温度单位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热量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总和,以焦耳(J)为单位。

当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会升高;放出热量时,温度会降低。

4. 湿度与相对湿度湿度是大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表示。

常用的湿度指数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绝对湿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质量,以克/立方米表示。

相对湿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实际质量与该温度下饱和水蒸气质量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

5. 气压与气压变化气压是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一般以帕斯卡(Pa)为单位,常用的气压单位还有毫米汞柱(mmHg)和百帕(hPa)。

气压的变化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气压高的地方天气多为晴朗稳定,气压低的地方常有阴雨天气。

6. 风与风力风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的水平运动,是大气循环的一种表现形式。

风力是指风的强弱程度,以国际标准制定的风力等级表示。

风力等级1为无风,风力等级12为飓风。

7. 降水与云降水是指湿空气中水蒸气凝结后以雨、雪、雾、露等形式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升华凝结形成的一种气象现象,包括高云、中云和低云等不同类型。

8. 天气与天气预报天气是大气在某一时间和地点的具体表现,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降水、云量等要素。

气象学知识点资料

气象学知识点资料

气象学知识点资料气象学知识点1.根据大气温度铅直分布特征和大气铅直运动状况,可将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2.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h正午=90°-φ+δ;式中φ为观测点纬度,δ=23.5sinN°式中N°以度为单位,实际是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的总天数。

春分日至秋分日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3北半球可照时数变化规律可照时数冬至→夏至加长,夏至→冬至缩短可照时数随纬度增加,夏季加长,冬季缩短4、地面有效辐射时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地面辐射(Eg)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Ea)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影响因素主要有: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状、风、海拔、地面状况等。

地面温度高时,有效辐射增大;空气温度高时,有效辐射减弱;空气湿度大时,有效辐射减弱;云量多云层厚时,有效辐射减弱;风力加大,有效辐射减弱;海拔增大,有效辐射增大;粗糙地表比平滑地面有效辐射大。

5.为什么潮湿土壤地面温度日较差比干燥土壤的小?分析:从热容角度分析,由于水的比热容比空气大很多,吸收同样的太阳辐射,水上升的温度比空气少的多。

因此干燥土壤地对温度的变化更敏感,极差更大。

从导热的角度分析,空气导热更快,热能传递快,吸收快,散失也快,因此干燥土壤地比潮湿土壤地先升温,先降温变化领先于潮湿土壤地。

从潜热交换的角度分析,温度高时潮湿土壤地水分蒸发作用强于干燥土壤地,因此潮湿土壤地实际获得的辐射能小于干燥土壤地,所以其温度极大值比干燥土壤地小。

同理,潮湿土壤地的空气湿度大于干燥土壤地,温度低时,其水汽凝结作用大于干燥土壤地,由此回收蒸腾水汽的内能。

因此其温度极小值大于干燥土壤地。

6.地面热量收支方程,并据此分析塑料大棚的保温原理白天地面热量收支方程表示:R-P-B-LE=0夜间地面热量收支方程表示:-R+P+B+LE=0塑料大棚充分利用太阳能,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并通过卷膜能在一定范围调节棚内的温度和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散失,在水平面上所积聚
的水层深度。

2.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和变化过程。

3.光和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温度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5.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6.赤纬: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用阳光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来表示。

7.逆温:在对流层中。

总的看来,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就其中某一层而言,有时
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8.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由于刚好和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9.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不饱和的空气达到饱
和时的温度。

10.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在空气上的力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外,还有惯性离心力,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所形成的风。

11.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
辐照强度。

12.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13.切变线:是指1500米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发生气旋性逆时针方向变化的不连续线。

14.气团: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一大块空气。

15.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变性热带大陆气团。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在气压场上,又称低压。

17.辐射:以电磁波或离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

18.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的日平均温度。

19.气候:一般的讲,气候指一定的范围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的大气的统计状态。

20.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的光强值
2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与实际水气压之差
22.寒潮:是冬半年,由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
23.蒸发量: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物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的总和
24.霜冻: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
的短时间低温冻害
25.对流层的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气
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

26.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类型有那些1日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辐射型:土
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3过渡型:土壤上下层温度的垂直分布分别具有日射型和辐射型的特征
27.简述霜形成的有利条件:晴朗微风的夜晚,因为天气晴朗有利于地面辐射冷却,微风又
能把已经发生过凝结的空气带走,使新鲜潮湿的空气不断流来补充,以致形成较强的霜28.简述三基点温度及其特点:最适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生长发
育迅速而良好;在生长发育的最低和最高温度下植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
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达到生命的最低和最高温度时,植物开始死亡
29.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或达到任意表面的辐射能
30.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或到达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31.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通过或到达的光通量
32.逆温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33.有效积温:活动积温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34.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能的总收入与总支出之差值。

35.地球公转的两个特点:1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始终保持66°33′交角2地轴在宇宙空间
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36.季节的交替现象原因:上段1+2+地轴方向不变,66°33′的交角也不变,这样在地球公
转时,有时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南半球倾向太阳。

引起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不断改变,导致地面获得的能量发生周期性变化,于是便产生了地球上季节更替现象。

37.黑体:吸收率等于1的物体。

38.绝对黑体:任何温度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能的吸收率都等于1,即对投射于其上的辐射
能全部吸收。

39.灰体:物体的吸收率为小于1的常数,并且不随波长而改变。

40.三圈环流:低纬的热带环流圈、中纬度环流圈、极地环流圈
41.活动面:能够吸收和放射辐射能,并与邻近气层、土层进行热量和水分交换,从而调节
周围空气、土壤温度、温度等气象要素的表面。

42.低温冷害对作物的生理影响:1降低作物光合作用强度2减少根系对养分的吸收3影响
养分的运输。

43.反气旋分类:1极地反气旋2副热带反气旋3温带反气旋
44.锋:大气中冷暖气团相对运动时在其交界面上的过渡带分为:冷锋、暖锋、静止锋、锢
囚锋
45.在晴天,日总辐射将如何变化在晴天,总辐射随太阳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一天中,总辐
射在夜间为0,天亮后逐渐增加,正午达到最大值,午后又逐渐减小。

46.风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1.风能影响农田乱流交换程度,增加地面和空气的热量交换,
增加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

2.风能提高作物授粉受精率,有利于高产,有些异花授粉植物是靠风来传播花粉的。

3.强风对农作物的直接危害是使农作物倒伏,折断。

造成机械损伤。

47.影响水面蒸发的气象因子有哪些1.水温越高,蒸发越快。

2.蒸发面下面的饱和水汽压和
蒸发面上面的水汽压差值越大,蒸发越快。

3.风速越大,蒸发越快;4.蒸发面上的气压越高,蒸发速率减小。

48.试述常用的界限温度及农业意义:0度:土壤冻结或解冻,0度以上持续日数为农耕期;
5度:早春作物开始播种,5度以上持续日数为喜凉作物生长期;10度:喜温作物开始播种,10度以上持续日数为喜温作物的生长期;15度:喜温作物积极生长,春季棉花、花生进入播种期,可开始采摘茶叶;20度:水稻安全抽穗、开花的指标,也是热带作物橡胶正常生长、产胶的界限温度。

49.水平地转偏向力的特点:1.只有物体相对于地面运动时才具有水平地转偏向力,静止时
不具有;2.水平地转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3.水平地转偏向力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垂直,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4.水平地转偏向力不是一个真实的力,他是在旋转的地球上研究物体时提出的一个假象力。

50.绝对湿度和相对适度的日变化如何绝对湿度:单波型,即一天中出现一个最高值和一个
最低值,多发生在海洋、海岸、寒冷季节的大陆和暖季的潮湿地区,最大值出现在午后,最小值出现在日出前。

相对湿度:双波型,一天出现两个最大值,分别为8-9时和20-21时,出现两个最小值,分别为日出前和14-15时,一般出现于暖季的大陆或沙漠地区。

51.根据土壤的湿润程度,简述土壤蒸发的机制:1.对表面较为湿润的土壤,水分从表面蒸
发土壤下层的水分通过毛细作用被提升到表面。

2.对于土壤表面干燥的情况,在土壤中首先汽化,而后通过土壤孔隙扩散出来。

52.空气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53.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1.相对湿度2.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3.绝对湿度4.饱和差5.
露点温度6.比湿
54.积温及应用包括哪些方面积温有活动积温、有效积温、负积温、地积温。

应用:1.积温
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2.作为物候预报、收获预报、病虫预报、生长期预报等的重要依据,也可根据需要利用积温推算作物播种期。

3.作为农业气候专题分析与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

4.负积温表示作物越冬的温度条件。

55.简述霜形成的条件:霜形成的有利条件是晴朗有微风的夜晚,晴朗的天气有利于地面和
植物表面的辐射冷却,微风又能够把已发生过凝结的空气带走,使新鲜潮湿的空气不断补充,以致空气中含的水分多,从而形成较强的霜。

相反,阴天或大风的夜晚不易形成霜。

56.水气凝结的条件:空气中的水分达到过饱和状态、空气中有凝结核或凝华核。

57.水汽达饱和的条件:增加大气中水汽的含量、降低温度。

大气冷却的方式:绝热冷却、
辐射冷却、接触冷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