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气象知识大全

气象知识大全

气象知识大全气象知识大全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科学。

它包括气象要素、天气、天气现象、气候和气象预报等内容。

对于人类来说,了解气象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还可以指导农田经营、城市规划、飞行航行等方面的活动。

下面是一个气象知识的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温度:温度是指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程度,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温度可以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如高温会导致高空气压,低温会导致低空气压。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一般以相对湿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该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的比值。

3. 气压:气压是指空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气压可以通过气压计来测量,常用单位是帕斯卡(Pa)或毫巴(hPa)。

海平面上的标准大气压是1013.25 hPa。

4. 风:风是指大气中气压差所致的气流运动,具有方向和速度。

风的方向根据它吹向的位置命名,如北风、东风等;风的速度可以用米/秒(m/s)或公里/小时(km/h)表示。

5.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水滴或冰晶以形式下降到地面。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露、霜、雾、冰雹等。

6. 云:云是由大气中悬浮的水汽凝结形成的可见物体。

云的形状和颜色可以给人们提供天气信息,如乌云表示可能有暴雨,白云表示天气晴朗。

7. 天气现象: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发生的各种可见的自然现象,如雷电、彩虹、雾霾等。

天气现象不仅是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的自然现象。

8.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的天气情况的统计资料。

气候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和风向等因素。

气候可以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9. 气象预报:气象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分析,预测未来天气情况的科学活动。

气象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决策,如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旅游行程等。

10.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由天气现象引起的,给人类带来严重伤害和损失的自然灾害。

气象学整理最终版

气象学整理最终版

气象学整理最终版第一章—引论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气候系统的概念;答: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与概括。

一个完整的气候系统应包括对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个环节,除太阳辐射这个主要能源外,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五个子系统。

2、大气的分层:分为几层?各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答:分为五层,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升。

约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在55KM高度达到-3摄氏度。

因为平流层存在着臭氧。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原因是由于中间层没有臭氧,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直接吸收的那些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吸收掉了。

热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

因为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原子氧、氮所吸收的缘故。

散逸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

因为散逸层距离地心较远,地心引力较小。

3、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征是什么?什么是气温直减率?答:三个主要特征是: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垂直对流运动。

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

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一般情况是: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因此对流层的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空气通过对流和湍流运动,高、低层的空气进行交换,使近地面的热量、水汽、杂质等易于向上输送,对成云致雨有重要的作用。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0.65摄氏度,被称为气温直减率。

4、臭氧的功用及在大气中的分布特点?大气气溶胶的作用?答: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变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天气、气候、天灾等各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气象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参考。

1. 大气层的构成及特征: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围层四个部分。

其中,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部分,也是天气发生的主要区域。

平流层则较为稳定,不易出现大气运动。

2. 气压和海拔高度的关系: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大气的密度和气压都会逐渐减小。

3. 湿度的测量和计算:湿度通常可以用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是指实际水汽含量与最大可能水汽含量的比值,露点温度则是指当空气冷却至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4. 大气的运动和风的产生:大气的运动主要有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

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可以形成风,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气压差、地转偏向力和地形等多种因素。

5. 暴雨和雷电的成因:暴雨通常发生在气压低、湿度高、温度适中的环境下,而雷电则是由云内的正负电荷分离所引起的。

6.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防范方法: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冰雹、洪水等多种类型,防范方法包括做好气象预报和监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措施。

以上只是气象学的部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复习掌握更多相关知识,提高应对天气变化和灾害的能力。

气象学重点知识

气象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1.ENSO :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180º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P1702. 白贝罗风压定律: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

因而,若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其右方,在南半球,高压在其左方,此称风压律。

P983.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书 p33 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的大气辐射叫大气逆辐射。

(ppt4. 大气稳定度: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P455. 峰: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形成,由于气团占有三度空间,因而峰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P1236. 寒潮:冷性反气旋在其发展、增强时期常常静止少动,但当高空形势改变时,会受高空气流引导而移动。

当其南移时,就造成一次冷空气袭击,如果冷空气十分强大,如同寒冷潮流滚滚而来,给流经地区造成剧烈降温、霜冻、大风等等灾害性天气,称为寒潮。

P1377. 季风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P1798. 南亚高压:夏季中心位于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对流层上部的高压。

9. 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是指高山地区,因海拔高度的差异,使气候具有大体上与等高线相平行的带状分布规律。

这种由气温、降水及植被等综合表现出来的垂直气候带状分布特征, 取决于山地的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

P21910.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P711. 气压梯度:P9312. 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心结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P14513. 湍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称为湍流,又称乱流。

湍流是在空气层相互之间发生摩擦或空气流过粗糙不平的地面时产生的。

P3714. 位势高度:P8915. 温室效应: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表并被其吸收,地表(长波辐射则几乎全部被大气所吸收, 大气向外太空和地面发出长波辐射, 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 使地面升温。

气象小知识100条

气象小知识100条

气象小知识100条1.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2.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3. 气候是指长时间内(通常为30年)大气状态和现象的统计特征。

4. 气压是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单位是帕斯卡(Pa)。

5. 低气压区域通常伴随着多云和降水天气。

6. 高气压区域通常伴随着晴朗和干燥的天气。

7. 风是大气中气体的水平运动。

8. 风速是指风的速度,单位是米/秒(m/s)。

9. 风向是指风从哪个方向吹来,用16个方位表示。

10.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1.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12. 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13.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水在地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单位是毫米(mm)。

14. 雷暴是一种伴有雷电、强风和降水的天气现象。

15. 闪电是雷暴中电荷在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迅速放电的现象。

16. 彩虹是阳光经过雨滴折射和反射形成的彩色光圈。

17. 霜冻是指气温降至0℃以下,导致地面和植物表面结冰的现象。

18. 雾霾是由大量细小颗粒物(如灰尘、烟雾等)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低能见度现象。

19. 气象卫星是通过遥感技术观测大气现象的人造卫星。

20.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数据和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21. 气象站是观测和记录气象数据的设施。

22. 气象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探测大气中降水粒子分布的设备。

23. 气象气球是携带气象仪器升至高空的气球,用于收集大气数据。

24. 气象飞机是携带气象仪器在空中收集大气数据的飞机。

25. 气象船是携带气象仪器在海上收集大气数据的船只。

26.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变化的现象。

27.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的现象。

28.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和释放热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29. 臭氧层是大气中一层富含臭氧的气体层,位于平流层。

气象学基本知识

气象学基本知识

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散失,在水平面上所积聚的水层深度。

2.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和变化过程。

3.光和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温度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5.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6.赤纬: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用阳光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来表示。

7.逆温:在对流层中。

总的看来,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就其中某一层而言,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8.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由于刚好和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9.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不饱和的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10.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在空气上的力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外,还有惯性离心力,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所形成的风。

11.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强度。

12.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13.切变线:是指1500米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发生气旋性逆时针方向变化的不连续线。

14.气团: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一大块空气。

15.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变性热带大陆气团。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在气压场上,又称低压。

17.辐射:以电磁波或离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

18.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的日平均温度。

19.气候:一般的讲,气候指一定的范围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的大气的统计状态。

20.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的光强值2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与实际水气压之差22.寒潮:是冬半年,由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23.蒸发量: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物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的总和24.霜冻: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短时间低温冻害25.对流层的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

气象学基本知识

气象学基本知识

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散失,在水平面上所积聚的水层深度。

2.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和变化过程。

3.光和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温度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5.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6.赤纬: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用阳光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来表示。

7.逆温:在对流层中。

总的看来,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就其中某一层而言,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8.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由于刚好和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9.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不饱和的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10.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在空气上的力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外,还有惯性离心力,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所形成的风。

11.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强度。

12.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13.切变线:是指1500米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发生气旋性逆时针方向变化的不连续线。

14.气团: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一大块空气。

15.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变性热带大陆气团。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在气压场上,又称低压。

17.辐射:以电磁波或离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

18.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的日平均温度。

19.气候:一般的讲,气候指一定的范围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的大气的统计状态。

20.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的光强值2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与实际水气压之差22.寒潮:是冬半年,由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23.蒸发量: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物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的总和24.霜冻: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短时间低温冻害25.对流层的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

气象科普知识大全

气象科普知识大全

气象科普知识大全一、气象定义与分类气象是指地球大气圈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天气现象的总称。

气象包括气温、气压、风、云、雨、雪、雾、霜、雷电、日照等多种现象,以及各种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的特征。

根据气象定义,气象分为天气和气候两大类。

天气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气象现象,如晴天、雨天、刮风、下雪等;气候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内的平均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特征。

二、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天气系统是指影响天气变化的物理机制和能量传输过程的总称。

常见的天气系统包括锋面、气旋、反气旋等。

不同天气系统下的气候类型也不同。

气候类型是指地球上不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长期天气状况的总体特征。

世界上有多种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等。

三、云与天空的奥秘云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气象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云的成因和分类因复杂多样而著称。

根据形成原理,云可分为积云、层云、卷云等。

不同类型的云在天空中的表现形态也各不相同。

天空中的现象也是千奇百怪,如日晕、月晕、极光等。

这些现象都是由太阳或月亮的光线经过大气层中的冰晶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

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空的奥秘。

四、风雨雷电的形成与现象风雨雷电是常见的天气现象,它们的形成原因和现象各不相同。

风是由大气运动引起的,可分为季风、风带等不同类型。

雨则是水汽凝结后降落的过程,有大有小,有暴雨、绵绵细雨等。

雷电则是由云层中的电荷释放而产生的,具有强大的能量和破坏力。

这些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风暴可能引发洪涝灾害,雷电可导致火灾和人员伤亡,而大风和暴雨则可能破坏建筑物和道路等设施。

因此,了解这些现象的形成机制和预警防范措施十分重要。

五、空气污染与健康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的含量超过了正常水平,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和生活垃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知识整理㈠名词解释5×2′㈡填空20×1′㈢判断10×1′㈣选择10×1′㈤填图2×5′㈥简答3×5′㈦计算2×5′㈧论述1×15′名词解释1.气象学: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就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广义农学(含农、林、牧、渔、农经等)与气象学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

3.大气污染: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的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称大气污染。

4.黑体(绝对黑体):吸收率等于1的物体为黑体。

如果有一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能的吸收率都等于1,即对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吸收,这种物体就成为绝对黑体,简称为黑体。

5.灰体:如果一个物体的吸收率为小于1的常数,并且不随波长而改变,这种物体称为灰体。

6.*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

建议取值1367±7W•m﹣²,通常采用1367W•m﹣².7.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易于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大气又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易逸出大气,大气还以逆辐射返回地面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少地面的失热,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暖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习惯称“温室效应”。

8.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9.*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总的看来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

但就其中某一层而言,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气温垂直梯度为负值)的现象,叫做逆温现象。

按形成原因分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10.三基点温度:温度对于植物生命、生长和发育过程的影响,从其生理过程来讲,都有3个基本点温度,简称三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11. “温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

这种现象称“温周期现象”。

12.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称饱和差。

单位hPa d﹦E-ed越小,空气越接近饱和即越潮湿d=0时空气达饱和13.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未饱和空气达饱和时所具有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气压一定,水汽越多,露点越高;反之越低e→e饱和时T→Td14.蒸散量: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的总和称为农田总蒸发量,亦称总蒸散量。

15.露和霜:日落后,地面或地物表面强烈地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以下时,就会产生水汽在地面或地物上的凝结现象。

如果此时露点高于0℃,水汽就凝结成露,露点在0℃或以下时,则凝华为霜。

(形成露、霜的有利天气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16.△降水变率:降水变率就是用来表示降水量年际间变动程度的统计量,分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两种。

17.△水分利用率:作物蒸腾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制造的干物质重量,称为水分利用率或蒸腾效率,其倒数称蒸腾系数。

18.△高气压(简称高压,也叫反气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区域,叫高气压。

19.△高压脊:从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叫高压脊或简称脊。

此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一方凸出的部分也叫高压脊。

高压脊中各条等压线曲率最大处的连线,叫作脊线。

20.△低气压(简称低压,也叫气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区域,叫低气压。

21.△低压槽: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叫低压槽或简称为槽。

此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一方凸出的部分也叫做低压槽。

22.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23.天气:天气是指一定地区内,短时间的冷暖、干湿、阴晴、风云、雨雪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也就是短时间内的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和降水量等)的综合表现。

24.锋:当大气中冷暖气团相对运动时,在其交界面上有一个过渡带,通常称为锋。

25.气旋:气旋时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漩涡,在气压场上,又称低压。

26.反气旋:反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在气压场上,又称高气压。

27.△霜冻:霜冻是指在短时间作物遭受的低温危害,它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分秋(早)霜冻和春(晚)霜冻。

28.冷害:在农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低温对作物的危害,称为冷害。

29.台风: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气旋。

30.沙尘暴:沙尘暴是指大量尘土沙粒被风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现象,又称沙暴或尘暴。

31.气候:气候指一定的范围在一个较长时段内大气的统计状态。

32.洋流:海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称为洋流。

33.小气候:所谓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状况和性质不同,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产生的近地面气层和土壤上层的小范围的气候。

选择、填空、判断(简答)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遵循平行观测的原则(1)分期播种法(2)地理播种法(3)地理分期播种法(4)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5)人工气候实验法(6)气候分析法2.大气组成:干空气、水分和固体杂质3.大气垂直结构: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将大气层分为五层⑴对流层主要特点: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气温约下降0.65℃。

②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⑵平流层主要特点:气流多呈水平运动①适于飞机飞行②臭氧密度大⑶中间层主要特点:T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⑷暖层⑸散逸层4. 可照时间随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规律⑴春分日、秋分日δ>0°地球各地昼长t=12h,昼夜平分,昼长不随纬度变化⑵从春分到秋分的夏半年δ>0°ω>90°北半球t>12h,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昼达一年中最长,北极圈极昼⑶从秋分到春分的冬半年δ<0°ω<90°北半球t<12h,昼短于夜,越高纬昼越短,冬至日达一年最短,北极圈极夜⑷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5.影响向反射率的因素:⑴颜色白色反射能力最强,黑较弱,绿植物对黄绿光反射率大⑵土壤湿度土壤湿度增加,地面反射率减小⑶粗糙度物体表面粗糙度增加,反射率很快减小⑷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反射率也大6.热量交换方式:⑴辐射热交换⑵分子传导⑶流体流动热交换⑷潜热交换7.土壤热容量水>固>空土壤湿度增大时,热容量增大;土壤湿度小时,热容量小。

孔隙度增加,热容量变小。

导热率固>水>空孔隙度增加,导热率减小;土壤湿度增加,导热率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多,导热率变小导温率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土壤湿度较小时,土壤湿度增大,导温率增大;超过一定数值导温率减小8.气温日较差: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和土壤一样,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9.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之差。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距海近的地方气温年较差小10.水汽凝结的条件:⑴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①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②降低空气温度⑵空气中要有凝结核或凝华核11.按云层高度把云分为低、中、高三族,三族分十一属12.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13.水平地转偏向力随纬度增高而增大,随风速增大而增大14.大气活动中心分半永久活动中心、季节性活动中心会影响我国的大气活动中心:半永久性活动中心季节性活动中心7月1月副极地低压带阿留申低压蒙古高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夏威夷高压印度低压15.东亚季风的基本特点:在对流层下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降水稀少;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湿润,降水丰沛。

16.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17.主要的天气系统有气团、锋、气旋、反气旋和高空槽脊等18.气团形成的条件:⑴有大范围性质比较均一的下垫面,即气团的源地⑵必须有适当的环流条件19.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⑴变性极低大陆气团⑵变性热带海洋气团⑶变性热带大陆气团20.锋的特征:温度的激烈变化等压线通过峰时有很大的折角,同时锋两侧风有气旋性切变21.锋典型天气的气候特点:⑴暖锋①气温会普遍升高②降水发生于雨层云内⑵第一型冷锋①气温普遍下降,气压升高②降水区出现在锋后,雨区较窄22.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的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摩擦层中由于摩擦力作用,气旋中气流是辐合上升的,上升气流绝热冷却,发生水汽凝结。

因此,气旋内多为阴雨天气23.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的空气顺时针方向旋转,摩擦层中的气流是辐散下沉的。

因此,反气旋控制地区的天气以晴朗少云,风力静稳为主24.台风内的水平分布:台风眼区、涡旋区和外围大风区25.(判)浮尘多由外地而来,扬沙基本来自本地26.形成沙尘暴必须满足的3个基本条件:⑴有沙尘源⑵有大风⑶有大气的热力不稳定27.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28.低纬大陆西岸受冷流影响,东岸受暖流影响29.全球分11个气候带:赤道气候带,南、北热带,南、北副热带,南、北暖温带,南、北冷温带,南、北极地气候带简答题1.晴天时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晴天时,大气中水汽、尘埃等杂质少,大气散射以分子散射为主,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得多,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阴天时天空为什么呈灰白色阴天时,空气中的尘埃或雾滴较多,大气散射以漫射为主,入射的辐射都被同样的散射,所以天空呈灰白色。

3.△光照时间与作物引种注意问题在作物引种中考虑各地气象条件的依据主要是农业气候相似原理。

就是要求把作物引种到气候条件与原产地相似的地区或条件下栽培,比较容易成功。

⑴纬度相近的地区,因光照时间相近,引种成功的可能性大。

⑵对短日性植物而言,南方品种北引时,由于生长季内日照时间变长,将使作物生育期延迟,严重的甚至不能抽穗开花结实,因此,宜引用较早熟的品种或感光性弱的品种。

反之,北方品种南引时,由于日照时间变短,温度变高,使作物加速发育,缩短发育期。

如果生育期太短,过多地影响了营养体的生长,将降低作物产量,因此宜选用晚熟品种或感光性较弱的品种。

⑶对长日性植物而言,北种南引,由于日照时间变短,将延迟发育和成熟,南种北引则反之4.海陆风形成原因白天陆地增热快,成为暖区,海面增热慢,成为冷区。

使上层等压面从陆地向海面倾斜,下层等压面从海面向陆地倾斜,因此近地层风从海面吹向陆地,上层则相反,形成白天海风。

夜间陆地冷却快,成为冷区,海面冷却慢,成为暖区,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在近地层风从陆地吹向海面,成为陆风5.霜和霜冻的区别霜是由于水汽凝华而形成的白色结晶物,是一种天气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