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知识点-复习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第一章地球大气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应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
(天气层)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m2o(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亦称为照o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候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农作物气候学、农田环境气象学、农业灾害气象学等方面。
本文将对农业气象学的复习资料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1.气温观测:气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气温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不同气温条件下作物的适应性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2.降水观测:降水对于作物的生长和灌溉农业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强度和类型等参数,为作物的生长管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日照观测:日照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日照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日照时数、光照强度等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4.风速观测:风速对于灌溉、植被生长和病虫害传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风速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风速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5.湿度观测:湿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湿度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湿度对作物的影响机制及管理要点。
二、农作物气候学1.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农业气象学需要研究作物的温度、降水、光照和湿度等条件要求,为种植合理作物和合理管理提供依据。
2.作物的生态适应特性:不同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特性,包括生长季节、耐旱耐涝性、光合作用强度和光合产物积累等方面。
农业气象学需要了解作物的生态特性,为作物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作物的生产力模型:通过对气候、土壤和农作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农业气象学可以建立作物生产力模型,预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变化。
这对于作物的种植决策、灌溉调度和病虫害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气象学重点

绪论1.大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叫做地球大气,简称大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统称。
2.气象要素: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常用各种定性的和定量的特征量来描述,这些特征量,称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辐射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力、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3.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大气物理学)某地短时间内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天气。
某地长时间的大气状况,包括正常年份和特殊年份出现的大气状况称气候。
4.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资料的获取、处理和分析三个阶段(1) 地理播种法(2) 分期播种法(3) 地理分期播种法(4) 人工气候实验法(5) 气候分析法、田间实验法、统计数学法、遥感法等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氮气[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气[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氩气,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气溶胶粒子(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平行观测:在进行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观测的同时,在同地进行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等的观测,即所谓的平行观测3.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沉降速率极小、尺度在10-4μm到100μ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
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大气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各种微粒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5.阳伞效应:大气中微粒和二氧化碳的增加,犹如在阳光下撑了一把伞,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6.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 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和气象知识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从事或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士更好地了解农业气象学。
二、农业气象学概述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的学科。
通过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对于不同农作物来说,适宜的生长温度是不同的。
2.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高温会导致作物蒸腾加剧,水分丧失过多;低温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3. 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温室等手段调节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以提高生产效益。
四、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光照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2. 光照不足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限,光合产物减少,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有的作物喜阴,有的作物喜光,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作物特性进行合理的光照管理。
五、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降水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水资源,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2. 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生长有利,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情况,合理调控灌溉措施,提高耕地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措施。
六、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2. 强风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阻,蒸腾加剧,影响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3. 防风措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如搭建遮风网、种植防护林等手段可以有效减轻风害对作物的影响。
七、结语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包括温度、光照、降水和风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气象数据和知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绪论1.气象要素: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2.平行观测:同时观测气象要素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是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分为干洁空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3类。
气溶胶是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底层,夏季厚,冬季薄。
厚度占大气层厚度的1%,质量占大气质量的3∕4,是水汽的主要聚集区域。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温直减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平均下降0.65℃。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受热多,气流上升,降水多;受热少,气流下沉,降水少。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受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影响。
3.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①环境中的CO2浓度升高将使光合速率加快,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
②CO2浓度升高,减小气孔导度,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提高水分利用率。
③CO2浓度升高,C3植物增产百分率高于C4植物。
④植物长期生长在高CO2浓度下,有利于减轻其它环境因子对植物的胁迫作用。
⑤CO2浓度升高,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能为叶绿素提供保护。
⑥高CO2浓度条件下,植物体内C素含量增加,使C/N比升高,影响作物品质。
⑦CO2浓度升高引起气温升高,导致虫害加剧,影响作物品质。
第二章辐射1.辐射概念:物质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这种放射方式成为辐射。
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能向外放出辐射。
四个特点:①辐射要有温度。
②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
③辐射具有热效应。
④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2.太阳高度角概念: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切线所成的夹角。
在0~90度之间变化。
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能光束所分散的面积越大,地表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越少。
计算方法:sin 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h:太阳高度角;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δ的绝对值=23.5°sinN; N表示观测日期离春分或秋分中较短的日数。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绪论1、气象: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发生的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统称大气现象,简称气象。
2、气象要素: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常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特征来描述,这些特征量,成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辐射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力、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等。
3、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4、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条件):一定的照度和光照时间,一定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植物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常被称为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或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
5、农业气象学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五个定律):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要性环境因子对植物的非同等重要性限制因子最适阈限临界阈限6、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平行观测原则。
是区别于单纯农业研究和气象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
思考:1、农业气象学与气象学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2、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是什么?3、农业气象学常用哪些方法来研究?地理播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数理模拟法、田间试验法、统计数学法、遥感法等第一章地球大气1、氮气 78%氧气 21%氩气干洁大气二氧化碳臭氧大气的组成稀有气体水汽杂质2、对流层特点:(1)集中了整个大气3/4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对天气分析和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2)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m 下降0.65℃γ为气温直减率,即气温铅直梯度。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γ=0时,表示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逆温层)。
逆温是环境中很重要的大气现象,许多严重的污染事件都与之有关。
逆温现象出现时,气层稳定性强。
导致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累积并产生污染事故3、对流层分层(0~16km )(1)下层:0~2km摩擦作用、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最强烈气温、空气湿度等有明显的日变化、水汽丰富,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提纲

第一章绪论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土壤、气候、地形地势。
(土壤性质、PH值、土壤肥力;光热水气;海拔、坡向坡度、小地形、水体)2.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应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进农业发展的实用性科学。
3.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有机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
一方面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4.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1、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研究2、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与服务3、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4、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研究与服务5、农业微气象学研究与服务5.“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S)从农业气象学科考虑,作物及其生产过程是一个作用系统,即“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或可称之为“农业气象系统”。
(农业气象系统的垂直尺度并不大。
系统的上边界距离地面最高不过20~30米左右,下边界深入土壤中在30~50厘米以至几米上下。
)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主要能量源泉;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和产生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主要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影响植物的主要方式:光合效应,热效应,光的形态效应3.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4.群体透光率、削光系数及门司―佐伯公式:I = I0 exp(-kF);k =(-ln(I/I0))/FI/I0即透光率。
k值是一个无量纲数,它描述了叶片的遮阴程度,当上层叶面积大时,k值就大,光强衰减就明显。
5.光周期现象以及据此对植物的分类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的开花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习题绪论名词解释题:1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填空题: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农业生产______与______气象条件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相互作用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3农业气象学是____农业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气象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单项选择题: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D )。
A、大气物理学B、地球物理学C、物理气象学D、大气科学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B )。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多项选择题: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C )。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肥力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
A、温度B、空气湿度C、能见度D、降水量问答题:1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3分)2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容有哪些?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什么是气象?什么是气象学?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总称。
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变化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是农业气象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农业气象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答: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研究内容: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与调节;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政策3.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答a.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b.大气提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c.气象条件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d.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e.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作用第一章1.什么是大气圈?答:整个空气圈层成为大气圈(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组成。
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2.大气的成分答: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3大气污染的概念、环节.。
答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
环节:污染源排除污染物;大气的运送扩散;污染对象4.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和途径答:工业布局和减排;煤烟型污染防治;减少交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绿色植物和覆盖。
5.什么是气温,气压,风,湿度,云气温:通常就是指地面气象观测场内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m处的干球温度表读数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质量。
以百帕(hPa)为单位风: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湿度:表示大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6.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作用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共五层。
(P21)对流层的特点及其作用:气温虽高度增高而降低。
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见底的情况是不同的。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高层和低层的空气能够交换和混合。
使得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固体杂质等向上运送。
对层云致雨有重要作用。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由于地流层受地面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地形起伏等性质差异,使对流层中温度、湿度、CO2等水平分布极不均匀。
在寒带大陆上空的空气,因受热较少和缺乏水源就显得寒冷而干燥;在热带海洋上空的空气,因受热多,水汽充沛,就比较温暖而潮湿。
温度,适度的水平差异,常引起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
第二章1、太阳常数、四季形成的原因。
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值,垂直于太阳入射光表面的太阳辐射时的辐射度。
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是产生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
2、太阳高度角、赤纬、可照时数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赤纬: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当地地理纬度来表示,称为赤纬。
赤纬的变动范围是+23.5º—-23.5º。
可照时数: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3、什么是地球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总称为地球辐射。
4、光照时间、光照时间与作物引种光照时间:光照时间是指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数的总和。
光照时间与作物引种(1)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因光照时间相近,引种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2)对短日照作物来说,南种北引时,宜引用早熟的品种或感光性较弱的品种,北种南引时,宜选用迟熟或感光性弱的品种。
(3)对长日照作物来说,北种南引,由于日照时间短,将延迟发育与成熟,南种北引则反之。
5、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以后,光合作用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再增加了,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照强度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在光饱和点以下,当光照强度降低时,光合作用也随之降低,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与呼吸作用消耗的物质相平衡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6、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很多,总体来说,就是要使作物既有适当的叶面积指数,尽可能长的光和时间,又使单位叶面积有高的光合生产率。
可从改革种植制度与方法、改进栽培管理措施、选育优良品种和改造自然与充分利用地区的光能资源等方面来考虑。
第三章1、热量的传递方式:①辐射②分子传导③流体热交换④潜热交换物体的热特性:①热容量(C):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为J/℃,分为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②热导率(λ):当物体的温度垂直梯度为1℃/m,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水平截面积的热量,也称导热率,其单位是J/(m·s·℃)。
③热扩散系数(K):在一定的热量得失情况下,物体温度变化快慢的一个物理量,其大小与物体的热导率成正比,与物体的容积热容量成反比,单位是m²/s。
(K=λ/C)2、①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变化。
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干绝热直减率,用Υd表示。
②湿绝热变化: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变化。
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湿绝热直减率,用Υm表示。
3、大气静力稳定度:当气团开始垂直方向运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判断依据:(Υ表示周围大气层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大气是否稳定取决于Υ与Υd和Υm的对比关系)①Υ>Υd的气层,绝对不稳定②Υ<Υm的气层,绝对稳定③Υ=Υd的气层,做干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大气是中性的;做湿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大气是不稳定的。
④Υ=Υm的气层,做湿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大气是中性的;干空气,大气是稳定的。
⑤Υm<Υ<Υd的气层,干空气与未饱和空气,大气是稳定的;饱和空气,大气是不稳定的,该种气层称为条件性不稳定的层结。
4、★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①纬度②季节③地形④下垫面性质⑤天气5、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①日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类型。
②辐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类型。
③过渡型:在昼夜转换和季节交替时,土壤上下层的温度垂直变化分别呈现日射型和辐射型的特征。
土壤温度对植物的影响:a.土温影响植物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b土温植物块根。
块茎的形成 c.土温影响种子发育出苗d土温影响昆虫的发生6、影响土壤表面温度日较差的主要因子:①太阳高度角②土壤热特性③土壤颜色④地形⑤天气7、影响水层温度变化的因子:①太阳辐射(主要因子)②水体具有一定的透明度③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于地面水体热量向深处传递主要方式为对流和风的机械混合作用。
④水体的密度不同。
(产生对流运动)⑤风力的大小、水体的形态、水体的面积和水体上下层温度的不同。
(风的机械混合作用)⑥水的热容量比土壤大。
8、三基点温度:①最适温度: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②最高温度(生育最高温度)→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维持生命③最低温度(生育最低温度)↗受害致死温度:④最高致死温度:气温高于生育最高温度,作物开始不同程度受伤害直至死亡⑤最低致死温度:气温低于生育最低温度,作物开始不同程度受伤害直至死亡9、农业界限温度: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和转折的温度,简称界限温度。
农业界限温度意义:①稳定通过某界限温度日期的早晚,以比较其冷暖的早晚及对作物的影响。
②稳定通过相邻两界限温度之间的间隔日数,以比较升温或降温的快慢缓急,分析对作物的利与弊。
③春季到秋季稳定通过某界限温度日期的持续日数。
10、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①积温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种子鉴定书上标明该作物从播种到开花、成熟所需的积温,可以为引种与品种推广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避免引种与推广的盲目性。
②积温是物候期预报、收获期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时期预报等的重要依据,可以利用积温来推算适宜播种期。
③积温是热量资源的主要标志之一,可以根据积温确定作物在某地能否成熟,并预计能否高产优质。
第四章.水分1.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答:表示空气湿度的物理量主要有以下几个:⑴水汽压:大气压力中水汽部分所产生的分压称水汽压。
单位是百帕(hPa)或帕(Pa)。
①饱和水汽压:一定体积的空气能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容纳水汽的能力越高。
如果温度不变,它的容纳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
水汽达到最大限度,空气就会呈饱和状态,饱和状态下的水汽压称饱和水汽压,用es表示。
饱和水汽压是空气温度的函数,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泰登公式表示为:es=610.78式中,气温t的单位为℃;饱和水汽压的单位为Pa。
饱和水汽压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蒸发面状态、表面形状和液体浓度等因素有关。
②实际水汽压:当空气的温度不变,水汽未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水汽压称为实际水汽压,用es表示。
实际水汽压的大小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空气中水汽的多少有关。
地面气象观测中常通过百叶箱内干湿球温度来查算实际水汽压。
实际水汽压的计算公式为:式中,esw是湿球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tw是湿球温度;p是当时的气压;A是测湿系数,℃-1。
A的计算公式为:A=常把Ap合称为湿度常数,用γ表示,即γ=66Pa/℃。
则上述公式可简写为ea=esw-γ﹙ta-tw﹚2.水汽压的日变化、年变化。
由于影响蒸发的诸多因子均随时间变化,近地层大气的水汽压也有明显的日、年变化。
其日变化有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种。
单峰型在海洋上、沿海地区和陆地上湍流交换不强的秋冬季节较常见。
水汽压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当地蒸发量,由于白天温度高,蒸发量多,水汽压也大;夜间温度低,蒸发量少,水汽压也小。
一天中最高值出现在午后,最低值出现在清晨。
双峰型主要在夏季湍流交换较强的陆地上,水汽压的日变化出现二高和二低的极值,最高值出现在9~10时和21~22时,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温度最低时和午后湍流最强时。
这是由于水汽压要受蒸发量和湍流垂直交换的双重影响。
日出后地面增温,蒸发加快,使水汽压逐渐增大;同时由于地表增温,湍流交换加强,近地面层的水汽被输送到上层空间,使低层水汽压减小。
所以在午后湍流最强时出现次低值,而湍流充分发展之前的9~10时出现次高值。
下午湍流减弱,低层水汽又逐渐增大,到21~22时以后,地面辐射冷却蒸发减弱,甚至有凝结现象发生,所以21~22时出现最大值,清晨出现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