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习题绪论名词解释题:1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填空题: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农业生产______与______气象条件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相互作用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3农业气象学是____农业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气象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单项选择题: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D )。

A、大气物理学B、地球物理学C、物理气象学D、大气科学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B )。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多项选择题: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C )。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肥力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

A、温度B、空气湿度C、能见度D、降水量问答题:1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3分)2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容有哪些?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农业气象学复习

农业气象学复习

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各气象要素综合表现的大气物理状态。

气候:某地温度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值或统计量,以及他们以年为周期的振动。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呈现足够的浓度,持续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环境,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

气温直减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程度,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

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的光能)。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大气温室效应: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差。

光周期现象: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干绝热直减率:在大气静力条件下,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这种作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界限温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式表示。

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的总质量的比值。

蒸散:农田中,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总和。

干燥度:一地某时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值。

水分利用率:作物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能合成干物质的重量。

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质点做曲线运动时,除了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候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农作物气候学、农田环境气象学、农业灾害气象学等方面。

本文将对农业气象学的复习资料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1.气温观测:气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气温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不同气温条件下作物的适应性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2.降水观测:降水对于作物的生长和灌溉农业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强度和类型等参数,为作物的生长管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日照观测:日照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日照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日照时数、光照强度等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4.风速观测:风速对于灌溉、植被生长和病虫害传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风速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风速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5.湿度观测:湿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湿度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湿度对作物的影响机制及管理要点。

二、农作物气候学1.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农业气象学需要研究作物的温度、降水、光照和湿度等条件要求,为种植合理作物和合理管理提供依据。

2.作物的生态适应特性:不同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特性,包括生长季节、耐旱耐涝性、光合作用强度和光合产物积累等方面。

农业气象学需要了解作物的生态特性,为作物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作物的生产力模型:通过对气候、土壤和农作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农业气象学可以建立作物生产力模型,预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变化。

这对于作物的种植决策、灌溉调度和病虫害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绪论1、气象: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发生的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统称大气现象,简称气象。

2、气象要素: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常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特征来描述,这些特征量,成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辐射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力、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等。

3、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4、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条件):一定的照度和光照时间,一定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植物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常被称为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或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

5、农业气象学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五个定律):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要性环境因子对植物的非同等重要性限制因子最适阈限临界阈限6、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平行观测原则。

是区别于单纯农业研究和气象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

思考:1、农业气象学与气象学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2、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是什么?3、农业气象学常用哪些方法来研究?地理播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数理模拟法、田间试验法、统计数学法、遥感法等第一章地球大气1、氮气 78%氧气 21%氩气干洁大气二氧化碳臭氧大气的组成稀有气体水汽杂质2、对流层特点:(1)集中了整个大气3/4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对天气分析和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2)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m 下降0.65℃γ为气温直减率,即气温铅直梯度。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γ=0时,表示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逆温层)。

逆温是环境中很重要的大气现象,许多严重的污染事件都与之有关。

逆温现象出现时,气层稳定性强。

导致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累积并产生污染事故3、对流层分层(0~16km )(1)下层:0~2km摩擦作用、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最强烈气温、空气湿度等有明显的日变化、水汽丰富,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在各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做___4___。

①大气物理学②地球物理学③物理气象学④大气科学2、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发生的能量来源最主要的是___2___。

①宇宙天体来的能量②太阳、地面和大气放射的能量③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④海洋潮汐产生的能量(二)多项选择(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及以上正确答案)3、主要农业气象条件是__236___(选填3个)。

①气压②气温③湿度和降水④风⑤云⑥光照⑦能见度4、农业气象研究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_3567____(选填4个)。

①归纳法②演绎法③实验法④气候分析法⑤人工气候实验法⑥地理播种法⑦分期播种法5、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对象是___134__。

①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气象条件② 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天气现象③栽培植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况④栽培植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产品数量⑤饲料动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况(三)名词解释6、气候:传统的气候定义为一地多年某一时间段内的大气统计状态7、天气学.:研究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分析历史天气规律、诊断现在天气过程、预测未来天气趋势从而服务于国民生产和人们生活得一门科学。

8、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9、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第一章:地球大气(一) 单项选择14、干洁大气主要由__2___。

①O2、O3、CO2和固体微粒组成②N2、02 、Ar组成③O2、CO2、Ar组成④N2、CO2、O3组成15、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_2______。

①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②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③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④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16、大气中的二氧化碳_3____。

农业气象预报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预报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农业气象预报2.农业气象情报3.农业气象服务一览表(农业气象服务大纲)4.农用天气:农事关键季节经常出现的、对农业生产有显著影响的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

具有广大的地域性、时间的持续性以及稳定的周期性的特点。

5.农用天气预报6.农田土壤水分预报7.农作物发育期预报8.农业气象产量预报9.模糊关系10.择近原则:设模糊子集B与模糊集合A 的贴近度最大,则B相对归属于A。

11.农业气象预报的数值模拟方法:是运用数值模拟原理模拟农作物生长、产量形成,或专业气象服务与天气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并进行预报的方法。

12.农业气象预报的天气学方法:根据天气学原理,运用历史天气图表和其它预报工具,来分析农业生物生育期间或各关键农事季节的重要天气,特别是灾害性天气形成和演变的特点,从中找出固有的规律,并归纳成具体的预报模式和预报指标,做出农业气象预报。

这种方法即是农业气象预报的天气学方法。

13.农业气象预报的气候学方法:从气候学角度出发,运用气候学原理和分析手段,结合农业全产需要,编制农业气象预报的方法。

周期分析法、相似分析法、最大最小可能分析法、转折点分析法、群众经验法、因子和物理过程分析法、气候—统计分析法14.寒露风: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显著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低温冷害。

在中国南方,它多发生在“寒露”节气,故名“寒露风”(又叫“社风”)。

出现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连续三天或以上的低温,其危害与华南类似,故沿称寒露风。

15.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

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

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

二、填空、选择或判断1、农用天气出现在农事关键季节,对农事活动、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明显影响。

2、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伏旱主要是由于太平洋副高势力强盛,稳定控制造成的。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农业气象学 : 概念: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2气象要素:表征一定地点和特定时刻天气状况的大气变量或现象。

如温、压、湿、风、降水等。

3温室效率: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生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4温度直减率:由于对流层与地面接触,空气从地面或的热量,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平均值为-0.65℃/100m辨析题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答:天气是短期的,气候是长期的。

所谓天气,只是短时间的天气现象。

气候是指长时间天气现象延续的一个平均状态,所以时间尺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天气具有易变性,气候具有稳定性。

2大气的组成答:大气组成:现代大气一般是由一些永久的水汽、气体、雾滴冰晶和尘埃等物质混合而成,这种混合物一般分为三类: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1.干洁大气对人类活动比较大的成分是氮、氧、臭氧和二氧化碳2.大气中的水汽来自江河湖海潮湿物体表面的蒸发,主要集中在低层大气中,水汽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3气溶胶是有大气中的悬浮状态的土壤、肥料、浓烟、盐等小颗粒,火山和宇宙尘埃、微生物、植物孢子和花粉、小水滴、水晶等。

3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说出对流层的主要特征答:由下到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热层、散逸层、星际空间。

对流层特点1、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所有的水汽都集中在该层。

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雾等都形成于该层。

是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Υ的平均值为0.65℃/100m。

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4、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4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含义答: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与农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农业设施农业生物群体,农业生产技术和措施对周边气象和微气象环境环境的影响及调控途径等。

农业气象_复习题_FXT212189_1001

农业气象_复习题_FXT212189_1001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北半球,背摩擦风而立,高压在_______。

A、左前方B、右后方C、左方D、右方2、霜冻对作物的危害主要是_______。

A、结霜B、结霜加低温C、低温D、高湿3、冰雹在气流_____过程中形成。

A、上升B、下降C、稳定不动D、反复升降4、农业界限温度_______℃是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

A、25B、20C、15D、105、土壤导温率与导热率、热容量的正确关系是_______。

A、与导热率和热容量均成反比B、与导热率和热容量均成正比C、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无关D、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6、缓行冷锋天气降水区一般出现在_______。

A、锋前B、锋后C、锋左D、锋右7、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出现在_______。

A、热带大陆东岸B、热带大陆西岸C、副热带大陆东岸D、副热带大陆西岸8、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

A、随海拔高度增高,温度降低,湿度增加。

B、随海拔高度增高,温度升高,湿度降低。

C、随海拔高度降低,温度升高,湿度增加。

D、随海拔高度降低,温度升高,湿度降低。

9、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_______。

A、Q=-R-M+B+LEB、Q=-R+M+B+LEC、Q=-R-M-B+LED、Q=-R-M-B-LE10、_______是地方性风。

A、山谷风B、梯度风C、地转风D、干热风11、_______是短日照植物。

A、麦类作物B、烟草C、马铃薯D、油菜12、饱和水汽压(E)与蒸发面性质和形状的关系是____。

A、纯水面的E比冰面小B、溶液面的E比纯水面大C、平面的E比凹面小D、小水滴的E比大水滴大13、相对湿度大小随温度升高_________。

A、减小B、增大C、不变D、先减小后增大14、在北半球,背摩擦风而立,低压在_________。

A、左前方B、右后方C、左方D、右方15、露点温度表示_________。

A、潮湿地面温度B、空气湿度C、饱和湿空气温度D、未饱和湿空气温度16、土壤表层温度的年变化随纬度升高而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学题型;名词解释. 判断. 选择简答论述第一章大气一、名词解释题: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

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补充:温室效应。

二、填空题: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2)、氩和(3)。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6),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1.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2)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

第二章辐射一、名词解释题:1. 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

由辐射所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有时把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2.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

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

3.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

以正南为0,从正南顺时钟向变化为正,逆时针向变化为负,如正东方为-90°,正西方为90°。

4.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

5.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因大气散射作用而产生的曙暮光照射的时间之和。

6. 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能通量密度。

其值为1367瓦?。

7. 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8. 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9. 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10. 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辐射光谱成分。

11. 大气逆辐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向各个方向放射长波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2 .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即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

13. 地面辐射差额:某时段内,地面吸收的总辐射与放出的有效辐射之差。

补充:辐射通量。

太阳辐射光谱。

光饱和点。

光能利用率。

二、填空题:1. 常用的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是 (1) 。

2. 不透明物体的吸收率与反射率之和为 (2) 。

3. 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的物体称为 (3) 。

4. 当绝对温度升高一倍时,绝对黑体的总辐射能力将增大 (4) 倍。

5. 如果把太阳和地面都视为黑体,太阳表面绝对温度为6000K,地面温度为300K,则太阳表面的辐射通量密度是地表面的 (5) 倍。

6. 绝对黑体温度升高一倍时,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就变为原来的(6) 。

5. 计算坡面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坡面上的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计算式为:Rsb坡=Rsc?am sinα其中α为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

Rsb坡的计算步骤与上述水平面上Rsb的计算类似,但在第2步(计算m)后,应确定夹角α。

例1 计算武汉(φ为30°N)冬至日坡度为20°的南坡和北坡在正午时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设透明系数a=0.8)。

解:已知φ=30°,δ=-23°27',正午太阳高度角为:h=90°-|φ-δ|=90°-|30°-(-23°27')|=36°33' m=1/sinh=1/sin36°33'=1.6792(注意:此处计算m时不能用α代替h)。

对于南坡,正午时α=h+坡度=36°33'+20°=56°33' Rsb南坡=Rsc?am sinα=1367×0.81.6792 ×sin56°33'=784.14 (瓦?米-2 ) 对于北坡,正午时α=h-坡度=36°33'-20°=16°33'(如果北坡坡度大于h时则无直射光,即Rsb北坡 =0) Rsb北坡=Rsc?am sinα=1367×0.81.6792 ×sin16°33'=267.71 (瓦?米-2 ) 由此题可知冬季南坡暖而北坡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Rsb南坡和Rsb北坡的差别。

例2 在46.5°N的某地欲盖一朝南的玻璃温室,为了减小反射损失,要使冬至日正午时太阳直接光线垂直于玻璃面,试问玻璃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应是多少?冬至日正午时到达玻璃面上的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为多少(已知太阳常数为1367瓦/米2 ,透明系数为0.8)?解:已知φ=46.5°,δ=-23.5°,a=0.8 (1) h=90°-φ+δ=90°-46.5°-23.5°=20° m=1/sinh=1/si n20°=2.923804 玻璃面与地平面的夹角β=90°-h = 90°-20°= 70° (2) 玻璃面上的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为Rsb坡=Rsc?am sinα=1367×(0.8)2.923804 ×sin90°=711.9 (瓦?米-2 ) 例3 在北纬36.5°处有一座山,其南北坡的坡度为30°,试求冬至日正午时水平地面上及南北坡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设大气透明系数为0.8,太阳常数为1367瓦?米-2) 。

解:已知φ=36.5°,δ=-23.5°,a=0.8,坡面坡度β=30° h=90°-φ+δ=90°-36.5°+(-23.5°)=30° m=1/sinh=1/sin30°=2 水平地面上直接辐射能量密度Rsb=Rsc?am sinh =1367×(0.8)2×sin30°=437.4 (瓦?米-2 ) 南坡:Rsb南坡=Rsc?am sinα=Rsc?am sin(h+β)=1367×(0.8)2 ×sin60°= 757.7(瓦?米-2 ) 北坡:Rsb北坡=Rsc?am sinα=Rsc?am sin(h-β)=Rsc?am sin0°=0 由此题可知,一般来说冬季正午南坡上的太阳直接辐射最强,而对坡度大于太阳高度角的北坡,则无太阳直接辐射。

所以南坡为温暖的阳坡,北坡为阴冷的阴坡。

10. 冬半年,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正午的太阳高度角 (14) 。

15. 光照时间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发育速度就会 (19) 。

16. 在干洁大气中,波长较短的辐射传播的距离比波长较长的辐射传播距离(20) 。

17. 随着太阳高度的降低,太阳直接辐射中长波光的比 (21) 。

18. 地面温度越高,地面向外辐射的能量越 (22) 。

19. 地面有效辐射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 (23) ,随地面与空气温度之差的增大而 (24) ,随风速的增大而 (25) 。

20. 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称为 (26) 。

答案: (1)瓦.米-2 ; (2)1; (3)绝对黑体; (4)15; (5)160000; (6)二分之一;(7)0°;(8)-23°27'; (9)-60°;(10)45°;; (15)东偏北; (16)长;(17)80°; (18)延长; (19)减慢; (20)短;(21)增加; (22)多; (23)减小; (24)增大; (25)减小; (26)地面辐射差额。

三、选择题: (说明:在四个答案中,只能选一个正确答案填入空格内。

)1. 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将________。

A. 延长; B.缩短; C. 不变;D.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2. 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________较多的结果。

A. 吸收;B. 散射;C. 反射;D.透射。

3. 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含在________中。

A. 红外线; B. 紫外线; C. 可见光; D. 长波辐射。

4. 在大气中放射辐射能力最强的物质是________。

A. 氧; B. 臭氧; C. 氮;D. 水汽、水滴和二氧化碳。

5. 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____。

A. 加快; B. 减慢;C. 不变;D. 取决于气温。

答案: 1. A; 2. B; 3. C; 4. D;5. A四、判断题:1. 对绝对黑体,当温度升高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将向长波方向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