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农科气象学复习题(附答案)

农科气象学复习题(附答案)

农科⽓象学复习题(附答案)第⼀章地球⼤⽓(8分)1、⼤⽓是由⼲洁⼤⽓、⽔汽和液态和固态微粒组成的混合物。

2、什么是⼲洁⼤⽓:指除去⽔汽及其他悬浮在⼤⽓中的固、液体质粒的整个混合⽓体;⼲洁⼤⽓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和氩。

3、⾼层⼤⽓中的臭氧主要是在太阳紫外辐射作⽤下形成的,⼤⽓中臭氧浓度最⼤的⾼度是 20~30km 。

4、⼤⽓中的臭氧的作⽤:1)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中全部的紫外C和部分的紫外B,保留对地⾯⽣物有利的紫外A;2)同时影响⼤⽓温度的垂直分布。

5、⼤⽓中⼆氧化碳浓度⽩天、晴天、夏季⽐⿊夜、阴天、冬季⼩。

⼤⽓中的⼆氧化碳的作⽤:1)⼆氧化碳是绿⾊植物进⾏光合作⽤不可缺少的原料;2)⼆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地⾯和⼤⽓长波辐射,对地⾯和空⽓有增温效应。

6、列举⼤⽓中⽔汽的重要作⽤:1)天⽓、⽓候变化的主⾓;2)直接影响地⾯和空⽓的温度;3)⾃然界中⽔分由海洋向陆地转移的使者;4)影响动植物的⽣长发育。

7、列举⼤⽓中⽓溶胶粒⼦的重要影响:1)吸收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的太阳辐射;2)吸收地⾯长波辐射并放射⼤⽓逆辐射,缓冲地⾯的辐射冷却;3)降低⼤⽓能见度;4)充当⽔汽凝结核,对成云致⾬有重要作⽤。

8、根据⼤⽓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将⼤⽓从低到⾼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9、对流层⼤⽓的主要特点:1)集中了3/4以上的⼤⽓质量和⼏乎全部的⽔汽,是天⽓变化最为复杂的层次;2)温度随⾼度升⾼⽽降低;3)空⽓具有强烈的对流和乱流运动;4)⽓象要素的⽔平分布不均匀。

第⼆章辐射(16分)1、名词解释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于单位⾯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以S表⽰,单位W/m2光照度:阳光在物体表⾯的照度,⼤⼩决定于可见光的强弱(P56)太阳常数:当⽇地距离为平均值时,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太阳常数,以S0表⽰,通常采⽤1382W/m2太阳⾼度⾓:太阳平⾏光线与地表⽔平⾯之间的夹⾓称为太阳⾼度⾓,⽤h表⽰(00<=h<=900)可照时数: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出到⽇落的总时数,以⼩时、分为单位(即昼长)⽇照百分率:是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它的⼤⼩说明阴晴情况,数值⼤说明晴天多光照时间:可照时数与暮曙光的总称(⽇出前和⽇出后的⼀段时间内,⾼空⼤⽓的散射辐射仍能投射到地⾯,称为暮曙光,持续时间⾼纬长于低纬,夏季最长,冬季最短)⼤⽓质量数:指太阳辐射路径上单位截⾯积空⽓柱的质量(在标准状况下,太阳光垂直投射到地⾯所经过的路径中,单位截⾯积空⽓柱的质量称为⼀个⼤⽓质量数,是⽆量纲量)地⾯有效辐射:地⾯辐射与被地⾯吸收的⼤⽓逆辐射之差,称为地⾯有效辐射地⾯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内,单位⾯积地⾯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净辐射,亦称地⾯辐射差额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于光合作⽤、⾊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在这个波谱区内量⼦能量使叶绿素分⼦呈激发状态,并将⾃⾝能量消耗在形成有机化合物上),这段波普称光合有效辐射2、基尔霍夫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的内容和应⽤(P36——38)3、太阳⾼度⾓的影响因素:1)⼀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位置;2)⼀天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太阳高度角2、土壤导热率3、露点温度4、干绝热直减率5、气旋6、寒潮7、可照时数8、大气活动中心9、气温年较差10、气象要素11、地面有效辐射12、有效积温13、梯度风14、大气的保温效应15、可能蒸散16、季风17、太阳常数18、气旋19、作物的水分关键期20、光补偿点二、填空题1、晴天,到达某地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主要取决于 , 两个因子。

2、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使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3、在等高面图上,等压线愈密集的地区,气压梯度愈,该地区的风速也愈。

4、低压对应的多为天气,其中心附近盛行气流。

5.晴天条件下,山顶的散射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直接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的,总辐射比山脚下的。

6、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是、 .7、甲、乙两气团,水汽压相同,相对湿度甲大于乙,则甲气团的温度比乙气团。

8、沿海地区相对湿度对日变化规律与气温日变化,这主要与沿海地区的有关。

9、三圈环流模式的假设条件是,按三圈环流模式北半球纬度30~60的地面风带是。

10、气温的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

11、云中水滴增大的途径主要有、两过程12空气中水汽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途径有、、、三种基本方式13、冷云中凝结增长的方式是。

14、辐射雾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是。

15、某地纬度为北纬36度,其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16、从季风形成的原因来看,东亚季风是原因形成的。

17.、地转风是在、作用下形成的风18、相同气象条件下,干燥土壤的日较差潮湿土壤,粗糙地的最低温度平整地面。

19、沿海地区白天底层空气的流向是。

20、空气中产生大气逆辐射的最主要物质是。

21、夏半年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增加而,冬半年,可照时数随纬度的增加而。

22、云中大水滴的饱和水汽压小水滴,溶液滴的饱和水气压纯水滴。

23.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气象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个领域?A. 农业与气象的关系B. 农业与气候的关系C. 气象与地理的关系D. 农业与环境的关系答案:A2.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A. 温度B. 湿度C. 光照D. 土壤酸碱度答案:D3. 农业气象站通常设置在什么地方?A. 农田中心B. 农田边缘C. 农田附近的山顶D. 农田附近的河流旁答案:A4.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观测的主要内容?A. 温度B. 降水C. 风速D. 土壤成分5. 农业气象预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A. 提供灌溉建议B. 提供病虫害防治建议C. 提供种植时间建议D. 以上都是答案:D6. 农业干旱指数是衡量什么的指标?A. 土壤湿度B. 空气湿度C. 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D. 温度与湿度之差答案:C7.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灾害?A. 干旱B. 洪涝C. 冰雹D. 地震答案:D8. 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农作物产量B. 减少自然灾害损失C.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D. 以上都是答案:D9.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气象观测的仪器?B. 湿度计C. 风速计D. 土壤pH计答案:D10. 农业气象数据通常用于哪些方面?A. 农作物种植规划B. 农业灾害预警C. 农业资源管理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包括哪些?A. 温度B. 湿度C. 光照D. 土壤答案:A、B、C2. 农业气象站的主要观测内容有哪些?A. 温度B. 降水C. 风速D. 土壤湿度答案:A、B、C、D3. 农业气象预报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A. 灌溉建议B. 病虫害防治C. 种植时间安排D. 灾害预警答案:A、B、C、D4. 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哪些?A. 干旱B. 洪涝C. 冰雹D. 霜冻答案:A、B、C、D5. 农业气象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哪些方面?A. 种植规划B. 灾害预警C. 资源管理D. 产量预测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农业气象学只研究农业与气象的关系。

广西大学《农业气象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广西大学《农业气象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超越高度一.单选题(共15题,27.0分)超越高度1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含在________中。

A红外线;B紫外线;C可见光;D长波辐射。

正确答案:C2作物一生中的需水量是随着其生育进程变化的,大致符合的规律;( ) A“少-多-少”B“少-少-多”C“多-多-少”D“多-少-多”正确答案:A3当相对湿度为100%时,则( )。

A气温高于露点,饱和差=0;B气温=露点,饱和差大于零;C气温=露点,饱和差=0;D气温低于露点,饱和差小于零。

正确答案:C4热带气候带位于( );A10°S-10°N之间B10°-23.5°N(S)之间C23.5°-33°N(S)之间D33°-45°N(S)之间正确答案:B5由于水的热容量、导热率均大,所以灌溉后的潮湿土壤,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变化是( )。

A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快B白天升高快,夜间降温慢C白天和夜间,升温、降温都快D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慢正确答案:D6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____。

A加快;B减慢;C不变;D取决于气温。

正确答案:A7某时刻土壤温度的铅直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它属于( ) 。

A清晨转换型B正午受热(日射)型C夜间放热(辐射)型D傍晚转换型正确答案:C8湖北省秋季出现秋高气爽天气时,地面和高空分别受____控制。

A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B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C赤道海洋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D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正确答案:B9在大气中放射辐射能力最强的物质是________。

A氧;B臭氧;C氮;D水汽、水滴和二氧化碳。

正确答案:D10当气团离开源地移动到性质不同的下垫面上时,气团的物理属性会逐渐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称为( );A气团变性B气团减弱C气团消失D气团填塞正确答案:A11当饱和水汽压为8.0hPa,实际水汽压为6.4hPa,则相对湿度为( );A1.6 hPaB80%C20%D14.4 hPa正确答案:B12____的天气有利于夜间辐射霜冻的形成。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平均距离上投影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昼长:(可照时数)是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可照时数:是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地面的时间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大气量: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没有单位透明系数:透过一个大气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太阳直接辐射: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散射辐射的强度之和太阳辐射总量:某时段内地面接受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的总和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到达地面的这一部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平衡):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太阳辐射波谱区光饱和点:当光照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照度继续增大,光合效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度光补偿点: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光照度:也称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单位是lx,勒克司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温度日较差:一日之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积温:某一时期日平均气温总和活动积温:某一生育期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干绝热变化:不与外界发生热量交换的状态变化过程大气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受到外力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或程度水气压:空气中有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水汽含量恰好达到某一温度条件下的最大限度,这时的水汽压为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传统上,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降水量: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和径流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或固体融化后)厚度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气中的量低压: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低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增高压: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高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减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梯度力而作用于空气块上的力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季风: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大气环流:是大范围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地转风: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气团:是指气象要素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太阳高度角2、土壤导热率3、露点温度4、干绝热直减率5、气旋6、寒潮7、可照时数8、大气活动中心9、气温年较差10、气象要素11、地面有效辐射12、有效积温13、梯度风14、大气的保温效应15、可能蒸散16、季风17、太阳常数18、气旋19、作物的水分关键期20、光补偿点二、填空题1、晴天,到达某地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主要取决于, 两个因子。

2、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使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3、在等高面图上,等压线愈密集的地区,气压梯度愈,该地区的风速也愈。

4、低压对应的多为天气,其中心附近盛行气流。

5.晴天条件下,山顶的散射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直接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的,总辐射比山脚下的。

6、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是、 .7、甲、乙两气团,水汽压相同,相对湿度甲大于乙,则甲气团的温度比乙气团。

8、沿海地区相对湿度对日变化规律与气温日变化,这主要与沿海地区的有关。

9、三圈环流模式的假设条件是,按三圈环流模式北半球纬度30~60的地面风带是。

10、气温的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

11、云中水滴增大的途径主要有、两过程12空气中水汽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途径有、、、三种基本方式13、冷云中凝结增长的方式是。

14、辐射雾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是。

15、某地纬度为北纬36度,其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16、从季风形成的原因来看,东亚季风是原因形成的。

17.、地转风是在、作用下形成的风18、相同气象条件下,干燥土壤的日较差潮湿土壤,粗糙地的最低温度平整地面。

19、沿海地区白天底层空气的流向是。

20、空气中产生大气逆辐射的最主要物质是。

21、夏半年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增加而,冬半年,可照时数随纬度的增加而。

22、云中大水滴的饱和水汽压小水滴,溶液滴的饱和水气压纯水滴。

23.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

《农业气象学》综合复习题

《农业气象学》综合复习题

综合复习题第一章1. 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它与平流层温度的铅直分布有什么关系?2. 二氧化碳的日年化、年变化和长期变化的特点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 为何气象学中将大气中含量并不太大的水汽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成分?4.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6. 根据气体的状态方程,说明当一块空气的温度比同高度上周围空气温度高或低时,这块空气在铅直方向上的运动情况。

7. 根据状态方程,比较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密度的差异。

第二章1. 对A、B两灰体,在同样强度的辐射照射下,A升温快得多,问在移去外界辐射源后,哪一个降温快?若A、B都不是灰体,你的结论还成立吗?2. 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大(约0.9),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率也很大(可达0.99),由此解释地面积雪时天气特别寒冷的原因。

3. 设灰体的吸收率为a,试推导其总辐射能力与温度的关系式(提示:将Kirchhoff定律与Stefan-Boltzmann定律结合起来考虑)。

4. 已知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地球表面温度平均约为300K,假定太阳表面为绝对黑体,地球表面为吸收率为0.9的灰体,试分别计算太阳和地球表面的总放射能力。

5. 计算武汉(30°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6. 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7. 根据可照时间计算公式分析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8. 当太阳赤纬为δ时,在地球上哪些区域分别出现极昼、极夜?9. 假如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铅直,地球上还会有季节交替吗?可照时间还会变化吗?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如何变化呢?为什么?10. 为何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于高纬度地区,而短日植物一般原产于低纬度地区?11. 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12. 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1.495×108公里,太阳直径为1.392×106 公里,太阳常数为1367瓦?米-2,将太阳视为绝对黑体,忽略宇宙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试推算太阳表面辐射的辐射通量密度、总功率和有效温度。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1. 试题:a) 请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重要性。

b) 什么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举例说明。

c) 农业气象学如何应用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举例说明。

2. 答案:a)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气候、天气和气象要素与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农田管理的关系。

农业气象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农民和相关农业机构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从而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决策,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灾害风险。

b)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广泛的影响。

例如,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胁迫植物生长和发育,减少农作物产量。

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也会破坏农田和农作物,导致大量损失。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破坏农作物健康和生产。

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和缓解措施以应对这些变化至关重要。

c) 农业气象学的应用有助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

通过农业气象学的知识,农民和农业机构能够更好地规划农作物种植和管理。

他们可以根据气象数据和预测来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灌溉计划和施肥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天气条件来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发育。

此外,在灾害风险减轻方面,农业气象学可用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例如干旱、洪涝和冰雹等,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根据预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损失和风险。

总结: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灾害风险的减轻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更好地制定管理决策,以应对不确定的气候和天气条件,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业气象学也有助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帮助农民和农业机构减少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因此,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计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平均距离上投影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昼长:(可照时数)是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可照时数:是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地面的时间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大气量: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没有单位透明系数:透过一个大气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太阳直接辐射: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散射辐射的强度之和太阳辐射总量:某时段内地面接受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的总和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到达地面的这一部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平衡):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太阳辐射波谱区光饱和点:当光照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照度继续增大,光合效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度光补偿点: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光照度:也称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单位是lx,勒克司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温度日较差:一日之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积温:某一时期日平均气温总和活动积温:某一生育期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干绝热变化:不与外界发生热量交换的状态变化过程大气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受到外力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或程度水气压:空气中有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水汽含量恰好达到某一温度条件下的最大限度,这时的水汽压为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传统上,把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降水量: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和径流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或固体融化后)厚度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气中的量低压: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低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增高压:由一组闭合等高线构成的高值区域,高度值由中心向外递减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梯度力而作用于空气块上的力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季风: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大气环流:是大范围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地转风: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气团:是指气象要素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锋:两个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狭窄过渡带冷锋:在锋面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静止锋:当冷暖势力相当时,锋面的移动十分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的锋气旋: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反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寒潮: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气候:一地某一时段内多年的大气统计状态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设施农业:是采用一定的人工设施和工程技术手段来改变自然环境,在环境可控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又被称为可控农业干旱:是一种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农作物和牲畜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现象。

洪涝: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内降水量、地表蓄水量、土壤含水量等比常年明显偏多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霜冻:在植物生长季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0度以下,引起植物遭受冻害或者死亡的现象。

冻害:是指越冬作物、经济林果木以及人畜在越冬期间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或剧烈降温(最低气温在 0 ℃以下,有时可达-20 ℃以下),引起体内结冰或躯干冻伤,丧失生理活力,继而造成整体死亡或部分伤亡的现象。

1.农业气象研究对象和方法?(1)对象: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2)方法:分期播种法;地理播种法;田间实验法;植物人工气候室法;统计学方法;数理模拟方法;遥感法。

2.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可分为哪几层?五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3.对流层的特点?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2)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4)对流层的各种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1.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更替的根本原因地球昼夜不停地进行着两个基本运动:一是绕自身轴的运动为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二是绕太阳的运动为公转,产生了四季轮换。

2.昼长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北半球:①相同纬度,昼长随季节变化,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之间。

②夏半年昼长随纬度的升高而加长,在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昼长随纬度的升高而缩短,在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昼长不随纬度变化,全球均昼夜平分。

3.太阳高度角(h)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日变化:早晨,h最小,然后h慢慢增大,中午时h最大,然后h又慢慢减小,到傍晚时h又变到最小。

年变化:北半球在夏至日h最大,然后慢慢减小,冬至日h最小,然后又向夏至日慢慢增大。

在南半球则相反。

随纬度变化:h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圈和北极圈内最小。

4.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因素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大气量、纬度、海拔、坡度、云5.各光谱成分的农业意义①紫外辐射:抑制作物生长,杀死病菌孢子。

可增加果实含糖量,促进果实成熟。

②可见光辐射:可见光能被细胞中的叶绿素吸收,进行光合作用。

其中的蓝紫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蛋白质较多,红橙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碳水化合物较多③红外辐射:红外辐射对植物的光周期有作用6.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式?正午太阳高度角:h=90’—φ+бб=23.5sinN’Ф为观测点纬度7.什么是植物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的定义与特点①光周期现象:植物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②长日照植物:短于其临界日照长度的日照才能开花的植物。

③短日照植物:长于其临界日照长度的日照才能开花的植物。

3.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⑴日变化:土表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越小,白天吸热越多的地区和季节,向下传递的热量多,日变化消失层深。

⑵年变化:土壤的年变化随深层的增加而减小,随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一年地面太阳的辐射总量变化不大。

4.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哪些土壤温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地面覆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5.比较:水体与陆地温度的日变化①水体:日变化中,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2—3h。

年变化中,水面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深水湖和内海要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

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8月;最低温度出现在2—3月。

水面温度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地面温度要小。

②陆地:白天日出后温度上升。

12时,地面储存热量还在增加,地温继续升高到了午后一定时间以后,地表温度开始下降。

13时地面温度最高。

9.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解释沙漠空气温度变化特点在干燥的沙漠地区,因蒸发耗热少,白天和夏天温度高,温差大。

6.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各项的意义?土壤、空气与水的热量交换特点①R=P+B+LE R:辐射差额,为土壤吸收的净辐射热量P:土壤和空气间的热交换量B:土壤分子传热导通量LE:水相变化时地表面得、失的热量②特点:除分子热传导、辐射和对流外,还存在着平流、乱流和因水的相变而引起的热量转移形式。

7.如何判别大气静力稳定度(Ti为气块温度,T为周围温度)当Ti>T则a>0,气块加速远离原来位置;当Ti<T则a<0,气块减速回到原来位置;当Ti=T则a=0,表示为中性层,垂直运动不会发展。

8.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应用:①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分析②作物引种的科学依据③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局限性:①积温学说的假定:其他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实际上是既复杂又综合的,另外,温度对发育进程的的影响也不完全是线性的。

②环境因素的干扰:环境因子的差异自然会对积温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日较差、辐射的强弱等。

③生物之间的差异: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会造成对环境反应的差异。

④人为造成的误差:人为的影响主要有发育期的观察、温度资料的取得及计算上的误差等。

10.温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植物的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植物的影响)①三基本点的影响:植物、变温动物和微生物都是在某种适温下生命活动最为活跃,在最低,最高温度以外生物停止生长发育,但能维持生命。

超出这范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死亡。

②农业界限温度:其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2.土壤蒸发的过程、影响因素及防止蒸发的方法①过程:一种是蒸发直接发生在土壤表面,另一种是水分在土壤中某层次进行蒸发之后,水汽通过土壤的空隙到达表面逸出土表。

②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结构。

③防止蒸发的方法:保持土壤有效水分,在土壤变干以前可以扒松表土,以切断毛细血管,以保持下层的土壤水分。

为了进一步保持土壤水分,在表土扒松后,在进行镇压,将松土层压紧,又减少了表层的孔隙度。

3.降水形成的条件和过程①降水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②过程:水汽上升过程中,因周围气压逐渐降低,体积膨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为细小的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

当云滴增大到能克服空气的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且在降落时不被蒸发掉才能形成降水。

6.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意义(1)水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用大气相对湿度来衡量,75%-80%最适宜。

(2)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水是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水分起着植物体内养分和有机物质的输送作用。

(5)水分可调节植物的体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