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农业气象要素: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和特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的统称)。

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段的向周围空间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对短波辐射的透明和对长波辐射的阻挡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下垫面:空气下接的地面、水面、雪面和植被面等不同性质的地球表面。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辐射通量:是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是J/s。

光周期现象;昼夜交替、光暗变换及其时间长短对植物进行发育阶段(开花结果)的影响。

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和放出的辐射之差。

活动温度:高于和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B)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值称为有效温度(ti-B)。

生物学零度:维持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最低)温度。

三基点温度:维持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最低)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最高)温度。

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固态或液态的),统称降水。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作物水分利用率:干燥度:一地某时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值。

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产生的分压。

气温垂直梯度: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又称为气温直减率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

空气绝热变化:一块空气在没有热量收入或支出时,由于环境气压变化,引起气块体积改变而导致的温度变化称为空气绝热变化。

等压面:空间气压相同的各点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焚风:一种翻越高山,眼背风坡向下吹的干热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梯度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旋:指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旋涡反气旋:指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旋涡。

对流: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

天气:指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现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天气学:研究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分析历史天气规律、诊断现在天气过程、预测未来天气趋势从而服务于国民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一门科学。

农科气象学复习题(附答案)

农科气象学复习题(附答案)

农科⽓象学复习题(附答案)第⼀章地球⼤⽓(8分)1、⼤⽓是由⼲洁⼤⽓、⽔汽和液态和固态微粒组成的混合物。

2、什么是⼲洁⼤⽓:指除去⽔汽及其他悬浮在⼤⽓中的固、液体质粒的整个混合⽓体;⼲洁⼤⽓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和氩。

3、⾼层⼤⽓中的臭氧主要是在太阳紫外辐射作⽤下形成的,⼤⽓中臭氧浓度最⼤的⾼度是 20~30km 。

4、⼤⽓中的臭氧的作⽤:1)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中全部的紫外C和部分的紫外B,保留对地⾯⽣物有利的紫外A;2)同时影响⼤⽓温度的垂直分布。

5、⼤⽓中⼆氧化碳浓度⽩天、晴天、夏季⽐⿊夜、阴天、冬季⼩。

⼤⽓中的⼆氧化碳的作⽤:1)⼆氧化碳是绿⾊植物进⾏光合作⽤不可缺少的原料;2)⼆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地⾯和⼤⽓长波辐射,对地⾯和空⽓有增温效应。

6、列举⼤⽓中⽔汽的重要作⽤:1)天⽓、⽓候变化的主⾓;2)直接影响地⾯和空⽓的温度;3)⾃然界中⽔分由海洋向陆地转移的使者;4)影响动植物的⽣长发育。

7、列举⼤⽓中⽓溶胶粒⼦的重要影响:1)吸收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的太阳辐射;2)吸收地⾯长波辐射并放射⼤⽓逆辐射,缓冲地⾯的辐射冷却;3)降低⼤⽓能见度;4)充当⽔汽凝结核,对成云致⾬有重要作⽤。

8、根据⼤⽓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将⼤⽓从低到⾼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9、对流层⼤⽓的主要特点:1)集中了3/4以上的⼤⽓质量和⼏乎全部的⽔汽,是天⽓变化最为复杂的层次;2)温度随⾼度升⾼⽽降低;3)空⽓具有强烈的对流和乱流运动;4)⽓象要素的⽔平分布不均匀。

第⼆章辐射(16分)1、名词解释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于单位⾯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以S表⽰,单位W/m2光照度:阳光在物体表⾯的照度,⼤⼩决定于可见光的强弱(P56)太阳常数:当⽇地距离为平均值时,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太阳常数,以S0表⽰,通常采⽤1382W/m2太阳⾼度⾓:太阳平⾏光线与地表⽔平⾯之间的夹⾓称为太阳⾼度⾓,⽤h表⽰(00<=h<=900)可照时数: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出到⽇落的总时数,以⼩时、分为单位(即昼长)⽇照百分率:是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它的⼤⼩说明阴晴情况,数值⼤说明晴天多光照时间:可照时数与暮曙光的总称(⽇出前和⽇出后的⼀段时间内,⾼空⼤⽓的散射辐射仍能投射到地⾯,称为暮曙光,持续时间⾼纬长于低纬,夏季最长,冬季最短)⼤⽓质量数:指太阳辐射路径上单位截⾯积空⽓柱的质量(在标准状况下,太阳光垂直投射到地⾯所经过的路径中,单位截⾯积空⽓柱的质量称为⼀个⼤⽓质量数,是⽆量纲量)地⾯有效辐射:地⾯辐射与被地⾯吸收的⼤⽓逆辐射之差,称为地⾯有效辐射地⾯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内,单位⾯积地⾯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净辐射,亦称地⾯辐射差额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于光合作⽤、⾊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在这个波谱区内量⼦能量使叶绿素分⼦呈激发状态,并将⾃⾝能量消耗在形成有机化合物上),这段波普称光合有效辐射2、基尔霍夫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的内容和应⽤(P36——38)3、太阳⾼度⾓的影响因素:1)⼀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位置;2)⼀天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试题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试题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植物生长周期B.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C. 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气象灾害D. 农业机械化2. 以下哪项不是农业气象灾害?A. 干旱B. 洪涝C. 霜冻D. 土壤盐碱化3. 农业气象观测中,哪个仪器用于测量土壤水分?A. 雨量计B. 蒸发皿C. 土壤水分计D. 风速计4. 农业气象学中的“气候适宜度”是指什么?A. 作物生长所需的最佳气候条件B. 作物生长的最低气候要求C. 作物生长的极端气候条件D. 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范围5. 农业气象服务中,以下哪项服务不是针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A. 病虫害预报B. 灌溉指导C. 作物生长预测D. 土壤改良指导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6. 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包括哪些方面?A. 提供气候资源评估B. 指导病虫害防治C. 优化作物种植结构D. 提供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7. 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包括:A. 建立气象预警系统B. 选择抗灾性强的作物品种C. 采用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D. 增加农业保险8.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A. 光照强度B. 温度C. 土壤类型D. 空气湿度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9.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科学。

()10. 所有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都是有利的。

()11. 农业气象服务可以完全替代农民的田间管理。

()12.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可以减少农作物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13. 农业气象学不涉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4. 简述农业气象学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15. 阐述农业气象服务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的作用。

五、论述题(15分)16. 论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六、案例分析题(20分)17. 某地区连续三年遭受严重干旱,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

农业气象学基础题集

农业气象学基础题集

农业气象学题集一、选择题1. 对农作物光合作用最有效的辐射是()A. 紫外线B. 可见光C. 红外线D. 微波答案:B解析:可见光中的蓝紫光和红光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最为有效。

2. 以下哪种温度指标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最为直接()A. 日平均温度B. 极端最高温度C. 活动积温D. 有效积温答案:D解析:有效积温考虑了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阈值,能更直接地反映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3. 农业生产中,影响土壤水分蒸发的主要气象因素是()A. 气温B. 相对湿度C. 风速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都会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

气温高、相对湿度低、风速大都会加快蒸发。

4. 风对农作物的主要作用不包括()A. 传播花粉B. 调节温度C. 增加光照D. 帮助授粉答案:C解析:风可以传播花粉、调节温度、帮助授粉,但不能直接增加光照。

5. 辐射强度的单位是()A. 摄氏度B. 焦耳C. 瓦特/平方米D. 帕斯卡答案:C解析:辐射强度通常用瓦特/平方米来表示。

6.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不包括()A. 最低温度B. 最适温度C. 最高温度D. 平均温度答案:D解析: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包括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7. 水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不包括()A. 参与光合作用B. 构成植物体C. 保持体温恒定D. 溶解养分答案:C解析:水分在农业生产中主要参与光合作用、构成植物体、溶解养分等,保持体温恒定不是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8. 以下哪种风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A. 微风B. 大风C. 季风D. 海陆风答案:B解析:大风可能导致农作物倒伏、落花落果等,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9.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影响生长速度B. 决定生育期长短C. 影响产量和品质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影响生长速度、决定生育期长短以及影响产量和品质。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农业气象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太阳高度角2、土壤导热率3、露点温度4、干绝热直减率5、气旋6、寒潮7、可照时数8、大气活动中心9、气温年较差10、气象要素11、地面有效辐射12、有效积温13、梯度风14、大气的保温效应15、可能蒸散16、季风17、太阳常数18、气旋19、作物的水分关键期20、光补偿点二、填空题1、晴天,到达某地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主要取决于, 两个因子。

2、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使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3、在等高面图上,等压线愈密集的地区,气压梯度愈,该地区的风速也愈。

4、低压对应的多为天气,其中心附近盛行气流。

5.晴天条件下,山顶的散射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直接辐射强度比山脚下的,总辐射比山脚下的。

6、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是、 .7、甲、乙两气团,水汽压相同,相对湿度甲大于乙,则甲气团的温度比乙气团。

8、沿海地区相对湿度对日变化规律与气温日变化,这主要与沿海地区的有关。

9、三圈环流模式的假设条件是,按三圈环流模式北半球纬度30~60的地面风带是。

10、气温的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

11、云中水滴增大的途径主要有、两过程12空气中水汽通过降低温度达到饱和途径有、、、三种基本方式13、冷云中凝结增长的方式是。

14、辐射雾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是。

15、某地纬度为北纬36度,其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16、从季风形成的原因来看,东亚季风是原因形成的。

17.、地转风是在、作用下形成的风18、相同气象条件下,干燥土壤的日较差潮湿土壤,粗糙地的最低温度平整地面。

19、沿海地区白天底层空气的流向是。

20、空气中产生大气逆辐射的最主要物质是。

21、夏半年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增加而,冬半年,可照时数随纬度的增加而。

22、云中大水滴的饱和水汽压小水滴,溶液滴的饱和水气压纯水滴。

23.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试题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试题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哪些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 气候变化B. 土壤肥力C. 作物病虫害D. 水资源分布2.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A. 温度B. 光照C. 土壤湿度D. 化肥种类3. 气象学中,什么是“气候带”?A. 根据气温和降水划分的地球表面区域B. 根据作物种植区域划分的地带C. 根据人类活动划分的地带D. 根据海洋和陆地划分的地带4. 农业气象学中的“光合作用”是指什么?A. 植物通过吸收光能,将其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B. 植物通过吸收水分,进行水分循环的过程C.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养分,促进生长的过程D. 植物通过释放氧气,进行呼吸的过程5. 在农业气象学中,什么是“积温”?A. 一定时期内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B. 一定时期内日最高气温的累积值C. 一定时期内日最低气温的累积值D. 一定时期内每小时气温的平均值6. 下列哪个不是农业气象学中的降水类型?A. 降雨B. 降雪C. 露水D. 霜冻7. 在农业气象学中,什么是“干旱”?A. 长期缺乏降水,土壤水分严重不足的现象B. 短期内降水过多,导致水土流失的现象C. 土壤温度过高,导致作物生长受阻的现象D. 土壤温度过低,导致作物生长缓慢的现象8. 农业气象学中的“风向”是指?A. 风从哪个方向吹来B. 风的速度大小C. 风的持续时间D. 风的周期性变化9. 在农业气象学中,什么是“气候异常”?A. 气候长期稳定不变的现象B. 气候短期内出现极端变化的现象C. 气候随季节变化的正常现象D. 气候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现象10. 下列哪个是农业气象学中常用的观测工具?A. 气象卫星B. 土壤湿度计C. 光照计D. 所有选项都是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气象学中的“气压”是指________对________施加的压力。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答案1. 试题:a) 请简述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重要性。

b) 什么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举例说明。

c) 农业气象学如何应用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举例说明。

2. 答案:a)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气候、天气和气象要素与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农田管理的关系。

农业气象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农民和相关农业机构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从而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决策,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灾害风险。

b)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广泛的影响。

例如,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胁迫植物生长和发育,减少农作物产量。

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也会破坏农田和农作物,导致大量损失。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破坏农作物健康和生产。

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和缓解措施以应对这些变化至关重要。

c) 农业气象学的应用有助于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风险减轻。

通过农业气象学的知识,农民和农业机构能够更好地规划农作物种植和管理。

他们可以根据气象数据和预测来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灌溉计划和施肥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天气条件来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发育。

此外,在灾害风险减轻方面,农业气象学可用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例如干旱、洪涝和冰雹等,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根据预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损失和风险。

总结: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灾害风险的减轻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民和农业机构可以更好地制定管理决策,以应对不确定的气候和天气条件,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业气象学也有助于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帮助农民和农业机构减少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因此,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计非常重要。

《农业气象学》综合复习题

《农业气象学》综合复习题

综合复习题第一章1. 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它与平流层温度的铅直分布有什么关系?2. 二氧化碳的日年化、年变化和长期变化的特点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 为何气象学中将大气中含量并不太大的水汽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成分?4.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6. 根据气体的状态方程,说明当一块空气的温度比同高度上周围空气温度高或低时,这块空气在铅直方向上的运动情况。

7. 根据状态方程,比较同温同压下干、湿空气密度的差异。

第二章1. 对A、B两灰体,在同样强度的辐射照射下,A升温快得多,问在移去外界辐射源后,哪一个降温快?若A、B都不是灰体,你的结论还成立吗?2. 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大(约0.9),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率也很大(可达0.99),由此解释地面积雪时天气特别寒冷的原因。

3. 设灰体的吸收率为a,试推导其总辐射能力与温度的关系式(提示:将Kirchhoff定律与Stefan-Boltzmann 定律结合起来考虑)。

4. 已知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地球表面温度平均约为300K,假定太阳表面为绝对黑体,地球表面为吸收率为0.9 的灰体,试分别计算太阳和地球表面的总放射能力。

5•计算武汉(30° N)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时间和可照时间。

6. 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7. 根据可照时间计算公式分析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8. 当太阳赤纬为S时,在地球上哪些区域分别出现极昼、极夜?9. 假如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铅直,地球上还会有季节交替吗?可照时间还会变化吗?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如何变化呢?为什么?10. 为何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于高纬度地区,而短日植物一般原产于低纬度地区?11. 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12. 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 1.495 X 108公里,太阳直径为 1.392 X 106公里,太阳常数为1367 瓦?米-2,将太阳视为绝对黑体,忽略宇宙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试推算太阳表面辐射的辐射通量密度、总功率和有效温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题:1.干洁大气2.下垫面3.气象要素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1.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和。

2.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3.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辐射。

4.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夏天比冬天。

5.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根据大气中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和。

7.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8.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9.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千米。

三、判断题:(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1.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它与平流层温度的铅直分布有什么关系?2.二氧化碳的日年化、年变化和长期变化的特点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为何气象学中将大气中含量并不太大的水汽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成分?4.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层的依据是什么?5.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其中最低的一层有什么特点?一、名词解释题:1.辐射2.太阳高度角3.太阳方位角4.可照时间5.光照时间6.光合有效辐射7.大气逆辐射 12 .地面有效辐射 8.光周期现象 9.长日照植物 10.短日照植物 11.温室效应二、填空题:1.常用的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是。

2.不透明物体的吸收率与反射率之和为。

3.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的物体称为。

4.当绝对温度升高一倍时,绝对黑体的总辐射能力将增大倍。

5.如果把太阳和地面都视为黑体,太阳表面绝对温度为6000K,地面温度为300K,则太阳表面的辐射通量密度是地表面的倍。

6.绝对黑体温度升高一倍时,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就变为原来的。

7.由冬至到夏至,北半球可照时间逐渐。

8.光照时间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发育速度就会。

9.在干洁大气中,波长较短的辐射传播的距离比波长较长的辐射传播距离(20)。

10.地面温度越高,地面向外辐射的能量越(22)。

11.地面有效辐射随空气湿度的增大而(23),随地面与空气温度之差的增大而 (24),随风速的增大而(25)。

12.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称为(26)。

三、选择题:(说明:在四个答案中,只能选一个正确答案填入空格内。

)1.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生育期将________。

A.延长;B.缩短;C.不变;D.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2.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蓝紫色光________较多的结果。

A.吸收;B.散射;C.反射;D.透射。

3.对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包含在________中。

A.红外线;B.紫外线;C.可见光;D.长波辐射。

4.在大气中放射辐射能力最强的物质是________。

A.氧;B.臭氧;C.氮;D.水汽、水滴和二氧化碳。

5.当地面有效辐射增大时,夜间地面降温速度将____。

A.加快;B.减慢;C.不变;D.取决于气温。

四、判断题:1.对绝对黑体,当温度升高时,辐射能力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将向长波方向移动。

2.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地理纬度等于太阳赤纬。

3.时角表示太阳的方位,太阳在正西方时,时角为90°。

4.北半球某一纬度出现极昼时,南半球同样的纬度上必然出现极夜。

5.白天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空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

6.光合有效辐射只是生理辐射的一部分。

7.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

8.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9.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的气体,对地面辐射也必然很少吸收。

10.北半球热带地区辐射差额昼夜均为正值,所以气温较高。

六、问答题:1.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异同是什么?2.试述正午太北半球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3.可照时间长短随纬度和季节是如何变化的?4.光照时间长短对不同纬度之间植物的引种有什么影响?5.为什么大气中部分气体成分对地面具有“温室效应”?6.什么是地面有效辐射?它的强弱受哪些因子的影响?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7.试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谱段对植物生育的作用。

8.为何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于高纬度地区,而短日植物一般原产于低纬度地区?9.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第三章温度一、名词解释题:1.温度(气温)日较差2.温度(气温)年较差3.日平均温度 5.活动温度 6.活动积温7.有效温度 8.有效积温 9.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三基点温度 11.农业界限温度 12.下限温度(生物学零度)二、填空题:1.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时,最低温度出现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最冷月在月。

2.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3.土壤温度的日铅直分布的基本型有:白天为型;夜间为型;上午为型;傍晚为型。

4.在对流层中,若1000米的温度为16.5℃,气温铅直梯度是0.65℃/百米,到2000米处,温度应是℃。

5.温度的非周期性变化,常由而造成。

多发生在季节。

6.我国气温日较差,高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且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

7.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0℃持续日期,称为。

12.某地某月1~6日的日均温分别是10.2,10.1,9.9,10.5,10.0,10.2℃,若某一生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则其活动积温为℃,有效积温为℃。

三、判断题:1.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2.我国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是随纬度升高而升高。

3.寒冷时期,灌水保温,是因为水的热容量大。

4.因为太阳辐射先穿进大气,再到达地面,所以地面上最高温度出现的时刻比空气的要稍后。

5.日平均气温大于5℃的日期越长,表示农耕期越长。

6.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7.对同一作物而言,其生物学下限温度高于其活动温度,更高于有效温度。

8.正午前后,土温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

9.地面辐射差额最大时,地面温度最高。

10.最低、最适、最高温度指标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与作用的持续时间有关。

四、选择题:1.某时刻土壤温度的铅直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它属于( )。

①清晨转换型②正午受热(日射)型③夜间放热(辐射)型④傍晚转换型2.地面温度最高时,则是( )时。

①地面热量收支差额等于零②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小于零③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大于零④地面热量收支差额不等于零3.由于水的热容量、导热率均大,所以灌溉后的潮湿土壤,白天和夜间的温度变化是( )①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快②白天升高快,夜间降温慢③白天和夜间,升温、降温都快④白天升高慢,夜间降温慢4.我国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着纬度的升高是( )。

①日较差,年较差均减小②日较差、年较差均增大③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④日较差增大,年较差减小五、问答题:1.地面最高温度为什么出现在午后(13时左右)?2.一天中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各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何最高温度一般不出现在正午?3.试述我国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纬度的变化特点、以及海陆对它的影响。

4.空气块在作上升运动时会降温的原因是什么?5.试述土温、水温和气温三者变化特征的异同。

6.试述“积温学说”的内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7. 农业气象学常用的界限温度有哪些?8.土中温度的变化特征是什么?9.某种植物从出苗到开花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一定的,它在日均温恒为20℃的条件下从出苗到开花时间为100天,而在18℃时为125天。

如果让这种植物在25℃条件下生长50天,然后转移至20℃的条件下栽培,问该植物从出苗到开花共需多少天?其生物学零度为多少?10.为什么对同一植物的同一发育期,积温也存在不稳定性?第四章水分一、名词解释题:1.饱和水汽压2.相对湿度3.饱和差4.露点温度5.降水量6.干燥度7.农田蒸散8.辐射雾9.相对湿度 10.饱和差 11.平流雾 12.水分利用率 13.蒸腾系数。

二、填空题:1.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

2.蒸发量是指一日内由蒸发所消耗的。

3.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

4.使水汽达到过饱和的主要冷却方式有冷却、冷却、冷却和冷却。

5.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

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则相对湿度是。

三、判断题:1.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饱和差则等于零。

2.相对湿度在一天中,中午最大,早上最小。

3.甲地降水相对变率较乙地同时期的相对变率大,说明甲地降水量比乙地多。

4.形成露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上,出现霜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下。

5.当干燥度小于0.99时,为湿润,大于4为干燥。

四、选择题:1.当饱和水汽压为8hPa,相对湿度为80%,则水汽压为( )。

①6.4hPa,②4.6hPa,③8.0hPa,④4.0hPa2.当相对湿度为100%时,则( )。

①气温高于露点,饱和差=0;②气温=露点,饱和差大于零;③气温=露点,饱和差=0;④气温低于露点,饱和差小于零。

3.中午相对湿度变小,主要因为气温升高,从而使( )。

①e增大,E不变;②E比e更快增大③E减小,e更快减小;④蒸发量增大,E降低。

五、简答题:1.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如何?2.影响农田蒸散的主要因子是什么?3.试述雾的种类及成因,并分析雾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4.简述各种湿度特征量的定义和表示的意义5.开水杯上和夏天冰块周围均可出现水汽凝结成的水雾,试分析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比较其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6.简述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和原因。

7.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形成露和霜?为什么?8.某日晨最低气温t m=10℃,露点t d=9℃,据预报次日晨t m=8℃,t d不变,试估计次日晨是否有雾?如有的话可能是什么雾?为什么?9.降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有利于降水的形成?10.简述人工降水的原理和方法。

七、计算题:1.当饱和差为1hPa,相对湿度为80%,求饱和水汽压是多少?2.当气温为15.0℃时,饱和水汽压为17.1hPa,在气温为26.3℃时,饱和水汽压为34.2hPa,现测得气温为26.3℃,水汽压为17.1hPa,试求相对湿度和露点是多少?3.在气温为15.0℃时,测得水汽压为13.4hPa,气压为1010.0 hPa,试求比湿、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