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知识点总结(河北农业大学)
气象学复习重点

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大气概述1.大气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在气象学上的意义。
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同时,臭氧层的存在也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对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生存起了保护作用。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它的增多也会对提高植物光合效率产生一定影。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它能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空气和地面有增温效应。
水汽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参与大气温室效应形成,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影响云雨及各种降水,对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有着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植物及农作物的产量。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各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依据:世界气象组织根据大气温度和水汽的铅直分布、大气的扰动程度和电离现象等不同物理性质,把大气分为五层。
特点: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约50~55km的高度,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
中间层是从平流层顶到距地面85km左右的高度,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有空气的垂直运动,几乎没有臭氧存在。
热成层又称暖层,位于中间层顶至500km左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速升高,大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
散逸层是大气的最高层,又称外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很少变化。
3.名词解释: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饱和差。
饱和水汽压: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水汽达到此限度,空气就是饱和状态,这时的空气称饱和空气。
饱和空气产生的水汽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它是温度的函数。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
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称为饱和差。
《气象学》课程笔记

《气象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与大气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气象学、农业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农业气象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大气环境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馈作用。
2. 研究内容:(1)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温度、降水、光照、风等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控这些因素来优化农业生产。
(2)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规律及防御措施:分析干旱、洪涝、霜冻、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的成因,探讨其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御和减灾措施。
(3)农业生态环境的气象问题:研究农业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4)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农业气候区划:评估不同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生产布局提供依据。
(5)农业小气候及其调控技术:研究农田小气候的形成机制,探讨如何通过农业技术措施改善农田小气候,促进作物生长。
二、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 实地观测:通过气象站、农田试验站等设施,对农业气象要素进行长期观测。
- 调查研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象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一手资料。
2. 实验法:- 田间试验: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的处理,研究农业气象因素对作物的影响。
- 人工气候室试验: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模拟不同的气象条件,研究作物生长响应。
3. 数值模拟法:- 气象模型:利用气象模型模拟大气环流,预测天气变化。
- 农业模型:结合作物生长模型和气象模型,预测作物产量和品质。
4. 统计分析法:- 相关分析:分析农业气象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找出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 回归分析:建立农业气象要素与作物产量、品质之间的数学模型。
5. 遥感与GIS技术:- 遥感监测:利用遥感图像监测农业气象灾害、作物长势等。
- GIS分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农业气象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候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农作物气候学、农田环境气象学、农业灾害气象学等方面。
本文将对农业气象学的复习资料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1.气温观测:气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气温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不同气温条件下作物的适应性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2.降水观测:降水对于作物的生长和灌溉农业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强度和类型等参数,为作物的生长管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日照观测:日照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日照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日照时数、光照强度等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4.风速观测:风速对于灌溉、植被生长和病虫害传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风速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风速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5.湿度观测:湿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湿度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湿度对作物的影响机制及管理要点。
二、农作物气候学1.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农业气象学需要研究作物的温度、降水、光照和湿度等条件要求,为种植合理作物和合理管理提供依据。
2.作物的生态适应特性:不同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特性,包括生长季节、耐旱耐涝性、光合作用强度和光合产物积累等方面。
农业气象学需要了解作物的生态特性,为作物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作物的生产力模型:通过对气候、土壤和农作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农业气象学可以建立作物生产力模型,预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变化。
这对于作物的种植决策、灌溉调度和病虫害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绪论1、气象: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发生的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统称大气现象,简称气象。
2、气象要素: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常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特征来描述,这些特征量,成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辐射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力、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等。
3、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4、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条件):一定的照度和光照时间,一定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植物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常被称为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或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
5、农业气象学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五个定律):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要性环境因子对植物的非同等重要性限制因子最适阈限临界阈限6、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平行观测原则。
是区别于单纯农业研究和气象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
思考:1、农业气象学与气象学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2、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是什么?3、农业气象学常用哪些方法来研究?地理播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数理模拟法、田间试验法、统计数学法、遥感法等第一章地球大气1、氮气 78%氧气 21%氩气干洁大气二氧化碳臭氧大气的组成稀有气体水汽杂质2、对流层特点:(1)集中了整个大气3/4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对天气分析和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2)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m 下降0.65℃γ为气温直减率,即气温铅直梯度。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γ=0时,表示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逆温层)。
逆温是环境中很重要的大气现象,许多严重的污染事件都与之有关。
逆温现象出现时,气层稳定性强。
导致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累积并产生污染事故3、对流层分层(0~16km )(1)下层:0~2km摩擦作用、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最强烈气温、空气湿度等有明显的日变化、水汽丰富,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农业气象学重点

绪论1.大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叫做地球大气,简称大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统称。
2.气象要素: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常用各种定性的和定量的特征量来描述,这些特征量,称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辐射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力、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3.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大气物理学)某地短时间内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天气。
某地长时间的大气状况,包括正常年份和特殊年份出现的大气状况称气候。
4.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资料的获取、处理和分析三个阶段(1) 地理播种法(2) 分期播种法(3) 地理分期播种法(4) 人工气候实验法(5) 气候分析法、田间实验法、统计数学法、遥感法等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氮气[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气[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氩气,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气溶胶粒子(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平行观测:在进行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观测的同时,在同地进行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等的观测,即所谓的平行观测3.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沉降速率极小、尺度在10-4μm到100μ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
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大气温室效应:由于大气中各种微粒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5.阳伞效应:大气中微粒和二氧化碳的增加,犹如在阳光下撑了一把伞,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6.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 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候与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节约生产成本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了很多知识点,下面来总结一下。
一、气象基础知识气象基础知识是学习农业气象学的基础,包括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规律,气象要素及其测量等。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了解天气形势、评估天气灾害风险和制定农业生产方案都有重要作用。
二、农业气候学农业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对于农田生产的影响,并探究农业生产适应策略的一门学科。
学习农业气候学需要了解气候类型与特点,掌握不同类型气候下作物生长的特点,研究不同种植区域的气候变化和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对于制定区域内合适的作物种植方案、减少灾害风险以及提高作物收成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农业气象灾害学农业气象灾害学是研究各种气象灾害(如冻害、旱灾、水灾、风灾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防灾减灾措施的一门学科。
学习农业气象灾害学需要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和成因,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测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制定防灾减灾方案的方法与策略等。
对于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四、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基于气象信息提供决策支持的服务。
学习农业气象服务需要了解不同农业生产环节中气象信息的需求和应用,掌握气象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气象服务产品和工具的开发和使用等。
对于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涉及了气象基础知识、农业气候学、农业气象灾害学和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灾害风险,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绪论1.气象要素: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2.平行观测:同时观测气象要素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是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分为干洁空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3类。
气溶胶是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底层,夏季厚,冬季薄。
厚度占大气层厚度的1%,质量占大气质量的3∕4,是水汽的主要聚集区域。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温直减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平均下降0.65℃。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受热多,气流上升,降水多;受热少,气流下沉,降水少。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受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影响。
3.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①环境中的CO2浓度升高将使光合速率加快,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
②CO2浓度升高,减小气孔导度,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提高水分利用率。
③CO2浓度升高,C3植物增产百分率高于C4植物。
④植物长期生长在高CO2浓度下,有利于减轻其它环境因子对植物的胁迫作用。
⑤CO2浓度升高,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能为叶绿素提供保护。
⑥高CO2浓度条件下,植物体内C素含量增加,使C/N比升高,影响作物品质。
⑦CO2浓度升高引起气温升高,导致虫害加剧,影响作物品质。
第二章辐射1.辐射概念:物质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这种放射方式成为辐射。
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能向外放出辐射。
四个特点:①辐射要有温度。
②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
③辐射具有热效应。
④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2.太阳高度角概念: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切线所成的夹角。
在0~90度之间变化。
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能光束所分散的面积越大,地表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越少。
计算方法:sin 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h:太阳高度角;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δ的绝对值=23.5°sinN; N表示观测日期离春分或秋分中较短的日数。
农业气象学整理版

1、大气的热力学分层及依据。
2、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最小夹角。
(0°≤h≤90°)h的计算公式:sin h = sinφsinδ + cosφcosδcosω(式中:φ为观测点纬度,δ为赤纬,ω是时角。
)特殊日期δ的值:δ=23.5sinN°(N°以度为单位,是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的总天数。
春分日至秋分日取正值,否则,取负值)春分日(21/3)或秋分日(23/9):δ=0°夏至日(22/ 6):δ=23.5°冬至日(22/12):δ=-23.5°(23.5°S)ω的确定:ω是用角度表示的时间,每15°为一小时. 正午:ω=0 上午ω<0 下午:ω>0。
3、北半球可照时间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
4、地面有效辐射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
5、灌溉的表层温度效应及原因分析。
1.热容量:灌溉后土壤表层湿度较大,含水量较多,水的热容量较大,温度变化较慢。
2.导热率:土壤湿度增加,土壤的导热率也提高,其表面温度变化也越小。
3.潜热交换:温度升高,土壤表层水分会蒸发带走部分热量;温度降低,空气中水分会凝结吸收热量,从而减小土壤表层温度变化。
6、地面热量收支方程,并据此分析塑料大棚的保温原理。
(R辐射热交换;B传导热交换;P流体运动热交换;LE潜热交换)塑料大棚的保温原理: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辐射,在土壤上盖上塑料大棚,白天通过棚膜和墙体的红外辐射、逆辐射,可以减少土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温室大棚内部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减缓土壤温度的升高;夜晚可以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减缓土壤温度的降低,因此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7、大气稳定度的三种情况。
大气稳定度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
以大气的气温垂直加速度运动来判定。
大气中某一高度的一团空气,如受到某种外力的作用,产生向上或向下运动时,可以出现三种情况:1.稳定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大气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概念: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某些物质(如粉尘微粒、各种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物、卤化物、有机化合物等)进入大气,使大气的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或危害各种生物的生存,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设备、建筑物等的现象。
2、污染物:烟尘、总悬浮颗粒物(飘尘)(PM10或PM2.5)、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3.我国目前规定空气质量必须依据的污染物有三项: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
4.API空气污染指数AQI空气质量指数
5.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①酸雨(指PH<5.6的降水。)②温室效应:③臭氧层的破坏。
②低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通过有机物氧化和雷暴闪电作用形成。
3)臭氧分布:近地面空气层含量很少;5-10km高度开始增加;20-25km达最大浓度,形成明显的臭氧层;至55km逐渐消失。
3. 二氧化碳
(1) 二氧化碳的源: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各种燃烧过程以及海洋的释放等。
二氧化碳的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海洋的吸收等。
3)高纬度地区的晴夜可出现极光,这可能是太阳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使高层稀薄的空气分子或原子激发后发出的光。这些高速带电粒子在地球磁场作用下向南北两极移动。
(五)散逸层
1)气温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2)气温很高,空气粒子速度快;
3)距地球远,空气受地心引力小。思考题源自1.什么是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
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就是天气学。
(3)气候学。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它一般用气候要素的统计量表示。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综合分析与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就是气候学。
(4)微气象学。微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及其它微小环境内空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物理气象学的一个分支。
5.气溶胶粒子的作用:
①减弱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影响地面和空气温度;
②沉降在叶片上的固体颗粒可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产生高温,灼伤叶片,还对叶片遮光,堵塞气孔,影响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人体有害;
⑤参与大气的许多化学反应过程,如NO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⑥有些是污染物质,如烟中的烟黑是致癌物质,粉尘中大量铬、镉、铅等。
6.大气气溶胶空气污染与气候效应
直接作用:
反射太阳辐射(如硫酸盐气溶胶反射强),增加行星反照率,使大气和地表冷却。
但是,黑炭气溶胶(汽车尾气、煤、石油等燃烧、生物焚烧)对太阳辐射有较强吸收,可加热大气层。
间接作用:
改变云物理过程(通过凝结核或冰晶核),从而改变云的辐射特征、云量和云的生命期。
第五节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
第六节 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分析
第七节 气候要素的一般表示方法
第八节 季节与物候
第八章 小气候
第一节 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第二节 农业小气候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 农田小气候
第四节 设施农业小气候
第五节 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绪 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
一、气象学概念、研究内容与气象要素
1气象学(概念: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4)农业气象措施、手段的研究 (5)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5.研究方法:通过调查、观测、试验等结合完成。
6.平行观测法:(1)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构成
(2)主要气象要素、农田小气候要素、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
7.在平行观测的普遍原则和指导下,还采用下列方法:
(1)地理播种法。 (2)地理移置法或小气候栽种法。(3)分期播种法。
3.农业气象的研究内容:
(1)农业气象探测:包括一起研制、站网设置、观测和监测方法等。
(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
(4)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5)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报与气象情报
(6)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7)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4.农业气象学的任务:(1) 农业气象监测。(2)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3)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
2.按照温度和空气特点可分为
上层:6km-对流层顶。特点:气温常年0℃以下,此层水汽少。
中层:2~6km。特点:受地表摩擦力的影响很小,空气的垂直运动比下层小,云雨降水主要发生在此层。
下层:自地表向上延伸1~2km。特点:受地面影响大,空气的对流和湍流运动很强。
3.主要特点:
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气温约下降0.65℃。
一、大气的垂直范围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散逸层
800km
热层(暖层)
85km
中间层
55km
平流层
7-18km上层:6km-对流层顶
对流层 中层:2-6km近地面层:接近地面的50-100m以下气层
地面 下层(摩擦层):地表向上延伸1-2km
(一)对 流 层贴地气层:2m以下贴近地面的薄层
1.厚度:低纬度地区17~18km,中纬度地区10~12km,高纬度地区8~9km。
1)臭氧层作用:①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少许的紫外线杀灭病菌。
②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温作用,使50km高度附近形成一暖区。
2)臭氧层形成机理:
①高层大气中的臭氧(波长小于242nm的紫外线)。
O2+ hv → O + OO2+ O → O3
大气中 90%的臭氧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
O3是不稳定分子,来自太阳的短于1140nm射线照射又使O3分解,产生O2分子和游离O原子。
氩(Ar)
0.93
氢(H2)
0.00005
二氧化碳(CO2)
0.03(可变)
氪(Kr)
微量
氖(Ne)
0.0018
氙(Xe)
微量
1.氮和氧
氮 :①地球上生命体的基本成分,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大气中的氮。②闪电③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氧:维持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参与大气中的各种化学变化
2.臭氧(臭氧是蓝色、有刺激性的微量气体,是平流层大气关键组成成分。大气中90%臭氧集中在距地表10-50km高度,分布厚度约10-15km。)
(2)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3)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于飞机航行。
(三)中间层
1)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下降,其顶部气温可降至-83℃以下。
2)高空对流层。
3)空气中分子较少,原子相对较多。
(四)热成层
1)温度随高度上升而迅速增高。
2)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称“电离层”。
(4)地理分期播种法。 (5)人工气候实验法。 (6)气候分析法。
四、我国气象及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按成分)分类: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一)干洁空气组成(25km以下)(%)
氮(N2)
78.09
氦(He)
0.0005
氧(O2)
20.95
臭氧(O3)
0.00006
物理过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与转化过程,如大气的増热与冷却,水分的蒸发与凝结等;
物理现象:风、云、雨、雪、、冷、暖、干、湿、雷电、霜、露等。
2研究内容
(1)物理气象学。它从物理学方面来研究大气中的过程和现象,揭露这些过程和现象发展的物理规律。
(2)天气学。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为天气。研究天气
V = λ γ
电磁波波长单位:微米μm埃Ǻ纳米nm
1μm = 10-6m1Ǻ= 10-10m1 nm = 10-9m
(2)辐射粒子性
辐射粒子学说认为,电磁辐射是由具有一定质量、能量和动量的微粒子(或称光量子)流组成,每个光量子的能量(E)与其频率或波长的关系式为:
h=6.626×10-34J·s,称为普朗克常数。
2.何谓气象要素?有哪些主要的气象要素?
3.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4.什么是干洁大气?
5.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大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在气象学和生物学上有何意义?
第一章 辐 射
第一节辐射的一般知识
一、辐射的概念、性质及其表征的物理量。
(二)水汽
1.主要集中在:低层大气,随高度升高减少,在1.5~2km,为地面1/2 ;到5km,减少到地面的1/10。
2.含量:随时间、地点也不同。沙漠或寒冷干燥的陆面上:接近零;热带洋面上空:(按体积)高达40%。
3.水汽作用: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和二氧化碳一起对地面保温起着重要作用。
(三)气溶胶粒子(定义:悬浮在大气中的这些固态或液态的粒子)
(2)二氧化碳的变化
日变化:主要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密切相关。
白天,其浓度降低,日落前达最低值;晚上,CO2浓度不断增大,到日出前后达最大值。
年变化:从春季到夏季CO2浓度逐渐降低,到秋季达最低值;从秋季到冬季CO2浓度逐渐升高;到春季达最大值。
(3)二氧化碳的作用:能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红外线),使之不能射出大气层以外。
(酸雨毒性比SO2、NOx大好多倍,被称为“天空中的死神”。其形成与大气中酸性物质的浓度及其转化条件、气象条件、地形有关。酸雨可发生在发源地内,也可随风移动到几千里以外。)
6.大气污染防治
①工业合理布局与减排;②煤烟型污染防治;③减少交通污染;④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⑤绿色植被和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