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散文文本阅读”练习6篇(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文本阅读”练习6篇(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拔草李娟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连踏板都没有。
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
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需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
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
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
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漓。
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
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
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
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
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
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
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
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
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
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
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
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得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
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
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
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阳光灿烂,却下起雨来。
高中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测试附解析

高中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测试附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晕——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
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20散文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落葵简媜①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妙,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②人总是企求圆满,寻常人情如此,平凡的生活事物也专心营造,期盼在众物皆备的情境下,起先释放情感,使人与物相互交融而享有美妙。
③所以好花需配以好瓶,置于厅堂中最好的位置,又讲究地铺设娟秀的桌巾作为底衬,如此,才放心赏花。
这当然是人的本性,细心去实践一份美,但牵涉的细微环节有些非人能限制。
小处瓶花如此,扩及人情世故亦是如此,往往可得者非常不及三,美无法圆满地被实现,人也在缺憾中惊心度日了。
④或许行年渐晚,深知在劳碌的世间,能完整实践志向中的美,愈来愈不行得,触目所见多是无法拼凑完全的碎片。
再要苦苦怨忿世间不供应,徒然跟自己倒戈而已。
想开了,反而有一份随兴的心情,走到哪里,赏到哪里。
不问从何而来,不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终一次相别。
⑤遇见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⑥去夏台风季节,菜价翻了好几次筋斗。
我们确定自力救济,到那块六十多平米的荒地上找去年种的地瓜叶。
空地挨着屋舍,平常多余的花籽、树苗顺手乱种,长得最好的当然是五节芒、杂草。
还好,地瓜命硬,勉牵强强夺了一方土地,叶子又瘦又小,摘不到几回,手足无措了。
⑦后花园鱼池畔,搭着的一面网墙上,落葵任劳任怨爬出半壁江山,由于阳光不足,倒像一队老兵残将,仗还没打完,个个病恹恹地躺在路旁呻吟。
我端详了半天,该下山买菜认输呢,还是再撑几天尊严?落葵是民间常见的草药之一,据说有利肠胃亦能降火,抬眼一看,它又像背医箱行吟江湖的大夫,顺着墙根网壁爬,一路悬壶济世。
春日结紫珠果时,曾摘了一碗,捏破珠果,滤出紫液用来染素棉纸,倒也淡雅。
早知落葵的叶可食,平日太平盛世没机会吃它,不知味道如何?想必比王宝钏苦守寒窑摘食的马齿苋要好吧。
⑧果真香嫩滑口,也可能心理因素,愈是缺菜愈渴望食蔬,吃起来添了宝贵之感。
菜荒解除前,那棵落葵早秃了。
复原菠菜、小白菜、水蕹的日子后,间或食箸之际,还想起落葵的救命之恩,它的香嫩是真的滑入记忆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试题全套及答案模块综合测评(一)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李智福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
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
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
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
”正是此意。
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
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
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③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
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
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
人教版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 专题04 散文阅读过关检测 (解析版)

人教版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专题04 散文阅读过关检测一、【湖南省新邵县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寅公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
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
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
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
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
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
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
我们登上烽火台。
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
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
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
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
如今。
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已经风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
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
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
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
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
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
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归于泥土耿立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
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到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
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
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
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
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
故乡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
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
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
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
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的文人的牵扯。
④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地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
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
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
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
⑤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
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
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
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坷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
太阳就在头顶,泥土被晒得白花花。
我不理解父亲,就埋怨说把最后的这地给人算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散文阅读句子含意题精讲精析新人教版

句子含意题一、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目。
梦里炊烟中境王民①炊烟,一种志性符号,曾承耕文明印在大地,作文化写在空,印民俗旋村落⋯⋯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以到,成人梦里的幻境,成文中的追。
但是,炊烟的千古,已使夏儿女的言行止投射出被期熏烤的底色,散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出火的土情。
③炊烟里,升着生活的希望。
无是寒露沾衣是落霞照,辛勤耕作的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
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上就想到人的菜香,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④炊烟里,着游子的情。
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出的气息挂肚,游子魂梦。
庄稼人出,喜抓一把烟囱下的泥土上,“家” 个气始罩并佑着自己,地系着的灵魂。
即使是隔千山万水,言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不在的炊烟,摸到祖先的根脉,找到族群的和。
我一直在想,所“在外游子,然化作一烟,也要魂故里”,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作一种弥足珍的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出了威的呢?⑤炊烟中,延出光的推移。
清晨,冲破的炊烟房,撑起村的天空,然后又着地平扑向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醒生命万物,他抖精神迎接太阳。
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得太阳陶醉迷离、眨眼,她用花瓣一的碎片,由太阳抛出,串成莽莽云海,托得阳光多彩。
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梁柱一般托住天幕,要赶的民再争一会儿光阴,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累的民借一点余光洗洗,摸黑儿吃晚。
⑥炊烟中,氤着情画意。
炊烟和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情到碧霄”的才情,有也需借助炊烟的挈;《》曾期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的“依依墟里烟”,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主”,我从一些文中确能品到炊烟鼓出的气韵。
炊烟所含的那种人情、烟火味儿,与我灵魂的密交。
那种灵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成不期而然的灵感,情便涌而出了。
当今得一的炊烟,偶出在村田野,人然看到然之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神地写在天,任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
散文阅读综合测试(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散文阅读综合测试(解析版)(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6分)烟雨浮梁余江作为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的地方,恐怕非江西省浮梁县莫属了,其实茶和瓷器从出生起就是形影不离的,而浮梁一直是绝美地匹配了它们。
如果说对宋人彭汝沥送友人的咏瓷诗句“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白居易的名篇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一定让我们会想起这个千年古镇。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这是诗仙他们描写精美的瓷碗里浸泡着茶香的美文,更有婉约词人秦少游“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把茶、瓷和诗文写在一起,美得遍地。
这些都是浮梁留在历史里隽美的文字,所以汤显祖盛赞它:“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浮梁之瓷,莹如水玉。
”浸泡在这样的字里行间、浸泡在天青雨疏的江南,我竟也有写几句的冲动,感觉再也没有像在这样春夏之交的雨季,落脚于浮梁,更合我意、更令人心醉的了。
一个人,漫步在江南第一县衙的府前,行走在千年以来的雨巷,穿梭于浮梁的青山绿水之间。
雨,一半落在了浮梁,一半落在我身上;烟雾弥漫起,模糊了这山这水,也模糊了我的思绪。
浮梁的雨如晶莹剔透的瓷,瑶里的风似山间清新的茶,一阵风雨,山河静默,就成了一段往事,如烟,悠悠。
走进浮梁县瑶里古镇,首先看到的就是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的瑶河。
千百年以来,瑶河穿城而过,清澈透亮,人们至今依然临河洗衣洗菜。
两岸的民居大多是白墙灰瓦,也有不少是红砖黑瓦。
这些红砖因年代久了,历经风吹雨打,已经被岁月冲淡成斑驳的浅黄,而且很不均匀,甚至墙角上还苔痕累累,散发出老旧的气息。
如果说浮梁以及瑶里古镇是瓷窑的历史存档,那么走出古镇,那青山碧水里就是浮梁山茶的天地了。
其实都无需进山,即使在省道的两侧,就可以看到整片的茶园,那种整齐有序就像是植被,茂密地覆盖着山体;那些从半山腰一层又一层落下来的水稻梯田,是山区特有的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归于泥土耿立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
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到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
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
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
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
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
故乡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
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
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
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
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的文人的牵扯。
④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地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
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
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
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
⑤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
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
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
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坷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
太阳就在头顶,泥土被晒得白花花。
我不理解父亲,就埋怨说把最后的这地给人算了。
但他固执地说:“没有了土地,那怎算农民。
到泥土里转一转,薅一把草,捉一下棉花和芝麻上的虫子,也比闲着强。
”⑥不能亏待土地,你亏待了它,它就报应你,收成不好,炊烟不起。
与土地厮守的人,彼此都清楚对方的脾气秉性。
哪块泥土性硬,你就多掺和点肥料,多给些水;哪块泥土面软,你就让它歇一茬歇一季。
泥土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
你伤了它,它就给你脸子看。
⑦父亲用抓钩敲砸土块,说:“到挪不动了,再说不种庄稼的事,能种一茬是一茬。
”是的,故乡是用一茬一茬的庄稼来计量生命的长度。
有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茬念想;送走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
⑧庄稼的茬子是无穷尽的,人的一生是有尽头的,而在泥土地上劳作的人是无穷尽的。
即使乡村都起了高楼,即使乡村的路面都铺成了柏油,农民也还是和土地亲近。
那时,庄稼还是一茬一茬,还有播种还有收获。
真的没有了播种没有了收获,大地上没有了农民,没有了庄稼,那大地还会留存什么呢?⑨霜降了,庄稼叶子颜色慢慢发暗,没了精神,树的枝条开始删繁就简。
“删繁就简三秋树”,那删繁就简的手,是霜降,是节气。
⑩霜降过后,父亲说:“泥土也该躺倒睡一会,谁不累呢?泥土也要歇息一下筋骨。
与泥土厮守的人要讲良心,让泥土安静地睡一觉,不要打搅。
”泥土睡觉的时候,连故乡的狗也会噤声。
有时土地有了鼾声,那雪就会覆盖下来,鼾声就成了白色。
(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用身体的部位不适引发疼痛类比,说明故乡在人心灵上打下的烙印,通俗形象,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⑥段中“报应” “它就给你脸子看”等词语,表明泥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人不能亏待土地。
C.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土地观。
D. 这篇散文以泥土为中心,托物寄情,抒写了泥土、庄稼、人三者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抒发了对泥土的热爱,表达了对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呼吁人们要呵护土地。
E. 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自身经历和审美形态等层面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对泥土进行了抒写和认识,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解析:A项,“设置悬念”不恰当;B项,“泥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说法不当,“报应” “它就给你脸子看”意在强调人如果亏待了土地,土地就不会给人带来沉稳的收获;D 项,“表达了对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文中无此意。
答案:CE2. 简要分析作者用大量篇幅叙写父亲“敲砸土块”一事的作用。
解析: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可以从对内容主旨的表达、结构层次的推进或转折、运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来思考。
文段的作用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答题时可以借鉴以下模式:(1) 概括内容+对内容主旨的表达的作用;(2) 结构上的作用, 一方面是丰富文章内容, 具体阐释了文章开头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 另一方面为下文作铺垫。
参考答案: ①父亲敲砸土块的言行, 写出了他对泥土的敬畏与依恋,形象地表现了在泥土中劳作已成为父亲这一代农民的生活方式, 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他们已离不开土地, 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 使文章变得具体可感, 同时增添了泥土对乡村、对生命的美好意义。
②叙写父亲“敲砸土块”一事, 为下文的议论阐发文章主旨作了铺垫。
3. 联系全文,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整体赏析第④段和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分析句子的表达技巧,首先要考虑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第④段中赋予响雷和泥土以人的动作和情感, 显然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第⑩段除了运用拟人的手法外, 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然后分析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外, 还要注意这两处文字分别写了动态的泥土和静态的泥土, 要分析出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第④段画线部分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泥土禁不住诱惑时单纯可爱的动态美; 第⑩段画线句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泥土睡觉时的成熟、安详的静态美。
动静结合,节气的对比写出了泥土让人热爱与依恋的特性, 使文章节奏张弛有度。
4•《庄子•在宥》中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
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 谈谈你对“归于泥土”内涵的理解。
解析:回答此题,应注意审题,“归于泥土”是文题,理解应从全篇入手,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同时又要联系生活体验作适当的阐发;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格式,讲究层次,观点突出。
参考答案:要点:①“我”回故乡,泥土把故乡记在皮肤上,在“我”的皮肤上刻上乡村的徽章,故乡的泥土、故乡的一切永远让人眷顾; ②惊蛰回归,泥土释放生命,送走一茬庄稼,泥土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深情赞美泥土的无私奉献精神; ③来了霜降,泥土回归宁静,人对土地应心存感激,亲近和敬重生长收获、养育生命的泥土; ④生命归于泥土,人与土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农民以在泥土中的收获来计量生命的长度,启示人生应辛勤耕耘,不懈努力,才能收获如泥土般的沉稳、宁静与满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 题。
听,剧院的钟声铃声郭启宏①远远望去,一座庞大的建筑,没有围墙,没有石狮子,只横陈着一方巨石,若披襟,如袒腹,在高楼林立的大都会,在繁盛的闹市区,肯定是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这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②当我迎台阶拾级而上,置身于熟悉的大厅,总会油然而生更在亲切之上的神圣感。
我无数次来到这里,却总如同初瞻乍见,无数次怀着赤子之心诚惶诚恐地仰望,无数次检身自省唯恐愧对。
我的作品在这里上演,我在这里看到更多的演出。
仔细一想,除了这里,我很少到其他场所看话剧。
是习惯?是偏爱?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沉迷于艺术,我讨厌商业炒作。
③悠悠然,钟声传来。
一记,沉寂了交头接耳;两记,肇始了端坐敛神;三记,进入了屏声静息,整个剧场寂寂然,听得见银针落地声。
呀,这是戏剧的期待!随着戏剧的流程,便有了戏剧的发现,又有了期待与发现的更迭,更有了危机、冲突、必需场面、高潮、突转……钟声把我们带入戏剧的世界,一个没有俗世纷扰的艺术的世界,一个彰显人性瑰丽的世界!不知不觉中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唤醒了我,戏剧结束了,却又让我继续着戏剧的美好,我的灵魂似乎也净化了。
观众的掌声交汇着崇高心灵的混响,正当此际,黄金陡然失色,权势变得卑微,能感知的是精神的大境界。
④钟声悠悠,回响在这里,好奇怪,又回响在千里之外。
不久前,上海大剧院演出北京人艺的五部话剧。
幕启之际,忽然响起悠扬而熟悉的钟声,一记,两记,三记……原来聪明机变的上海人,把首都剧场的钟声引到上海大剧院。
他们说,人艺的钟声有一种魔力,叫演员进入角色,叫观众进入戏剧。
因为第一场演出剧目是《知己》,作为编剧,我有幸临其境,闻其声,如故人语暖,如亲眷情长,一时间充盈着温馨的氛围,我感动得几欲落泪。
我又想起正在后台候场的艺术家,想起他们的劳作,他们的情怀,他们的精神。
此刻,他们同样谛听着熟悉的钟声,他们一定和我一样,心中升腾起神圣的艺术感悟。
⑤到过首都剧场的人,对钟声的体验大致与我相似。
然而君知否?还有一种声音,非观众所能尽知,那就是铃声,清脆而急促,是人艺排演场的铃声。
⑥据老一辈人艺人介绍,20世纪50年代初,故宫处理一批库存,人艺人挑了几样东西,有舞台的幕布,有练功房的镜子,还有一只按铃。
按铃派作何用?置诸排演场,为导演所专用,是焦菊隐等“四大导演”的手中物。
遥想当年,按铃一声脆响,排演场肃穆起来,没有窃窃私语声,没有嘎嘎皮鞋响,当然也没有手机、iPad游戏声!“戏比天大”四个字不是挂在墙上,而是刻在演职人员心里。
戏剧走出作家平面的文本,渐渐演绎成演员立体的形象,直至回荡在观众的脑海里,何等奇妙而美好!⑦为了若斯奇妙,我喜欢坐在导演身旁,默默注视着,思考着。
我对导演说, 我愿做个哑兵不插一句话。
我无意“偷艺” ,只是希望在从平面到立体的演绎中获取舞台感,这将有益于编剧的感悟。
于是, 在导演的铃声里,我得到了艺术的“特权” ,我与导演、演员共呼吸、同梦想, 极尽悲与欢的洗礼、形与神的张扬。
这只按铃已经脱俗,而成为神圣的具象, 使我们面对艺术,有如剑悬头上, 教我们兢兢业业,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松弛、懈怠和亵渎;也可以比作西西弗斯之石, 是命运施加的惩罚, 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无法登顶的艺术如同推石上山败绩的叠加, 而戏剧人荒谬的幸福感恰恰产生于负重推举之际虚幻的雄豪, 所谓“荡胸生层云”, “一览众山小”!⑧事实上,当年的按铃早已消失在“文革”的烟尘里,现在的按铃是件“复制品”。
无妨, 月之恒兮日之升, 忽忽过了三十多年, 复制品也成了文物! 世上多少物事, 大凡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便腐朽也能化为神奇。
我曾经好奇地审视着这只按铃,虽曰替代,却无刻舟寻剑的憨傻, 倒有薪尽火传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