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状元解密语文学习:《语文于我》
20XX江西文科状元的高考精选作文(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

20XX江西文科状元的高考精选作文(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2007江西文科状元的高考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南康中学高三(1)班朱虹璇人心若是一方小池/必有一泓清泉/缓缓而入/呢喃起诗意的涟漪/吟咏着岁月的旋律/此际/心清如许——题记(整理)贾平凹曾写道:“人生得也罢,失也罢,悲也罢,喜也罢,要紧的是心中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此言得之。
如果语文是人心中的一泓清泉,那么我对语文的爱就如皎皎月辉,长照人生路。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你看那灼灼其华的背后,是语文把一段宋词的婉转情思幽幽吹起。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在那千层碧山之中,千载白云之上,语文把盏而吟,吐纳着唐诗超然物外的开阔大气。
“绣榻闲时吹红雨,雕栏曲处倚黄昏。
”桨声灯影里,小桥流水边,可不是语文在漫步,为江南的烟雨平添了几许温柔。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滚滚波涛中,浩浩大海上,可不是语文在倚天扬帆,于劈波斩浪间展露中华文明的浩瀚博大。
语文,是动人心魄的。
霓虹闪烁的上海滩上,语文带你探访一个又繁华又空洞的世界。
那里有一个比烟花还寂寞的女子,扑闪扑闪着一双犀利敏锐的眼睛,跟你缓缓道出那动荡年代不凡的情愫。
于是在张爱玲空灵的文字间,你看到了语文的长度,从很远的地方跨越时空而来,说一段令人涕下的故事,道一曲百转千回的歌。
塞草连天的大漠里,语文引你见一位唤作蔡文姬的女子。
“泪水和墨续汉史,秋风兰蕙化为茅。
”舍夫弃子只因心系汉文化的传承大业,只因铭记自己是汉家的好女儿,于是便在黄沙中走上了艰难的归路。
于《胡笳十八拍》中,你听到了语文的密度,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语文,是催人奋进的。
我曾读余光中的文章,只看一句“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也要一直萦绕着这大地,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它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它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它做江湖”,便倏地落下泪来。
祖国的伟大与崇高,在语文中体现;文人的爱国与执着,在语文中彰显。
语文于我(北京高考语文状元孙婧妍)

语文于我--高考语文学科状元的思悟孙婧妍我的高考语文成绩创造了北京地区的纪录。
消息传开后,被学弟学妹、亲戚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既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竟然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的题”。
对此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关乎素养的学科。
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总是训练做题。
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学科本身固有的意味与美感。
大家更为在意的是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办法。
对于这种观念,我常常感到无话可说。
因为我热爱文学,热爱母语,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关注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眼前的一点儿小利。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阅读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却可以多做出一道或几道题”,这种看似务实却着实可笑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语言、文学乃至国学人才?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说,分数高的人,素养不一定高,但有着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她)有着足够的积累去挥洒任何一张语文试卷。
无论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未来,素养教育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训练要可靠得多。
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至少我的经历可以证明。
关于阅读阅读,应当是人的一种本能。
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表现为:他在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读?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掂量出一本书的分量。
一本时下流行的言情小说、一本对提分有速效的教辅书、一本流传千年的经典著作,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汲取的养分也必然微乎其微。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采用最恰当的阅读方式。
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并了解书的概要;第二遍精读以深入体会作品意味或细致把玩作品语言、技巧上的妙处;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便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上的探讨或者对书中某个观点的质疑。
北大清华状元谈语文学习经验

北大清华状元谈语文学习经验朱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生,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语文,是学好文科最基础的科目,它的重要性正如数学在理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一样,但学好语文又是最难的。
因为汉语既然为我们的母语,其命题可深可浅,一旦这个度把握得不准确,就会造成试题偏易或偏难。
高考语文试题,一般分为三大块,即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
基本上涵盖了要求学生掌握的各个知识点,如基础知识题,一道题目可以涵盖多个知识点,一个点掌握得不好,整个题就不好做;又因为它基本上全是客观性选择题,不存在给一部分的问题,因此,要拿就必须全拿。
这部分知识的复习说难也不难,我一直认为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不是读或背,而是长期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度,例如病句一项,有些人可能读一遍就能辨析得出来,有的人钻研了好多遍还是不得要领,这就是一个素养的问题;加强语文素养,才能使语文成绩有所进步,而且它对阅读、对写作也大有好处。
阅读又分古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三项,由于阅读的文章都不是我们曾经见过的,因此做起来的确很有些难度。
因此在平时做题的时候应该多加强训练,有的人把阅读分解为若干小项,如古文分为实词、虚词、大意、翻译、主旨等等分点复习,我觉得这实在很不必要,其中要把一篇文章彻底读懂了读透了,什么样的题也是难不倒的,这也可适用于说明文阅读。
最令人头疼的莫过于现代文阅读了,现在题干设计朝主观化靠拢,这是好事,防止了客观题不会做胡猜的现象。
为了使阅卷标准化,现在的题型大抵是从原文中找取若干关键词语,联缀成句。
这样寻章摘句的做法是否能测试出考生的真实水平,我看很不一定;很多的时候,我能读懂文章,但题很可能做错;有的时候我读不懂文章,题目还有可能做对。
不过再好的考试制度也难免有缺陷,相信,不久会有一种更科学的题型出现。
做这类题的关键是找出与题旨与题干联系密切的句子,提取压缩,精减字句,尽可能符合字数要求而又通顺。
其实,高考语文最重要的是写作,一般人高考语文分数不过100分左右,而作文可能占据一半的分数,实在不能轻视。
高考语文状元谈语文:时不我待,功不唐捐

高考语文状元谈语文:时不我待,功不唐捐时不我待,功不唐捐王彦超【王彦超,河北衡水中学2016届551班毕业生,2016年高考河北省语文状元,语文145分。
】语文不可一日无功,这是初入高三时语文老师苏鲲鹏赠给同学们的一句话。
学习语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在每一日的阅读、背诵、交流、写作之中,你将形成语文的思维,你将提升语文的素养。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你三年努力的最好回馈。
想要收获漂亮的语文成绩,先要和语文长相厮守,不离不弃。
有同学说我不爱她,我没兴趣,看到文言文就头晕脑胀,一写作文就愁眉苦脸。
但我们谁敢放弃语文呢?大而言之,在中国,学好语文是理解和交流的基础。
小而言之,在高考,语文是第一关。
最后的高手过招,争的是一分两分的高下,而语文,能提供十分二十分的可能。
所以,如果你爱语文,就去期待读文言文时遇到自己敬仰的历史人物,做小说时看到新奇有趣的情节,写作文时想到深刻而优美的篇章,把对语言文字的爱扩大到对语文学案、作业、自助的爱。
如果你不爱语文,就坚信日久可以生情,逼迫自己每天对语文有问心无愧的付出。
这付出可以不多,但必须持久,坚持到你的语文不再落后,学习起来不再吃力,那么应对自如的课业和时不时的鼓励嘉奖会自然而然地让你产生兴趣。
语文学习,需要积累,需要时间。
的确,背诵默写可以填补你的零散时间,五分钟的突击就能应付老师课上的提问。
但不要以为有这不等价的付出就能心安理得。
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在语基语用上的付出可以分分钟见效,但如果你想更上一层,就需要深厚的语文素养。
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利用假期去广泛地阅读,拿出时间去写作和积累,这将为你高三的语文学习铺平道路。
高三的战友们,不要轻视语文,一年的训练足以奠定基础,让你成为最大的黑马。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下面再说说我的一些具体方法,愿能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启发:1.随时随地锻炼思维。
平时读一条新闻,身边发生一件小事,你都可以思考:我怎么看待这件事,换了我会怎么做?问问同学的观点,为什么他们想到的我没想到?在高考语文卷上,要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会使你立于不败之地。
新科状元语文学习经验集锦

新科状元语文学习经验集锦语文是一门难以准备的学科,试题非常灵活,与课本联系较少;作文分值很大,考查学生文学知识、语言技巧、思想深度等多方面能力。
因此,即使是那些高考状元,语文也很难像数学、英语一样,考一个很高的分数。
不过,任何学科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期末考试快到了,让我们来领略一下状元们的高见。
从中启发自己找到一些合适自己的窍门吧!1、山西理科陈敏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觉得这里的“诗书”并不仅仅是指一些比较华丽的词句,更多还是指思想上的深度。
我们对人生、对社会肯定都有自己独到的一些见解,关键是如何通过训练在作文中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
比如平常很多同学都会作一些摘抄,我作摘抄的时候很注重摘抄一些比较有思想深度的东西。
我们还应该多读一些文章,尤其是一些杂文,在放松精神的同时思考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对人生、对社会形成自己的看法。
2、北京文科易萌基础知识的复习需要马拉松的耐力,而非百米冲刺的短期奋战。
临到考前才将语文基础复习资料匆忙地看几遍,意味着永远无法夯实这些本该稳拿的知识。
3、安徽理科耿泉对于语文基础,例如字音、字形、成语,我是这样复习的:先做近十年此类型的高考真题,从中摸索出规律,了解高考在这方面考查什么内容,以怎样的方式考查,分析之后,再做全面的音形练习。
文言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语感,所以要多读、多背一些比较优秀的文言文作品。
首先对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言课文一定要能够背诵,其他课文也要熟读,并要特别留意课本上的注释和一些关键字词,掌握相关知识点。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平时还可以多读一下《古文观止》等一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著作。
对于作文,我的方法是“拿来主义”。
我平时非常注意阅读一些有名的书刊、文章,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读者》、《青年文摘》、《作文与考试》等期刊,以及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并随时把其中优美的段落和句子摘录在一个本子上,早读时就拿出来背一背。
这样时间长了,就可以积累丰富的素材,并拓展你的想象空间,在写作文时,就可以借鉴他人,化为己用,帮助你写出比较优美的句子4、湖北理科朱师达高考所选取的文言文虽来自课外,知识点却均出自课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真题《示儿子》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真题《示儿子》含答案(2021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 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 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 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16.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15. B16. ①“劝谏”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2021新高考全国2卷)【答案】15. C 16. 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态和态度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
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
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
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
2010年最新《高考状元学习方法攻略》

方法篇高中时期是一个人充实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走向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
高中的学习情况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发展,甚至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关于高中学习,没有人会否认方法的重要性。
正如2007年广西文科状元林丽渊在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说:科学的学习方法好比一把利剑,可以让你在书山里从容地披荆斩棘!用对方法的确可以使学习效率提高很多倍。
那么,对于高中生来讲,究竟怎样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呢?相信2007年高考状元的学习方法最具说服力。
一、状元谈语文学习方法:广泛阅读夯实基础2007年北京文科状元张玥语文学习和其他科目不同,更强调积累,并不严格地受大纲限制。
所以即使在高三时,也应该以读书、积累为主(阅读内容可以参考个人兴趣而定,不必严格规定)。
对课本的针对性学习也很重要,但这个工作建议在高一、高二时完成。
在应试技巧方面,也应该注意掌握。
尤其是应试作文,与一般文章的写法有很大区别。
应严格训练根据不同题目选取不同立意和结构的能力。
另外,在高三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应试作文模式,并了解不同类型题目的写作方法。
我在高三时结合个人情况和高分作文固定结构,探索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命题作文模式,并应用在高考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某种程度上,学习方法比学习时间更重要。
在高三之前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会大大减轻高三的学习负担。
2007年云南理科状元邓侃语文的外延即生活。
我国古哲有言:“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深厚的语文基础, 对于现代社会的远行人, 是载送航船的海水,是举托鹏翼的扶摇。
语言是文化老坛酿造的陈年酒,离开文化的浸淫,语言失去生命,如冬日枯枝,开不出文采的花朵。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字词句篇,品味字里行间流淌的诗意。
阅读构筑人的精神家园,没有涉猎群书、感悟经典的阅读体验,很难领会语言文学的精妙之处。
多读文学作品,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
生活在中文语境里,要注意正确使用中文,品味语言之美,才算带上聆听的耳朵。
30位高考高分考生语文学习秘笈与成长经历

30位高考高分考生语文学习秘笈与成长经历高考花园02-20 1308:1.杨清嘉 (2008届高三毕业生。
高考特征分408分,投档分439分,语文141分,江苏省文科状元。
被北京大学光华学院录取,专业经济学。
最爱读的书是《红楼梦》;最需要的是能有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诉说:印象:————我们眼中的杨清嘉笔痕:链接:2. 周曼群 2008届高三毕业生,高考总分384分,语文成绩130+30,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录取。
热爱阅读,钟情书写,借用泰戈尔的诗,表达其书写观:书写,就有希望借助美的力量,给原是没有形式的思想一个不朽的形式!爱写随笔,随是心情,笔是方式。
诉说:印象:笔痕:链接:3. 张金凯一个内功深厚的敦厚的农村孩子。
2008届高三毕业生。
高考特征分399分,语文131分,投档分434分,无锡市六名同分状元之一。
现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业。
诉说:印象:笔痕:链接:4.彭冬儿一个穿梭在文学中的美丽女孩。
2008届高三毕业生。
语文143分,江苏省文科总分第二名、盐城市第一名。
录取于香港中文大学。
诉说:印象:笔痕:链接:5.陈玉婷2008届高三毕业生。
高考特征分407分,语文140分,投档分434分,无锡市六名同分状元之一。
爱好喝茶,看韩剧,打排球,健美操等。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读。
诉说:印象:笔痕:链接:6. 向方朦 2008届高三毕业生,热爱读书与写作,习惯用文字表达心情。
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写作生活,喜欢幻想,崇拜泰戈尔、尼采,痴迷《诗经》。
高考总分 383分,语文单科130分。
录取于山东大学。
诉说:印象:笔痕:链接:7. 胡英阔一个喜欢读诗的男孩,2008届高三毕业生,高考总分402分,语文单科137分。
个人爱好是读诗写诗,写日记和听音乐。
在南京大学就读。
诉说:印象:笔痕:链接:8.陈艳 2008届高三毕业生,高考总分419分,语文单科139分,作文满分,录取于上海交通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于我孙婧妍(2013北京文科高考状元)A 开篇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
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
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也就是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
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素养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要可靠得多。
说了很多话,还没有说到我理解中的素养。
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实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
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一个凭死记硬背做出题的学生和凭自己发挥做出题的学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结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满分而已。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我会觉得他是有语文素养呢?这就要回到开篇的两个问题:读书和写作。
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B 关于读书阅读,应当是人最早的本能动作之一。
阅读始于识字之初,甚至是识字之前,每个人在孩提时期都有指着街上的广告、商铺招牌一字字认读的经历,这就是阅读的雏形。
而随着人渐渐长大,他认字的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开始不满足于正确地读出一个字时的成就感,而开始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时,他就要开始读书。
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区分出一本书的时效。
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去读他们也都可以称为读书。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看过以后却什么都不会留在记忆里;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
如果能够清楚地分辨这些书籍的时效,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做出选择。
在选择了正确的书后,阅读方法就成为了素养的又一标志。
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养分必然将会微少得近乎无。
至少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了解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二遍精读以摘抄、把握整本书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铺垫与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就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的一个探讨,或者对书中某种表达的质疑。
我认为,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义。
除了阅读方法外,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
与填鸭般在假日里一天读十本书相比,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
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我从在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阅读的动作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我读名著、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的理论、读时事。
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
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
阅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心去读书,也是大大的好事情。
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
语感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
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语感。
为什么说读书能够培养语感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之中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最为质量上乘的。
当一个人见多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他再回过头去做题时,很容易便可在密密麻麻的试卷上找到正确的东西,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阅读着那种语言的“正确”。
学英文我们讲究读原著,是同样的道理。
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性的益处。
C 关于写作说完阅读,接下来必然是写作。
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
我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这个版块我都很有得写。
对于高中写作,也就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爱读书。
这只因在看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模仿一点、西家拼凑一点、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也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
我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引用多。
高三下学期语文老师的女儿为我们班的期中作文写点评,她数了我54分的作文里引例的数量,有接近二十个,有直接引用也有化用。
这些引例都是平时我从阅读中积累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一千一百字的篇幅中我每写五六十个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
这里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篇作文里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人的作文会被评价为“丰富”,有的人则是“杂乱”、“堆砌”。
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作文中所引用的内容理解程度的差异造成的。
同样的东西,有的人是在阅读中看来、研究并思考过的,有的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看来的;前者是深入理解,后者则只得了个皮毛。
比方说,同样引用尼采,有的人写“尼采,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教会我一种高贵的精神”;而有的人直接引用他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道:“‘太阳!若无你所照耀之物,你的光辉为何?’,由是开始了苏鲁支的堕落,亦开始了尼采在这世间无止境的追求。
他像苏鲁支一样为世界奉献着他的热爱与智慧,也像苏鲁支一样不断经受着世俗的冷笑与中伤。
尼采,这个‘疯子’、这个智者,从来没有放弃,也没有停止过他的追寻。
”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条件。
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不管是何种作家,只要我觉得好,我就会按他的风格仿写。
小学时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在我的作文中学习一些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奖者的风格,后来读的书更多也更杂,我能记起来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还有一些恐怕是忘记了。
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可惜没能保留下来。
在模仿这些的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
我是怎么发现这一点的呢?这得归功于我的癖好,那就是写了点什么就想给人看。
以前看过我写的东西,大家看完后会说“这次是模仿XX 的吧”,后来,他们的评价逐渐转向了文字本身,直到某天我惊觉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对我说过我是在模仿某某作家。
最后,一本文集里如果有我的作品,大家会说“一看就是孙婧妍写的”;我的作文混在一堆作文中装订起来,老师会知道那是我(这个也有可能是字太乱才认出来的);我在网上发些文章,评论里会有很多说我写的东西有风格。
到这时我就知道,这是我写作的第二个阶段了,我在从模仿走向创作。
写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就像做饭、洗衣服、开车一样。
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构思或查证,笔到文来,半小时之内在电脑上完成千来字的短文对今天的我来说根本不叫事。
但这背后呢,是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
初一是每天当作业似的逼出三五百字,到后来越来越喜欢,课间也写、午休也写、回宿舍也写、上课都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写,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假期还能翻好几倍。
这些练笔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写完了我也不回看,大部分都直接进了垃圾桶,就是为了保持一个手感。
越来越多的人找我写东西,给网站啊、给学生办的杂志啊、给校刊啊,我很少拒绝,因为反正写什么我都喜欢。
春蕾杯一等奖?高考满分作文?登报登刊?都是这么一点点练出来的。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作文而言,要学会自我分析。
我不会写那种标准的议论文,但高考作文写议论文会比较稳妥,怎么办?我分析自己写东西的习惯,我不擅长说理,结构不够简明,但我的文笔好,同时有着丰富的阅读积累。
最后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就是文言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
文体里没有这两个分类,我是自己创造了这两个词。
这两类文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我可以用我的语文功底去掩盖我理性思维的不足。
作文是很灵活的东西,当判卷人看到你能用文言文不出错地写一千多字、或者你的语言像诗歌和散文一样漂亮时,他对议论本身的标准就会有所放松。
作文考的归根结底是文学水平而不是议论水平,换言之只要你能体现出你的水平高,实在不必太拘泥于文体与所谓的标准。
高考前我拿着自己高三下学期的作文看,二十多篇教师打过分的作文中我拿到50分以上的至少有二十篇,其中有一篇满分,还有不少55分、58分。
这就是我说的一切最好的证明。
D 关于老师我从小就喜欢文学,从小学起读中文、当作家的理想就没变过。
现在我拿着读经管的高考分数到清华读中文,是为这里曾有我崇拜的作家与国学大师,是为我的理想。
而我这么多年能坚持着这样的理想没有放弃,我要感谢我在十一学校就读的六年中教过我的四位语文老师。
遇到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成为喜欢语文的学生的幸运,而从头到尾都由这些老师教导,我只能说,我没法再奢望更大的福气。
这些老师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重视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仅仅是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