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三角形的四大模型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大全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大全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大全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模型包括以下几种:
1. A字模型:∠1 + ∠2 = ∠c + 180°。

2. 高分角模型:高分角等于底角差的一半。

3. 八字模型:两翼和相等。

4. 飞镖模型:∠d = ∠a + ∠b + ∠c。

5. 镖分分模型:上下之和等于中间两倍。

6. 八字加角分线模型:上下之和等于中间两倍。

7. 双角平分线模型—内内:内内90°+1/2。

8. 双角平分线模型—外外:外外90°-1/2。

9. 双角平分线模型—内外:本质上有某些关联。

10. 一内一外模型:由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和一个外角平分线产生夹角。

11. 两内模型:两个内角平分线的夹角。

12. 两外模型:两个外角平分线的夹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请教数学老师或查看教辅资料,以获取更多有关三角形模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专题 中点四大模型在三角形中的应用(知识解读)-中考数学(全国通用)

专题  中点四大模型在三角形中的应用(知识解读)-中考数学(全国通用)

专题02 中点四大模型在三角形中应用(知识解读)【专题说明】线段中点是几何部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后面学习的中线,中位线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几何证明题中也屡次出现.那么,如果在题中遇到中点你会想到什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还是中位线定理?今天我们重点探究“倍长中线”法以及平行线间夹中点时延长中线交平行等的应用。

【方法技巧】模型1 :倍长中线法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当题中出现中线时,我们经常根据需要将AD延长,使延长部分和中线相等,这种方法叫做“倍长中线”.如下图:此时,易证△ACD≌EDB,进而得到AC=BE且AC//BE.模型2:平行线夹中点如图,AB//CD,点E是BC的中点.可延长DE交AB于点F.模型3:中位线如图,在△ABC中,点D是AB边的中点.可作另一边AC的中点,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如下图所示:由中位线的性质可得,DE//BC且DE=1/2BC.模型4:连接直角顶点,构造斜中定理【典例分析】【模型1 倍长中线法】【典例1】【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中,若AB=8,AC=6,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AD,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的理由是.A.SSS B.SAS C.AAS D.HL(2)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A.6<AD<8 B.6≤AD≤8 C.1<AD<7 D.1≤AD≤7【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问题解决】(3)如图2,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求证:AC =BF.【变式1-1】(1)在△ABC中,AB=5,AC=3,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2)受到(1)启发,请你证明下面的问题: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中点,DE⊥DF,DE交AB于点E,DF交AC于点F,连接EF.求证:BE+CF>EF.【变式1-2】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是BC中点,连接AD并延长到点E,连接BE.(1)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CD≌△EBD,并给出证明.(2)若AB=5,AC=3,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变式1-3】阅读下面的题目及分析过程,并按要求进行证明.已知:如图,E是BC的中点,点A在DE上,且∠BAE=∠CDE.求证:AB=CD.分析: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的一般方法是应用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观察本题中要证明的两条线段,它们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且它们分别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因此,要证明AB=CD,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现给出如下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请任意选择其中两种对原题进行证明.(1)延长DE到F,使得EF=DE;(2)作CG⊥DE于G,BF⊥DE于F交DE的延长线于F;(3)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F.【模型2 平行线夹中点】【典例2】如图,已知AB=12,AB⊥BC,垂足为点B,AB⊥AD,垂足为点A,AD=5,BC =10,点E是CD的中点,求AE的长.【变式2-1】如图,AB∥CD,∠BCD=90°,AB=1,BC=4,CD=3,取AD的中点E,连结BE,则BE=.【变式2-2】如图,公园有一条“Z”字形道路AB﹣BC﹣CD,其中AB∥CD,在E、M、F 处各有一个小石凳,且BE=CF,M为BC的中点,连接EM、MF,请问石凳M到石凳E、F的距离ME、MF是否相等?说出你推断的理由.【变式2-3】如图:已知AB∥CD,BC⊥CD,且CD=2AB=12,BC=8,E是AD的中点,①请你用直尺(无刻度)作出一条线段与BE相等;并证明之;②求BE的长.【模型3 中位线】【典例3】如图,△ABC中,AD平分∠BAC,E是BC中点,AD⊥BD,AC=7,AB=4,则DE的值为()A.1B.2C.D.【变式3-1】如图,在△ABC中,D,E,F分别是边AB,BC,CA的中点,若△DEF的周长为10,则△ABC的周长为.【变式3-2】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4,D,E分别为AB,AC的中点,延长BC至点F,使,连接CD和EF.(1)求证:CD=EF;(2)四边形DEFC的面积为.【变式3-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在BC的延长线上,CE=DE=2BC.CD 的中点为F,DE的中点为G,连接AF,FG.(1)求证:四边形AFGD为菱形;(2)连接AG,若BC=2,,求AG的长.【模型4 连接直角顶点,构造斜中定】【典例4】用三种方法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已知:如图,∠BCA =90°,AD=DB.求证:CD=AB.【变式4-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长为10,则该斜边长为()A.5B.10C.15D.20【变式4-2】如图,点E是△ABC内一点,∠AEB=90°,D是边AB的中点,延长线段DE 交边BC于点F,点F是边BC的中点.若AB=6,EF=1,则线段AC的长为()A.7B.C.8D.9【变式4-3】用两种方法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已知:如图1,在Rt△ABC中,∠ACB=90°,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求证:CD=AB.证法1:如图2,在∠ACB的内部作∠BCE=∠B,CE与AB相交于点E.∵∠BCE=∠B,∴.∵∠BCE+∠ACE=90°,∴∠B+∠ACE=90°.又∵,∴∠ACE=∠A.∴EA=EC.∴EA=EB=EC,即CE是斜边AB上的中线,且CE=AB.又∵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即CD与CE重合,∴CD=AB.请把证法1补充完整,并用不同的方法完成证法2.专题02 中点四大模型在三角形中应用(知识解读)【专题说明】线段中点是几何部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后面学习的中线,中位线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几何证明题中也屡次出现.那么,如果在题中遇到中点你会想到什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还是中位线定理?今天我们重点探究“倍长中线”法以及平行线间夹中点时延长中线交平行的应用。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特点。

在研究三角形时,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型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三角形的四大模型:欧拉模型、特里希亚特中心模型、边-角模型和向量模型。

一、欧拉模型欧拉模型通过研究三角形的顶点、边和面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欧拉公式是欧拉模型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表达了三角形的顶点数、边数和面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欧拉公式,三角形的顶点数加上面数减去边数等于2。

这个定理可以用来验证三角形是否构成一个封闭的几何图形。

欧拉模型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三角形的垂心、重心、外心和内心等特殊点的性质。

这些特殊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三角形的对称性、平衡性和内切性质。

二、特里希亚特中心模型特里希亚特中心模型是通过研究三角形的三个特殊点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特里希亚特中心包括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和内心。

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外心是三角形三条外接圆的交点,内心是三角形三条内切圆的交点。

特里希亚特中心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三角形的平衡性、外接性和内切性质。

例如,通过研究重心,我们可以了解三角形的平衡点和质心的性质;通过研究外心,我们可以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角的性质;通过研究内心,我们可以了解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内心角的性质。

三、边-角模型边-角模型是通过研究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边-角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三角形的角度关系、边长关系和面积关系。

在边-角模型中,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来计算三角形的角度、边长和面积。

例如,正弦定理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边长,余弦定理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角度,海伦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四、向量模型向量模型是通过利用向量的特性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向量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三角形的平行性、共线性和向量运算等。

在向量模型中,我们可以用向量的减法来计算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用向量的叉乘来计算两个向量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培训课件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培训课件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一、三角形的重要概念和性质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2、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三角形角平分线(角分线)中线(分面积等)高(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二、八字模型:证明结论:∠A+∠B=∠C+∠D三、飞镖模型:证明结论:1.∠BOC=∠A+∠B+∠C四、角分线模型:如图,BD、CD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BD、CD相交于点D,试探索∠A与∠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如图,△ABC两个外角(∠CAD、∠A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探索∠P与∠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题型一、三角形性质等应用1.如图,小亮从A点出发前进10m,向右转15°,再前进10m,又向右转15°,这样一直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时,一共走了米数是()A.120 B.150 C.240 D.3602.如图所示是重叠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将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沿BC方向平移得到△DEF.如果AB=8cm,BE=4cm,DH=3cm,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cm2.3.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为边BC,AD,CE的中点,且S△ABC=4cm2,则S阴影= cm2.4.A、B、C是线段A1B,B1C,C1A的中点,S△ABC的面积是1,则S△A1B1C1的面积.5.一个四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出所有可能的图形,并分别说出内角和和外角和变化情况.6.如图,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3)当动点P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题型二、八字模型应用7.(1)如图1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请说明∠A+∠B=∠C+∠D;(2)如图2,AB∥CD,AP、CP分别平分∠BAD、∠BCD,①图2中共有个“8字形”;②若∠ABC=80°,∠ADC=38°,求∠P的度数;(提醒:解决此问题你可以利用图1的结论或用其他方法)③猜想图2中∠P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8.(1)求五角星的五个角之和;(2)求这六个角之和题型三、飞镖模型应用9.如图,已知AB∥DE,BF,EF分别平分∠ABC与∠CED交于点F,探索∠BFE与∠B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0.如图1,E是直线AB,CD内部一点,AB∥CD,连接EA,ED.(1)探究猜想:①若∠A=30°,∠D=40°,则∠AED等于多少度?②若∠A=20°,∠D=60°,则∠AED等于多少度?③猜想图1中∠AED,∠EAB,∠EDC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拓展应用:如图2,射线FE与矩形ABCD的边AB交于点E,与边CD交于点F,①②③④分别是被射线FE隔开的4个区域(不含边界,其中区域③、④位于直线AB上方,P是位于以上四个区域上的点,猜想:∠PEB,∠PFC,∠EPF的关系(不要求证明).题型四、角分线模型应用11.如图,∠A=65°,∠ABD=30°,∠ACB=72°,且CE平分∠ACB,求∠BEC的度数.12.如图,在△ABC中,∠A=42°,∠ABC和∠ACB的三等分线分别交于点D,E,则∠BDC的度数是()A.67°B.84°C.88°D.110°第11题第12题第13题13.如图,若∠DBC=∠D,BD平分∠ABC,∠ABC=50°,则∠BCD的大小为()A.50°B.100°C.130°D.150°14.如图,∠ACD是△ABC的外角,∠ABC的平分线与∠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A1BC 的平分线与∠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A n﹣1BC的平分线与∠A n﹣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 n.设∠A=θ.则:(1)∠A1= ;(2)∠A2= ;(3)∠A n= .题型五、其他应用15.已知△ABC中,∠A=60°.(1)如图①,∠ABC、∠A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D,则∠BOC= °.(2)如图②,∠ABC、∠ACB的三等分线分别对应交于O1、O2,则∠BO2C= °.(3)如图③,∠ABC、∠ACB的n等分线分别对应于O1、O2…O n﹣1(内部有n﹣1个点),求∠BO n﹣1C(用n的代数式表示).(4)如图③,已知∠ABC、∠ACB的n等分线对应于O1、O2…O n﹣1,若∠BO n﹣1C=90°,求n的值.16.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如图,若△ABC 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点I,过I作DE⊥AI分别交AB、AC于点D、E.(1)请你通过画图、度量,填写右上表(图画在草稿纸上,并尽量画准确)(2)从上表中你发现了∠BIC与∠BDI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写出并说明其中的道理.∠BAC的度数40°60°90°120°∠BIC的度数∠BDI的度数(备用图)。

2021届中考数学精品冲刺复习 相似三角形之四大模型

2021届中考数学精品冲刺复习 相似三角形之四大模型
似三角形,如图:
总结:AACB =AAEF ,∠CAE=∠BAF―→△ACE∽△ABF.
跟踪训练
7.如图,点 A 在线段 BD 上,在 BD 的同侧作等
腰直角三角形 ABC 和等腰直角三角形 ADE,CD
与 BE,AE 分别交于点 P,M.对于下列结论:
①△BAE∽△CAD;②MP·MD=MA·ME;③2CB2
=CP·CM.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
C.①②
(A ) D.②③
模型二:A 字型 【模型归纳】 有一个公共角(∠A),此时需要从已知条件、图中隐含条件或通过证
明得另一对角相等.若题中未明确相似三角形对应顶点,则需要分类讨 论.
【重要结论】 1.图④、⑤:AC2=AD·AB. 2.图⑤:(1)CD2=AD·BD;(2)BC2=BD·AB. 3.双垂直模型常会在二次函数综合题中考查,常用到分类讨论思想, 即未确定两三角形对应顶点时常通过不确定对应边列关系式求解.
跟踪训练 1.如图,⊙O 中,弦 AB 与弦 CD 相交于点 E,DE=1.5,CE=4,AE=2, 则 BE=__3_____.
2.如图,在▱ABCD 中,点 E 在 DA 的延长线上,且 AE=13 AD,连接 CE 交 BD 于点 F,则 EF∶FC 的值是__4_∶__3_______.
跟踪训练
3.如图,在△ABC 中,点 D 是 AB 边上的一点,若∠ACD=∠B,AD=1,
AC=2,△ADC 的面积为 1,则△BCD 的面积为
(C )
A.1
B.2
C.3
D.4
4.如图,直线 y=12 x+1 与 x 轴交于点 A,与 y 轴交于点 C,点 B 在直线 y=12 x+1 上且点 B 的纵 坐标为 3,点 P 在 x 轴上且不与坐标原点 O 重合, 当以 A,B,P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 相似时,点

三角形计算四大模型

三角形计算四大模型

三角形计算四大模型三角形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几何形状,拥有三边和三个内角。

在数学中,有四种常见的三角形计算模型:余弦定理、正弦定理、海伦公式和面积公式。

这些模型可以用于计算三角形的各种属性,例如边长、角度和面积。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个模型。

1.余弦定理:余弦定理表达了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的平方与其余两条边的平方之间的关系。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a、b、c,内角对应的顶点分别为A、B、C,那么余弦定理可以表达为:a^2 = b^2 + c^2 - 2bc*cosAb^2 = a^2 + c^2 - 2ac*cosBc^2 = a^2 + b^2 - 2ab*cosC2.正弦定理:正弦定理利用了角度和边长之间的关系。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a、b、c,内角对应的顶点分别为A、B、C,那么正弦定理可以表达为:a/sinA = b/sinB = c/sinC3.海伦公式:海伦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a、b、c,令s为半周长(即s=(a+b+c)/2),那么海伦公式可以表达为:面积 = sqrt(s*(s-a)*(s-b)*(s-c))4.面积公式:面积公式也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面积=(1/2)*b*h这四大模型都能够为我们提供计算三角形属性的方法。

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适用于计算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情况,而海伦公式和面积公式则适用于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根据具体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模型来计算三角形的属性。

除了上述四大模型之外,三角形的属性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计算,例如勾股定理、角平分线定理等。

每个模型在不同的问题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因此了解并掌握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各种三角形计算问题。

微专题 三角形四大常考全等模型

微专题  三角形四大常考全等模型

基本模型
图示
模型总结
有三个直角,常利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证明角相等
针对训练 3.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 BE⊥MN于E. 求证:DE=AD+BE.
第3题图
证明:∵∠ACB=90°,AC=BC, ∴∠ACD+∠BCE=90°, 又∵AD⊥MN,BE⊥MN,∴∠ADC=∠CEB=90°, ∴∠ACD+∠DAC=90°, ∴∠BCE=∠CAD. 在△ADC和△CEB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4题图
∠A=∠ACF AD=CF , ∠A DF =∠F ∴△ADE≌△CFE(ASA).
W
点击链接至综合提升
例2题图
解:全等.
理由如下:∵∠1=∠2,∴DB=DC.
∵AB=AC,∴∠ABC=∠ACB.
∴∠ABC-∠1=∠ACB-∠2,
∴∠ABD=∠ACD,
在△ABD和△ACD中, AB=AC ∠ABD=∠ACD, BD=CD ∴△ABD≌△ACD(SAS).
基本模型
图示
所给图形可沿某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重合的顶 模型总结 点就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解题时要注意其隐含条件,即公共边
【思维教练】要证△ABC≌△DEC, 题干已知BC=CE,AB=DE,∠BAE =∠BCE=90°,只需证明∠B= ∠CED即可.
例4题图
证明:∵∠BAE=∠BCE=90°, ∴∠ABC+∠AEC=180°. ∵∠AEC+∠DEC=180°, ∴∠DEC=∠B. 在△ABC和△DEC中, AB=DE ∠B=∠DEC, BC=EC ∴△ABC≌△DEC(SAS).
微专题 四大常考全等模型
(必考,均在几何图形的证明与计算中涉及考查) 模型一 平移模型 例1 如图,已知BC∥EF,∠B=∠DGC,点D、C在AF上,且AB=DE. 求证:AD=CF. 【找一找】

完整版)浙教版八年级三角形中几种模型

完整版)浙教版八年级三角形中几种模型

完整版)浙教版八年级三角形中几种模型一、手拉手模型:手拉手模型是一种几何证明方法,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推导结论。

具体步骤如下:1.判断手的左右,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朝上,左边为左手顶点,右边为右手顶点。

2.手拉手的定义是指两个顶角相等且有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形成的图形。

3.根据SAS(边-角-边)的几何条件,可以得出手拉手模型的基本结论,包括△ABC≌△AB'C'、∠BAB'=∠BOB'、AO 平分∠BOC'等。

例1:在直线ABC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和△BCE,连接AE与CD,证明:(1)△ABE≌△DBC;(2)AE=DC;(3)AE与DC的夹角为60;(4)△AGB≌△DFB;(5)△EGB≌△CFB;(6)BH平分∠AHCB;(7)GF∥AC。

变式练1: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和△BCE,连接AE与CD,证明:(1)△ABE≌△DBC;(2)AE=DC;(3)AE与DC的夹角为60;(4)AE与DC的交点设为H,BH平分∠AHC;(5)GF∥AC。

变式练2: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和△BCE,连接AE与CD,证明:(1)△ABE≌△DBC;(2)AE=DC;(3)AE与DC的夹角为60;(4)AE与DC的交点设为H,BH平分∠AHC。

变式训练3:两个等腰三角形ABD与BCE,其中AB=BD,CB=EB,∠ABD=∠CBE=a,连接AE与CD。

问(1)△ABE≌△DBC是否成立?(2)AE是否与CD相等?(3)AE与CD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4)HB是否平分∠AHC?例2:如图,两个正方形ABCD和DEFG,连接AG与CE,二者相交于H。

问:(1)△ADG≌△CDE是否成立?(2)AG是否与CE相等?(3)AG与CE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4)HD是否平分∠AHE?例3:如图,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DC与___,连接AG、CE,二者相交于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四大模型
一、三角形的重要概念和性质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2、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角平分线(角分线)中线(分面积等)高(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二、八字模型:
证明结论:∠A+∠B=∠C+∠D
三、飞镖模型:
证明结论:1.∠BOC=∠A+∠B+∠C
四、角分线模型:
如图,BD、CD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BD、CD相交于点D,
试探索∠A与∠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如图,△ABC两个外角(∠CAD、∠A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探索∠P与∠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题型一、三角形性质等应用
1.如图,小亮从A点出发前进10m,向右转15°,再前进10m,又向右转15°,这样一直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时,一共走了米数是()
A.120 B.150 C.240 D.360
2.如图所示是重叠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将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沿BC方向平移得到△DEF.如果AB=8cm,BE=4cm,DH=3cm,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cm2.
3.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为边BC,AD,CE的中点,且S△ABC=4cm2,则S阴影= cm2.
4.A、B、C是线段A1B,B1C,C1A的中点,S△ABC的面积是1,则S△A1B1C1的面积.
5.一个四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出所有可能的图形,并分别说出内角和和外角和变化情况.
6.如图,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
(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
(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直接回答)
(3)当动点P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APB,∠PBD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
题型二、八字模型应用
7.(1)如图1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请说明∠A+∠B=∠C+∠D;(2)如图2,AB∥CD,AP、CP分别平分∠BAD、∠BCD,
①图2中共有个“8字形”;
②若∠ABC=80°,∠ADC=38°,求∠P的度数;
(提醒:解决此问题你可以利用图1的结论或用其他方法)
③猜想图2中∠P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8.(1)求五角星的五个角之和;(2)求这六个角之和
题型三、飞镖模型应用
9.如图,已知AB∥DE,BF,EF分别平分∠ABC与∠CED交于点F,探索∠BFE与∠B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10.如图1,E是直线AB,CD内部一点,AB∥CD,连接EA,ED.
(1)探究猜想:①若∠A=30°,∠D=40°,则∠AED等于多少度?
②若∠A=20°,∠D=60°,则∠AED等于多少度?
③猜想图1中∠AED,∠EAB,∠EDC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拓展应用:
如图2,射线FE与矩形ABCD的边AB交于点E,与边CD交于点F,①②③④分
别是被射线FE隔开的4个区域(不含边界,其中区域③、④位于直线AB上方,P
是位于以上四个区域上的点,猜想:∠PEB,∠PFC,∠EPF的关系(不要求证明).
题型四、角分线模型应用
11.如图,∠A=65°,∠ABD=30°,∠ACB=72°,且CE平分∠ACB,求∠BEC的度数.
12.如图,在△ABC中,∠A=42°,∠ABC和∠ACB的三等分线分别交于点D,E,则∠BDC的度数是()A.67°B.84°C.88°D.110°
第11题第12题第13题
13.如图,若∠DBC=∠D,BD平分∠ABC,∠ABC=50°,则∠BCD的大小为()A.50°B.100°C.130°D.150°
14.如图,∠ACD是△ABC的外角,∠ABC的平分线与∠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A1BC 的平分线与∠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A n﹣1BC的平分线与∠A n﹣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 n.设∠A=θ.则:(1)∠A1= ;(2)∠A2= ;(3)∠A n= .
题型五、其他应用
15.已知△ABC中,∠A=60°.
(1)如图①,∠ABC、∠A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D,则∠BOC= °.
(2)如图②,∠ABC、∠ACB的三等分线分别对应交于O1、O2,则∠BO2C= °.(3)如图③,∠ABC、∠ACB的n等分线分别对应于O1、O2…O n﹣1(内部有n﹣1个点),求∠BO n﹣1C(用n的代数式表示).
(4)如图③,已知∠ABC、∠ACB的n等分线对应于O1、O2…O n﹣1,若∠BO n﹣1C=90°,求n的值.
16.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如图,若△ABC 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点I,过I作DE⊥AI分别交AB、AC于点D、E.
(1)请你通过画图、度量,填写右上表(图画在草稿纸上,并尽量画准确)
(2)从上表中你发现了∠BIC与∠BDI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写出并说明其中的道理.∠BAC的度数40°60°90°120°
∠BIC的度数
∠BDI的度数
(备用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