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读书笔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习心得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的毕业实习考核已经结束了。
通过这段学习的日子我们感慨万千,有辛酸,有喜悦,当然更多的是收获了。
学习生活提高了我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和为人处事的能力,在学习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第一,通过实践真正觉得自己可以做什么,在实践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通过课程的学习,加强了我的动手学习能力和设计创新精神;第三,在上课的这些日子里,我学会了创新,在学习中成长。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
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所以这次考核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为我们的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提供了更好基础。
当然对于一些平时常见的电子原器件我们也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了更多的芯片。
对于一些常用的工具我们也进行了认识与使用培训。
这些都只是简单的基础知识,不过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熟练掌握的。
首先对于一些常见的电子原器件的认识中,我们学习与巩固了,电阻电容的分类,电阻电容的命名方法。
比如,电阻分为实芯碳质电阻器、绕线电阻器、薄膜电阻器、金属膜电阻器、金属氧化膜电阻器、敏感电阻、贴片电阻、感应电阻等等。
而电阻的命名又有直标法与色标法,对于色标法的读法我们也进行了巩固,并做了练习读阻值与万用表测出的值进行了比较等。
接着我们对一些电子仪器的使用进行了复习与巩固,比如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子电压表等。
比如在电子技术领域中,电信号波形的观察和测量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而示波器就是完成这个任务的一种很好的测试仪器。
示波器可以用来研究信号瞬时幅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也可以用来测量脉冲的幅值、上升时间等过渡特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学习反思和总结

我希望能够将所学 的知识和技能应用 到实际工作中,为 社会的发展做出贡
献
同时,我也期待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 化的领域中不断探 索和创新,为技术 的进步和发展贡献 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相信,只要保持 对知识的热爱和对 技术的追求,我一 定能够在电气工程 及其自动化的道路
上走得更远
第9部分 结语
回顾我的电气工程及 其自动化的学习历程 ,我深感自己收获颇
01
无
02
学习更复杂知识体系的基础
这使我意识到,要想在这个领
04
域取得进步,必须要有扎实的
基础知识
03
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 难,尤其是在理解和应用一些 复杂的公式和概念时
第3部分 实践经验的价值
实践经验的价值
01
除了理论知识外,实践经验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习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 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
实践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 将以积极的态度和不断进取 的精神迎接挑战,为实现自
己的职业目标而努力
第6部分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 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通过不断地努 力和学习,我克服了这些困难并取得了进步。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努力。同时,我也希望通 过自己的努力和经验,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的职业规划是成为一 名优秀的电气工程师, 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
出贡献
同时,我也需要培养自 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应对未来 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书籍读书笔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书籍读书笔记在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时,我一头扎进了相关书籍的海洋。
这一扎,可真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奇妙世界。
我读的第一本书叫做《电气工程基础》。
翻开这本书,就好像打开了一个装满知识宝藏的大箱子。
里面的内容从最基础的电路原理,到复杂的电力系统分析,应有尽有。
就拿电路原理这部分来说吧,以前我总觉得电路就是一堆电线和零件的拼凑,没啥特别的。
但这本书详细地给我解释了电流是怎么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一样在电线里跑来跑去,电阻是如何像个固执的守卫一样阻挡电流的前进,电容又像是个能储存能量的小仓库。
而且,书里的讲解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它会用好多实际的例子来让你明白。
比如说,讲到串联电路的时候,就拿一串节日小彩灯来举例。
你想啊,要是其中一个小灯泡坏了,整串灯都不亮了,这就是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可走。
还有电力系统分析那部分,以前我对家里的电是怎么来的,完全没有概念。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从发电厂发出来的电,要经过变压器升高电压,然后通过长长的输电线路送到我们身边,再经过变压器降压才能供我们使用。
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好多讲究,要考虑电压的稳定性、功率的平衡、线路的损耗等等。
书里还提到了一些电力系统故障的案例,比如短路故障,那可真是像电力系统的一场“灾难”,瞬间电流大增,能把设备都烧坏。
但好在有各种保护装置,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迅速切断故障电路,保护整个系统的安全。
另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是《自动控制原理》。
这书一开始让我有点头疼,那些公式和图表看起来就像一道道难以跨越的坎儿。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我发现它其实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讲反馈控制的时候,书里用了一个恒温器控制室内温度的例子。
想象一下,冬天的时候,你希望房间里一直保持25 度的舒适温度。
恒温器就像是一个聪明的小管家,它时刻检测着房间的温度。
如果温度低于 25 度了,它就会给暖气设备发送信号,让暖气加大功率工作,把温度升上去;要是温度高了,它又会让暖气休息一会儿。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书籍读书笔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书籍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几本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这其中的知识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越挖越有料。
有一本书叫《电气工程基础》,刚翻开它的时候,我心里还有点犯嘀咕,担心会不会太枯燥、太难懂。
但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书里讲到了电力系统的构成,那细致的描述,就好像我亲自站在巨大的变电站里,看着各种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行。
比如说变压器,以前我只知道它能改变电压,可书里把它的工作原理讲得那叫一个透彻。
原来变压器内部有铁芯和绕组,通过电磁感应的原理来实现电压的变换。
这可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儿,书中详细地解释了磁场是怎么变化的,电流是怎么流动的,绕组的匝数又如何决定了电压的高低。
我当时就一边读一边想,这就好比是一个魔法盒子,把高电压变低,把低电压变高,太神奇了!还有关于输电线路的部分,以前在路上看到那些高高的电线杆和电线,我从来没想过这里面有这么多门道。
书里说,输电线路不仅仅是把电送出去那么简单,还要考虑电阻、电抗、电导和电纳这些参数。
电阻好理解,就是电线本身对电流的阻碍嘛。
但电抗这个东西,一开始真把我绕晕了。
后来经过书里反复地讲解和举例,我才明白,电抗是由于交流电流通过电感元件时产生的阻碍作用。
就好像电流在电线里跑,遇到了电感这个“小怪兽”,要费点劲儿才能过去。
而且,不同的电线布置方式,比如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它们的参数还不一样呢!这可真是让我长了见识。
再来说说电机吧。
电机可是电气工程中的“大明星”,书里对电机的介绍那叫一个详细。
从直流电机到交流电机,从同步电机到异步电机,每种电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都讲得清清楚楚。
我记得讲到异步电机的时候,书里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
异步电机的转子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跟不上定子磁场的节奏,所以才叫“异步”。
哈哈,这么一比喻,一下子就让我记住了异步电机的特点。
另外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是《自动控制原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导论心得体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导论心得体会临近期末,经过了快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大学生活或多或少有了些和体会,起初的迷茫和疑惑也有了一定的解答。
对于专业通过导师们的讲解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这个专业有了初步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不仅是对专业的了解,也是让给我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了今后更深学习的目标。
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环节,这一点对于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
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要紧密结合。
我现在知道这个专业并不是想象的那样轻松,今后的学习还会有很多挑战,但我相信:机遇与挑战并存,努力必定能攀上高峰。
电能从开始发现至如今被广泛应用以来,一直占据这一个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电。
发电也就成为了人们最心心念念的事情,发电站的出现也就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
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电力电子技术这门学科。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应用于电力领域的电子技术,就是使用电力电子器件(如晶闸管,GTO,IGBT等)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所变换的“电力”功率可大到数百MW甚至GW,也可以小到数W甚至1W以下,和以信息处理为主的信息电子技术不同,电力电子技术主要用于电力变换。
电力电子技术分为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变流技术(整流,逆变,斩波,变频,变相等)两个分支。
现已成为现代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培养该专业人才中占有重要地位。
电力电子学这一名称是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
1974年,美国的W.Newell用一个倒三角形对电力电子学进行了描述,认为它是由电力学、电子学和控制理论三个学科交叉而形成的。
这一观点被全世界普遍接受。
“电力电子学”和“电力电子技术”是分别从学术和工程技术2个不同的角度来称呼的。
一般认为,电力电子技术的诞生是以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出的第一个晶闸管为标志的,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念和基础就是由于晶闸管和晶闸管变流技术的发展而确立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书籍读后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书籍读后感在读了一本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书籍后,我深受启发和感悟。
本书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相关知识,让我对这个专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分享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本书以清晰的逻辑结构与切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基本概念、领域应用和发展趋势。
作者通过图表、实验数据和实际案例,生动地展示了电气工程在能源转换、自动化控制、电力系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让我对电气工程这一学科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本书突出了对电气工程基础知识的详细介绍。
作者通过对电路、电磁场、电机等重要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电气工程的基础理论。
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读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并明白了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此外,本书还尤为关注了电气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的不断推陈出新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
本书详细介绍了智能电网、电动汽车、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它们对工程师的要求和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让我深感电气工程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领域,鼓舞着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勇往直前。
最后,本书不仅在内容上给予了读者全面的指导,而且在形式上也展现了高度的规范性和美观性。
除了文字的详实和简明性之外,书中的插图、图表以及排版布局都十分精美和专业。
这为读者的阅读体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让我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消化书中的知识。
通过阅读这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书籍,我不仅对电气工程这一学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收获了关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方法的启示。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日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今后,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书籍读书笔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书籍读书笔记在我决定深入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时,我一头扎进了相关书籍的海洋。
这可不是随便翻翻就能了事的,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个知识的宝藏,等着我去挖掘、去领悟。
我读的第一本书叫《电气工程基础》。
刚翻开这本书,我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里的那些电路图、公式还有原理,一开始真让我有点晕头转向。
但我告诉自己,别着急,慢慢来。
于是,我从第一章开始,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做笔记。
书里讲到了电力系统的构成,那描述详细得就像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巨大的电力网络图。
从发电站的大型发电机组,到输电线路上的高压电线,再到变电站里的各种设备,每一个环节都被剖析得清清楚楚。
我仿佛能看到电流在这些设备中欢快地奔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光明和便利。
比如说,讲到发电站的时候,书上不仅介绍了常见的火力、水力和核能发电的原理,还详细描述了那些巨大的涡轮机是如何旋转,如何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
我就在想啊,这得多神奇,那么大的机器,轰隆隆地转着,就能给整个城市送去能量。
还有关于输电线路的部分,以前我只知道有电线,但从来没想过这里面还有这么多讲究。
书上说,为了减少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要提高电压,还要用特殊的材料来制作电线。
那些电线架在高高的杆塔上,就像一条条巨龙伸向远方。
我能想象到工人们在烈日下或者寒风中辛苦工作,维护着这些线路,确保我们能随时用上电。
当我读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部分时,更是被深深吸引。
书中列举了很多实际发生过的电力故障案例,详细分析了原因和解决办法。
这让我明白,原来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稳定供电,背后是有这么多复杂的技术和无数人的努力在支撑着。
在另一本叫做《自动控制原理》的书中,我又有了新的发现。
这本书一开始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各种概念和定理让我应接不暇。
不过,我还是硬着头皮啃下去。
里面讲到反馈控制系统的时候,那例子真是生动有趣。
比如说,家里的空调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书籍读书笔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书籍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几本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其中有一本书,叫《电气工程基础》。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趣到哪儿去?”但没想到,读着读着就入迷了。
书里讲到了电路的知识,那密密麻麻的线路图,一开始真把我搞得晕头转向。
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每条线路都像是一个调皮的小精灵,到处乱窜,让我找不到头绪。
不过,当我静下心来,仔细去琢磨那些线路的走向和连接方式时,突然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比如说,书中提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
串联电路就像是一群人手拉手排成一队,电流只能顺着这一队人的手依次流过,只要其中一个人出了问题,整个队伍就都走不动了;而并联电路呢,则像是一群人分成了好几队,同时在不同的道路上前进,就算其中有一队人遇到了阻碍,其他队照样能顺利通行。
这样一比喻,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晰多啦?还有讲到电感和电容的时候,那感觉就更奇妙了。
电感就好像是一个慢性子的家伙,电流想要通过它,得费点劲儿,得慢慢地给它“做工作”,它才能让电流顺利过去;而电容则像是一个急性子,一下子就能把电流“吞进去”,然后再慢慢地“吐出来”。
在学习电机原理的时候,我更是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想象一下,那些巨大的电机在工厂里呼呼地转动,带动着各种设备运转。
书里详细地介绍了电机是怎么通过电磁感应的原理来工作的。
就像是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推着电机不停地旋转。
比如说异步电机,它的转子速度总是比旋转磁场的速度慢那么一点儿,就像一个小朋友在努力追赶前面跑着的大哥哥,虽然总是追不上,但一直在拼命跑。
而同步电机呢,转子就像是和旋转磁场心有灵犀,始终保持着同步的节奏,一起欢快地转动。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可不是光坐在书桌前死啃书本。
有一次,我家里的电灯泡坏了,我就想着,这不是正好可以实践一下我学到的知识嘛。
于是,我搬来凳子,小心翼翼地站上去,准备把坏灯泡拧下来。
当我看着灯泡的接口,心里就想着:“这可不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连接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读书笔记
书目名称:生物发酵罐集中控制系统的实现
作者及相关文献信息:
文章摘要:
该文介绍了以西门子的S7-200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发酵罐的主控制器,利用传感器检测发酵过程动态数据,采用VC6.0作为开发工具设计上位机的监控程序,实现了上位机(PC)与可编程控制器(PLC)之间的数据通信,达到了多台发酵罐进行集中控制的目的。
要点记录:
发酵工业在大规模产业化之前需要科研人员进行大量的发酵条件的优化,因此需要多次采集数据。
而本文设计的发酵罐集中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视控制系统发酵罐的作业,并且通过更直观的观察发酵罐中各参数的变化过程,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加速工业产业化的步伐。
该系统是由多台下位机PLC通过RS485端口进行连接,通过编程电缆和通信适配器将RS485转换为RS232串行端口与上位机PC连接,上位机与客户机通过网线相连。
该系统的软件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下位机子系统、上位机子系统和客户端子系统。
其中下位机子系统的功能为:接受发酵罐采样数据、上传上位机采样数据、接收上位机命令及向发酵罐发送命令。
上位机子系统的功能为:接收下位机采样数据、处理采样数据、向客户端发送采样数据、保存采样数据、接收客户端命令、命令打包、向下位机下发命令及异常处理。
最后的客户端子系统的功
能为:接收上位机采样数据、数据显示、历史数据调阅及向上位机下发命令。
学习心得:
由于所选的论文课题中要求是实现对多台发酵罐的控制,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献。
这篇文献中设计的系统对多台发酵罐的控制是通过多台PLC之间互联,最终将数据传送到上位机中。
这种设计能够最终完成要求的控制多台发酵罐的功能,但是由于这是有线的连接的通信,所以显得太冗杂,并且容易出现线路通断问题。
书目名称:基于 ARM的以太网通信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及相关文献信息:
文章摘要: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标准,它可以实现各种设备间的数据的交换。
而作为一种应用场合不断增加的嵌入式处理器,基于ARM的通信是必然趋势。
该文设计实现了基于ARM的以太网通信,着重研究了ARM开发板的通信程序。
要点记录:
以太网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通过不同的传输介质和冲突检测方法,为其上的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等提供高效的服务。
而本文中的ARM的以太网模块能够实现将从传感器中采集得来的数据发送到客户端PC,客户端PC能够通过浏览器访问传来的数据。
TCP协议数据传输可分为:建立连接、传输数据和断开连接3个阶段。
该设计中,服务器被动打开,一直在侦听连接请求,而客户端负责接收数据即可。
本系统中所采用的硬件是LPC2468芯片,CPU在上电后就要执行相应的起动程序,完成系统的起动和初始化,实现这些功能的代码用汇编语言写成。
芯片级的程序设计以实现最基本的应用为原则,为其上的应用提供平台。
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以太网通信系统为系统的大型应用奠定了基础,具有广泛的前景。
网络化的嵌入式产品的流行已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潮流。
学习心得:
本文中的系统实现了ARM与上位机PC之间的网络通信,代替了传统的有线通信方式。
协议采用的是TCP协议,通过socket编程实现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换。
以太网通信融入到嵌入式设备中,使其通信成为低成本、高可靠性、灵活性的过程。
本文中我还学习到了网络通讯的多个网络层的状态和命令。
书目名称:工业生物发酵过程在线检测、建模、控制方法与应用研究
作者及相关文献信息:
广辉,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年3月。
文章摘要:
生物反应器为生物技术产业扩大在生产提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是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实现环节之一,是生物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桥梁。
针对生物发酵过程的检测技术、建模、以及先进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要点记录:
本文提出了一种生物发酵溶氧在线检测的温度补偿算法,并经过实验验证发现温度变化对溶氧传感器的输出电流的确有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提出对溶氧测量温度进行补偿。
除此之外,针对间歇生物发酵过程的温度建立了积分时滞动态模型。
实验表明,二阶积分时滞模型可以非常的描述温度动态特性。
同时,针对间歇生物发酵过程的PH的非线性过程建立了变增益积分动态模型。
并且对以上的积分时滞对象提出了满足时延裕度要求的控制器参数整定算法,从而应用于间歇生物发酵过程温度控制系统。
基于以上的理论创新研究,设计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间歇生物发酵两级计算机控制系统。
该控制系统带有温度、PH、电机转速、补料、溶氧、消泡和水位等控制回路,并且带有上位机监控系统、远程监控、和先进的控制算法应用。
学习心得:
阅读该文,我学习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了解了生物技术产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并且知道了工业生物发酵过程中具体需要测量哪些参数以及这些参数的检测技术。
本文讲解了很多生物发酵数学模型,这些数学模型都能够很好地与实际试验的结果吻合。
这些模型包括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营养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和代谢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
作者深入研究了溶氧在线检测技术,建立了生物发酵过程温度对象的动态模型、间歇生物发酵过程PH非线性对象的动态模型,并对时滞对象控制器进行了设计与参数整定。
在这些基础上,设计了完整的生物发酵两级计算机控制系统。
书目名称:生物发酵技术与设备操作
作者及相关文献信息:
黄儒强玲,化学工业:2006年9月
文章摘要:
本书介绍了发酵生产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
要点记录:
本书共分九章,介绍了与发酵生产密切相关的实验室和生产的安全知识、数据处理、培养基和菌种,以及生物发酵工艺和设备及参数测定等容。
该书还对对生物发酵制成品、生产原料和工艺流程及控制等环节进行了分析及讨论,部分容是编者在生产实践中的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以指导读者在接近生产实际的条件下进行生物工程实验和生产,较好地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
另外,结合发酵工厂“绿色环保”的实际需求,本书讲述了UASB反应器处理生物废水的相关容。
本书从实验室安全知识开始,涉及了生物发酵过程中从菌种的选育到培养基的鉴别选择到发酵罐的操作等等全面的知识。
其中还介绍了食醋、白酒等实际产品的具体发酵过程。
学习心得:
为了深入了解生物发酵工业、生物发酵的过程以及生物发酵的设备,我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生物发酵工业的培养基、菌种的制备与保藏、发酵罐操作与灭菌技术、生物发酵的工艺、发酵参数的测定和UASB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
让我对整个发酵工业有了一个整体而又细致的认识。
本书在生物发酵工艺一章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贴近日常生活的产品的发酵,
比如抗生素、酱油、有机酸、食醋、葡萄酒等等,让我对发酵过程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生物发酵过程参数的控制对发酵过程的产物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阅读了此书之后我对发酵过程中各个参数的测定以及具体影响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同时,不仅仅是发酵的过程,该书还详细介绍了从菌种的选育开始到最终发酵产品的出炉的一系列过程,以及工程中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
让我不仅从理论上,也从实际中感受到了整个的发酵过程。
书目名称:ARM体系结构与编程
作者及相关文献信息:
杜春雷,清华大学,2003.2
文章摘要:
该书对ARM处理器的体系结构、指令系统、开发工具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之上讨论了一些典型的基于ARM体系嵌入式应用系统设计时的基本技术。
要点记录:
ARM处理器共有7中运行模式:用户模式、快速中断模式、外部中断模式、特权模式、数据访问中止模式、未定义指令中止模式和系统模式。
ARM指令集可分为跳转指令、数据处理指令、程序状态寄存器传输指令、Load/Store指令、协处理器指令和异常中断产生指令。
ARM汇编语言源程序中语句由指令、伪操作和宏指令组成。
与其他的中、低档的单片机不同,ARM处理器中可以包含一个存储器管理不见,ARM存储系统的体系结构适应不同的嵌入式应用系统的需要差别很大。
最简
单的存储系统使用平板式的地址映射机制,而一些复杂的系统可能包括一种或者多种其它特殊的技术。
ARM体系结构支持ARM程序和Thumb程序混合使用,同时支持C/C++以及汇编语言的混合使用。
ARM中各种源文件经过ARM编译器编译后生成ELF格式的目标文件。
这些目标文件盒相应的C/C++运行时库经过ARM连接器处理后,生成ELF格式的映像文件。
这种ELF格式的映像文件可以被写入嵌入设备的ROM中。
学习心得: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对ARM的体系结构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对它的编程技术也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
作者从处理器的模式、寄存器及其使用方式、ARM体系中异常中断处理等各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ARM编程模型的基础知识。
对于ARM编程部分,我了解了ARM体系的指令系统及寻址方式,同时学习了ARM指令集以及Thumb指令集的相关容。
作者还从编译器等开始详细介绍了ARM 的编程方面的知识,最后还给出了几个完整的实例,使得我对ARM的编程过程有了更清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