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佛祖释迦牟尼的母后摩耶夫人产期将至,忽然王宫里出现了祥瑞景象:池塘里的白莲花盛开如伞盖,白鸟飞落在池边。
摩耶夫人在湖边午休时,梦见一只白象来投胎,夫人遂感腹中有动,便乘车回娘家分娩。
途经蓝毗尼园时,夫人因感腹内阵痛,便下车至一株茂密的婆罗树下休憩。
她刚走到树下,腹中便动了起来,此时万千世界奇光异彩,佛祖诞生了。
相传大梵天王请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并率众人把一朵花献给佛祖。
佛祖向众弟子传授正法眼藏时一言不发,只用手拈着那朵花。
大家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只有迦叶会心一笑。
佛祖便宣布将“正法眼藏”传予摩诃迦叶。
为何传给迦叶?因为“正法眼藏”包含了佛家的一种涅槃妙心,这种妙心是无相的,不立文字的,所以也是无言语的,其中的智慧涅槃就在心领神会之间。
从前,在古印度,有一只将产小鹿的母鹿和鹿群走散了,独自生下两只小鹿。
母鹿去给小鹿找吃的,不料被猎人的捕兽工具捉住。
正当猎人要杀它时,母鹿流着泪请求让她去教会两只小鹿寻找嫩草和水源后回来再杀她。
猎人说:“不行,放你回去,你还不逃跑了。
”母鹿反复恳求说:“请相信我,如果我不回来,那不就成了说谎的坏人了?”猎人本来已经被母鹿的爱心感动,想放它走了,但还想考验它一下,就放走了母鹿。
过了没多久,母鹿果然回来了。
猎人十分感动,又见两只小鹿躲在远处掉眼泪,便对母鹿说:“你的爱心和诚实感动了我,我不杀你,你快带着你的两只小鹿走吧。
”母鹿叫来两只小鹿一起谢过猎人,然后带着小鹿们回到山林之中。
人最可怕的就是贪色和贪财,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陀就挡住了美色的诱惑。
阿难是有名的美男子,很多女子以前为之倾倒。
一天,阿难乞食时路过摩登伽女的住所,被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所迷惑,差点恋上摩登伽女,毁了戒体。
关键时刻是佛祖即时用楞严咒的神力协助阿难猛醒。
不过摩登伽女依旧追随阿难不止,佛祖只得劝摩登伽女出家修行。
终于,在佛法的感化下,摩登伽女不再被情欲所困,并证得了阿罗汉果。
之后阿难不解地问佛祖,自己为何会被女人迷惑。
佛典寓言故事

佛典寓言故事一无数劫以前有一只猴子,它在深山中修行,它的心地非常仁慈、友爱,能够爱同在山林中的一切动物,心中常怀有大慈大悲的心念。
有一天它在树上采水果时,突然听到山谷中很深很深的地方,传来求救的声音。
它内心就想:虽然断崖山谷很深,很危险,但不忍心不去救他。
所以还是循著声音,想尽办法攀著树枝、草木,甚至是石壁,不断从上往下行去,终于在深谷中发现一个受伤的人。
它就说:“来!趴在我的背上,我背你上去。
”这个人很重,但它把人背在背上,虽然猴子四肢敏捷,但山壁实在太陡峭了,就算是自己一个要攀爬上去都有困难了,更何况现在背后又背了一个人,最后仍在非常危险又很辛苦的情形下,爬上了山顶。
到了安全之地后,它把人放了下来,就说:“你安全了!”猴子就累得倒在树下睡著了。
这个人一开始也很感恩,稍事休息后,就想到自己从跌入山谷至今,也是饥乏疲累,很需要食物补充体力。
现在虽然离开了山谷,但要离开这座山,还有很长的山路要走,没有体力怎么离开呢?他看到在树下的猴子睡得非常沉,突然心起歹念,就想:“它只是一只猴子,我是人,动物生来就是要给人吃的。
我饿了好几天,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我要填饱肚子,才有体力离开这座山。
这里只有这只猴子可吃,如果吃了它的肉充饥,我就有力气离开了。
”主意打定后,他就拿起一粒石头,朝著猴子的头丢过去。
猴子被石头砸到后,并没有死,只是头部受伤了。
猴子马上敏捷地爬到树上去。
它居高临下看著这个人,很怜悯的哭了。
它的心一点都不怨恨,只是想不到人类的心,怎么会这么凶恶残酷?它在心里发愿:“我要赶紧修行,虽然我有慈爱的心,也有力气去救他的人;不过我的德还不能感化他,所以我要赶紧再修行,将来德行力量俱全时,我还要来度他。
”这只猴子就是日后的释迦牟尼佛。
单纯是至上妙法佛陀在过去生中,不论是人身或是动物身,身形虽不同,却是心性统一,都是坚守那念清净的因,怀著慈爱的心态,不论碰到何种境界,这念爱,这念慈,始终不变,心还是很清净,丝毫不受到污染,因此能化周围污浊的缘为清流。
佛教故事大全

佛教故事大全佛教故事是佛教教义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阐述了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这些故事内容丰富,涉及到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经典中的寓言故事,以及一些富有教化意义的传世佳话。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佛教故事,希望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
故事一,释迦牟尼佛成道。
在远古的印度,有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年轻王子,他对人生的痛苦和无常深感困扰,于是决定出家修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他历经种种磨难,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开悟之后,他开始传授佛法,教导众生如何摆脱痛苦,获得解脱。
故事二,观音菩萨救母。
相传,观音菩萨的母亲因为生了女儿而备受嫌弃,最终被赶出家门。
观音菩萨得知母亲遭遇后,立即化身为一个年轻人,前去救母。
在经历了种种考验和苦难之后,观音菩萨最终成功感化了母亲,使她放下成见,母女团聚,幸福美满。
故事三,三昧耶舍和尚听法。
有一位名叫三昧耶舍的和尚,他向一位老和尚请教佛法,老和尚却只是用一杯茶来回答他的问题。
三昧耶舍颇感不解,后来他向另一位高僧请教,高僧告诉他,老和尚所说的“茶”就是佛法的真谛。
三昧耶舍恍然大悟,明白了佛法的真谛。
故事四,善财童子施舍。
善财童子是佛陀的信徒之一,他慷慨大方,乐于施舍。
有一次,他见到一位乞丐,便将自己身上所有的财物都给了他。
当他回到家后,却发现家中的财物已经被抢劫一空。
善财童子并不气馁,他反而更加慷慨,因为他知道,施舍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一种发心利他的修行。
故事五,缘木求鱼。
有一位和尚在河边看到一棵树上有一条鱼,他便想要用手去抓鱼。
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抓到鱼。
后来,他明白了自己的愚痴,便放下了抓鱼的念头。
这时,一条大鱼主动跃出水面,落在他的脚边。
和尚恍然大悟,明白了“缘木求鱼”的道理。
以上是一些经典的佛教故事,它们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深刻阐述了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感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种困难和苦难,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佛经寓言故事五篇

佛经寓言故事五篇佛经寓言故事篇一在古印度有一个十分富饶、十分繁华的国家,叫波罗奈国,它的首都波罗奈城更为世人所瞩目。
梵予王治理这个国家的时候,邻近有不少国家都想吞并波罗奈国,只因梵予王有几件宝贝十分厉害,才使得他们屡屡不能得逞。
在梵予王这几件厉害的宝贝当中,有一匹世上独一无二、英勇无比的宝马最受梵予王宠爱。
有一年,七个与波罗奈国多次征战的国家,为了吞并波罗奈国,便把七个国家所有的军队都联合起来,把波罗奈国围了个水泄不通。
然后,派了一位使者来到城中,对梵予王说:“我们的千军万马已经把贵城包围起来了,你快把王位让给我们主人,否则,我们将攻打波罗奈城!”这时,梵予王立即召集文武大臣来到王宫,共同商议退兵之计:“现在已经兵临城下,我们该如何是好呢?”大臣们回答:“陛下不必惊慌,我们国家有世界上最出色的骑兵,可先派他们去应战,如果战胜不了敌人,我们再做打算。
”梵予王思考了一下,便同意了这个意见。
于是,全国的骑兵都来到城中集合。
梵予王激励这些摩拳擦掌的骑士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人民的安危,此时就寄托在诸位身上了。
”梵予王对为首的将军说:“将军,我任命你率领我们最优秀的骑兵,和七国军队作战。
”“陛下!”将军向前一步:“我愿意率兵同七国军队作战,但我有一个请求,请陛下允许。
”国王说:“你所需要的一切,我都会答应。
”将军说:“我想让陛下把那匹宝马赠给我当坐骑。
只要骑着宝马去作战,任何国家的敌人我都可以打败他们!”梵予王有些为难,但考虑到国家安危,心念一转便说:“我答应你的请求,把宝马赠给你,你骑着它,率领军队去作战吧,我等待你胜利的消息!”将军向国王行了个礼,便跟随王宫侍卫到马厩中牵出了那匹传说中的宝马。
宝马雄健彪悍,通体银白似雪。
国王也送来了用金、银、玛瑙等七种珍宝做成的马鞍,备在宝马的背上。
将军自己也披挂整齐,手持锋利的大刀,向骑士们大喝一声:“冲啊!”波罗奈国的骑兵在将军的率领下,如旋风一般冲出城门,飞驰电掣地杀入敌军的阵营。
20个佛教经典故事

20个佛教经典故事---开悟人生1、泥泞路上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2 、四个老婆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
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3 、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佛教经典故事19个

佛教经典故事19个01.母鹿断肠许真君就是晋朝许逊,字敬之,汝南人。
(今河南省汝南县)家住南昌,少年时代,喜武功,善射箭,爱好打猎。
有一天到野外,射中一只小鹿,鹿母痛怜爱子,奋不顾身,冲向小鹿,以舌舔伤痕,因箭深伤重,小鹿不救身死,鹿母惨痛徘徊悲鸣,也死在当场。
真君见此情景,非常惊奇,当剖开母鹿腹部时,发现柔肠寸寸断裂,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只好就地埋葬。
原来母鹿因哀怜儿子惨死,悲伤过度,以至肠断。
真君大生悔恨,感悟人畜虽然有别,爱子之心,天性相同,怨艾自己,竟然如此残酷,伤害了天地骨肉之情。
于是折断弓箭,从此不现畋猎。
后来荐举为孝廉,官旌阳县令,感晋室朝政紊乱,弃官司归隐,追随仙人吴猛受三清法要,入深山潜修,证了仙道。
于是周游江湖以道术为民除害。
太康初年飞升成仙。
因常显灵迹济世,宋帝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也简称为许真君,或称许旌阳。
02.释迦牟尼佛割肉饲鹰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的追捕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去,显露出凶恶的样子对菩萨说:“你为了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饥饿而死吗?”菩萨问鹰说:“你需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
”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
可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
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割反而越轻,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
便问菩萨道:“现在你该悔恨了吧?”菩萨回答说:“我无一念悔恨之意。
”为了要使秃鹰相信,又继续的说:“如果我的话,真实不假,当令我身上肌肉,生长复原。
”誓愿刚毕,身上肌肉果然当下恢复了原状。
于是秃鹰感动佩服,立即回复了天帝身,在空中向菩萨至诚恭敬礼拜赞叹。
原来这只秃鹰,是天帝变化来考验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伟大事迹。
03.天台智者大师凿放生池隋唐时高僧,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智者大师,讳名智凯,隋炀帝尊称他为智者。
大师曾发起佛教徒,乐捐钱财,购买浙江临海一带洼地六十多所,延长起来共有四百多里,开凿放生池,普劝世人戒杀放生,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鱼,直至唐贞观年间,依然存在。
佛家经典爱情故事

佛家经典爱情故事
故事一,阿难与耶输陀罗的爱情。
在佛教经典《佛本生经》中,有一则关于阿难和耶输陀罗的爱
情故事。
阿难是佛陀的亲信弟子,耶输陀罗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
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但后来阿难出家成为僧人,耶输陀罗也跟随
佛陀出家修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但又能放
下情感的执着,最终达到了超脱世俗的境界。
故事二,舍利弗和耶输陀罗的爱情。
在《佛本生经》中,还有一则关于舍利弗和耶输陀罗的爱情故事。
舍利弗是佛陀的首位弟子之一,他曾深爱着一个名叫耶输陀罗
的女子。
然而,当他成为僧人之后,他放下了对耶输陀罗的感情,
专心修行,最终成就了阿罗汉果位。
故事三,阿难和耶输陀罗的爱情。
在《佛本生经》中,还有一则关于阿难和耶输陀罗的爱情故事。
阿难和耶输陀罗原本是夫妻,但后来他们都出家成为僧尼。
在修行
的过程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对彼此的深情,但又能超越情感的执着,最终都成就了阿罗汉果位。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佛家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对慈悲智慧的追求。
它们告诉我们,爱情并不是执着和纠缠,而是应该包容、慈悲和智
慧的体现。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在爱情
中更加明智和慈悲。
佛典寓言故事三则

佛典寓言故事三则佛典寓言故事三则佛经的故事蕴含深意,一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终身受用。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佛经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精进三事升天有一位在净居天的居士,名字叫做「手」,他一心想到人间礼拜佛陀,希望能够听闻佛陀的开示。
然而,天人的身体非常地柔软微细,所以无法站立于人世间。
于是,佛陀教导这位手居士说:「人的身体是粗糙坚硬的,你要先转化自己的色身如世间人一样,这可藉观想世间大地的相状而达成。
」这位手居士立即听从佛陀的开示,专心观照,转化自己柔软的身体,最后终于如其所愿,以五体投地礼向佛恭敬礼拜。
佛陀问手居士说:「你曾经不厌不倦地做过哪些事情,才能让你有此福报生在净居天呢?」手居士恭敬的回答说:「我曾经努力精进,毫不懈怠地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供养及瞻仰诸佛,我不曾有过厌倦。
第二件事情,对于听经闻法,我总不厌倦的反覆听闻。
第三件事情,无有疲厌的供养僧众一切所需,所以今日我才能有此福报生于净居天。
」佛陀也藉此因缘教诫弟子们,修行就是要对法有坚定的信心,即使是已证果位的声闻与菩萨,仍是不断地反覆薰修,从听经闻法中,检视自心,去除无明烦恼。
所以大众若能以此惕励,修行必能有所成就。
典故摘自:《大智度论˙卷十》省思佛陀有教无类,依众生根机开展八万四千法门,为的就是要让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只要我们对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依循佛陀的教法如实修行,最后必能脱离苦海,航向光明的.未来。
如同古德所说「信满成佛」,修行学佛一定要信、愿、行,有深厚的信心,持之以恒的愿力,再加上落实在生活中的行动力,这一生必定有所成就。
调治心马从前有个国家,素无马匹,国王时刻忧愁,唯恐他国侵略,无马出阵,丧失国土,不但人民涂炭,王位亦必难保持。
于是派使四方求购,不久买回了五百马匹,王甚欣喜,以防外敌,足以安国。
岂知养马养了很久,国家一直平安无事。
一日,国王突然动起脑筋,想到这五百匹马,每日食用不少,又加以饲养烦劳,徒耗经费,无益于国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典故事:《唯有爱可以止息恨意》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使他人痛苦的人,将为瞋恚所束缚而无法解脱。
舍卫城中有一位妇人养了一只母鸡。
每次母鸡下蛋时,这妇人就打破鸡蛋,惹得母鸡非常生气,也因此,下一世时这只母鸡往生成猫,妇人往生成母鸡,更凑巧的是,两人往生在同一栋屋子里。
猫于是吃光母鸡生下来的蛋。
再下一世时,母鸡变成豹,猫变成鹿,豹咬死鹿和它的子女。
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不断地上演。
佛陀在世时,他们又变成一位妇女和一只恶魔。
拼命三娘(254551250) 9:29:24有一次,这妇女,她的丈夫和幼小的儿子一齐从娘家返回他们靠近舍卫城的家时,在路旁的池塘边休息,妇人的丈夫跳进池塘洗澡。
这时候,她认出有个人是恶魔的化身,而且就是自己累世以来的世仇。
她赶紧带着孩子,急忙逃往佛陀正在讲经说法的经舍,把孩子放在佛陀的脚下。
这恶魔因此无法进入。
佛陀叫恶魔进来,并且告诫她们两人:「今天,你们两人如果没有来到我这里,你们累世以来的仇恨就永无止尽。
仇恨无法平息仇恨,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
」仔细思量佛陀的教诲后,两人明白仇恨确实一无是处,并承认彼此的愚痴,便决定止息累世以来无意义的仇恨。
佛教故事:阿难讨水有一天世尊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对“阿难”说:“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
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
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
他想说,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
阿难走到了那村庄,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井边洗衣服。
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的作揖,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向这年轻人,不由怒从心生,很生气的说:“不行! 这口井只能给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许的! ”接着就把阿难给赶走了,任由阿难苦苦哀求也不为所动!阿难无奈! 只有带着空桶回去。
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
世尊点点头,示意阿难坐下,接着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样走到了那村庄,一样见到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井边洗衣服。
舍利弗一样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人,说: “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向这年轻人,不由得心花怒放。
彷佛见了一个很投缘的亲人很高兴的说: “行! 行! 来来,我来帮你打水......”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老妇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
他带了整桶水回去,将他所遇到的种种情形,也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
世尊点点头一样示意舍利弗坐下。
阿难和在场弟子就很纳闷,疑惑,问世尊是何种因缘造成阿难和舍利弗这两人有这么大的差别。
世尊开示说道: 远劫前的一世,这位老妇沦为畜牲道是只老鼠,它死在路边被烈日艳阳暴晒着。
阿难那时候是个赶货经商的贾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恶之心,掩鼻而过.舍利弗那时是个正要赴京赶考的读书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怜悯之心,顺手捧把泥土将它掩盖。
经久远劫以后!现在他们见了面,产生这样不同的差别待遇,众人可以想像.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恶果报,何况是直接加诸痛苦在人身上呢!!!正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佛典故事《天堂与地狱》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白隐反问:“你乃何人?”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父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佛说美丽》拘留国有一位婆罗门名叫摩诃密,是富豪之家,国王都拜他为师。
摩诃密虽然豪富,但生性悭贪,不信佛法,听到有利可图,无不争先恐后去求取。
摩诃密有七个女儿,个个都是花容柳腰,美貌无比,她们的衣饰都以金银璎珞庄严着。
婆罗门以此骄傲无比。
有一个人就对他说道:“你将女儿装饰了在街上行走,假若大家都说美丽,我就给你五百两黄金,假若有人批评不美,你就给我五百两黄金。
”婆罗门对女儿的美貌,很有信心,认为有利可得,就叫女儿装扮了,去游行。
九十日中,巡游各地,没有一个人不啧啧赞美。
婆罗门不以此为满足,还带了七个女儿到祇园精舍,希望能得到佛陀的一句好话,抬高身价。
他就对佛陀道:“佛陀!您游化各国,您有见过这么美的女郎吗?”他准以为佛陀一定也要赞美的,哪知道佛陀呵斥道:“这七个女人,没有一点可说是美的。
”婆罗门非常不乐地说道:“拘留国中没有一个人说我的女儿貌丑,到舍卫国来,为什么你要说我的女儿丑陋呢?”佛陀回答到:“世间上的人,都是以面容的美为准,而我认为,身能不贪细滑,口能不说恶言,意能不起邪念,这样才是美。
”婆罗门无语回答。
目前修行者中存在的一些障碍8、悟前障和悟后障许多修行者在开悟之前不知道什么是开悟,这属于“悟前障”。
例如:有些人认为自己把钱财名利看得淡了既是开悟;有些人懂了一些因果既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有些人由于在家有烦恼,能舍得家庭,总想出家修行既认为是开悟;有些人懂得一些佛法,从经论字面上得到一些参悟既认为是开悟;还有的人知道了自己前世的一些事就误认为是开悟;还有相当多的修行者把神通看得很重,认为有些神通的人是高人,用神通判断事物比较准确既是开悟的象征,还错误地认为这就是真智慧的显现等等。
其实,这些都不是开悟,而且离开悟还有十万八千里。
真正的开悟是悟透了宇宙本性、宇宙和人生真相,这才是初步开悟。
而且开悟的过程并非一次完成,所谓“大悟十八九,小悟无其数”。
由多次小悟、大悟的积累才能达成智的升华。
在以上举例中,因有烦恼想出家,实为躲避烦恼,不是悟道而是背道。
尚不知烦恼由心而生,心若不转,躲到天涯海角也照样生烦恼。
其实,真正的净土不在寺院,不在山林,也不在某一国土,正所谓“一片净土在心中”。
因此,修心才是从根本上修。
悟后障是指某些人认为“一开悟既已大功告成,就不用再修了”。
其实,开悟仅仅是“信、解、行、证”中的“解”,“行”才是刚刚开始进入正修阶段。
开悟后才刚刚悟透宇宙真相,自己多生多劫养成的各种习气,只有在开悟后才能觉察到。
此时才能进入一个长期的改正自己习气的阶段。
因此,开悟后才刚刚开始进入正修阶段。
笔者在各地讲法时,曾多次问过:“什么叫修行?”几乎没有人能回答正确。
所谓修行,就是改习气,修正自己不合道,不符合本性的意、言、行。
开悟只是“明心”,将开悟的真实智慧灵活变通,随缘不变地运用在各种事物中,对样样事物都能证道才为“见性”,见性才能成佛。
一个人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佛祖把那个人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那个人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修佛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罪业由心造有一群人等着要过河,船夫把渡船从沙滩上推到河里,河边上的小鱼、小虾、小螃蟹,因为两岸船只的往来,都给压死了。
等候乘船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秀才和一位禅师。
秀才看到渡船压死鱼虾的情况,就问禅师:「和尚,你看船夫把船推下水的时候,压死那么多鱼、虾、螃蟹,你说这是谁的罪过呢?是乘船的人,还是船夫的罪过?将来这个杀生的罪业,是要归于乘船的人,还是船夫?」禅师指着秀才说:「是你的罪过。
」秀才很生气的说:「怎么会是我的罪过?我也不是船夫,我没有乘船,怎么会是我的罪过呢?」禅师喝斥说:「因为你多管闲事!」船夫为渡人到河岸,心里没有杀意;乘船的旅客,只是过河办事,也没有瞋恨杀生的恶念,他们的无心,像虚空一样,任白云乌云遮蔽,并不妨碍原本净朗的天色。
秀才妄生是非分别,平添烦恼闲事。
人世间也有不少像「秀才」的人,欢喜评论他人长短善恶,却不自知这好坏是非,让自己的身心不得自在。
罪业由心造,这颗心像精于工画的画师,迷惑的人涂满青红紫绿的色彩,想要回复心的纯白无染,只要停住内心错误想法的画师,及时把错误得想法转成正确的想法,那些五颜六色自然恢复自然色!起心动念皆是笔,一心画好极乐图!佛典故事《释迦牟尼曾转为毒龙》在释迦牟尼佛未成佛道的多生以前,曾有一次,转生为一条力大无穷的毒龙。
它有一个庞大的身躯,一双可怕的大眼晴,假如有人惹它,它会用那双毒眼把人瞪死。
身体强壮的,即使不被瞪死,只要它嘘一口气,也会使人致死。
因此,它伤害过许多生命。
有一次,它被一位修道者降服了。
修道者用佛法降伏它,彼此没有动武,没有流血,顽强的毒龙真真切切地信受修道者的一番话。
那是:“字宙间有情动物最强的欲望,就是自己的生命能永恒不死。
所以,伤害人家的生命是不道德的,受害者必定非常怨恨,这股怨气会维持到它报复了仇为止。
所以,害人者必受人害。
假如你能奉行不杀戒,一天也不伤害有情的生命,这种功德力,能超拔自身脱离痛苦的深渊,像你,就能舍去这笨重的身体,远离畜生道,上生天界。
”龙很相信这些道理,它希望脱离畜生道。
因为这笨重的巨体,实在加给它许多苦恼和不自由。
所以就誓愿奉行修道者的法训:“不杀生戒。
”从此,它不敢伤害有情,就是一条小虫也不敢害它。
宁愿自己忍受饥饿的痛苦。
渐渐地心中开朗起来,不像从前那样暴躁,爱生气,畜生的坏习惯也逐渐消除了。
它不像一条龙,俨然是一位菩萨了,这时,它找到深林里的山洞,干脆躲进去专一修持。
经过很久很久,有一天,正当它走出山洞在大树下打坐的时候,也许过於用功,身体疲倦,竟睡着了。
龙的睡相很好看,软绵绵地像一条绒毡,从身上的鳞甲闪发出美丽的纹彩,就像一堆宝石。
一个猎人巡猎到这里,看到它心里非常喜爱,他想:假如采得这张美丽的龙皮,献给国王,一定是无上的礼物,必定能获得重大的奖赏。
对,不要错过机会,就快些动手吧!於是,他用铁杖按住龙头,取出锋利的刀子,开始剥它的皮。
龙知道有人要剥它的皮,它想:“我的体力可以翻山倒海,没有任何动物的力量可以抗拒我。
一个区区的人,只要我伸个懒腰就足以损伤他了。
可是,他接着想,我不能如此,因为我已经发愿持戒,希望跳出畜生道。
也罢,忍受一时的痛苦,成就猎人的愿望,我也可以顺此机会,舍离这副臭秽的皮囊,以一向修持的功德,或许能上生天堂。
”想定后,龙就闭上眼睛,屏住气息,开始观照:“慈悲!慈悲!怜悯这个人,把自己喜舍给他吧。
”这样,它就平心静气地任猎人去剥割皮肉,忍受满身的惨痛,而心中没有丝毫怨恨。
皮被剥走了,鲜红的肌肉沉浸在血水之中。
白天,炎红的阳光照射到它的身上,像是无数的火舌在刺烧它,这真是残酷的烙刑。
森林里的鸟兽,甚至爬虫,闻到龙血的惺味,都来啄吃龙身上的肉,小动物爬满它的身上,痛苦非常剧烈,它想翻一翻身,或打几个滚来减低苦受,但毕竟强硬地抑制了,它不能稍动,那将会压死许多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