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

合集下载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佛祖释迦牟尼的母后摩耶夫人产期将至,忽然王宫里出现了祥瑞景象:池塘里的白莲花盛开如伞盖,白鸟飞落在池边。

摩耶夫人在湖边午休时,梦见一只白象来投胎,夫人遂感腹中有动,便乘车回娘家分娩。

途经蓝毗尼园时,夫人因感腹内阵痛,便下车至一株茂密的婆罗树下休憩。

她刚走到树下,腹中便动了起来,此时万千世界奇光异彩,佛祖诞生了。

相传大梵天王请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并率众人把一朵花献给佛祖。

佛祖向众弟子传授正法眼藏时一言不发,只用手拈着那朵花。

大家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只有迦叶会心一笑。

佛祖便宣布将“正法眼藏”传予摩诃迦叶。

为何传给迦叶?因为“正法眼藏”包含了佛家的一种涅槃妙心,这种妙心是无相的,不立文字的,所以也是无言语的,其中的智慧涅槃就在心领神会之间。

从前,在古印度,有一只将产小鹿的母鹿和鹿群走散了,独自生下两只小鹿。

母鹿去给小鹿找吃的,不料被猎人的捕兽工具捉住。

正当猎人要杀它时,母鹿流着泪请求让她去教会两只小鹿寻找嫩草和水源后回来再杀她。

猎人说:“不行,放你回去,你还不逃跑了。

”母鹿反复恳求说:“请相信我,如果我不回来,那不就成了说谎的坏人了?”猎人本来已经被母鹿的爱心感动,想放它走了,但还想考验它一下,就放走了母鹿。

过了没多久,母鹿果然回来了。

猎人十分感动,又见两只小鹿躲在远处掉眼泪,便对母鹿说:“你的爱心和诚实感动了我,我不杀你,你快带着你的两只小鹿走吧。

”母鹿叫来两只小鹿一起谢过猎人,然后带着小鹿们回到山林之中。

人最可怕的就是贪色和贪财,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陀就挡住了美色的诱惑。

阿难是有名的美男子,很多女子以前为之倾倒。

一天,阿难乞食时路过摩登伽女的住所,被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所迷惑,差点恋上摩登伽女,毁了戒体。

关键时刻是佛祖即时用楞严咒的神力协助阿难猛醒。

不过摩登伽女依旧追随阿难不止,佛祖只得劝摩登伽女出家修行。

终于,在佛法的感化下,摩登伽女不再被情欲所困,并证得了阿罗汉果。

之后阿难不解地问佛祖,自己为何会被女人迷惑。

佛典寓言故事

佛典寓言故事

佛典寓言故事一无数劫以前有一只猴子,它在深山中修行,它的心地非常仁慈、友爱,能够爱同在山林中的一切动物,心中常怀有大慈大悲的心念。

有一天它在树上采水果时,突然听到山谷中很深很深的地方,传来求救的声音。

它内心就想:虽然断崖山谷很深,很危险,但不忍心不去救他。

所以还是循著声音,想尽办法攀著树枝、草木,甚至是石壁,不断从上往下行去,终于在深谷中发现一个受伤的人。

它就说:“来!趴在我的背上,我背你上去。

”这个人很重,但它把人背在背上,虽然猴子四肢敏捷,但山壁实在太陡峭了,就算是自己一个要攀爬上去都有困难了,更何况现在背后又背了一个人,最后仍在非常危险又很辛苦的情形下,爬上了山顶。

到了安全之地后,它把人放了下来,就说:“你安全了!”猴子就累得倒在树下睡著了。

这个人一开始也很感恩,稍事休息后,就想到自己从跌入山谷至今,也是饥乏疲累,很需要食物补充体力。

现在虽然离开了山谷,但要离开这座山,还有很长的山路要走,没有体力怎么离开呢?他看到在树下的猴子睡得非常沉,突然心起歹念,就想:“它只是一只猴子,我是人,动物生来就是要给人吃的。

我饿了好几天,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我要填饱肚子,才有体力离开这座山。

这里只有这只猴子可吃,如果吃了它的肉充饥,我就有力气离开了。

”主意打定后,他就拿起一粒石头,朝著猴子的头丢过去。

猴子被石头砸到后,并没有死,只是头部受伤了。

猴子马上敏捷地爬到树上去。

它居高临下看著这个人,很怜悯的哭了。

它的心一点都不怨恨,只是想不到人类的心,怎么会这么凶恶残酷?它在心里发愿:“我要赶紧修行,虽然我有慈爱的心,也有力气去救他的人;不过我的德还不能感化他,所以我要赶紧再修行,将来德行力量俱全时,我还要来度他。

”这只猴子就是日后的释迦牟尼佛。

单纯是至上妙法佛陀在过去生中,不论是人身或是动物身,身形虽不同,却是心性统一,都是坚守那念清净的因,怀著慈爱的心态,不论碰到何种境界,这念爱,这念慈,始终不变,心还是很清净,丝毫不受到污染,因此能化周围污浊的缘为清流。

佛教故事大全

佛教故事大全

佛教故事大全佛教故事是佛教教义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阐述了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这些故事内容丰富,涉及到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经典中的寓言故事,以及一些富有教化意义的传世佳话。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佛教故事,希望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

故事一,释迦牟尼佛成道。

在远古的印度,有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年轻王子,他对人生的痛苦和无常深感困扰,于是决定出家修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他历经种种磨难,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开悟之后,他开始传授佛法,教导众生如何摆脱痛苦,获得解脱。

故事二,观音菩萨救母。

相传,观音菩萨的母亲因为生了女儿而备受嫌弃,最终被赶出家门。

观音菩萨得知母亲遭遇后,立即化身为一个年轻人,前去救母。

在经历了种种考验和苦难之后,观音菩萨最终成功感化了母亲,使她放下成见,母女团聚,幸福美满。

故事三,三昧耶舍和尚听法。

有一位名叫三昧耶舍的和尚,他向一位老和尚请教佛法,老和尚却只是用一杯茶来回答他的问题。

三昧耶舍颇感不解,后来他向另一位高僧请教,高僧告诉他,老和尚所说的“茶”就是佛法的真谛。

三昧耶舍恍然大悟,明白了佛法的真谛。

故事四,善财童子施舍。

善财童子是佛陀的信徒之一,他慷慨大方,乐于施舍。

有一次,他见到一位乞丐,便将自己身上所有的财物都给了他。

当他回到家后,却发现家中的财物已经被抢劫一空。

善财童子并不气馁,他反而更加慷慨,因为他知道,施舍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一种发心利他的修行。

故事五,缘木求鱼。

有一位和尚在河边看到一棵树上有一条鱼,他便想要用手去抓鱼。

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抓到鱼。

后来,他明白了自己的愚痴,便放下了抓鱼的念头。

这时,一条大鱼主动跃出水面,落在他的脚边。

和尚恍然大悟,明白了“缘木求鱼”的道理。

以上是一些经典的佛教故事,它们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深刻阐述了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感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种困难和苦难,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佛经寓言故事五篇

佛经寓言故事五篇

佛经寓言故事五篇佛经寓言故事篇一在古印度有一个十分富饶、十分繁华的国家,叫波罗奈国,它的首都波罗奈城更为世人所瞩目。

梵予王治理这个国家的时候,邻近有不少国家都想吞并波罗奈国,只因梵予王有几件宝贝十分厉害,才使得他们屡屡不能得逞。

在梵予王这几件厉害的宝贝当中,有一匹世上独一无二、英勇无比的宝马最受梵予王宠爱。

有一年,七个与波罗奈国多次征战的国家,为了吞并波罗奈国,便把七个国家所有的军队都联合起来,把波罗奈国围了个水泄不通。

然后,派了一位使者来到城中,对梵予王说:“我们的千军万马已经把贵城包围起来了,你快把王位让给我们主人,否则,我们将攻打波罗奈城!”这时,梵予王立即召集文武大臣来到王宫,共同商议退兵之计:“现在已经兵临城下,我们该如何是好呢?”大臣们回答:“陛下不必惊慌,我们国家有世界上最出色的骑兵,可先派他们去应战,如果战胜不了敌人,我们再做打算。

”梵予王思考了一下,便同意了这个意见。

于是,全国的骑兵都来到城中集合。

梵予王激励这些摩拳擦掌的骑士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人民的安危,此时就寄托在诸位身上了。

”梵予王对为首的将军说:“将军,我任命你率领我们最优秀的骑兵,和七国军队作战。

”“陛下!”将军向前一步:“我愿意率兵同七国军队作战,但我有一个请求,请陛下允许。

”国王说:“你所需要的一切,我都会答应。

”将军说:“我想让陛下把那匹宝马赠给我当坐骑。

只要骑着宝马去作战,任何国家的敌人我都可以打败他们!”梵予王有些为难,但考虑到国家安危,心念一转便说:“我答应你的请求,把宝马赠给你,你骑着它,率领军队去作战吧,我等待你胜利的消息!”将军向国王行了个礼,便跟随王宫侍卫到马厩中牵出了那匹传说中的宝马。

宝马雄健彪悍,通体银白似雪。

国王也送来了用金、银、玛瑙等七种珍宝做成的马鞍,备在宝马的背上。

将军自己也披挂整齐,手持锋利的大刀,向骑士们大喝一声:“冲啊!”波罗奈国的骑兵在将军的率领下,如旋风一般冲出城门,飞驰电掣地杀入敌军的阵营。

20个佛教经典故事

20个佛教经典故事

20个佛教经典故事---开悟人生1、泥泞路上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2 、四个老婆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

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3 、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佛教经典故事19个

佛教经典故事19个

佛教经典故事19个01.母鹿断肠许真君就是晋朝许逊,字敬之,汝南人。

(今河南省汝南县)家住南昌,少年时代,喜武功,善射箭,爱好打猎。

有一天到野外,射中一只小鹿,鹿母痛怜爱子,奋不顾身,冲向小鹿,以舌舔伤痕,因箭深伤重,小鹿不救身死,鹿母惨痛徘徊悲鸣,也死在当场。

真君见此情景,非常惊奇,当剖开母鹿腹部时,发现柔肠寸寸断裂,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只好就地埋葬。

原来母鹿因哀怜儿子惨死,悲伤过度,以至肠断。

真君大生悔恨,感悟人畜虽然有别,爱子之心,天性相同,怨艾自己,竟然如此残酷,伤害了天地骨肉之情。

于是折断弓箭,从此不现畋猎。

后来荐举为孝廉,官旌阳县令,感晋室朝政紊乱,弃官司归隐,追随仙人吴猛受三清法要,入深山潜修,证了仙道。

于是周游江湖以道术为民除害。

太康初年飞升成仙。

因常显灵迹济世,宋帝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也简称为许真君,或称许旌阳。

02.释迦牟尼佛割肉饲鹰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的追捕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去,显露出凶恶的样子对菩萨说:“你为了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饥饿而死吗?”菩萨问鹰说:“你需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

”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

可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

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割反而越轻,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

便问菩萨道:“现在你该悔恨了吧?”菩萨回答说:“我无一念悔恨之意。

”为了要使秃鹰相信,又继续的说:“如果我的话,真实不假,当令我身上肌肉,生长复原。

”誓愿刚毕,身上肌肉果然当下恢复了原状。

于是秃鹰感动佩服,立即回复了天帝身,在空中向菩萨至诚恭敬礼拜赞叹。

原来这只秃鹰,是天帝变化来考验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伟大事迹。

03.天台智者大师凿放生池隋唐时高僧,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智者大师,讳名智凯,隋炀帝尊称他为智者。

大师曾发起佛教徒,乐捐钱财,购买浙江临海一带洼地六十多所,延长起来共有四百多里,开凿放生池,普劝世人戒杀放生,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鱼,直至唐贞观年间,依然存在。

佛家经典爱情故事

佛家经典爱情故事

佛家经典爱情故事
故事一,阿难与耶输陀罗的爱情。

在佛教经典《佛本生经》中,有一则关于阿难和耶输陀罗的爱
情故事。

阿难是佛陀的亲信弟子,耶输陀罗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

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但后来阿难出家成为僧人,耶输陀罗也跟随
佛陀出家修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但又能放
下情感的执着,最终达到了超脱世俗的境界。

故事二,舍利弗和耶输陀罗的爱情。

在《佛本生经》中,还有一则关于舍利弗和耶输陀罗的爱情故事。

舍利弗是佛陀的首位弟子之一,他曾深爱着一个名叫耶输陀罗
的女子。

然而,当他成为僧人之后,他放下了对耶输陀罗的感情,
专心修行,最终成就了阿罗汉果位。

故事三,阿难和耶输陀罗的爱情。

在《佛本生经》中,还有一则关于阿难和耶输陀罗的爱情故事。

阿难和耶输陀罗原本是夫妻,但后来他们都出家成为僧尼。

在修行
的过程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对彼此的深情,但又能超越情感的执着,最终都成就了阿罗汉果位。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佛家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对慈悲智慧的追求。

它们告诉我们,爱情并不是执着和纠缠,而是应该包容、慈悲和智
慧的体现。

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在爱情
中更加明智和慈悲。

佛典寓言故事三则

佛典寓言故事三则

佛典寓言故事三则佛典寓言故事三则佛经的故事蕴含深意,一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终身受用。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佛经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精进三事升天有一位在净居天的居士,名字叫做「手」,他一心想到人间礼拜佛陀,希望能够听闻佛陀的开示。

然而,天人的身体非常地柔软微细,所以无法站立于人世间。

于是,佛陀教导这位手居士说:「人的身体是粗糙坚硬的,你要先转化自己的色身如世间人一样,这可藉观想世间大地的相状而达成。

」这位手居士立即听从佛陀的开示,专心观照,转化自己柔软的身体,最后终于如其所愿,以五体投地礼向佛恭敬礼拜。

佛陀问手居士说:「你曾经不厌不倦地做过哪些事情,才能让你有此福报生在净居天呢?」手居士恭敬的回答说:「我曾经努力精进,毫不懈怠地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供养及瞻仰诸佛,我不曾有过厌倦。

第二件事情,对于听经闻法,我总不厌倦的反覆听闻。

第三件事情,无有疲厌的供养僧众一切所需,所以今日我才能有此福报生于净居天。

」佛陀也藉此因缘教诫弟子们,修行就是要对法有坚定的信心,即使是已证果位的声闻与菩萨,仍是不断地反覆薰修,从听经闻法中,检视自心,去除无明烦恼。

所以大众若能以此惕励,修行必能有所成就。

典故摘自:《大智度论˙卷十》省思佛陀有教无类,依众生根机开展八万四千法门,为的就是要让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只要我们对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依循佛陀的教法如实修行,最后必能脱离苦海,航向光明的.未来。

如同古德所说「信满成佛」,修行学佛一定要信、愿、行,有深厚的信心,持之以恒的愿力,再加上落实在生活中的行动力,这一生必定有所成就。

调治心马从前有个国家,素无马匹,国王时刻忧愁,唯恐他国侵略,无马出阵,丧失国土,不但人民涂炭,王位亦必难保持。

于是派使四方求购,不久买回了五百马匹,王甚欣喜,以防外敌,足以安国。

岂知养马养了很久,国家一直平安无事。

一日,国王突然动起脑筋,想到这五百匹马,每日食用不少,又加以饲养烦劳,徒耗经费,无益于国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典故事:《唯有爱可以止息恨意》为了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使他人痛苦的人,将为瞋恚所束缚而无法解脱。

舍卫城中有一位妇人养了一只母鸡。

每次母鸡下蛋时,这妇人就打破鸡蛋,惹得母鸡非常生气,也因此,下一世时这只母鸡往生成猫,妇人往生成母鸡,更凑巧的是,两人往生在同一栋屋子里。

猫于是吃光母鸡生下来的蛋。

再下一世时,母鸡变成豹,猫变成鹿,豹咬死鹿和它的子女。

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不断地上演。

佛陀在世时,他们又变成一位妇女和一只恶魔。

拼命三娘(254551250) 9:29:24有一次,这妇女,她的丈夫和幼小的儿子一齐从娘家返回他们靠近舍卫城的家时,在路旁的池塘边休息,妇人的丈夫跳进池塘洗澡。

这时候,她认出有个人是恶魔的化身,而且就是自己累世以来的世仇。

她赶紧带着孩子,急忙逃往佛陀正在讲经说法的经舍,把孩子放在佛陀的脚下。

这恶魔因此无法进入。

佛陀叫恶魔进来,并且告诫她们两人:「今天,你们两人如果没有来到我这里,你们累世以来的仇恨就永无止尽。

仇恨无法平息仇恨,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

」仔细思量佛陀的教诲后,两人明白仇恨确实一无是处,并承认彼此的愚痴,便决定止息累世以来无意义的仇恨。

佛教故事:阿难讨水有一天世尊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对“阿难”说:“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

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

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

他想说,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

阿难走到了那村庄,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井边洗衣服。

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的作揖,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向这年轻人,不由怒从心生,很生气的说:“不行! 这口井只能给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许的! ”接着就把阿难给赶走了,任由阿难苦苦哀求也不为所动!阿难无奈! 只有带着空桶回去。

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

世尊点点头,示意阿难坐下,接着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样走到了那村庄,一样见到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井边洗衣服。

舍利弗一样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人,说: “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向这年轻人,不由得心花怒放。

彷佛见了一个很投缘的亲人很高兴的说: “行! 行! 来来,我来帮你打水......”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老妇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

他带了整桶水回去,将他所遇到的种种情形,也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

世尊点点头一样示意舍利弗坐下。

阿难和在场弟子就很纳闷,疑惑,问世尊是何种因缘造成阿难和舍利弗这两人有这么大的差别。

世尊开示说道: 远劫前的一世,这位老妇沦为畜牲道是只老鼠,它死在路边被烈日艳阳暴晒着。

阿难那时候是个赶货经商的贾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恶之心,掩鼻而过.舍利弗那时是个正要赴京赶考的读书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怜悯之心,顺手捧把泥土将它掩盖。

经久远劫以后!现在他们见了面,产生这样不同的差别待遇,众人可以想像.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恶果报,何况是直接加诸痛苦在人身上呢!!!正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佛典故事《天堂与地狱》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白隐反问:“你乃何人?”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父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佛说美丽》拘留国有一位婆罗门名叫摩诃密,是富豪之家,国王都拜他为师。

摩诃密虽然豪富,但生性悭贪,不信佛法,听到有利可图,无不争先恐后去求取。

摩诃密有七个女儿,个个都是花容柳腰,美貌无比,她们的衣饰都以金银璎珞庄严着。

婆罗门以此骄傲无比。

有一个人就对他说道:“你将女儿装饰了在街上行走,假若大家都说美丽,我就给你五百两黄金,假若有人批评不美,你就给我五百两黄金。

”婆罗门对女儿的美貌,很有信心,认为有利可得,就叫女儿装扮了,去游行。

九十日中,巡游各地,没有一个人不啧啧赞美。

婆罗门不以此为满足,还带了七个女儿到祇园精舍,希望能得到佛陀的一句好话,抬高身价。

他就对佛陀道:“佛陀!您游化各国,您有见过这么美的女郎吗?”他准以为佛陀一定也要赞美的,哪知道佛陀呵斥道:“这七个女人,没有一点可说是美的。

”婆罗门非常不乐地说道:“拘留国中没有一个人说我的女儿貌丑,到舍卫国来,为什么你要说我的女儿丑陋呢?”佛陀回答到:“世间上的人,都是以面容的美为准,而我认为,身能不贪细滑,口能不说恶言,意能不起邪念,这样才是美。

”婆罗门无语回答。

目前修行者中存在的一些障碍8、悟前障和悟后障许多修行者在开悟之前不知道什么是开悟,这属于“悟前障”。

例如:有些人认为自己把钱财名利看得淡了既是开悟;有些人懂了一些因果既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有些人由于在家有烦恼,能舍得家庭,总想出家修行既认为是开悟;有些人懂得一些佛法,从经论字面上得到一些参悟既认为是开悟;还有的人知道了自己前世的一些事就误认为是开悟;还有相当多的修行者把神通看得很重,认为有些神通的人是高人,用神通判断事物比较准确既是开悟的象征,还错误地认为这就是真智慧的显现等等。

其实,这些都不是开悟,而且离开悟还有十万八千里。

真正的开悟是悟透了宇宙本性、宇宙和人生真相,这才是初步开悟。

而且开悟的过程并非一次完成,所谓“大悟十八九,小悟无其数”。

由多次小悟、大悟的积累才能达成智的升华。

在以上举例中,因有烦恼想出家,实为躲避烦恼,不是悟道而是背道。

尚不知烦恼由心而生,心若不转,躲到天涯海角也照样生烦恼。

其实,真正的净土不在寺院,不在山林,也不在某一国土,正所谓“一片净土在心中”。

因此,修心才是从根本上修。

悟后障是指某些人认为“一开悟既已大功告成,就不用再修了”。

其实,开悟仅仅是“信、解、行、证”中的“解”,“行”才是刚刚开始进入正修阶段。

开悟后才刚刚悟透宇宙真相,自己多生多劫养成的各种习气,只有在开悟后才能觉察到。

此时才能进入一个长期的改正自己习气的阶段。

因此,开悟后才刚刚开始进入正修阶段。

笔者在各地讲法时,曾多次问过:“什么叫修行?”几乎没有人能回答正确。

所谓修行,就是改习气,修正自己不合道,不符合本性的意、言、行。

开悟只是“明心”,将开悟的真实智慧灵活变通,随缘不变地运用在各种事物中,对样样事物都能证道才为“见性”,见性才能成佛。

一个人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佛祖把那个人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那个人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修佛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罪业由心造有一群人等着要过河,船夫把渡船从沙滩上推到河里,河边上的小鱼、小虾、小螃蟹,因为两岸船只的往来,都给压死了。

等候乘船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秀才和一位禅师。

秀才看到渡船压死鱼虾的情况,就问禅师:「和尚,你看船夫把船推下水的时候,压死那么多鱼、虾、螃蟹,你说这是谁的罪过呢?是乘船的人,还是船夫的罪过?将来这个杀生的罪业,是要归于乘船的人,还是船夫?」禅师指着秀才说:「是你的罪过。

」秀才很生气的说:「怎么会是我的罪过?我也不是船夫,我没有乘船,怎么会是我的罪过呢?」禅师喝斥说:「因为你多管闲事!」船夫为渡人到河岸,心里没有杀意;乘船的旅客,只是过河办事,也没有瞋恨杀生的恶念,他们的无心,像虚空一样,任白云乌云遮蔽,并不妨碍原本净朗的天色。

秀才妄生是非分别,平添烦恼闲事。

人世间也有不少像「秀才」的人,欢喜评论他人长短善恶,却不自知这好坏是非,让自己的身心不得自在。

罪业由心造,这颗心像精于工画的画师,迷惑的人涂满青红紫绿的色彩,想要回复心的纯白无染,只要停住内心错误想法的画师,及时把错误得想法转成正确的想法,那些五颜六色自然恢复自然色!起心动念皆是笔,一心画好极乐图!佛典故事《释迦牟尼曾转为毒龙》在释迦牟尼佛未成佛道的多生以前,曾有一次,转生为一条力大无穷的毒龙。

它有一个庞大的身躯,一双可怕的大眼晴,假如有人惹它,它会用那双毒眼把人瞪死。

身体强壮的,即使不被瞪死,只要它嘘一口气,也会使人致死。

因此,它伤害过许多生命。

有一次,它被一位修道者降服了。

修道者用佛法降伏它,彼此没有动武,没有流血,顽强的毒龙真真切切地信受修道者的一番话。

那是:“字宙间有情动物最强的欲望,就是自己的生命能永恒不死。

所以,伤害人家的生命是不道德的,受害者必定非常怨恨,这股怨气会维持到它报复了仇为止。

所以,害人者必受人害。

假如你能奉行不杀戒,一天也不伤害有情的生命,这种功德力,能超拔自身脱离痛苦的深渊,像你,就能舍去这笨重的身体,远离畜生道,上生天界。

”龙很相信这些道理,它希望脱离畜生道。

因为这笨重的巨体,实在加给它许多苦恼和不自由。

所以就誓愿奉行修道者的法训:“不杀生戒。

”从此,它不敢伤害有情,就是一条小虫也不敢害它。

宁愿自己忍受饥饿的痛苦。

渐渐地心中开朗起来,不像从前那样暴躁,爱生气,畜生的坏习惯也逐渐消除了。

它不像一条龙,俨然是一位菩萨了,这时,它找到深林里的山洞,干脆躲进去专一修持。

经过很久很久,有一天,正当它走出山洞在大树下打坐的时候,也许过於用功,身体疲倦,竟睡着了。

龙的睡相很好看,软绵绵地像一条绒毡,从身上的鳞甲闪发出美丽的纹彩,就像一堆宝石。

一个猎人巡猎到这里,看到它心里非常喜爱,他想:假如采得这张美丽的龙皮,献给国王,一定是无上的礼物,必定能获得重大的奖赏。

对,不要错过机会,就快些动手吧!於是,他用铁杖按住龙头,取出锋利的刀子,开始剥它的皮。

龙知道有人要剥它的皮,它想:“我的体力可以翻山倒海,没有任何动物的力量可以抗拒我。

一个区区的人,只要我伸个懒腰就足以损伤他了。

可是,他接着想,我不能如此,因为我已经发愿持戒,希望跳出畜生道。

也罢,忍受一时的痛苦,成就猎人的愿望,我也可以顺此机会,舍离这副臭秽的皮囊,以一向修持的功德,或许能上生天堂。

”想定后,龙就闭上眼睛,屏住气息,开始观照:“慈悲!慈悲!怜悯这个人,把自己喜舍给他吧。

”这样,它就平心静气地任猎人去剥割皮肉,忍受满身的惨痛,而心中没有丝毫怨恨。

皮被剥走了,鲜红的肌肉沉浸在血水之中。

白天,炎红的阳光照射到它的身上,像是无数的火舌在刺烧它,这真是残酷的烙刑。

森林里的鸟兽,甚至爬虫,闻到龙血的惺味,都来啄吃龙身上的肉,小动物爬满它的身上,痛苦非常剧烈,它想翻一翻身,或打几个滚来减低苦受,但毕竟强硬地抑制了,它不能稍动,那将会压死许多小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