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出名的武状元是谁

合集下载

历朝文武状元列表

历朝文武状元列表

历朝文武状元列表展开全文中国历代文状元,总共664位,隋唐160位,五代十国36位,两宋118位,辽56位,西夏1位,金39位,伪齐2位,元32位,明90位,大西1位,清114位,太平天国15位。

武状元共293位,记有286位武状元,4位失考,文武状元共有957位。

隋代进士(状元)榜(7人)1张损之:江苏人,隋大业中进士,官至侍御史诸曹员外郎。

2孙伏伽(-658)河北故城人,607年赐进士,大业中所置。

622年考中状元,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3侯君素:名侯白,字君素,隋魏郡(今河南临漳)人,大业间赐进士,大业中所置。

4杨纂(-650)陕西华阴人,隋唐大臣。

父文伟,仕隋官至温州刺史。

大业中进士,授朔方郡司法书佐。

5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山东淄博)人,唐初名相。

18岁举进士,授羽骑尉。

入唐后,官至太子太傅,参与玄武门之变,官至门下省事,为相十五年。

6温彦博(573-635)字大临,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

出生书香之家,父温君悠曾任北齐林馆学士,隋泗州司马。

开皇末年,通过对策及第,授为文林郎,直内史省。

入唐后,官至尚书右仆射。

7黄凤麟(555-626)字魁熹,号江夏逸叟,湖北江夏(黄冈县黄鹤乡)人。

605年中状元,历任弘文馆编撰,直学士,比部员外郎,侍御史。

唐代状元榜(153人)孙伏伽:贝州武城(河北清河)人,卒于显庆三年。

622年壬午科状元,唐代第一科状元,官至大理卿。

1娄师德(630-699)字宗仁,郑州原武(河南原武)人。

二十岁时考中进士,任为江都县尉,累迁至监察御史。

唐高宗,武则天两代大臣。

2宋守节:籍贯和生平不详,670年庚午科状元及第。

同榜有杜审言等。

取进士79人,又取57人,曾任雍州司功。

3郭震(656-713)字元振,魏州贵乡(河北邯郸大名)人,出生太原阳曲,唐朝名将,宰相。

刺史郭善爱子,少有大志,十八岁举进士,初任通泉县尉。

因写《宝剑篇》而得到武则天赏识,授右武卫铠曹参军,奉宸监丞。

三鼎甲一探花

三鼎甲一探花

三鼎甲一探花清代贵州出了三个状元、一个探花,称为“三鼎甲一探花”。

第一个是武状元,名叫曹维城,贵阳人,在康熙42年(1703年)夺取了全国武科魁首。

光绪12年(1886年),贵阳青岩人赵以炯中文科状元,那时云南还没有状元,所以成为“滇黔两省以状元及第夺魁天下的第一人”。

继后,贵州麻江人夏同龢(hé)又于光绪24年(1898年)中文科状元,因正值戊戌变法时期,中试后有机会留学日本,成为中国惟一的状元兼留学生。

遵义的杨锡谟曾在《公车上书》签名,因怕影响录取,改名杨兆麟,于光绪29年(1903年)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后来留学日本,获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

武状元曹维城曹维城,生卒年月不详。

原籍(或祖籍)福泉,定居(或落籍)贵阳。

于康熙42年(1703年)以武举人身份进京会试,考取一甲第一,成为自唐代女皇武则天开创武举考试到清末光绪32年(1906年)废除科举制度止,一千二百多年间贵州仅有的一名武状元。

一举成名来之不易武状元考试与文状元不同,文状元考试有试帖(试卷)、八股文、策对等书面文字留传,而武状元考试,主要是体育动作,当时又无录像机之类将其动作摄下,因此,局外人要了解武状元殿试项目的成绩,确实不易。

为探寻武状元考试项目及录取标准,笔者从《大清会典》及有关资料中,查到了武状元殿试项目。

殿试分武场、文场。

武场考试项目有马射、步射、挽弓、舞刀、掇石等。

武场考试完毕,合格者才可参加文场考试。

文场考试分策与论,策是策问,论是评论。

策问是由考官提出有关经义、治国安邦等问题,考生写出献言、献策的文章。

评论是考官提出有关时事、社会问题等,考生写出建议改进的文章。

不管是文状元还是武状元,都是在殿试中产生。

殿试完毕,评出一甲、二甲、三甲进士,一甲只取三名,二甲、三甲人数不定。

并由皇帝亲临考场,用笔点出一甲三名中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考取二甲者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者称“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是在宫廷举行,故称殿试,也称廷试。

中国古代十大状元高官

中国古代十大状元高官

中国古代十大状元高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

古代考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

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

第一名则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格者皆为进士。

我国古代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

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刘春霖。

在1283年间,历史有名有姓记载的,历代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一、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西夏神宗李遵顼。

李遵顼顼(1163年-1226年),党项族,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癸亥科状元。

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

遵顼年少时虽贵为宗室,但勤奋上进,史书记载:“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

于天庆十年(1203年)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

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

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改元光定,是为夏神宗,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

夏神宗任内全盘承袭襄宗自取灭亡的政策,继续破坏金国与西夏关系,发兵侵金;金宣宗也不遑多让,决定痛击西夏。

更不幸的是,夏军军力早已废弛,因此不断战败,反而没有令遵顼知难而退,更激起他的野心和战欲,继续发动战争,令人民家破人亡,民怨四起,经济严重破坏,国势直线下降。

在位期间根本没有想过与金国议和,虽不断有忠良之士直言进谏,但一一被他痛骂,包括其子李德任。

1223年,传位于子李德旺,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

1226年病卒,年64,谥英文皇帝,庙号神宗。

二、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的武状元郭子仪。

历代状元中,唯一一位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郭子仪。

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

武状元马鸿图列传

武状元马鸿图列传

武状元马鸿图列传作者:李利锋来源:《档案天地》2014年第05期在河北抚宁籍历史人物中,最值得邑人骄傲的有二人:一是明朝嘉靖年间宣大总督、兵部尚书翟鹏;一是清朝咸丰十年武状元、甘肃镇海协副将马鸿图。

然翟鹏史料较多,旧县志中马状元记载比较简略,故搜集整理如下。

马鸿图(1838—1902),直隶永平府抚宁县榆关街里人。

其先于明朝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抚宁县榆关,仍然沿袭祖居地练武之习。

清嘉庆年间,曾祖马从云,因马鸿图贵封武显将军;祖父马冠英,封武功将军;父亲马殿柱,封武显将军;伯父马殿梁,封武功将军;叔父马殿桢,以侄鸿图封昭武都尉。

马殿梁有二子:长子马雄图,次子马壮图。

马殿柱有三子:长子马鸿图,次子马鹏图,三子马负图。

在五个叔伯兄弟排行中,马雄图居长,马壮图行二,马鸿图行三,马鹏图行四,马负图行五。

明清时期,武科考试与文科一样,先后顺序为县府童试,考中者称武秀才。

在省城举行乡试,中式者为武举人。

在京城礼部举行会试,入围者称贡士。

殿试在皇宫举行,也称廷试,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合格者为武进士。

考试分三场进行。

第一、二场考弓马技勇,称为外场。

第三场考策论武经,称内场。

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第三场考试。

乾隆年间,第一场又增加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

第二场考步射、技勇。

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

所谓技勇,主要测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

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

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

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

第三项是拿石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

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

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

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

三鼎甲一探花

三鼎甲一探花

三鼎甲一探花清代贵州出了三个状元、一个探花,称为“三鼎甲一探花”。

第一个是武状元,名叫曹维城,贵阳人,在康熙42年(1703年)夺取了全国武科魁首。

光绪12年(1886年),贵阳青岩人赵以炯中文科状元,那时云南还没有状元,所以成为“滇黔两省以状元及第夺魁天下的第一人”。

继后,贵州麻江人夏同龢(hé)又于光绪24年(1898年)中文科状元,因正值戊戌变法时期,中试后有机会留学日本,成为中国惟一的状元兼留学生。

遵义的杨锡谟曾在《公车上书》签名,因怕影响录取,改名杨兆麟,于光绪29年(1903年)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后来留学日本,获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

武状元曹维城曹维城,生卒年月不详。

原籍(或祖籍)福泉,定居(或落籍)贵阳。

于康熙42年(1703年)以武举人身份进京会试,考取一甲第一,成为自唐代女皇武则天开创武举考试到清末光绪32年(1906年)废除科举制度止,一千二百多年间贵州仅有的一名武状元。

一举成名来之不易武状元考试与文状元不同,文状元考试有试帖(试卷)、八股文、策对等书面文字留传,而武状元考试,主要是体育动作,当时又无录像机之类将其动作摄下,因此,局外人要了解武状元殿试项目的成绩,确实不易。

为探寻武状元考试项目及录取标准,笔者从《大清会典》及有关资料中,查到了武状元殿试项目。

殿试分武场、文场。

武场考试项目有马射、步射、挽弓、舞刀、掇石等。

武场考试完毕,合格者才可参加文场考试。

文场考试分策与论,策是策问,论是评论。

策问是由考官提出有关经义、治国安邦等问题,考生写出献言、献策的文章。

评论是考官提出有关时事、社会问题等,考生写出建议改进的文章。

不管是文状元还是武状元,都是在殿试中产生。

殿试完毕,评出一甲、二甲、三甲进士,一甲只取三名,二甲、三甲人数不定。

并由皇帝亲临考场,用笔点出一甲三名中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考取二甲者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者称“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是在宫廷举行,故称殿试,也称廷试。

中国历史上的武状元

中国历史上的武状元

直 到清末 后 终结

经 过 万 里挑 一 选拔 出来的
那么 武
,
应 该说
,
是武 阉中最 具 代
武状元始终是科 举考试 最荣雄的 一级 考试 中
。 ,
应 试武的举子都 是 什 么 人 呢
、 ,
表性的人物 武状 元 是 武科举最高一级考 试 即殿试后皇帝对 贡士 中选 定 的
二 甲第 一 名踢予的称谓

,
并 没 有 形成 确 定的 制 年 开始的 以后一 持续到科举制度的最

就 是 紫禁城中的头等侍卫 高级武官

,
成为
李 白曾说 过 十倍 获头
一 登 龙 门则声誉

殿试形成制度化是从 北 宋开
,
而 通 过 殿试作 为 全 国第
宝 六年
武状元 是 在大
的武举 子里

一 的武状 元则被世人叫作
,
独占

唐以
之功

废 之 理 清末停废武科 实 乃 穷 则变通 之举 另 一 方面
。 ,
后尤甚 功 等
, ,
,
如 果 武将 没 有盖 世 之

有难 以解释 的部分 家境 富足 才能练功

如果说 只 有
又 怎么解释
也反
如郊 子 仪
,
再造唐室

映 了应 武试者的不同的情 况有着
一 定的 历 史 因 素
,
则 不能为整 个社会 所暇 目 就是他 们的事迹

中最 辉煌
科举对 于 应 试者 也 是 有 限 制 的
,
的幸 运儿 以武艺求功名的 人 经 过 层 层 缔选 在皇帝亲 自认定 之 后才得中武状 元 挑一

武状元名单一览,武举始于唐朝,历史的第一位武状元名叫员半千,最后

武状元名单一览,武举始于唐朝,历史的第一位武状元名叫员半千,最后

武状元名单一览,武举始于唐朝,历史的第一位武状元名叫员
半千,最后
武状元名单一览,武举始于唐朝,历史的第一位武状元名叫员半千,最后一位武状元是清光绪二十三年中状元的张三甲。

郭子仪是历代武状元中最有名的一位,于唐开元初年中武状元,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两度为相,爵封“汾阳郡王”,皇帝称其为“尚父”。

李遵硕是西夏的武状元,也是历史上唯一做过皇帝的状元,庙号夏神宗,是西夏的第8位皇帝,后传位于子李德旺,成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也是历史上唯一做过太上皇的状元。

朱虎臣是历史上年纪最小的武状元,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赵构钦点其为武状元,官封承信郎;张玉景是历史上唯一的女武状元,明永乐三年,张玉景女扮男装参加武举,在京考试时,暴露了女子身份,因而犯了欺君大罪,朱棣好奇,便亲自接见了她,后为她临死也要为家乡父老争取瓦房建筑的心愿所感动,特赐其为武状元,并让她担任皇宫的武术教官。

马全两次参加武举,一次是在乾隆十七年,中武探花,一次是在乾隆二十五年,中武状元,唯一一位参加两次武举的武状元;郑冠是历史上唯一的文武双科状元,唐长庆三年中文状元,唐大和二年中武状元。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榜名录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榜名录

中国历代文武状元榜名录中国历代文状元榜名录中国历代状元共532人(隋代不计)。

唐149人五代十国35人两宋118人辽56人西夏1人金39人伪齐2人元32人明90人大西1人清114人太平天国15人一、隋代状元(进士)榜张损之江苏人孙伏伽河北人侯君素杨纂陕西人房玄龄山东人入唐后,官至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为相十五年。

温彦博山西人入唐后,官至尚书右仆射。

黄凤麟湖北人比部员外郎二、唐代状元榜(149人)1孙伏伽河北清河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唐代第一科状元,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官至大理卿2宋守节673年(唐高宗咸亨四年)状元。

取进士79人,又取57人,重试11人。

曾任雍州(今陕西西安西北)司功。

3郑益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状元。

取进士沈佺期、宋之问等45人。

4许且682年(唐高宗开耀二年)状元。

取进士刘知几、陈子昂55人,重试及第11人.。

5吴师道河北临漳685年(唐则天武后光宅二年即垂拱元年)状元。

先取22人,后又取5人。

官至吏部侍郎、户部郎中。

6陈伯玉687年(唐则天武后垂拱三年)状元。

同榜进士共65人。

7姚仲豫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状元。

进士共32人。

8常无名河南温县712年(唐睿宗景云三年)状元。

官至礼部员外郎。

9崔液河北定县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状元。

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封安平县男。

10 李昂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状元。

官至吏部郎中。

11范崇凯四川内江716年(唐玄宗开元四年)状元。

进士薛邕等16人。

12杜绾陕西西安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状元。

进士祖咏等21人。

官至京兆府司录参军。

13严迪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状元。

进士31人。

14李嶷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状元。

王昌龄、常建等19人。

曾任右武卫录事参军。

15虞咸728年(唐玄宗开元十六年)状元。

贺兰进明等进士20人。

16王正卿729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状元。

17王维山西祁县731年(唐玄宗开元十九年)状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最出名的武状元是谁
科举制选状元肇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科举制度初期仅考文章经术,考武艺始于武则天时。

《新唐书·选举制》:“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

”《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作为封建时代青年学子之“金字塔尖”的状元中,有不少文状元名垂青史,妇孺皆知。

如诗、画成就甚高的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状元王维;书法艺术炉火纯青自成一家的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为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对晚清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龢;有“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之誉的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状元张謇等。

历代武状元知名度较高的则甚少,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只有一位,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因其横空出世而得以延续,得以苟延残喘。

这位英雄如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照亮了乱世的浑浊和污秽。

他以绝世才华、满腹韬略扭转乾坤。

他就是被唐德宗尊称为“尚父”的郭子仪。

郭子仪,华州(今陕西华县)人。

他智勇双全,文韬武略,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

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着。

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职守,一身系国家安危20余年,对巩固唐王朝居功至伟。

郭子仪出身名门,其父郭敬之官至刺吏。

少年时代的郭子仪,体高貌秀,聪明好学。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喜欢研读兵书,注重习练各种武术。

开元年间郭子仪以武举登第。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任天德军(今属内蒙)使,兼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北)太守、朔方(今陕西北部)节度兵马使。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涿县)起兵叛唐,“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惊慌失措的唐玄宗以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军(今宁夏灵武南)太守,充朔方节度使,诏命率本部军马东讨安史叛军,很快收复云中马邑(今山西朔县)、东陉(今河北属地)等十余郡,郭子仪也以功加封御史大夫。

平叛安史之乱的另一功臣李光弼也以骁勇善战闻于军旅,郭子仪和他向有嫌隙,在世人心目中有两虎不能并存之势。

当天宝十五年叛军猖獗,中原扰乱,玄宗遍求良将,并以河北(今河北地区)、河东(今山西地区)防务人选征询郭子仪的时候,郭子仪立即推荐李光弼堪当此任。

在国难当头之际,郭子仪能秉公心、泯私怨,说明他具有高尚的人格,时人许之以高义,得到社会的普遍赞扬。

这时,哥舒翰为叛军所败,潼关失守,京城震动,唐玄宗逃往四川,仓皇失措如丧家之犬。

乱世之中,唐肃宗即位于灵武,身边只有临时凑聚的乌合之众,军容不整,士气低落,而盘踞两京(长安、洛阳)的贼军,声势浩大,气势汹汹,不可一世。

唐肃宗急诏郭子仪、李光弼率兵勤王,大军西进灵武,大唐朝野为之一振,从此郭子仪的朔方军成为唐朝恢复两京的中坚力量。

肃宗即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郭子仪大胜于潼关之后军威大振,攻克蒲州,收复永丰,自此以后,潼关陕西境内再无安史叛军的据点。

十月,郭子仪又大败安庆绪之军于陕州(今河南陕县)之西,安庆绪渡河逃至相州(今河南安阳),郭子仪护卫广平郡王李豫(后为代宗皇帝)入洛阳,东都人民夹道欢呼王师归来,极大地振奋了当时的民心士气。

由于屡建功勋,郭子仪被唐肃宗加封为司徒,封代国公,食邑千户。

不久郭子仪入朝谢恩,肃宗派御林军仪仗队迎于灞桥(今陕西西安市东)之上,唐肃宗慰抚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大败于邙山,鱼朝恩败退于陕州;河中军哗变,杀死主帅李国贞;太原军哗变,杀死节度使。

朝廷担心哗变士兵与叛军合流,局面无法收拾,若派年轻将领前去弹压,不孚众望,没有权威。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再度起用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军副元帅,充本管观察处置使,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今山西新绛)。

这一年3月,郭子仪临危受命,上任前辞别肃宗。

此时唐肃宗已卧病不起,无法接见。

郭子仪奏请说:“老臣奉命,将战死于外,不见陛下,死不能瞑目啊!”唐肃宗甚为感动,召他至病榻之前,泣谓郭子仪说:“河东之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郭子仪洒泪而别,君臣均很神伤。

郭子仪到达绛州住所,以雷霆霹雳手段,首先擒拿杀害主帅李国贞的贼首王元振等数十人,当众正法。

太原将领章云京亦效法郭子仪,擒诛贼首。

从此以后,诸镇官兵军纪肃然,军威复振,无人再敢叛乱。

唐肃宗之后,又立新君。

上元二年四月,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自矜拥唐代宗即位有功,把持朝政,猜忌元老重臣,对位高权重的郭子仪更加防范,奏请代宗罢郭子仪兵权,召回长安管理肃宗陵墓事务。

郭子仪回京后,将肃宗写给他诏敕20卷,献给代宗,使其洞察自己报国忠心,以释猜忌。

代宗阅后诏答说:“我不德不明,使大臣产生忧疑之虑,深以为愧,望勿以为怀。


此时,叛军首领史朝义尚盘踞洛阳,朝廷派雍王李适为元帅率师征讨。

唐代宗欲以郭子仪为副帅,恰值鱼朝恩、程元振杀大臣裴茂等人,扰乱朝政,关于郭子仪之任命也就悬之高阁了。

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攻占了泾州,泾州刺史高晖被俘投敌,引贼深入京
畿,劫掠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今陕西武功东),逼近京师。

唐代宗无计可施,再次启用郭子仪,出镇咸阳。

上次郭子仪被罢职后,旧部散失殆尽,这次受命出征,只访求到旧部20人。

没有战马,只得借用农民耕田牲畜以代。

郭子仪赶赴咸阳之日,蕃军已渡渭水,代宗避难陕州(今河南陕县),蕃军进驻长安,扶持李承宏为儿皇帝。

这次兵难爆发后,朝野上下都怪罪宦官程元振。

程元振恐惧不已,不敢还京,挟天子迁都洛阳。

郭子仪上表恳请还都,以安定天下。

十一月代宗还京,赐郭子仪铁券以记功,并图形于凌烟阁以彰其忠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吐蕃之难刚被解决,叛将仆固怀恩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十月又引吐蕃、回纥、党项联军数十万南下,郭子仪出镇奉天(陕西乾县),坚壁以待,敌军不战而退。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仆固怀恩又诱引叶蕃、回纥、党项、羌、浑等蕃兵及山贼30万贼兵南下,天子亲征,急召郭子仪屯兵泾阳,以1万人抗击30万之众,被敌军围困数重,情况万分危急。

郭子仪沉着应付,处变不惊,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之气概。

他命李国臣、高升二将拒其东,魏楚玉挡其南,陈回光挡其西,朱元琮挡其北,郭子仪本人率甲骑2000出没于前后左右,以为疑兵。

胡人见而问唐军:“此是谁?”答称:“郭令公也。

”回纥将惊道:“令公尚存?”回答说:“正率众将抗敌。

”回纥道:“仆固怀恩妄称令公已亡。

既健在,能见之否?”郭子仪脱去盔甲,布衣以出。

回纥众将大惊,伏地请罪。

郭子仪以酒相待约盟而散,终于化解了危机。

《太平广记》中评价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以下两则真实的小故事,可折射出郭子仪超人的官场智慧。

故事一: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和抵御外族入侵中屡立奇功之后,却遭到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太监鱼朝恩的嫉恨。

郭子仪率兵在外征战,鱼朝恩竟暗地里派人挖毁了郭子仪父亲的墓穴,抛骨扬灰。

郭子仪领兵还朝,众人无不以为会掀起一场血雨腥风,不料当代宗皇帝忐忑不安地提及此事时,郭子仪伏地大哭,说:“臣将兵日久,不能禁阻军士们残人之墓,今日他人挖先臣之墓,这是天谴,不是人患。

”家仇的烈焰竟被他宽容的泪水熄灭。

故事二:鱼朝恩担心早晚会被郭子仪收拾,便想来个先下手为强,在家中摆下“鸿门宴”,然后请郭子仪赴宴。

鱼朝恩的险恶用心连郭子仪的下属都看得一清二楚,他们极力劝阻郭子仪不要去。

郭子仪淡淡一笑,不以为然,只便装轻从,带上几个家僮从容赴宴。

鱼朝恩见了惊讶不已,在得知实情后,阴毒无比的一代奸臣竟被感动得嚎啕大哭,从此以后再不以郭子仪为敌,反而处处维护他。

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时代,位高权重的郭子仪竟能化解诸多官场危险而得以善终。

唐代宗病死前,遗诏命郭子仪代理朝政并扶太子即位,郭子仪尊从圣命。

唐德宗即位后,尊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

两年之后病逝于任上,终年八十二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