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维度空间整合为基础的城市设计初探——以益阳市中心城区资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
益阳城市规划

红网论坛>> 红网论坛>> 城市论坛>> 益阳>> 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zjynet,2009-04-07 14:27:04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正式版}一、规划背景1、益阳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回顾自1950年益阳建市(县级市)以来,益阳市一共组织过九次城市规划编制及修订工作。
特别是其中的95版总规是益阳撤地建市后的第一轮总体规划编制,也是益阳历史上技术水平最高、内容最全面、影响最为深远的一轮规划编制,批准实施以来较好地指导了益阳城市建设,掀起了城市发展的一轮高潮。
2、95版总体规划概况95版总体规划于1995年2月开始组织修编,1996年6月形成主要成果,1996年10月24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
95版总规主要内容为:规划区范围为420平方公里;城市性质为湘中北的交通枢纽和环洞庭湖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现代化的山水城市;城市发展规模,到2015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70平方公里以内。
同时,95总规确立了“一个中心、三个组团、两个工业点”的城市空间结构。
3、95版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95版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以来,城市人口由1994年的25.15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41万人,城区面积由26.94km2扩展到2003年的40.3 km2;高新技术开发区、龙岭工业园、长春工业园已初具雏形;奥林匹克中心、高尔夫球场、自来水厂的改扩建等一批公共设施已投入使用;秀峰公园、资江风光带已成为益阳城区的靓丽景色;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等等,无不显示出新益阳的美丽恣态。
但是不可否认城市现状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城市功能分区较散乱,中心不突出;城市用地性质的随意变动;新区闲置用地较多;旧区日照间距小、消防通道不畅、绿地稀少、公建不配套;城市商业气氛不浓;城市中建筑群体不协调;城市滨江特色不鲜明,市民活动的滨水空间不够;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未充分发挥,城市管理与经营观念滞后。
基于情境主义的益阳市居住空间营造研究与思考

基于情境主义的益阳市居住空间营造研究与思考【摘要】:居住是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文章从情境主义的角度,针对益阳市居住空间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并针对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和半公共空间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居住空间;情境主义;营造;1、引言城市是人化的自然,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复杂系统。
居住是城市中的永久话题,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之一,全球各国都在慢慢去实现《人居环境》中所提出的每个人都能享受适当住宅面积的目标。
我国居民的居住条件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
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情境主义”在欧洲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
康斯坦特作为情境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1953年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了一种情境的建筑》(For An Architeccture of Situation)的文章。
文章中提到目前日常生活中的理念需要变化,情境的建筑是能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他认为社会必须为了创造某种全新的东西——如情境——而改变,也就是需要建造新的能促进我们建构新的情境的建筑。
随着工业技术、科学理性的日益膨胀,人本主义理念逐渐被削弱,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活、尊重人的创造性等观念开始在社会重塑并呈现出新的生命力[1]。
居住是城乡居民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社会生活从简单化不断走向复杂化,居民生活多种多样、包罗万象,包含了家居、休憩、交往甚至工作等活动,怎么样围绕居住功能和要求,以人为本,综合各项物质要素和社会要素,创造满足居民需要的宜居的居住环境变得尤为重要。
2、居住空间分类及情境营造特点每个居住社区的空间环境,都有一种“场力”存在,它作用于在此生活的居民,形成了空间的功能特性,影响着使用者的居住行为,使人产生不同的意想和情感。
按照心理学角度居住社区空间环境可以分成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
其中,公共空间指城市空间中的居住区及外部空间;半公共空间指居住区、居住小区或者街坊内共同组成的群落空间;半私密空间指住宅之间围合形成的院落空间;私密空间指住宅内部空间,包括楼道、屋顶花园、自家的阳台等[2]。
益阳大道两厢街景详细规划汇报

益阳大道两厢街景详细规划汇报一、益阳大道提质改造和街景规划潜力1、定位:益阳大道是贯穿主城区中心和联系新老城区的城市轴线,是综合性景观大道。
益阳大道是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街道景观直接展示益阳的城市风貌,是重要的对外窗口和城市名片。
2、目标:综合性的街道功能:把益阳大道建设成为含行政办公、生活居住、科教文化、金融商贸等多功能聚集的中心景观大道。
高品质的街道环境:精心塑造生动和谐的街道建筑群体,构筑舒适的绿化和休闲环境,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
独具特色的街道形象:益阳大道沿线有山有水,规划突出山水生态城市的特色,塑造一个既有时代特征又独具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景线。
现代都市形象:将高楼尽量集中益阳大道沿线,丰富城市的天际轮廓线,尽现都市气氛。
3、投入产出分析:通过提质改造工程的建设,将进一步盘活城市闲置土地、提高土地价值,加快区域内国企业改制,两厢用地内国有企业14个,面积亩,土地调整亩预计通过改制、置换和调整可控制土地价值将达亿元。
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4、必要性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分析,益阳大道提质改造和街景规划势在必行:1)由于上轮总规对其功能定位不准确,因而道路建设层次低,沿线建筑质量和档次低下。
2)沿线区域内用地性质乏力,建设无序本轮总规明确其功能后,两厢用地的控规与建设是总规近期实施的重要内容。
3)由于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其道承担的城市职能、与其所处的城市地位远不相称。
为加快城市建设,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益阳大道提质改造和街景规划的编制更有利于进一步确定道路两厢用地的发展方向,正确引导益阳大道控制区域内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开发与建设。
二、规划构思(一)规划层次:本次规划由控规、修规、城市设计、近期整治和实施建议几个部分组成。
控规是规划实施的基础与平台,修规是具体落实街景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设计是保证城市亮点的重要手段,街景整治是规划近远期结合的操作性保证。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1、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设计范围东起银城路,西到云树路,控制总长5700M 左右,宽度200—1000M不等,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
益阳五馆建筑方案

益阳五馆建筑方案益阳五馆建筑方案是由中国建筑设计师团队精心设计的一组建筑方案,旨在为益阳市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
该方案包括五个不同功能的馆舍,分别是艺术馆、历史馆、科技馆、自然馆和体育馆。
下面将分别介绍各个馆舍的设计理念和功能。
一、艺术馆艺术馆是展示益阳市本土和国内外艺术家作品的场所。
该馆的设计灵感源于益阳市的特色文化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建筑外观采用了流线型的造型,寓意着艺术的创新与变革。
内部空间采用开放式设计,不拘泥于传统的展览布局,以适应不同形式的艺术展示。
此外,馆内还设置了艺术创作工作室,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创造和交流的平台。
二、历史馆历史馆将展示益阳市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馆舍的外观设计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整体呈现出庄重而又典雅的形象。
馆内空间布局分为不同的展区,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展示手段,向观众生动展示益阳市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貌。
此外,馆内还设有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室,以保护和研究益阳市珍贵的历史文物。
三、科技馆科技馆将介绍益阳市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创新。
馆舍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现代科技的特点,采用大量的玻璃幕墙和金属材料,形成未来感十足的形象。
内部空间采用开放式布局,展示了益阳市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应用示范。
此外,馆内还设有科技创新孵化中心,为本地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平台。
四、自然馆自然馆是展示益阳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场所。
建筑外观的设计以自然元素为主题,如水滴、树木等,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馆内的展览区域通过模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向观众展示益阳市的丰富的植被、动物和地理景观。
此外,馆内还设有自然保护和环境教育中心,为公众提供环保知识和生态保护的培训与交流。
五、体育馆体育馆是益阳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举办体育活动的场所。
馆舍的外观设计简洁而又现代,带有一定的动感元素。
内部空间配备了先进的体育设施和观众席位,能够满足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的需求。
益阳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初探

益阳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初探龙郑成;谭阳;易品【摘要】通过分析益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过程,探讨了益阳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东部新区城市功能、加强绿道构建、推进旧城更新、加强地下空间开发等改进策略,意在提升城市空间活力,优化城市结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6(042)029【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生态景观;绿道【作者】龙郑成;谭阳;易品【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各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反映,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发展、城市历史渊源、人类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1]。
益阳市起源于“益水之阳”,“益水”就是今天所指的经流益阳市城区的资水。
古时水运交通尤为重要,因此滨水河畔形成了沿资江流域发展的带状城市。
此后盐渔之利,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益阳又再度成为资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近代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的影响,及长株潭城市群的逐步形成,益阳市城市发展策略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开始影响着益阳市的城市空间结构,阻碍益阳市城市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对益阳市所形成的城市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升益阳市城市空间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开始大规模的物流运输。
益阳依托资江,迎来了水路运输的黄金时期[2]。
由于上游拥有丰富的自然矿产、药材等等重要物质,商人们在大码头地区建立了许多加工厂和收购点。
活跃的航运交通必然带来大量的财富和人口,在加工厂收购点附近形成了三个盛大的码头:大码头、石码头、向家码头,而在这三座码头之间形成了一条十五里麻石街。
益阳市“一江两岸”的开发与城市建设策略

益阳市“一江两岸”的开发与城市建设策略雷文韬;谢宏坤【摘要】对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银城"益阳而言,"一江"是其最重要的发展背景和资源,"两岸"协同发展是其最客观的现实需求。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益阳应构建功能空间新格局,强化滨水风光带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这对统筹两岸城市建设,助推益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名称】《城市学刊》【年(卷),期】2016(037)005【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一江两岸;规划建设;协同发展【作者】雷文韬;谢宏坤【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益阳横跨资江,北抵湖北石首,西接常德,南与娄底毗邻,东靠岳阳和省会长沙,自古便是江南富饶的“鱼米之乡”,有着独特的地理坐标和文化音符。
随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益阳作为对接两大战略区域的重要节点,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因此,依据《益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2013年修订)》(以下简称《规划》),[2]打破交通瓶颈,打造发展平台,打开环境屏障,以中心城区为发展核心,以资江两岸的开发建设为新的增长点和联系纽带成为益阳市发展的迫切需要。
益阳市当前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中心城区特别是资江北岸对周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较弱,而人口与资金、消费及产业密切相关,因此造成城市增长缺少活力,缺乏动力。
第二,“一江两岸”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差距明显。
资江南岸城区无论在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公共服务设施质量还是城区建设的内在动力和经济基础都要明显优于北岸城区。
由此造成资江两岸的人员、资金、消费呈现由北向南单向流动的局面,南北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一江两岸”(尤其是资江北岸)旧城区改造更新的欠账较多。
益阳城区80%以上的棚户区处于沿江城区范围内,而其中的70%又集中在资江北岸,相比新区开发,旧城改造更新更复杂,矛盾多,难度大,见效慢。
益阳市中心城区教育布局和用地专项规划

五、近期实施规划
(一) 新建学校计划
至2015年,除现状学校外,在 益阳市中心城区新建10所学校,分 别为:马良小学、东门口小学、会 龙山小学、佳宁娜小学、高仑山小 学、怡园小学、石头铺小学、如舟 小学、迎宾中学、蒲塘中学;撤并 6所,分别为石桥完小、海棠小学、 梓山村小学、金银山学校小学部、 益阳市三中小学部、邓石桥中学, 改扩建22所,提供新增学位6299个 (其中资阳区2887个、赫山区2063 个、东部新区核心区1349个)(详 见表7-1)。
(二) 规划布局指引
1、学前教育机构布局指引 至2020年,幼儿园达到120所,其 中资阳区27所,赫山区79所,东部新区 14所。 学前教育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 参与、公办民办并举,按照办学要求和 规范标准在新建小区用地规模达到30亩 以上的,必须规划幼儿园。 2、中心城区中、小学校设施布局指引 现状保留及扩建小学30所,新增20所; 现状保留及扩建初中12所,新建5所; 现状保留及扩建高中5所。
怡园小学
石头铺小学 如舟小学 迎宾中学 蒲塘中学
表7-1:学校达标改造近期计划一览表 (2010-2015年)
(二) 现状学校达标改造计划
对现状54所学校进行达标改 造以改善办学场地及设施条件, 提高办学规模。提供新增学位 10381个(其中资阳区2017个、 赫山区7345个、东部新区核心区 1019个)
三里桥小学 秀峰路小学 腰铺子学校 龙光桥学校 栗山学校 龙岭学校 益阳市六中初中部 长春镇中学 益阳市三中初中部 海棠中学 邓石桥中学 龙州中学 金银山学校
益阳市第十三中学
迎宾中学 蒲发展的理念,保障教育设施发展用地; 2、树立人本理念,科学、合理确定学校布局和建设标准, 保证学生就近安全入学; 3、树立教育公平理念,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4、各级人民政府承担中心城区教育发展的义务; 5、明确和强化部门责任.
遵循人本美学 构建山水新城 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遵循人本美学构建山水新城——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建设也正在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化。
湖南益阳市作为中部地区城市发展的后起之秀,根据自身特点,将城市的发展牢固定位在“人本、美学、山水、生态”八个字上面,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遵循和谐有机的美学原则,体现得天独厚的山水个性,打造卓尔不群的生态益阳。
其中人本是益阳发展的内涵,山水是益阳发展的依托,生态是益阳发展的旨归,美学是益阳发展贯穿始终的主线。
益阳市地处湘中偏北,跨越资水中下游,处沅水、澧水尾闾,环洞庭湖西南,下辖一市三县两区,人口460万。
作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益阳境内山地、丘陵、平原、湿地分布明显,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富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
益阳城历史悠久,人文鼎盛,作为秦汉古城拥有着三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才人学士层出不穷。
优越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独有的历史和文化魅力,形成了益阳城市建设、引资兴业、社会发展丰厚的“硬资产”和“软环境”。
也为益阳城市的发展划定了生态轨迹,奠定了美学基调。
益阳得天独厚的山水条件决定了益阳发展的美学个性。
广义的城市美学以系统的观点来探讨城市美的多层面关涉,基于城市的社会、文化属性对城市美提出具体的要求。
狭义的城市美学基于生存空间和景观环境的要求,从城市形式美的角度出发探询城市美学的客观标准和规律。
综合城市美学广义与狭义的意义涵概,益阳的美学个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城市的总体艺术布局美。
益阳市内由三区组成,城区内山峦绵延,资江萦绕,景色优美。
为发挥城市的自然景观优势,打造益阳生态城市品牌,依据地理、文化、经贸等特点将城区划分为历史宗教区、古典园林建筑区、生态绿化区、现代园林建筑区、西流弯滨江风光带等主题区域。
区域之间彼此独立又互相关联,形成呼应。
较好的实现了历史、生态、文化、经贸的交融。
在城市风貌上反映出了适宜的城市体量、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并通过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努力将三者紧密的融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多维度空间整合为基础的城市设计初探——以益阳市中心城区资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曾晔,熊伟,李冰华摘要;在城市规划面临转型的挑战下,作为非法定规划的城市设计也面临多重挑战与变化。
本文以益阳市中心资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摒弃城市设计偏重物质空间形态设计的惯例,探索建立一种“功能”、“形态”、“时间”、“记忆”、“感知”多维度空间整合的城市设计方式,以深化城市设计各要素和设计内容,从而推进城市空间与城市环境的更新与发展。
关键词:多维度城市设计益阳市整合1 引言随着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作为非法定规划的城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行业的热门之一,它在城市建设管理与直观表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提升法定规划科学性的重要技术工具。
但城市设计在编制过程中,过于强调物质空间形态的塑造与表达,而对非物质空间的表达认知不足。
因此,如何在城市设计中进行多方面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城市设计的趋势。
2 多维度空间的基本构建途径多维度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是相对于单一平面关系而言的。
城市是由不同的层级要素叠合而成,每一层级要素都有其自身内在的理性与机制。
在城市设计当中,多维度设计可理解为对应“连锁”概念,是整合不同类型的“城市片段”和元素,是完成兼顾形态维度设计的多维(认知的、社会的、视觉的、功能的和时间的)综合设计,也更关注于城市设计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强化与互补。
多维度的城市设计图1 多维度空间整合构架图是一个为人创造较佳场所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生产”它们。
多维度的城市设计的领域与属性既是统一的,又是多重的,应以此为依据,对其内部不同的专业内容进行整合,使专业之间触类旁通,串联成体。
如果以区域统筹观、历史人文观、以人为本观、生态保护观、和谐发展观为主导价值取向,根植于规划用地内的本土特定文脉语境之中,可将城市设计的多维度空间分为功能维度、形态维度、时间维度、记忆维度与感知维度,形成树枝状发展的逻辑链,以打破单一与单纯物质形态设计,创造复合多元的场所。
2.1 功能维度(Function)摒弃传统的城市用地的单一功能,以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的城市四大功能为理念,在城市规划用地的功能中,从用地现状出发,混合土地使用,加入新兴社会潮流下的互联网、物联网、运动、休闲、旅游等新生功能,形成复合多元的用地模式功能,发挥规划用地最大的效能。
2.2 形态维度(Space)从自然特征、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出发,塑造规划用地的整体空间形式,突出空间廊道、节点、界面、天际线、建筑形态、开敞空间、标志物等城市形态要素的设计,以“识别-界定-控制-再造”为手法,落实各功能要素的空间布局,形成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
2.3 时间维度(Time)时间奔流不息,永不静止。
在城市设计中,功能与形态的设计并不能如植物景观涉及一样,给人以时间的流逝感。
因此,以时间的线性视角为出发点,通过植物种植设计与市民时空活动、晨景、暮景、雨景、雪景、历史残片等方面的变化,特别是植物季相的变化,是城市设计中时间维度的核心所在。
2.4 记忆维度(Memory)城市有其演变的进程与残留的文化碎片,将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并置于城市设计系统之中,在本土历史长河之中寻找具有市民群体性记忆特征的物化实物(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文化小品等),可作为城市设计的灵魂之一。
2.5 感知维度(Sensation)以人为本,对城市家具、园林小品、出行系统、慢行系统等城市公共物品进行精细化设计,满足市民乐、购、娱、闲、情、商、游的多种需求,充分满足人的各类心理感受。
3 设计实践探索3.1 项目概况与特征益阳市中心城区资江两岸区域地处资江两岸,位于城市核心区,西起资江四大桥,东至资江二大桥,北到五一路,南抵滨江路,全长15.1公里,河道宽度为300米-950米不等,滨江风光带以外控制用地宽度从130米-650米,规划总面积为12.9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
作为一座因江而兴起的城市,资江两岸体现了益阳市“山水相依、山水相融”的城市特征,积淀了河运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记忆,保留有益阳古城墙遗址、白鹿寺、五马坊牧师楼、斗魁塔等历史文化古迹。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状资江两岸功能混乱,土地利用不合理,公共设施用地较少,低层次的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比例较大,绿地总量偏少,历史文化古迹保护欠佳,滨江地段根本没能体现城市应有的活力与魅力,与其作为城市核心的地位完全不匹配。
为激活滨水空间活力,建设丽都益阳,益阳市开展了资江两岸城市设计工作。
3.2 五维空间设计方法3.2.1 功能维度构建方法1、梳理功能:突出四大综合功能以两岸现有的现状建筑、非物质文化等为切入点,梳理生态功能、城市功能、文化功能等三大主要功能,重点发展商业、居住、休闲、物流等用地与空间,建设和改造文化商贸集中区及历史街区,增加资江两岸的旅游休闲功能。
规划形成“一江两带,三轴四心,九片多点”的用地布局模式:一江即指“资江”,“两带”为资江北岸与南岸的绿化带,“三轴”为青溪路、金山路、马良路、龙洲路等形成的沿江城市发展轴,“四心”即文化中心、生态中心、商业中心、主题居住中心,“九片”包括江景居住生活区、传统文化体验区、综合商贸服务区、魅力滨水新住区、田园生态体验区、山水文化生态区、滨水主题新住区、乐活风尚休闲区、沿江港口工业区,多点为青龙洲、大码头、太一地产等多个重要的节点。
2、复合用地:混合土地使用,发展立体空间效能规划打破单一土地利用性质的惯例,采用“商业+居住”、“办公+居住”、“公建+居住”、“旅游+商业+游憩+休闲”的4类用地混合利用类型,并采用旅游综合体、办公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的3类综合体形式对其进行分类界定,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规划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空间上采取“地下2层停车+地下1层商业+地面绿地+地上居住、办公或公建”、“地下停车+地面商业+地上居住”、“地下停车、商业+地面旅游休闲”等空间布局模式,引导城市功能空间立体化发展。
3.2.2 形态维度构建1、空间形态:山水相融,形态各异遵循“起伏有致、收放有度”、“群体和谐、重点突出”、“色彩宜人、环境优美”的要求,采用高宽比、屋顶形式、地标设定、间奏美学作为形态空间修正因子,对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量、建筑退后、建筑视线、建筑通风、建筑风格与形式、建筑色彩、标志性建筑等空间要素进行了规划与控制,形成“一核、四心、一山、一水、两岸”的空间形态格局,实现山与建筑、水与城市之间的交相融合。
图2 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图图3 整体空间形态结构2、滨水天际线引导:突出巧于因借主题以资江水面为近景、会龙山山群为借景,利用《欢乐颂》这一世界名曲为形态乐谱母题,以太一新城、会龙山两个制高点为引领,东西两翼依次渐减,并以人眼水平视角视域确定其对对岸区域的控制范围,采用层层退台、步步高升的视线控制手段,形成北低南高、跌宕起伏、高潮不断,南北辉映的效果,形成丰富的沿江景观界面。
3.2.3 时间维度构建1、季相变化:突出植物季相的设计通过对植物时间季相的有效把控和推敲,将规划区域分成“芦花飞雪、古韵流芳、峰峦叠翠、花海融春、碧草如茵、绿荫鹤舞”六大季相,分别体现以杜鹃、白玉兰、紫玉兰、樱花等为主的浪漫春季之景,以水杉、池杉、落雨杉、枫香、银杏、乌桕、芦花等为主的金色秋季之色,以三色堇、孔雀草、一串红等花卉和其他乔灌木为主的彩灿热烈的夏季之光,和广玉兰、松树等为主构成的寥寥冬季之风,形成“景、色、光、风”四季有别、四象合宜的绿化空间。
2、时间流逝:突破现状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种植设计在满足防洪的基础上,突破防洪大堤常用的钢筋混凝土形式,按道路空间、堤顶活动空间、大堤坡面空间、滨水滩地空间等层次实施立体绿化,对已建成的硬质堤坝实施改造,采用垂直挡墙绿化、阶梯式花坛和宾格等方法,在原有的堤岸上进行植物覆盖,利用种植槽等形成丰富多彩的软质绿化景观。
同时,沿河水向江滩分成挺水植物-水生植物-乔木植物的三层结构,大量采用水杉、柳树等落叶植物与乡土植物进行多样性植物种植搭配,形成错落雅致的多相景观。
3.2.4 记忆维度构建1、整合历史和文明的碎片,重构资江两岸独特的历史文化。
整合历史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河运文化、名人文化等)、自然生态文化(湿地文化、生态文化为主等)、现代都市文化(休闲文化、工业文化等)3大类11小类的文化基因,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雕塑等多种景观小品形式进行物化,在原资江十景的基础上重构新的资江十景,分别为:青洲烟雨、古渡归帆、三台晨曦、古城堞影、志溪叠翠、会龙栖霞、白鹿晚钟、裴亭云树、斗魁皓月、西湾春望,展示出资江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历史文化风貌。
2、局部文化节点:突出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以益阳老火车为例,保留和改造了原有的老火车站建筑,并将原来的老火车轨道进行保留,采用现代的橘黄、红色等色彩进行更新,使原来废旧的铁轨和建筑物焕然一新。
同时采用当代盛行的“LOFT”景观改造理念,采用钢架、木材等现代工业与自然材质进行混搭,用软质的乔灌木对新旧材料之间的对比进行软化,最终形成了既具有历史厚重感觉又间距时代特征的新文化景观,成为益阳市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片段。
3.2.5 感知维度构建1、感知维度空间的选择以城市形象CIS(city identity system)系统理念为前提,突出城市空间的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环境识别的三大感知识别特征,重点对城市公共空间、慢行空间、植物绿化空间、城市色彩、通风廊道等城市公共活动较为集中、城市尺度宜人、绿化景观突出的空间进行设计,给出详细的设计解决方案。
2、亲水空间营造:尺度宜人,活动适人将河岸分为自然生态岸线、滨水休闲岸线、硬质草坡岸线、亲水游憩岸线等四类,重点关注对市民公共活动集中空间、散步休闲空间、绿化游赏空间、休息停留空间、商业配套空间五类空间中的不同亲水平台的尺度营造,规划设置祥云广场、碧津晓渡、西湾春望、大码头等25个亲水平台,对景观材质、植物配置、小品雕塑、园凳园椅等进行了仔细推敲,以塑造尺度亲人、闲雅清新、错落有致、以小见大、视野广阔的滨水、亲水、乐水空间。
3、慢行空间设计:移步异景,动态体感采用慢行与机动车分流的方式,将机动车交通流控制于滨水绿地空间外围,围绕资江滨水区的带状绿地空间布置慢行环线,自行车道全线贯通,并设置坡道可自由上下防洪堤,宽度控制在1.5-2.5米,采用彩色沥青铺装。
步行道宽度大于2米以上,满足3人以上通行,采用碎石或小尺度砖块进行铺装。
同时,充分利用现状二级平台设置自行车道,以500-1000米的服务半径为单位共设置自行车租赁点36处,每个租赁点设置15-20个自行车道。
图4 资江两岸城市设计成果体系3.3 五维空间设计的整合与构建以五维空间的城市设计手法为基础,通过强调山与水的对话、构建城与景的对话作为纽带,以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作为成果表达形式,形成“1+4”的城市设计编制成果体系,并将开敞空间设计、绿化景观、建筑形态、夜景亮化四大专题规划设计与总体城市设计相结合,以详细地段的设计作为归宿,建立了一套从全层面出发,以全空间为视角,以全要素控制为要求的城市设计成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