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养脾胃就是补益气血

合集下载

理气健脾的概念

理气健脾的概念

理气健脾的概念理气健脾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调理人体气血运行畅通和脾胃功能正常的一种理疗方法。

在中医学中,正常的气血运行和脾胃功能对于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出现气滞血瘀或脾胃功能紊乱,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影响人的健康。

理气健脾的含义理气健脾本质上是一种治法,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理气血,二是调整脾胃。

气血是人体内的两大要素,气负责动,血负责筋。

气与血的紧密联系使得它们相互影响,只有气血运行畅通,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

脾胃是人体的消化道系统,它对人体营养的摄入、消化、吸收和分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营养不良等问题,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理气健脾的做法就是通过调理气血和脾胃,使它们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避免或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

理气健脾的病因病机理气健脾的病因病机是指导理气健脾治疗的理论基础。

据中医理论,气机不畅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机不畅会导致气滞、血瘀、阴阳失调等问题,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而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它们消化的能力和功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如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情绪变化等均会导致脾胃失调。

脾胃失调会导致湿热困脾、气坏血瘀等问题,使身体的健康状况出现问题,从而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理气健脾疗法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理气健脾的治疗方法理气健脾的治疗方法根据病情及病因病机不同,具体方法也有所不同。

但是根据经验总结,理气健脾的治疗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调整饮食:中医强调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饮食过程中若能合理搭配食物,就能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比如,对于脾胃功能不佳的人,应该避免寒凉的食物,如西瓜、菠菜等,增加消化酶的摄入,如酸、酸性物质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身体的新陈代谢的正常运作。

2.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针对人体肠胃进行的手法,通过手的按揉,帮助血气流通,调理肠胃蠕动,帮助身体消化食物,活跃身体机能。

补脾胃补气血的中药方子

补脾胃补气血的中药方子

补脾胃补气血的中药方子作为高级养生师,我们知道,脾胃和气血是人体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脾胃负责消化人体的营养物质,而气血则是维持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因此,补脾补胃和补气补血都是很重要的健康养生措施。

本篇文章将就这两个问题,从中药使用方面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并对其中提到的偏方和食谱进行详细的介绍。

同时也会提供一些注意事项和与之相关的健康建议。

一、补脾胃的中药方子1.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推荐的食谱:用料:人参(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炙甘草(10克)。

制作方法:1)将以上四种中药选用深蓝色的花瓶浸泡半小时左右,使其能够快速吸收水分。

2)将所有的中药食材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水。

3)炖盅放入锅中加热,烧开后改为小火炖煮约1小时,至各种食材汤色变成较淡的黄色为止。

注意事项: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的人。

皓腹无力,食欲不佳等脾胃不好的症状,都可以通过四君子汤进行调理。

2. 黄芪汤黄芪汤推荐的食谱:用料:黄芪(50克),人参(30克),茯苓(30克),白术(30克),甘草(10克),生姜(适量),枸杞子(适量)。

制作方法:1)黄芪、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先用深蓝色花瓶浸泡约30分钟,能使中药快速吸墨水分。

2)用清水将所有的中药和生姜洗净,加入适量的清水。

3)加入枸杞子,然后用文火慢慢煮,煮约1个小时,至汤色变浅,药材在口中不太有味道,同时能充分挥发出它的香味。

注意事项:黄芪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口干舌燥等情况。

该方子也适于调理气血不足的人群。

二、补气血的中药方子1. 四物汤四物汤推荐的食谱:用料:当归(30克),川芎(30克),白芍(30克),熟地黄(15克),枸杞子(适量)。

制作方法:1)将所有的中药用深蓝色花瓶浸泡30分钟,能使中药快速吸墨水分。

2)用清水将所有中药和枸杞子洗净,加入适量水。

3)将混合的中药直接倒入炖盅中,放入水中用文火慢慢煮,煮约2个小时,直至汤色变成轻微的红色和药材完全点化。

补中益气增强抵抗力

补中益气增强抵抗力

补中益气增强抵抗力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

提高抵抗力成为许多人的追求目标之一。

在中医药理论中,强调调理身体的“补中益气”就是一种有效的增强抵抗力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补中益气的概念、方法以及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补中益气的概念补中益气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的脾胃是气血之源,脾胃功能好坏直接影响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当脾胃功能处于虚弱状态时,人体无法从食物中充分吸收养分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耐受力和抵抗力。

因此,补中益气的目的就是通过调理脾胃,增强体内的气血供给,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耐受力。

二、补中益气的方法1.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补中益气”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医推荐食用一些具有益气补中功效的食物,如黄花菜、山药、南瓜、银耳等。

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能够帮助消化吸收,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也是补中益气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不足时可能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导致的,因此会选择一些具有健脾益气功效的中药来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耆、白术等,可通过煎煮、蒸馏等方式制成药剂,服用后能够起到补益脾胃、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

3.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也是补中益气的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通过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提高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常见的推荐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等,可以选择适合个人身体条件的运动方式。

三、补中益气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补中益气对身体健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1. 增强免疫力补中益气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对抗疾病的能力。

当脾胃功能得到调理,体内的气血充足,机体的抵抗力也会相应提高,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

2. 提高抗疲劳能力补充足够的气血可以改善人体的身体疲劳状态,提高工作、学习和体力劳动的耐力。

补中益气可以调理身体的能量供给,增加体力储备,减轻疲劳感。

补脾胃补气血的中药方子大全图

补脾胃补气血的中药方子大全图

补脾胃补气血的中药方子大全图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药膳调理、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各种养生方法品种繁多,在中药调理中,补脾胃和补气血是两个重要的调理方法,能够调养人体的脾胃气血,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健康素质。

本文选择了一些中药方子,对于补脾胃和补气血有明显的功效,并简单介绍了相关的食谱和偏方,希望能够对养生爱好者有所帮助。

一、补脾胃1.芡实养心汤【组成方剂】芡实20克,白术10克,山药30克,枸杞子10克,桂圆肉15克,核桃仁20克,红枣15克。

【制作方法】上述中药洗净,泡发干燥后研粉,加适量水煮10分钟,丧至一半时加入核桃仁,再煮5分钟,煮熟后加入红枣及其他辅助材料,继续煮沸即可服食。

【用量及注意事项】每日餐前或餐后服用一次,早晚各一次。

服用时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忌酒和浓茶。

2.四神汤【组成方剂】白术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中药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沸,煮至汤色金黄,即可饮用。

【用量及注意事项】每日饭前或饭后一次,早晚各服用一次,一次100毫升。

服用时要避免食用冷食和寒性食物,忌烟酒和刺激性食品。

3.党参人参汤【组成方剂】党参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黄精10克,山药20克,核桃仁15克,红枣6枚,蜜枣8枚。

【制作方法】将上述中药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沸,煮至汤色金黄,即可饮用。

【用量及注意事项】每日食前或食后一次,早晚各服用一次,一次100毫升。

服用时要避免食用冷食和寒性食物,忌烟酒和刺激性食品。

二、补气血1.四物汤【组成方剂】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熟地2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中药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沸,煮至汤色金黄,即可饮用。

【用量及注意事项】每日饭前或饭后一次,早晚各服用一次,一次100毫升。

服用时要避免食用冷食和寒性食物,忌烟酒和刺激性食品。

2.八珍汤【组成方剂】人参10克,黄精10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

补脾胃气血虚的药方大全及功效

补脾胃气血虚的药方大全及功效

补脾胃气血虚的药方大全及功效补脾胃气血虚是常见的身体状况,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不良,导致身体机能失调,进而出现脾胃气血虚的情况。

为了帮助这类人群,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些有关补脾胃气血虚的药方,以及它们的功效。

一、养心气、和脾胃药方1、七红汤主要功效:养心气、和脾胃、益气养血。

制作方法:取人参、黄芪各l0g,白术20g,炙甘草10g,大枣5枚,红枣5枚,枸杞子5g,当归5g,加水煮,分2次服用。

注意事项:煮药时要先将生姜提取汁液后再用水煮汤,这样可减少汤的苦味。

服用时建议早上和晚上分别服用,最好在饭前30分钟服用。

2、人参汤主要功效:健胃、益气、养心气。

制作方法:取人参(鲜)30g、白术15g、桂枝10g,加水煎汤,待温热时分几次服用。

注意事项:需注意人参的品质,以新鲜为佳。

服用时最好在饭前30分钟服用,可增加吸收效果。

二、益气升阳1、四君子汤主要功效:益气升阳、调和脾胃。

制作方法:取人参、白术、茯苓、炙草各10克,加水煎去渣,分2次服用。

注意事项:为了避免药物的相互作用,应在空腹或饭后2小时服用。

不宜过量。

2、补中益气汤主要功效:益气补中,养血生发。

制作方法:取人参、黄芪、白术各10g,川芎、当归、炙甘草各5g,枸杞子5g,红枣5枚,大枣5枚,水煎后分2次服用。

注意事项:煮药时需加开水,以免药物产生毒性。

服用时应遵医嘱,并严格按照剂量服用。

三、益气补血药1、黄芪益母汤主要功效:益气补血、补肺养阴。

制作方法:取黄芪30g,当归30g,熟地黄15g,川芎10g,白芍10g,伸筋草5g,枸杞子5~10g,加水煎汤后分2次服用。

注意事项:女性月经期间不宜服用,尤其是经血过多者。

服用时尽量在饭后2小时内服用,避免影响饮食。

2、八珍汤主要功效:益气补血、调和脾胃。

制作方法:取人参、黄芪、熟地、川芎、当归、白术、茯苓、枸杞子各10g,红枣10枚,水煎后分2次服用。

注意事项:用量不要过大。

补脾胃补气血的中药方子大全

补脾胃补气血的中药方子大全

补脾胃补气血的中药方子大全补脾胃和补气血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从中药学角度来说,中药补脾胃主要采用益气和健脾药物,而补气血则主要采用益气血和活血化淤药物。

下面列出一些补脾胃和补气血的中药方子,供大家参考。

1.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种典型的补脾胃方,它是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混合而成。

这个中药方子可以调节胃肠功能,同时可以增加体内的气血。

2. 八珍汤:八珍汤是一种补气血的中药方子。

主要成分是人参、黄芪、白术、党参、熟地黄、枸杞、当归和川芎。

八珍汤可以调节胃肠道功能,并能够增加体内的气血。

3. 玉屏风散:这是一种中药方子,主要成分是茯苓、白术、甘草和泽泻等。

这个方子能够起到舒筋活血、解湿利水、增强体力等功效,适合需要补脾胃和补气血的人群服用。

4. 四物汤:这是一种补气血的中药方子。

主要成分是当归、熟地、白芍和川芎。

四物汤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滋润肝脾、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等功效。

5. 黄连阿胶汤:这个方子主要成分是黄连、阿胶、山药和当归。

黄连阿胶汤可以温中宽肠、益气生血,适合需要补脾胃和补气血的人群服用。

这些中药方子在中医理论中都有其独特的养生价值。

补脾胃可以调节胃肠道功能,增加营养吸收和代谢水平;而补气血则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因此,以上中药方子生活中的人群可以适当选用,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中药的搭配和剂量的合理控制。

此外,养生建议是:在日常饮食方面需要注意多食用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同时也可以食用一些中草药来调理身体。

此外,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身体和健康。

补脾胃和补气血有什么区别

补脾胃和补气血有什么区别

补脾胃和补气血有什么区别补脾胃和补气血是两种常见的养生方法,具有改善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但是这两种方法有着不同的治疗方向和特点,下面从高级养生师的角度分别介绍它们的区别和相关的食谱或偏方。

一、补脾胃和补气血的区别1、治疗方向不同补脾胃是为了提高身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增强体质,属于改善脾胃功能的养生方法。

而补气血则是为了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提高血液循环,属于调理身体气血的养生方法。

2、适应症不同补脾胃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补气血主要适用于贫血、疲倦乏力、月经不调等症状。

3、食物选择不同补脾胃主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粥类、蔬菜、水果等。

而补气血则需要选择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枸杞、猪肝等。

二、补脾胃和补气血的食谱及偏方1、补脾胃的食谱(1)山药粥材料:山药、糯米、红枣、蜜枣、冰糖。

制作方法:①将山药去皮,切成小块,和糯米一起加水煮开;②加入红枣、蜜枣和冰糖煮至粥烂。

(2)百合莲子瘦肉汤材料:百合、莲子、瘦肉、姜片。

制作方法:①将百合和莲子提前泡软,瘦肉切块;②将瘦肉放入凉水中烧开去除浮沫,加入百合、莲子和姜片,中火煮2小时。

2、补气血的食谱(1)红枣蛋材料:红枣、土鸡蛋、冰糖。

制作方法:①将红枣洗净切成小块,加入清水煮10分钟,煮成红枣汁;②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红枣汁和冰糖,搅拌均匀,加盖蒸10分钟即可。

(2)红糖姜汤材料:红糖、老姜、红枣。

制作方法:①将老姜洗净切成薄片,红枣洗净备好;②将红糖溶解在清水中,加入老姜和红枣,中火煮20分钟即可。

三、注意事项1、饮食要调节不能过咸、过甜、过麻辣过油腻,以防消化不良或加重贫血等症状。

2、不宜过量补脾胃和补气血的食谱或偏方都不能过量,以防引起身体的不适症状或不良反应。

3、适宜时机补脾胃和补气血的食谱或偏方最好在早餐或午餐时食用,以利于效果的发挥和身体的吸收。

四、养生建议作为高级养生师,我认为最重要的养生建议就是平衡饮食,从而达到补脾胃和补气血的效果。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药最好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药最好

补脾胃养气血吃什么中药最好补脾胃、养气血一直是养生的重点,其中中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在中药中,有一些药材具有养脾胃、益气血的功效,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从高级养生师的角度出发,为读者介绍哪些中药最适合补脾胃、养气血,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中药。

补脾胃、养气血的中药1.党参:党参是补益气血、健脾胃的良药,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2.黄芪:黄芪是中药中的一种名贵药材,以其益气、扶正、补脾胃的功效而闻名。

它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肌肉萎缩等身体虚弱症状。

3.枸杞子:枸杞子可健脾补肝、补血养颜,具有很多益处。

它被广泛用于缓解疲劳、恢复体力、提高免疫力等方面。

4.大枣:大枣具有益气、补脾胃、养血等功效,可缓解身体疲劳、滋补身体、提高免疫力等。

5.丹参: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功效,可帮助治疗疲劳、调节血压等。

食谱及偏方1. 枸杞子红枣粥材料:粳米100克,枸杞子15克,红枣10颗。

做法:1)将枸杞子洗净后泡水,红枣也洗净;2)将粳米洗净后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开火煮沸;3)拿出红枣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转小火慢煮20分钟;4)当红枣熟软后加入浸泡后的枸杞子,再继续煮5分钟即可。

2. 黄芪炖鸡材料:山鸡1只,黄芪30克,姜片10克,料酒适量。

做法:1)山鸡去毛后洗净,姜片切片备用;2)将黄芪泡软后拍打或搓捏成碎末;3)烧水放入料酒后加入黄芪和山鸡同煮30分钟;4)放入姜片煮至山鸡肉烂透后即可食用。

注意事项1. 不要在服用药物时同时吃这些中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2. 忌口人群,如患有脾胃寒凝、大便干燥等症状的人应该少量食用中药材;3. 热性体质的人,应该避免使用过多具有温热性的药材;4. 如果你不确定某种中药是否适合你的身体,建议请教中医师指导。

养生建议补脾胃、养气血一直是中医学后代重视的养生核心。

除了药物外,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多吃有助于身体健康的食物,如鸡肉、猪肉、鱼类、豆腐等,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改善身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抵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养脾胃就是补益气血这几天有很多朋友对莲花说,希望我能写一篇关于调养脾胃的帖子。

莲花也非常想就这个话题跟大家再深入的交流一下,因为在每个人的健康方面脾胃所起的作用真的是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量来生活、工作,也就是说脾胃是健康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莲花这篇帖子的中心思想就是:树立养生的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盲从,不要偏激,真正的让大家都能认识到补益气血的根本是调养脾胃,调养脾胃的根本是合理饮食!可是现在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养护脾胃如何好好吃饭,而是天天在讲虚和补——补血补气补肾补心,总之只要说到养生就是一个字“补”。

补字经现在很多专家们的渲染和宣传,令老百姓歪曲和误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补”字,在中医理论中的解释并非是补药也非是补品,而是一种概念,就是固摄。

就是将自身的精气神与气血能量固摄住,保持动力,保存自身现有的能量和实力,不无谓的失散。

比如说你是个先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摄方法得当,保存自身的现有的能量,帮助自己平衡阴阳,疏导血脉,就是补就是养,你的身体不一定就很不好。

而一个身体先天很好,很壮实的人,饮食无度、夜夜笙歌,淫欲无度,每天都吃补品补药,就像服用兴奋剂一样,给身体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

其实他自身的机体已经难以平衡阴阳,也无法固摄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气与精气后,他会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

先天的精气神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您只知道支出,而不知道积存,如何能够长久,一但存款花完了,您不是乞讨就是饿死啊!!!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达官贵人啊,哪个不是天天人参、鹿茸、阿胶当饭吃,结果怎么样呢?还不如一个老百姓长寿呢!补养气血、固摄能量与保持动力不是说靠吃补药和补品能办得到的。

那么怎样补养气血固摄能量呢?先来说说气血从哪里来吧!这个问题很多朋友也说不清楚,认为血从心脏里来,这是片面的了解,心脏只是管理血脉的而非血的源头。

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胃经主血。

就是说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是我们的后天之本。

人活着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后经过脾来将全部精华上输给心肺等脏器。

所以脾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况,知道各个脏腑对气血的需要来保障供应。

又被称为仓廪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脏的后勤部长,胃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

脾胃合起来就是气血的来源。

既然脾胃是气血的来源,那么就说明食物是气血的原料而非是药物和补品,因为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吃饭、活下去,而不是为了吃补药吃补品才长出来的。

血的真正来源是脾胃,明白了这一点,您就应该明白吃饭的重要性。

不要再去天天惦记着什么补药补品能养气血了。

养气血就是要好好的吃饭,补血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食物来补。

在中医诊断中对胃气的强弱非常重视,胃气的强弱直接关乎到病情的轻重。

《黄帝内经》在平人气象论中写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说正常人的脉气都来源于胃,所以说胃气就是正常人的脉气。

人的脉象中如果没有胃气,那就叫做“逆”,逆就是会死亡!所以胃气虚弱就可以直接引发多种疾病,因为胃气虚弱直接的结果就是气血不足,而气血不足才会百病缠身。

知道了这些您大概就明白了养护脾胃的重要性了吧!其实补气血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秘方绝技,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好好吃饭!提到好好吃饭,有人会说我每天吃的好东西很多啊,什么鸡鸭鱼肉、海参燕窝,怎么我还是很虚弱啊?莲花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您,您吃进去的东西没有补气血,都制作了垃圾了,这些东西不是生了湿就是生了痰,再不就是生了寒、生了热,总之没有生了气血!为什么呢?这就是好好吃饭究竟是该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

《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您明白了吧,就是说人生存是依靠饮食水谷为根本。

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制作成气血输布到全身的,所以断绝了水谷,人就要死亡。

“水与谷米”这里没有说肉、蛋、奶、补药……..就是说了粮食,五谷杂粮!粮食都是植物的种子,最精华的最有生机的部分,吃下去就会生成血。

粮食,也就是我们每天的主食才是气血的主要原料。

就像人的脸上鼻翼两侧各有一个穴位叫迎香穴,就是说鼻子用来嗅,可以闻到味道,所以叫迎香穴,这个穴名就是它的功能和职责。

在嘴角的两边各有一个穴位叫做迎粮穴,看看这个穴位的名字您该明白了吧,为什么这个穴位不叫迎鱼、迎肉、迎菜、迎果?而是叫“迎粮”?就是说明了粮食的重要性,嘴是要用来吃粮食的!!粮食是人活下去的最主要的能源!看看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的饮食法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就是最好的说明。

五谷是养命之根本,被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其它的蔬、果、畜都是辅助和补充。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自己吃得很好,但是仍然有气无力,而且越来越胖,就是因为现在的人,总是拒绝或减少吃主食,然后大量的吃肉、吃生冷的蔬菜水果,理由是吃了主食发胖,吃这些不会胖!这真的是颠倒是非的说法。

肥胖并非是因为吃多了主食造成的,而是体内脾、肾、肺脏的阴阳失调,多湿邪痰饮,无力完成水液的气化和代谢,致使湿邪痰饮潴留体内,这正是气血不足、阳气不足的表现,而不吃主食只会更加重气血不足,更加无力去推动运化,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身体的元气与气血就将消耗殆尽。

莲花希望今天看到帖子各位朋友,从今天起就好好的吃主食,而且是要多吃一些五谷杂粮、豆类,少吃那些精加工再加工的东西。

用小米、江米、大米、黑米、麦仁、玉米仁单独或搭配着,加入些豆类、莲子、薏米、芡实、百合或是花生、核桃、杏仁等坚果熬粥,或是用打糊机打成米糊来食用,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不过可不要贪多,适量的搭配,一两样米加上一两种豆类或坚果就可以,豆类和坚果不要太多否则油脂太大,肠胃负担也会增大,反而无法吸收。

莲花有个朋友,听了莲花的劝,多吃五谷杂粮,打米糊的时候,放了七八种豆和坚果,结果米糊打出了就像喝芝麻酱一样,真的是让莲花啼笑皆非!各位朋友也要注意这一点,什么东西都要适量,过了就会变宝为害!这就是中道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做人也要和养生一样,以中道为准绳,不偏激、不过激,这样才能长久而平和!面粉是全麦粉最好,精华部分都没有散失,吃些全麦粉蒸出来的馒头,或是加入黑豆面,黄豆面、小米面蒸的馒头,或是杂面的面条、面片。

蒸米饭也可以将大米中加入泡发后的黄豆或黑豆,或是搭配些小米、泡过的糙米一起蒸,或是吃的时候撒上些打碎的黑白芝麻……. 经常喝些豆浆,吃些豆制品,还有红薯啊、土豆啊、山药啊,总之要杂,这样搭配着吃,才会给脾胃提供充足的原料。

吃素食的朋友可以多吃一些面食,因为稻子在水中生长为寒性,而小麦在土地上生长为温性且补脾力大,所以面食给身体提供的气血能量比同量的米要大。

有了足够的主食后就可以搭配着吃一些应季的,新鲜的,最好是本地生长的蔬菜和水果。

因为应季和本地的蔬菜水果才是最适合您的体质和脾胃的好东西。

因为每个季节生长的植物一定是顺应这个季节气候、温度、五行属性等各方面的需要的,我们在食用之后才能够真正的受益。

而反季节、产地距离您生活的地方非常远的蔬菜水果,都会让您吃过之后不太适应。

因为人体的五行要顺从天地四季的五行,而且地域性的饮食也是为了适合当地人的人体对五行的需求所产生的。

不单是植物,天地万物都是如此,要分五行属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五行特性,如果五行生克平衡,身体状态就会平和,如果五行生克不平衡,相冲相战,那么就会体现在脏腑器官上,产生疾病。

这些都是医书与易经里反复提出和论证的,非常重要。

莲花这几年来一直在深入的研究易与医在五行生克方面的内容,互相完善、互相推动,并且运用五行调理来化解相冲相克,补不足,泄有余,帮助五行流通的各种方法,给身边的亲朋们进行食疗、药疗以及心志方面的调整,效果很不错,这些内容等着莲花有空了再写一篇医易同源的文章来和大家详细探讨吧。

再一个就是要吃的全,什么是“全”呢?就是要把果实、根、茎、叶的蔬菜种类都吃全了,这样才是营养均衡。

不要一味的多吃各种肉类、海鲜,认为这样很补养身体。

其实黄帝内经早就告诉了我们:鱼生火、肉生痰。

对于肉类、蛋、奶,这些人们一直认为比粮食、蔬菜水果有营养的观念,现在仍然是需要慢慢来扭转的。

黄帝内经中就直接指出经常大鱼大肉的人,体内的邪气会难以疏泄,产生内热,身上就会长疮疔、湿疹、溃疡、痔疮。

比如现在的很多婴儿都是长一身湿疹,发痒流水,孩子遭罪大人焦心,其实这都是大人们长期大鱼大肉、嗜食辛辣生冷的结果,孩子吃的奶水是母亲的血转化来的,而母亲长期嗜食大鱼大肉、辛辣生冷,生了孩子又大量进补,这样产生的的燥热、湿热也就随着奶水喂给了孩子。

小儿的各个脏腑还都很娇嫩,面对这些,没有办法解毒没有办法代谢,可是身体会自救,为了不让肝胆和脾胃被热毒湿毒给消灭了,所以只有把这些湿热从肌肉皮肤中逼出来。

肉食多吃了还会增强性欲而消耗肾精。

肾精我们先天之本,肾精一但衰微人就急剧衰老直至死亡。

所以肾精尤其需要固摄!可是因为生活好了,经济宽裕了,现在的人很多都把本来该是杂食的自己改造成了肉食动物。

有的还一直认为自己是在用吃肉来补养。

下面,莲花来为各位朋友们相信的讲讲如何才能算好好吃饭吧。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如果调养脾胃的关键和具体的方法。

一、每顿饭只吃八分饱:这就是吃够而不吃过!每顿饭都不要吃的过饱,因为胃消化食物也需要消耗气血能量,吃得过饱会加大胃肠负担,而且吃下去的东西也不能够全部吸收。

所以每顿饭都要注意不要过饱,八分饱是最好的状态。

过量的食物只会给脾胃带来负担,给身体带来垃圾的。

二、粥与主食要足量:在一顿饭中,粥与主食的总量要占二分之一,也就是一半主食和粥,一半是菜肴。

这样吃下去的五谷杂粮、豆类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制造气血的原料,也能让体内的阴阳平衡。

早餐和午餐的主食要量大一些,晚餐就以粥、糊为主。

三、细嚼慢咽是关键:说到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做到过。

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吃饭的时候经常都是匆匆忙忙,根本没有把每一口饭菜充分的咀嚼。

而我们吃下去的饭到了胃里是要依靠胃腐熟成糊状才能让身体吸收的,大家想想胃里又没有长牙齿,只能全靠胃不停地蠕动,胃内的黏膜就像我们口腔内的黏膜一样,这样我们吃下去的冷的、热的、辣的、硬的、大块的,在胃的蠕动中对黏膜的刺激会多大呀。

我们长了牙齿就是为了咀嚼的,不要把牙齿的任务交给胃来完成,这是对胃的摧残!希望大家都不要做这种残忍的事情,应该尽最大努力来爱护我们的脾胃。

要尽量的将入口的饭菜充分咀嚼成为细细的糊状,这样咽下去以后可以减轻胃非负担而且可以充分吸收,这就和让大家经常喝些米糊的道理一样,是能够利于吸收的。

顺便提一句,大家要好好的保护牙齿啊,不要用牙齿咬瓶盖、咬核桃等硬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好好的健肾,因为牙齿是肾精的外在表现,肾精亏虚的人牙齿都不好!牙坏了不能充分咀嚼食物,胃就变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了!通过慢慢的咀嚼可以控制食量,还能够实现八分饱,如果是狼吞虎咽往往会过量,因为胃还来不及把吃饱了的感觉传递给大脑,所以经常吃的是十二三分饱,而吃的过量的部分身体根本吸收不了,就会变成垃圾堆积在身体里,这样就会发胖,长大肚囊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