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合集下载

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1胶州秧歌在当代民间发展的大致现状及影响作用胶州秧歌同时作为山东省、胶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入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单。

在继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之后,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呈现形式,更成为胶州市的著名文化符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有关人员更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将胶州秧歌的内容列入了几乎所有的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

胶州秧歌更成为我国第一舞蹈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学习、研究的主干内容。

发展到今天,胶州市拥有的秧歌队伍就早已过百,而胶州秧歌本身作为萌生于乡间土地,同时活跃于民间的艺术精粹,它的根本是一种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

它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以舞蹈实例分析胶州秧歌舞台化后的特点与发展方向90年代后的一阵“黄土风”将民间舞“吹上”舞台后,中国民族民间舞逐渐实现了“广场”与“剧场”并存的发展现象。

其传统意义上的“娱己”性质也逐渐转为“提炼整理”后的“娱人”,自然而然,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至今,对于其教学课堂化、作品舞台化等问题向来存在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今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变”与“不变”。

在舞台化的众多胶州秧歌作品中,类似《扇妞》、《老伴》这些优秀舞蹈作品作为实际例证,对胶州秧歌“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了最好解答。

嫚舞蹈《扇扭》充分吸取“胶州秧歌”中扇女和小的舞蹈元素,它嫚以“胶州秧歌”中的“小持团扇”为开端,利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娇小玲珑、乖巧可爱、古灵精怪的形象特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

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持续的推、拧、伸的动作变化,身体各部位按照顺序缓发快收,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形体展示,再配以两臂摆动、手推、翻腕、张扇、收扇、抛扇与接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一个活泼俏丽的“扇妞”形象便从“胶州秧歌”的深厚底蕴中脱颖而出。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

”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文化传承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以它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的内容及古朴豪放的风格,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绽放出它奇特的光芒。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地区,当地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享誉海内外。

胶州秧歌是一种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农民,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献艺活动,一家老小沿途卖唱,在装束上老人身上背着腰鼓,女人手里拿着针线包,男孩打棒,女孩子打小钹,表演时一般都踩着矮跷。

所谓,“矮跷”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由于各种原因,胶州秧歌流传的地域很狭窄,后来,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以矮跷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

经过多年的沿革,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其独特风格的鼓舞形式。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把影响扩大开来,然而因踩矮跷形成的律动特征却在表演中遗存下来。

二、胶州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及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部分。

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

“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股”、“西门斗”、“挖心”、“绳子头”、和“两扇门”。

小戏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

“跑场”、“小戏”由五对不同角色的人来承担,分别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摘要: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胶州秧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贴合民心的舞蹈语言登上了舞台,是一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最直接体现。

基于此,文章主要就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展开探究。

关键词:胶州秧歌;民间舞蹈;审美特征;0 引言胶州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倾向于舞、戏结合,又有大秧歌、地秧歌之称。

最初,秧歌主要出现在祭祀活动之中,用以祈求丰收,后与插秧耕地等农业劳动相结合,艺术形态逐渐丰富。

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文章以胶州秧歌为研究对象,就其舞蹈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及探究,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胶州秧歌。

1 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分析不管是小调秧歌,亦或是小戏秧歌,均能够以六个行当进行划分,基于行当的不同,相对应的角色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服饰、道具等方面。

1.1 小嫚胶州秧歌中的小嫚,即小旦,表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

表演时,倾向于活泼可爱。

1.2 棒槌棒槌,即为戏曲中的文、武小生,表演时,具有英勇神武,身手矫捷的特点,在性格设定上多以勇敢正义之士为主。

1.3 翠花翠花,别称“大老婆”,表演时,演员都背着“翠花包”,也因此称为翠花。

在戏曲中多指代彩旦一角,在个性设定方面,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为主。

1.4 鼓子多用以指代戏曲之中的“小丑”,在小戏秧歌中也可能以“老生”一角出现。

在表演时,多表现为幽默诙谐,豪迈粗犷。

5. 扇女扇女,又可称为“二老婆”,该角色在戏曲中多为“花旦”、“青衣”,而在小戏秧歌中多以“少妇”的状态出现,表演时,倾向于温柔多姿,贤惠淑静等。

2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2.1 肢体之美“三道弯"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姿态之一,在表演时,演员通过调整自己的四肢与关节以逆反方向呈现出一种“S型曲线”,从而创造力一种舒展且挺拔的肢体美感。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作者:余梦露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6期摘要: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

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

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

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使胶州秧歌“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更加突出。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动作特点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44-001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有着很强的范型要求。

它的舞蹈动作刚劲脆爽,具有典型的北方人豪放的性格。

它的表演风格通畅鲜明,自然质朴。

动作则是火辣夸张,扭动的幅度大且柔韧舒展,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脚步的动作力度是重抬起轻落地,体态优美,引人入胜。

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

有着北方民族典型的民族性格。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

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受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而这一动态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于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

一、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拧、碾、抻、韧、扭”每个舞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形态和神韵。

相应的便形成了它不同的动态特征。

胶州秧歌动态特征可概括为“拧、碾、抻、韧、扭”五大特点。

这五种动态特点几乎是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他们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充满活力。

动作之间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内在的延伸美感。

“拧”是以腰为轴。

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

浅析胶州秧歌及作品《外婆湾》

浅析胶州秧歌及作品《外婆湾》

浅析胶州秧歌及作品《外婆湾》胶州秧歌是山东民间传统舞蹈的组成之一,同时也是构成中国民间舞体系之一。

胶州秧歌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展现的是我们齐鲁大地的文化,表达的是人民群众朴实的情感,成功的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外婆湾》是在第十届桃李杯大赛的参赛作品,以对外婆深切的思念之情为线索,运用胶州秧歌将一个山东小嫚的舒展大方、干脆利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标签:胶州秧歌《外婆湾》;作品分析一、胶州秧歌的历史(一)简述胶州秧歌历史明末清初,民间乐舞开始兴盛。

由于宫廷乐舞的衰落使得大量宫廷艺人流浪到民间,促使了民间乐舞的发展。

起初,由于山东胶州湾一代的村民生活困苦,没有固定的生活收入,人们不得不进行沿街乞讨。

在长时间的乞讨中,人们便琢磨出一种边跳边唱的歌舞形式,多以表现当地的民风民俗为主,因此又称之为“小戏秧歌”。

当时的秧歌类似于今天广场舞的形式,参与人数众多,队伍庞大,围观者众多,这便是戏剧早期的表演雏形。

由此可见,秧歌与戏剧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后又有民间艺人对其收集与整理,逐渐开始由最初的俗乐发展成为雅乐,有了其独特的风格并保存延续下来。

1949年以后,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表演中,胶州秧歌其独特的舞蹈特征引起了舞蹈界的关注,使得全国各地的舞蹈工作者前来学习。

由于当时舞蹈教育的兴盛,很多学校里开设了胶州秧歌这一民族民间舞,并请当地的老艺人亲自去课堂为学生们授课,使胶州秧歌空前发展。

(二)胶州秧歌的动作来源明清时代,女性流行以脚小为美,尤以“三寸金莲”著称。

其中山东秧歌中的“寸秧歌”中的“寸”就是象征着脚小这一特征。

在当时尤以女性缠足为盛行,由于缠足脚受束缚,踩地不稳,不敢轻易走路。

正是因为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促使舞蹈发展成为一种不一样的美,形成了胶州秧歌中的“扭”“拧”“碾”等这些动态,还有“抬重、落轻、走飘”,这些动作特征都形象表现出缠足后走路不稳的样子。

三弯九动十八态——浅析胶州秧歌的沿革与发展.doc

三弯九动十八态——浅析胶州秧歌的沿革与发展.doc

三弯九动十八态——浅析胶州秧歌的沿革与发展摘要:胶州大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优美的舞姿闻名全国。

提到胶州秧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胶州秧歌在长久的发展进程中以其独具的优势和舞蹈表演特征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喜爱。

所以在进行胶州秧歌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胶州秧歌的特色和胶州秧歌在进行表演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风格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对胶州秧歌沿革和发展的深入了解,推动人们对胶州秧歌发展变化以及其主要舞蹈艺术特征的把握。

关键词:胶州秧歌,沿革,发展,特色引言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提到胶州秧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胶州秧歌在长久的沿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自身鲜明的风格特色,也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表演艺术形式。

就胶州秧歌的发展来说,在胶州秧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胶州秧歌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经过历史的不断沿革和变迁,因此胶州秧歌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其不俗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所以针对胶州秧歌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本文以胶州秧歌的沿承和发展为切入点,针对胶州秧歌在进行舞蹈艺术的表演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要艺术特色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因此针对胶州秧歌的研究,不仅能够使人们加深对胶州秧歌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认识,同时也能够通过研究促使人们在了解胶州秧歌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加强对胶州秧歌艺术表演的水平呈现。

所以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从胶州秧歌的沿革角度入手,分析了胶州严格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辩护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风格。

以及胶州秧歌在历史文化是变迁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发展形式和发展风格,以及其通过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沉淀下来的文化艺术的积累。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历史背景及特色胶州大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优美的舞姿闻名全国。

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以胶州秧歌为例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以胶州秧歌为例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以胶州秧歌为例刘阳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摘要:秧歌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秧歌对于人们对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有重要的影响。

秧歌文化有悠久的 历史,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它经久不衰,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胶州秧歌是山东秧歌的一种,它广泛流传于胶东地区,有文字的记载的历史就有将近3个世纪。

胶州秧歌舞戏结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乡土 气息浓厚。

本文以胶州秧歌为例介绍了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汉族 民间舞蹈 审美 特征 胶州秧歌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078-02一、 汉族秧歌舞蹈的审美特征舞蹈通过人体动作来进行表演,舞蹈中的形体动 作有节奏、有韵律,动作连续,通过优美的人体运动旋 律来抒发舞者的情感,反映生活的艺术O 通感审美的基 础是艺术审美的特征,鉴赏者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必 须从一个点切入,建立相互间的联系,这样通感审美才 能应用与各种艺术中。

要想进行通感审美就要了解舞 蹈的审美特征,舞蹈美可以充分体现舞蹈的审美特征, 而胶州秧歌可以中分表现汉族舞蹈的美。

胶州秧歌的 鲜明特点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艺术,它一直有着浓厚的 乡土气息,在感情的表达中毫无保留,是自发参与的农 民艺术,表现了我国劳动人们智慧结晶。

舞蹈的审美特征是艺术审美特征中的一部分,包 括舞蹈美和人们对舞蹈的审美感受。

重要的是舞蹈自 身的美,欣赏着要想对舞蹈作品有美的感受,舞蹈自身 应具有舞蹈美,所以需要研究舞蹈的审美特征,它包括形象性、感染性、独特性、技艺性O 舞蹈的技艺性包括演 员的舞蹈技巧美和整个舞蹈的结构、人物情感的表达 等多重方面。

舞蹈具备了所有的审美特征才能给观众 带来视觉的享受,这几个方面紧密结合,密不可分。

胶 州秧歌中的舞蹈演员可以把几个特征展现的淋漓尽 致,体现秧歌的舞蹈美。

秧歌本义是插秧、农作时唱的 歌,后经发展成为了汉族舞蹈中广泛流传的形式,边唱 边舞,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分析 舞蹈学音乐学专业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分析  舞蹈学音乐学专业

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1)引言 (1)一、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 (1)二、胶州秧歌的动作特征及成因 (2)(一)胶州秧歌的动作特征 (2)(二)胶州秧歌动作成因 (3)三、《雪中梅》中动作及胶州秧歌的运用分析 (3)(一)舞蹈《雪中梅》的时代及音乐背景 (3)(二)《雪中梅》所表达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4)(三)《雪中梅》中动作及胶州秧歌的运用 (4)结语 (5)参考文献: (6)谢辞 (8)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分析—以舞蹈《雪中梅》为例陈桑妮(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德州253023)摘要:胶州秧歌是一种地道的农民艺术,它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胶州秧歌在动作上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山东的典型特征,它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胶州秧歌这种自发的情绪发泄、表现形式,成为农民艺术的代表。

今天,胶州秧歌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位观众。

它已从原先的广场进一步走入教室,并已升华到舞台。

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也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本课题以舞蹈《雪中梅》为例,系统的针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推动我国东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在辛勤劳作的过程中,自编自演的胶州秧歌艺术形式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雪中梅》;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引言胶州秧歌有着很强的当地的艺术特色,反映了山东百姓对于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用一句话来形容胶州秧歌的风格就是,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像扭腰。

舞者们还将其概括为脚拧、扭腰等,这种动态特征形成的关键是脚底的灵活性,鞋跟的扭动要非常的灵活。

在对胶州秧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胶州秧歌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和风格,在现实生活中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胶州地区有着较高的普及性,深受胶州地区民众的热爱,拥有众多的追求爱好者。

一、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胶州秧歌有很多个分支,如果按照风格划分的话,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平原型,一类是沿海型,平原型主要有鼓子秧歌,沿海型则有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本土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

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

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

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

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
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

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征有三弯九动十八态。

“三道弯”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都有展现,胶州不同于傣族舞蹈中流水似的“三道弯”,也不同于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在于舒展同时又富有韧劲的舞姿,以细腻的情感为主线,“三道弯”的柔韧性三种特点。

在进行胶州秧歌的舞蹈过程,舞者需要通过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也就是脚下的拧、碾,从而让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中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在肩部和航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航关节处也相应地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动。

因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质感。

胶州秧
歌的进行中能够使身体始终保持交叉曲线,相对其他地区的秧歌,胶州秧歌在形体线条上则更加柔和内敛,温柔,但是又具有秧歌所独有的韧性,更具有线条流畅度。

胶州秧歌舞蹈风格之一就是“九动”。

“九动”是身体的九个不同位置、不同定向的和谐运动。

“九动”通过颈、胸、腰、肩、臂、手、胯、膝、脚九个部位,在同拍节奏中向不同方向作方向运动,从而展现出浓烈的柔美流畅感,婀娜多姿的舞蹈体态。

而能变换不同的体态“十八态”主要是从人体部位多角度、多方向、有秩序地展开的延续运动,“十八态”主要是一种整体的舞蹈形态。

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主要是五种:拧、碾、抻、韧、扭。

相比其他地区的秧歌,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现形式则更加内敛,动作形式都是由含到开,由内到外的。

从而带给人一种柔美且富含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动作强调的是个性鲜明,更加讲究“快发力、慢延伸”。

现在又越来越多的舞蹈编导借鉴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现形式和动态元素加入到当代很多舞蹈作品中,无论在动态的线条表现和静态的身体语言上,都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美感。

如在舞蹈作品《扇妞》中,充分运用了胶州秧歌‘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三道弯’形体展示自上而下的进行姿态变化;各个身体部位在不同方向共同发力,同时配合着翻腕、抛扇、接扇、张扇和收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让扇妞的灵活、娇羞、妖娆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韵味十足。

总体来说,胶州秧歌在舞蹈风格上所展现出的拧、碾、抻、韧、扭的特点,这些特点并非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共同发力完成整个秧歌的表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位不同时进行,构成了和谐统一的运动形态。

而正是这些运动形式才是胶州秧歌在各个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中脱颖而出,称为别具一格的舞蹈形式。

三、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
胶州秧歌随着时代的发展,表演形式也与时俱进,既要保存着原有的艺术精粹,又需要在表演形式上改革创新,运用现在思维和意识去创作出具有当代思想和文化的舞蹈形式。

胶州秧歌的表现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个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的秧歌相同,小场则是专门演小戏的,两者除了服饰相同以外,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从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历史来看,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所扮演的形式有:1、鼓子:有如戏曲里的老生2、棒槌是持双棒表演为年轻人,相当于戏曲里的小生和武生3、翠花是持折扇,类似于戏曲里的花旦4、小鳗,十分伶俐活泼可爱5、膏药客属于丑角的角色。

除了人物的的服饰以外,还得有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伴奏则需要唢呐、锣鼓、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

四、胶州秧歌的表现风格的传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胶州秧歌经历了由盛到衰,到再次复兴的过程。

并最终形成了“广场秧歌”与“舞台秧歌”并存发展的繁荣景象。

而不论是专业的舞者或者是民间的艺人,无论在
任何时候的表演都离不开胶州秧歌这一传统舞蹈形式的根基,我们只有在其根基上才能进行加工创新,不断创造出更新更有渲染力的舞蹈形式。

如今的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抻、韧、碾、拧、扭”,是已经经过诸多更改创新后形成的,它既拥有当地地域文化气息,又不乏西方舞蹈文化的渗入,它一方面具有浓烈的中国舞蹈表现形式和思维,另一方面也吸收西方现代舞中的动作术语,借鉴其他舞蹈的发展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形成了舒展而大方、热情而灵巧的情绪和舞姿变化,赋予了胶州秧歌崭新的艺术生命。

五、总结
胶州秧歌作为中国民间舞中的一员,从传统意义的民俗舞蹈发展成为民间艺术与学校教学融汇结合的现状,从街头小巷走向大众广场,从乡野民间迈向世界的舞台。

一路走来,经过了多少优秀的民间舞蹈家和学术性专业学者的不断创新和更改,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表现形式,这对我国胶州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既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胶州秧歌的起源以及后续发展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又要从新时代的角度,在当下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推陈出新,创造经典作品。

每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和当地文化、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正是齐鲁大地上的女子质朴勇敢、坚韧不拔的的性格特征,才让整个胶州秧歌极具表现力和艺术渲染力,让中国民间舞蹈更富有时代张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罗雄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史玲捷.浅谈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抻、韧、碾、拧、扭”[J].理论探讨.
[4]严嘉.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8(9):162
[5] 张曼姝.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D].山东师范大学,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