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 论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论

兴寄” 二、 “兴寄”说
“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观齐梁间诗 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 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 活跃时的一种状态,作为诗歌的本体来说, 活跃时的一种状态,作为诗歌的本体来说,兴是指其审美 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 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 指寄托, 寄,指寄托,指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 也就是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 意,也就是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 兴寄既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 兴寄既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也重视诗歌整 体审美形象的表现。 体审美形象的表现。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 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 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 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 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 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 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其对自己 兴寄”主张的最好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兴寄”主张的最好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 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 齐梁间诗, 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 常恐逦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 常恐逦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 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 张茂先、何敬祖, 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 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 修竹诗》一首, 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 有知音以传示之。 有知音以传示之。 东方公足下:文章的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了, 【译】东方公足下:文章的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了,汉魏时期刚健苍凉精 要劲健的风骨传统,晋宋时期已经没能流传下来了, 要劲健的风骨传统,晋宋时期已经没能流传下来了,然而在流传下来的文献 中还是可以找到证明的。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浏览齐梁间的诗歌, 中还是可以找到证明的。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浏览齐梁间的诗歌,觉得那时的 诗歌创作都过分追求华丽的词采,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总是长叹不已。 诗歌创作都过分追求华丽的词采,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总是长叹不已。 追思古人(诗歌的“风骨” 兴寄”),常常担心浮艳绮靡文风沿袭不断 常常担心浮艳绮靡文风沿袭不断, 追思古人(诗歌的“风骨”和“兴寄”),常常担心浮艳绮靡文风沿袭不断, 而风雅的传统不能振作,因此总是耿耿于怀。昨日在解三处拜读了您的《 而风雅的传统不能振作,因此总是耿耿于怀。昨日在解三处拜读了您的《咏 孤桐篇》 真是感到大作透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声情抑扬起伏, 孤桐篇》,真是感到大作透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声情抑扬起伏,语言鲜 明精练,音韵铿锵动听。于是心胸为之一洗,耳目为之一新, 明精练,音韵铿锵动听。于是心胸为之一洗,耳目为之一新,抒发胸中的郁 闷之气,涤荡了心中的沉闷之感。没想到又在您的大作中看到了“ 闷之气,涤荡了心中的沉闷之感。没想到又在您的大作中看到了“正始之 这真可以使建安诗人们发出会心的笑意。解君说: 音”,这真可以使建安诗人们发出会心的笑意。解君说:“东方先生可以和 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美。 我认为这是真知灼见之言。 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美。”我认为这是真知灼见之言。所以我叹服您的风 雅大作,写了这首《修竹诗》 应当有知音之人传布欣赏它。 雅大作,写了这首《修竹诗》,应当有知音之人传布欣赏它。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论

唐初,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学术文化也日趋发达。 唐初,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学术文化也日趋发达。当时帝王大 都爱好诗歌,科举以诗赋取士,诗文风气一般仍较华艳。在这种情况下, 都爱好诗歌,科举以诗赋取士,诗文风气一般仍较华艳。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出现了一些研究诗歌格律的著作;同时也有不少政治家、 一方面出现了一些研究诗歌格律的著作;同时也有不少政治家、史学家 在探讨前代兴亡治乱的经验时,注意到文风问题。房玄龄等修《晋书》 在探讨前代兴亡治乱的经验时,注意到文风问题。房玄龄等修《晋书》, 李百药修《北齐书》 令狐德□ 周书》 姚思廉修《梁书》 李百药修《北齐书》,令狐德□修《周书》,姚思廉修《梁书》、《陈 魏徵等修《隋书》 李延寿修《南史》 北史》 书》,魏徵等修《隋书》,李延寿修《南史》、《北史》,都在文苑传 或文学传中表述了他们的文学主张。刘知几在《史通》 或文学传中表述了他们的文学主张。刘知几在《史通》中,也提出了他 对文学的看法。他们大都不满南朝特别是齐梁的浮艳文风, 对文学的看法。他们大都不满南朝特别是齐梁的浮艳文风,希望创造新 时代文质兼备的文学,加强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接着,王勃、 时代文质兼备的文学,加强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接着,王勃、杨炯等 提出了文学革新的要求,陈子昂更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盛唐时, 提出了文学革新的要求,陈子昂更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盛唐时,政治 从清明变得腐败。天宝间,李白、萧颖士、 从清明变得腐败。天宝间,李白、萧颖士、李华等继承陈子昂的革新传 分别在诗文创作上提出复古以谋革新的主张, 统,分别在诗文创作上提出复古以谋革新的主张,成为中唐文学革新运 动的先驱。 动的先驱。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地位。
五、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 传奇和词。 六、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风貌、文学自身的发展、唐诗、散文、传奇、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 隋代文学;
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与文人之间的交流学习; 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 出来。 二、南北文学的合流。 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 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一、王维的诗; (一)生平:博学多艺、孝顺、亦官亦隐、代宗好其诗文。 (二)严谨而简朴的诗歌语言:王维诗歌个性的标志; 1. 早期诗歌中熟练的技巧;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2. 贬任济州时期:超出简朴的诗歌语言的具有深度和复杂性的 贬逐诗; 3. 出使西北边塞:富于活力的边塞诗; 4. 佛教居士的生活:浑然一体的风格,没有任何人工技巧的痕 迹。
第二节 初唐诗坛;
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四杰”作诗,重视抒情一己 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 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促使他修正宫廷风格的主要动力在于,这种贵族诗歌的严格惯 例无法表现他痛苦、复杂的生活经历。
第二节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
学的繁荣;
一、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 境; 二、唐朝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 1. 华夷如一的下策; 2. 开放的风气;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 荣;
三、唐代士人恢宏的胸怀和进取的精神; 1. 进取精神; 2. 创新意识; 四、唐代文学繁荣的文化环境; 1.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相容心态,创造了 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
12 隋唐五代 绪论

一、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
唐代统治集团的这种思想倾向, 安史之乱以后 有所改变, 严华夷之防的思想, 在韩愈的维护道统 的主张之后, 有所抬头。但是道统论的提倡, 对于 宋以后的正统思想的重新主导思想领域和内敛心态 的形成, 可能起先导作用, 而对于中唐以后的整个 社会生活 ,却并无实际的影响。中外文化的交融并 未稍衰。
一、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
唐朝的立国者, 对外来文 化采取兼容的政策。去华夷之 防, 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 唐代建立者一视华夷的心态 , 与他们的出身有关。李氏为鲜 卑化的汉人。这个家族不仅有 着鲜卑血统, 而且长期居住北 边, 受到胡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北朝汉胡文化的融合, 在唐代 加速了进程。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 主编
第四篇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第二节 漫游、 入幕、 读书山林之风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一、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 唐代文学的繁荣, 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 关系。唐朝建立不久, 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 复过来, 并迅速得到发展, 至天宝中上升达于顶点。 国力的强大, 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二、唐诗的发展轨迹
唐代还存在一个以王梵志、寒山为代表的白话 诗派。这个诗派以僧人为主, 人数众多, 以佛教思 想讽世劝俗 , 基本上是一个佛教诗派。从诗风说 , 承接民歌和佛教白话文体的传统, 以口语写作, 叙 述和议论, 通俗易懂, 受众主要在民间。这个诗派 在当时和后代, 都有深刻影响。
三、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
二、唐诗的发展轨迹
长庆以后 , 中兴成梦 , 士 人生活走向平庸 , 心态内敛 , 感情也趋向细腻 , 诗歌创作进 入一个新阶段。题材多狭窄 , 写法多苦吟。在这一片诗的退 潮中 , 杜牧、李商隐异军突起 , 聚显光芒。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五代文学(618—960)
(1)词之兴盛,一枝独秀; (2)唐、宋文学之间的过渡阶段。
5
隋代文学(581—618)
国家统一与南北文学的合流; 齐梁宫廷文学的延续与变革; 边塞诗启唐人之先鞭。 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到唐代文学的过渡
(1) (2) (3) (4) 阶段。
3
唐代文学(618—907)
(1)国力昌盛,文学全面繁荣; (2)唐诗为一代文学之标志,进入我国古典诗 歌的全盛时期 (3)散文取代了骈文的统治地位,堪称继秦汉 散文后的一次新高峰; (4)传奇小说的兴起标志着进入“始有意为小说” (鲁迅)和中国古代小说趋于成熟的时期; (5)俗讲、变文和词,开启了文学发展的新领 域。约37年。 • 唐( 618 - 907 )约289年。 • 五代( 907 - 960 ) 约53年。
共约380年。
• 隋朝三十多年的文学,虽然因国家的统一和南北 文风的融合而出现新的气象,但其主要倾向仍沿 袭了南朝馀风。 • 唐亡后五代、十国的五十多年,又有向南朝回归 的发展趋势,题材和情调的女性化以及文辞的绮 靡华丽,为其主要特征。 • 而唐朝三百年间,文学以及艺术的各个方面,都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中国文学、艺术推向一个 新的高峰。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三、道家思想、道教对文学的影响 1、道家返归自然思想的影响 2、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
8的繁荣 1、时代的客观条件 2、文学自身的发展 3、诗、文、小说、词等全面发展 4、作者众多,大师辈出
9
二、 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三、散文文体、文风的革新 四、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 五、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
二、入幕对文学的影响 1、入幕的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 2、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合送别、 戎幕闲谈对诗词、小说的影响 三、读书上山林之风对文学的影响 四、贬谪生涯对文学的影响
6
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 影响
一、以儒为主,兼取百家,儒、释、 道思想交融的思想特征 二、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禅机、禅趣,空寂、平和境界的影 响 2、出现大量的诗僧 3、对变文、俗讲等文学体裁的影响
3
三、大批中下层士人进入文坛 1、开拓了文学的视野,扩大了文学的 表现范围。 2、其积极进取精神带来了文学 (特 别是诗歌)的昂扬情调 四、史学和各艺术门类的繁荣对文学 的影响
4
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 贬谪与唐代文学
一、漫游之风对文学和影响 1、山水游赏 2、边塞漫游 3、漫游通都大邑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1
概 说
隋是短暂的朝代,虽然在文学上没有大 的建树,但为南北文风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是空前强盛的朝代,文学上取得了灿 烂辉煌的成就。
2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政策与唐代文学 的繁荣
一、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 1、华夷如一的思想 2、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士人拥有宽阔的人生道路 1、科举为普通士人提供了通过考试入 仕的机会 2、科举之外,尚有其他多种入仕途径 3、士人普遍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三)思想的兼容、文化的交流带来开放的
文学环境和多彩纷呈的文学面貌。
1、思想领域儒释道并存。
唐代政治環境較為寬松,最高統治者對 士人的殺戮較少。如白居易長恨歌如在其它 朝代,就很難寫作。唐代思想界很活跃,儒、 释、道三家并立,许多著名的诗文家如王维、 李白、柳宗元等都是各家思想并存。
儒释道对文学的影响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
有王德祖,当隋文帝时,家有林檎qí n树,生 瘿yǐng大如斗,经三年朽烂。德祖见之,乃 剖其皮,遂见一小孩抱胎而出。德祖收养之。 至七岁,能语,曰:“谁人育我?复何姓 名?”德祖以实语之。因名曰林木梵天,后 改曰梵志。曰王家育我,可姓王也。梵志乃 作诗示人,甚有义旨。
《全唐诗话》卷六载,举子杜羔屡试未中,
其妻寄诗曰:“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 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 来。”杜羔考中以后,其妻又寄诗曰:“长 安此去无多地,郁郁葱葱佳气福。良人得意 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这是举子落第 后的夫妻相谑。
唐代士人对从政的执着追求,使唐诗蕴含着
《唐诗纪事》记陈子昂破琴扬名:子昂入京不为人 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 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mí n市之。”众惊问,答 曰:“余善此乐。”众曰:“可得闻乎?”曰: “明日可集宣扬里。”如期谐往,则酒肴毕具。置 胡琴于前,食毕,摔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 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 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 者。一日之内,名满京城。
诗歌在当时已经不是少数文人的专利品,
《全唐诗》里边的作者,身份之复杂是惊人 的。《全唐诗》有一个统计,它里边有:皇 帝,士大夫,贫民,农夫,渔夫,打柴的樵 夫,木工,军人,和尚,尼姑,道士,隐士, 还有小孩,妇女,皇后,妃子,公主,民女, 歌妓。身份多到完全难以想象的地步,就是 几乎全民。
1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1隋唐五代文学绪论隋唐五代文学绪论(公元581—960年)公元581年,北周丞相杨坚受禅登基,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中国,结束了二百七十余年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
但隋朝只维持了三十七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达到顶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元气大伤,迅速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907年,唐朝灭亡,形成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大分裂的历史时期。
直到960年北宋建立。
隋朝只维持了三十七年,文学成就不高。
五代纷乱,文学除词以外无多大成就。
因此,隋唐五代文学重点在唐文学。
从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看,如果说古希腊艺术代表奴隶社会艺术高峰,十九世纪西欧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资本主义社会文学的高峰,那么唐文学,就代表了封建社会文学的高峰。
唐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一、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开放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是最深远,最直接的。
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1.唐朝国力的强盛,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唐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
初唐到盛唐一段时期,唐朝先后打败了东西突厥,势力范围在开元天宝间达到顶峰。
曾沿边设立六个都护府(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北庭、单于),势力范围,北到蒙古,东到朝鲜半岛,西到中亚,南到印度支那,幅员辽阔,也是当时世界上国力最强盛的政权。
//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得到发展,至天宝中上升达于顶点。
均田制,即按丁分田,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实行租庸调法,即受田男丁每年应缴纳一定分额之租(谷物)、调(布帛丝麻)和服一定时期的徭役(庸)。
这些措施一方面限制了大地主兼并土地,另一方面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唐人郑綮(唐昭宗时宰相)《开天传信记》(搜集社会传说、故事以及神异传闻32条,所记玄宗在藩邸生活、出巡上党、东封泰山以及喜好乐舞等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云: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一、解释:1、华夷如一2、士人3、漫游4、入幕5、读书山林6、贬谪7、文以明道8、传奇9、词10、《全唐诗》二、填空1、唐代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唐代的思想领域,是并存,三者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的全面发展和作者众多上。
4、以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5、唐散文的发展,主要出于动机。
6、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7、词的出现,主要因为的需要。
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填词,都为了。
三、简答1、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怎样2、唐代文化的繁荣对文学有什么影响?3、佛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4、道家、道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5、唐代文学繁荣的自身原因是什么?6、唐代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经过了哪几个阶段?7、词的出现与兴起有哪些原因?四、论述:论述唐诗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一、背诵默写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野望》、《从军行》(杨炯)、《度大庾岭》、《渡汉江》、《感遇》其三十五、《登幽州台歌》。
二、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2、上官体3、初唐四杰4、文章四友5、沈宋6、王绩三、填空1、隋代的建立,结束了年南北分裂的局面。
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的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的写诗倾向,转向了。
3、“文章四友”和“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年的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定型的标志。
四、简答1、卢思道的《从军行》如何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2、贞观诗坛对南北文学的认识是什么?3、初唐四杰对文风的自觉追求是什么?4、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有何得失?五、论述1、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是什么?2、试述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一、背诵篇目:《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钓鱼湾》、《题破山寺后禅院》、《江上琴兴》、《鹿柴》、《竹里馆》、《辛夷坞》、《凉州词二首》其一、《出塞二首》其一、《从军行七首》其一、其二、其四、其五、《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采莲曲二首》其二、《黄鹤楼》、《长干曲四首》其一、《古从军行》、《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凉州词二首》其一。
二、解释:1、山水田园诗人2、王孟3、诗家夫子4、崔颢5、王翰6、李颀7、祖咏8、高、岑9、边塞诗三、填空1、王维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的静逸明秀诗境。
2、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之风的盛行有直接关系。
3、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作诗深受禅风重染,作品多带有。
4、盛唐诗人中,有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之美。
这一些诗人有、祖咏等。
5、边塞诗人高岑共同的人生经历是都曾边塞。
四、简答1、王维早年的诗有什么特点?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造了什么样的诗境?3、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张子容、常建等诗风简介。
4、王翰及其作品简介。
5、崔颢及其作品简介。
6、李颀及其作品简介。
7、祖咏及其作品简介。
8、陶翰及其作品简介。
9、王之涣及其作品简介。
五、论述1、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有什么特点?2、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有什么意义?3、禅宗思想对诗歌感情格调有什么影响?4、王昌龄及其创作评论。
5、高适及其创作评论。
6、岑参及其创作评论。
第三章李白一、背诵默写篇目:《峨眉山月歌》、《古风》其二十四、《将进酒》、《行路难》、《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独坐敬亭山》、《劳劳亭》、《陪族叔游洞庭五首》其二、其五、《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问答》、《静夜思》、《秋浦歌》其十五、《越女词》其三。
二、解释:1、乐府2、歌行3、紫云山4、大匡山5、平交王侯6、一匡天下三、填空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
大约在李白五岁时,随家迁居蜀之。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东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2、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的儒家思想。
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
3、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
4、唐文宗曾下诏:“以(李),裴旻剑舞,张旭草书称为三绝”。
5、明人胡应麟说:“太白,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四、简答1、李白生平简述。
2、李白的思想,人格有哪些特点?3、简述李白对古题乐府的创新及其个性特点。
4、简述李白乐府诗的抒情方式。
5、简述李白的地位。
6、简述李白对后世的影响。
五、论述1、论述李白歌行的价值。
2、李白绝句述论。
3、李白诗歌艺术个性述论。
第四章杜甫一、背诵默写篇目:《春望》、《秋兴八首》其一、其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江村》、《春夜喜雨》、《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三、其五。
二、解释:1、《箧中集》2、安史之乱3、元结4、组诗“三吏”、“三别” 5、诗史6、夔州时期三、填空1、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人。
2、还在天宝年间,元结《箧中集》诗以悲愤写人生疾苦,。
3、杜甫,,生于巩县。
青年时期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的生活。
4、安史之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
5、杜甫诗风格多样,沉郁顿挫之外,是又一重要特点,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6、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兵败被俘,有《》二百首。
四、简答1、杜甫生平简介。
2、杜甫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3、什么是“沉郁顿挫”的风格?4、萧散自然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关系简述。
五、论述题1、试论杜甫诗高度成熟的叙事技巧2、杜甫律诗成就述论。
3、杜诗的地位与影响述论。
第五章大历诗风一、背诵篇目:《滁州西涧》、《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上》、《夜上受降城闻笛》二、解释:1、大历诗风2、“十才子”三、填空1、大历诗歌的产生,主要出于两大诗人群体,一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诗人,作品多为之作;再就是长期在江南任职的诗人,如刘长卿、韦应物、李嘉祐、戴叔伦等,作品大多描写。
就题材内容而言,他们的诗歌并没有比前人提供更多的新东西,其清雅闲谈的艺术追求,则深受盛唐诗风的影响,有一脉相存的关系。
2、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的冲和平淡,成为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往往能“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3、刘长卿的五言诗写的最好,曾自许为“”,早年爱写篇幅较大的叙事性的,但意脉似不甚连贯。
后来他用较短的五古和、写离别与山水景物,颇多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的优秀之作。
4、所谓“十才子”有钱起、卢纶、李端等十人,其中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
5、顾况、李益的诗,与大历诗风的主流情调有着不同的风貌,显示出异于同辈的艺术个性。
三、简答1、大历诗风是怎样形成的?2、为什么说韦应物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代表了大历诗风的变化?3、为什么说刘长卿诗歌的情调,典型地反映了大历士人的孤独冷漠心态?4、“十才子”和韦应物、刘长卿等诗人,在诗歌创作技巧上有些什么探索?四、论述简述顾况、李益诗歌风格特色。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一、背诵篇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山石》、《左迁至兰关示姪孙湘》、《游子吟》、《秋怀》其二、《南园》、《雁门太守行》、《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竹枝二首》其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江雪》。
二、解释:1、韩孟诗派2、不平则鸣3、笔补造化4、郊寒岛瘦5、孟诗韩笔三、填空1、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此外还有、、等人。
这个诗派的主要风格是。
2、与为诗皆以苦呤著称。
《寒地百姓吟》是的作品,“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的佳句。
3、既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又是善于摹仿民间俚歌俗调作诗的诗人。
他的《竹枝词》等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歌,都是诗人在之间生活时写成的。
4、“旧时王谢堂前燕,”出自《》诗;“沉舟侧畔千帆过,”出自《》诗。
它们都是刘禹锡的脍炙人口的佳句。
5、《江雪》和《渔翁》都是著名的诗。
6、韩孟诗派里的重要诗人是从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的一个代表者。
其诗歌的中心内容是。
其独特的诗风是。
四、问答1、韩孟诗派是怎样形成的?2、韩孟诗派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五、论述1、比较论述韩愈、孟郊、李贺的诗风。
2、比较论述刘禹锡、柳宗元的诗风。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一、背诵篇目:《离思五首》之四、《悯农二首》、《观刈麦》、《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大林寺桃花》。
二、解释:1、新乐府2、元白、3、元白诗派4、张王乐府5、元和体三、填空1、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的新思潮,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诗和汉魏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后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的创作。
2、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的影响,但他们的“新题乐府”却直接缘于的启迪。
写《新题乐府》二十篇,元稹和之,白居易又在他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名曰“”,并在序里明确提出其诗歌创作主张,于是形成了一个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创作新高潮。
3、白居易的一生以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是“”时期,后期是“”时期。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主张是在《》一文中提出来的。
5、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和四类。
他的《琵琶行》是属于一类,《卖炭翁》是属于一类,《大林寺桃花》是属于一类。
四、问答1、元白等诗人是怎样把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的?2、比较张王乐府。
3、比较元白乐府。
4、白居易闲适诗有什么样的特色?五、论述1、简述白居易的诗歌革新理论。
2、简述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3、简述《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4、结合作品谈白居易诗的主要成就。
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一、解释:1、古文2、韩柳二、填空1、唐代散文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而,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2、在韩柳以前,初唐的,盛唐的,中唐的等人,均曾努力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韩柳的古文革新活动准备了条件。
3、中唐士人中兴的愿望促成了的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体文风的改革得到了发展。
换言之,是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
4、韩愈的杂文《》以千里马比喻贤才,寄寓了作者心中的不平。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是所作的《》一文中的句子。
6、晚唐讽刺小品继承柳宗元的传统,在晚唐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产生的,其主要作家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