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汇编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1. 隋代的代表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
2宫廷文人:魏征,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
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
3.“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其中以杜审言的成就最高,杜审言最善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
4.。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于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
代表作品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从军行》,《在狱咏蝉》,《代李敬业讨武氏檄》。
初唐四杰总体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一、自觉的批判齐梁文风。
因为四杰主张上都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
二、内容上都有较大开阔。
三、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5. 陈子昂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他在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特色:“风骨”与“兴寄”。
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
第二章盛唐诗歌1.王维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多样,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汉江临泛》、《鹿柴》、《辛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书P170-173识记篇名和重点句子)2. 孟浩然作品主要有《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与王维分辨开)3.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
4 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被称为“七绝圣手”王之涣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李欣代表作有《古意》、《古从军行》。
第四编 隋唐代五代文学(54学时)

第四编隋唐代五代文学(54学时)绪论(1课时)一、代文学的繁荣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是中国诗歌群峰中的珠穆朗玛。
唐诗以其所表现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弘气度,以及精妙绝伦的艺术风采,被后人称为“盛唐之音”、“盛唐气象”。
2、诗歌之外,散文、传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也是在唐代产生的。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1、唐朝统治者奉行开明政治,文禁松弛,广开言路,使诗人敢于放手写作。
杜甫赞许太宗朝说:“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以下引杜甫、白居易、张祜、李商隐抨击时弊的诗,最后感慨宋朝文网的严密,说:“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2、经济力量雄厚,国威大振,民气高扬,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裕的精神食粮。
胸怀开阔,气度恢弘,精神昂扬。
3、统治者实行文化兼容政策:其一,去华夷之防,吸收外来文化。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其二,允许儒、释、道并行发展,诗歌得以表现各种思想情绪。
4、科举考试重文采,试诗赋。
调动了士子研究诗歌艺术的积极性。
5、皇帝身体力行,使有唐一代诗歌创作蔚然成风。
明代胡应麟说:“唐诗人上自天子,下逮庶人,百司庶府,三教九流,靡所不预。
”(《诗薮》)6、诗在唐代有多方面的社会功用。
三、唐诗的发展轨迹1、初唐:准备期;2、盛唐:繁荣期;3、中唐:巨变期;4、晚唐:退潮期。
章节名称:第一章初唐诗坛授课时数:6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初唐诗坛创作情况教学重点和难点:五律的定型;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创作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章初唐诗坛一、初唐诗人在六个方面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1、确定了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文学发展方向。
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隋唐五代文学参考书目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参考书目《隋书》魏征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旧唐书》刘昫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新唐书》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旧五代史》薛居正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新五代史》欧阳修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全唐文》董诰、阮元、徐松编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全唐文补编》吴钢主编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版《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全唐诗重出误收考》佟培基撰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唐诗纪事》计有功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唐代文学概论》朱炳煦著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版《唐代文学》胡朴安、胡怀琛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唐代文学史》陈子展著重庆作家书屋1944年版《隋唐五代文学史》周祖譔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58年8月版《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程各帆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唐诗学引论》陈伯海著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10月版《唐代幕府与文学》戴伟华著现代出版社1990年2月版《隋唐五代文学史》上册罗宗强、郝世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邓小军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9月版《隋唐五代文学史》中册罗宗强、郝世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唐诗史》许总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版《唐代文学史》上册乔象锺、陈铁民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唐代文学史》下册吴庚舜、董乃斌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程蔷、董乃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唐诗与科举》陈飞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版《唐诗与佛教》毛水清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版《唐诗与道教》黄世中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版《唐诗与音乐》朱易安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版《唐诗与绘画》陶文鹏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版《唐诗与舞蹈》张明非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版《唐诗与庄园文化》林继中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版《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孙昌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禅思与诗情》孙昌武著中华书局1997年版《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戴伟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唐诗通论》刘开扬著巴蜀书社1998年10月版《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海出版社1998年12月版《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9年8月版《唐代诗学》乔惟德、尚永亮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陶敏、李一飞著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版《隋书》魏征等撰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唐诗杂论》闻一多著三联书店1956年版《初唐诗》(美)斯蒂芬·欧文著贾晋华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走向盛唐》尚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杜晓勤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8月版《骆临海集笺注》(清)陈熙晋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再版)《陈子昂集》徐鹏点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卢照邻集杨炯集》徐敏霞整理中华书局1980年版《王勃诗解》聂文郁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王绩诗注》王国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月版《张说年谱》陈祖言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曲江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陈子昂评传》韩理洲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韩理洲会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版《骆宾王评传》北京出版社1987年11月版《陈子昂研究》韩理洲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陈子昂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卢照邻集编笺注》任国绪笺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沈佺期诗集校注》连波、查洪德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王绩集编年校注》康金声、夏连保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版《骆宾王研究论文集》杨柳、骆祥发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初唐四杰年谱》张志烈著巴蜀书社1993年4月版《初唐四杰研究》骆祥发著东方出版社1993年9月版《卢照邻集笺注》祝尚书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王子安集注》刘汝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月版《卢照邻集校注》李云逸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版《走向盛唐》尚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杜晓勤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8月版《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葛晓音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王维与孟浩然》杨荫深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王维和孟浩然》王从仁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版《孟浩然诗选》陈贻焮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月版《孟浩然诗集校注》李景白校注巴蜀书社1988年4月版《孟浩然集校注》徐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孟浩然集注》赵桂藩注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版《孟浩然年谱》刘文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王维诗》傅东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王摩诘》(日)梅泽和轩著傅抱石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王维诗选》陈贻焮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王维》何乐之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王右丞集笺注》(清)赵殿成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王维年谱》张清华著学林出版社1988年9月版《王维新论》陈铁民著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9月版《诗佛王摩诘传》张清华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王维研究》第一辑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王维研究》第二辑三秦出版社1996年8月版《王维集校注》陈铁民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8月版《唐代的战争文学》胡云翼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9月版《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版《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版《高适集校注》孙钦善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高适传论》左云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5月版《高适研究》佘正松巴蜀书社1992年8月版《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宗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版《岑参评传》廖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11月版《王昌龄诗注》李云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9月版《王昌龄诗集》黄明编校百花洲出版社1993年8月版《李太白年谱》黄锡珪著作家出版社1958年2月版(1906年撰)《李白诗选》高铁郎选注上海新华书局1928年版《李杜研究》汪静之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5月版《李白研究》李守章著上海新宇宙书店1930年版《李白诗》傅东华选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4月版《李白诗选》胡云翼选注上海亚细亚书局1932年版《白活注解李白诗选》余研因译注民智书局1934年版《李太白传》汪炳焜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1月版《音注李太白诗》中华书局1936年版《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长之著香港商务印书馆1940年8月版《李白研究》戚维翰著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5月版《李白诗选》舒芜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8月版《李白》王瑶著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9月版《诗人李白》林庚著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11月版《李白诗选》苏仲翔选注上海春明出版社1955年12月版《李白诗论及其他》肖文苑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李白诗文系年》詹锳著作家出版社1958年6月版《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8月版《李白研究》王运熙等著作家出版社1962年6月版《李白与杜甫》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11月版《李白》王运熙、李宝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版《李白在安徽》常秀峰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李杜论略》罗宗强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2月版《增订李太白年谱》王伯祥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李白纵横探》安旗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李白》乔象钟著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李白丛考》郁贤皓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版《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日)松浦友久著张守惠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李白年谱》安旗、薛天纬著齐鲁书社1983年版《李白诗新笺》安旗笺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李白和他的诗歌》胥树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李诗咀华——李白诗名篇赏析》安旗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版《李白在安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李白论》乔象钟著齐鲁书社1986年4月版《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10月版《李白研究论丛》第一辑巴蜀书社1987年3月版《李白新论》刘忆萱、管士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李白诗歌赏析集》裴斐主编巴蜀书社1988年2月版《李白丛刊》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李白丛刊》第2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李白诗选注》刘开扬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李白文选》牛宝彤选注学苑出版社1989年6月版《李白选集》郁贤皓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安旗主编巴蜀书社1990年4月版《李白研究论丛》第二辑巴蜀书社1990年12月版《李白在山东论丛》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2月版《李白诗选译》詹锳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版《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版《李白与唐代文化》葛景春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版《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裴斐、刘善良编中华书局1994年7月版《李白大辞典》郁贤皓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版《全唐诗索引·李白卷》栾贵明编现代出版社1995年版《谢眺与李白研究》茆家培、李子龙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2月版《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日)松浦友久著刘维治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李白思想研究》杨海波著学林出版社1997年3月版《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大历诗人研究》蒋寅著中华书局1995年8月版《卢纶诗集校注》刘初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李益诗注》范之麟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李益集注》王亦军、裴豫敏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李益诗歌集评》郝润华辑校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戴叔伦诗集校注》蒋寅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上下)储仲君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7月版《刘长卿集编年校注》杨世明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元次山年谱》孙望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元次山集》孙望校中华书局1960年3月版《元结评传》孙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版《元结诗解》聂文郁注解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顾况诗集》赵昌平校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顾况诗注》王启兴、张虹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张王乐府》徐澄宇选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8月版《张籍诗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张籍研究》纪作亮著黄山书社1986年版《王建诗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全唐诗索引·王建卷》栾贵明编现代出版社1995年版《李绅诗注》王旋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初版于1950年)《元白诗选》苏仲翔选注上海春明出版社1956年版《元稹年谱》卞孝萱著齐鲁书社1980年6月版《元稹集》冀勤校点中华书局限1982年8月版《元稹传》王拾遗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元稹论稿》王拾遗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版《白居易评传》郭虚中著成都正中书局1936年10月版《人民诗人白居易》王进珊著上海四联出版社1954年版《白居易传论》苏仲翔著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4月版《白居易传》万曼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版《白居易》王拾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版《白居易评传》褚斌杰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白居易诗评述汇编》陈友琴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10月版《白居易诗选译》霍松林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年7月版《白居易》陈友琴著中华书局1961年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陈友琴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白居易》陈友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版《白居易集》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白居易选集》王汝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白居易生活系年》王拾遗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大诗人白居易》陈翔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月版《白居易年谱》朱金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白居易集笺校》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版《白居易家谱》顾学颉编注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年版《白居易传》王拾遗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版《白居易诗选》梁鉴江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白居易资料汇编》陈友琴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白居易集导读》朱金城、朱易安撰巴蜀书社1988年5月版《白居易诗歌赏析集》褚斌杰主编巴蜀书社1990年4月版《白居易》陈敏之、羊达之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白居易评传》褚斌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白居易集综论》谢思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韩诗臆说》程学恂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11月版《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仲联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1月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再版)《韩愈诗选》陈迩冬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韩愈诗选》止水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韩愈诗选注》汤贵仁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全唐诗索引·韩愈卷》陈抗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孟东野诗集》华忱之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孟郊诗集校注》华忱之、喻学才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贾岛诗注》陈延杰注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长江集新校》李嘉言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姚合诗集校考》刘衍校考岳麓书社1997年版《刘禹锡年谱》卞孝萱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刘禹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版《刘禹锡传论》吴汝煜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刘禹锡丛考》卞孝萱著巴蜀书社1988年7月版《刘禹锡诗文系年》高志忠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版《刘禹锡诗文选注》吴钢、张天池选注三秦出版社1988年9月版《刘禹锡选集》吴汝煜选注齐鲁书社1989年11月版《刘禹锡集笺证》瞿蜕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刘禹锡集》卞孝萱校订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刘禹锡诗论》萧瑞锋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版《刘禹锡评传》卞孝萱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蒋维崧等笺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柳宗元诗笺释》王国安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李长吉评传》王礼锡著神州国光社1930年版《李贺诗集》叶葱奇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月版《李贺诗歌集注》(清)王琦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10月版《李贺》刘瑞莲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李贺传论》傅经顺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李贺研究资料》陈治国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3月版《李贺诗传》刘衍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李贺诗索引》唐文编齐鲁书社1984年版《李贺》吴企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李贺研究论集》杨其群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版《李贺诗校笺证异》刘衍著湖南出版社1990年9月版《李贺诗集译注》徐传武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李贺资料汇编》吴企明编中华书局1994年10月版《全唐诗索引·李贺卷》栾贵明编现代出版社1995年版《李德裕年谱》傅璇琮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浪漫二诗人》张蓬舟编上海南京书店1933年版《薛涛诗笺》张蓬舟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唐代女诗人三种》陈文华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唐宋八大家古文》沈德潜选宋晶如注世界书局1937年版(中国书店1987年再版)《韩愈及其古文运动》龚书炽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年9月版《唐宋古文运动》龚书炽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1月版《唐宋古文运动》钱冬父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5月版《韩柳欧苏古文论》陈幼石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5月版《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孙昌武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4月版《唐代古文运动论稿》刘国盈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唐宋八大家》吴小林著黄山书社1984年7月版《唐宋八大家散文技法》朱世英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唐宋散文》葛晓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吕晴飞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版《唐宋八大家汇评》吴小林编齐鲁书社1991年7月版《唐宋古文研究》李道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郑子瑜著台湾书林出版社1995年6月版《唐宋八大家全集》余冠英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2月版《韩柳文研究法》林纾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注释评点韩昌黎文集十卷诗集四卷》蒋抱玄评注民国上海会文堂书局铅印本《韩愈昌黎文评注读本》王懋注上海大东书局1924年版《韩愈文》庄适和、臧励和选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韩愈文读》钱基博选析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韩愈志》钱基博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韩愈研究》黄天明著开明书店1939年版《韩柳宗元文学评价》黄云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再版)《韩愈文选》童第德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韩愈资料汇编》吴文治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韩愈诗文译释》邹进先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韩愈述评》陈克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7月版《韩集校诠》童第德校诠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版《韩愈散文选注》殷孟伦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韩愈研究资料汇编》汕头大学中文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版《韩愈散文艺术论》孙昌武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版《韩愈诗文选译》黄永年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韩愈诗文评注》张清华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韩愈文集导读》钱伯城撰巴蜀书社1993年版《韩愈选集》孙昌武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韩愈传》陈新璋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韩愈全集校注》屈守元、常思春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韩愈散文选集》顾易生选注三联书店1997年版《柳宗元文》胡怀琛选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柳宗元评传》吴文治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柳宗元资料汇编》吴文治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柳文指要》章士钊著中华书局1971年版《唐代杰出法家柳宗元》柳州拖拉机厂工人理论小组、柳州市博物馆写作小组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柳宗元》山西大学历史系《柳宗元》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柳宗元》顾易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柳宗元集》中华书局《柳宗元集》校点组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柳宗元诗文选注》湖南省柳宗元诗文选注组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柳宗元诗文选》贝远辰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柳宗元传论》孙昌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柳宗元哲学著作注释》范阳选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柳宗元诗文选注》胡士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柳宗元新传》刘光裕、杨慧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柳宗元散文艺术》吴文治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柳宗元诗文赏析集》金涛主编巴蜀书社1989年版《柳宗元诗文选译》王松龄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版《国际柳宗元研究撷英》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太平广记》汪绍楹校点中华书局1961年9月版《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唐宋传奇集》(《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小说旧闻钞》(《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唐人小说研究》刘开荣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11月版《唐宋传奇作者暨其时代》张长弓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51年2月版《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樊川诗集注》(清)冯集梧集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杜牧诗选》缪钺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7月版《杜牧传》缪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12月版《杜牧年谱》缪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9月版《晚唐诗人杜牧》曹中孚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杜牧评传》王西平、张田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杜牧论稿》吴在庆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杜牧研究丛稿》胡可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杜牧诗美探索》王西平、高云光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李义山诗》上海神州国光社1909年石印本《玉溪生诗意》屈复著上海会文堂1917年石印本《李义山恋爱事迹考》苏雪林著北新书局1928年版《李商隐诗选》刘学锴、余恕诚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李商隐》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李商隐评传》杨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李商隐研究》吴调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2月版《李商隐诗选注》陈伯海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李商隐诗传》钟铭钧著中州书画社1982年7月版《选玉溪生诗补说》(清)姜炳璋选释郝世峰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1月版《李商隐传》董乃斌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李商隐诗集疏注》叶葱奇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版《李商隐诗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版《玉溪生选醇》王汝弼、聂石樵选注齐鲁书社1987年1月版《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李商隐的心灵世界》董乃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温庭筠诗选》吴循生选注上海商务印馆1930年版《温飞卿诗集笺注》(清)曾益等笺注王国安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温庭筠诗词选》刘斯翰选注香港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版《韦庄集》向迪琮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3月版《韦庄集校注》李谊校注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月版《皮日休诗文选注》申宝昆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罗隐集》雍文华整理中华书局1983年版《罗隐诗选》蒋祖怡选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许浑研究》李立朴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李群玉诗集》羊春秋辑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郑谷诗集笺注》严寿炩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郑谷诗集编年校注》傅义校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曹邺诗注》梁超然、毛水清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唐代诗人鱼玄机诗编年译注》彭志宪等撰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赵嘏诗注》谭优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花蕊宫词笺注》徐式文笺注巴蜀书社1992年7月版《教坊记笺订》(唐)崔令钦撰任二北笺订中华书局1962年版《燕乐探微》邱琼荪著云南大学出版社1946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再版)《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施议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7月版《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王昆吾著中华书局1996年11月版《敦煌曲子辞集》王重民辑校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敦煌曲初探》任二北著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11月版。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相信大家一定很清楚唐宋文学的重要性,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最为辉煌的时期,唐宋文学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盛况。
因为内容很多,隋唐文学分两期划重点。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坛:隋代文学不太重要,略读即可,南北合流的背景需要了解。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创作理念需要重点了解,沈宋考过名词解释,需要背诵记忆。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大家初高中应该都背过,了解即可。
第二章盛唐诗人群体:非常重要。
特别需要注意山水田园派和边塞诗派的内容,全篇记忆背诵。
注意区别高适和岑参。
如果了解王维孟浩然的创作风格,那么常建、储光羲这些作家的风格也就很容易记住。
第三章李白:重要性不解释。
总结一下往年考题就知道李白有多重要,一定!全篇都要烂熟于心!
第四章杜甫:重要性不解释,和李白旗鼓相当。
全篇必须熟记。
特别要注意沉郁顿挫的理解。
第五章大历诗风: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士人心态和风格的变化。
记住大历十才子都有谁。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士人:非常重要。
韩孟诗派是除了李杜之外另一大考点,尤其韩愈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包括
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必须熟记,名词简答论述都有可能出的。
李贺、刘禹锡、柳宗元也非常重要,他们的创作风格都很有个性,不难记忆。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4、唐代文化繁荣,史学、书法、绘画、雕 塑、音乐、舞蹈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绘画和雕塑: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画,王维 的山水画。 大量的题画诗出现,及以画法入诗。山水诗与 山水画相互影响、画论诗论交融渗透。苏轼: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
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 。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孟浩然:“山水寻吴越,风尘厌两京”。 冯至《杜甫传》:“他们离开狭窄的家乡,看见异乡的 山水与新奇的事物,遇到些幸福或不幸的遭遇,自己也会 感到一种解放,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 活。”
韵,首句可入可不入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形式
仄仄平平仄 出 平平仄仄平 对 平平平仄仄 出 仄仄仄平平 对 仄仄平平仄 出 平平仄仄平 对 平平平仄仄 出 仄仄仄平平 对
(一)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
8、影响深远广泛
诗人队伍的构成广泛。 《诗薮》:“其 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 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唐诗在当时就以种种方式在社会上广为流 传。“旗亭画壁” 白居易:“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 之以交酒茗” 据《诗薮》统计,唐人自选诗有三十多种, 今存唐人唐诗选本即有十多种,即《唐人 选唐诗十种》,中华书局1958年版。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这是唐代文学繁荣的物质基础。
经济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1)提供闲暇,以便进行娱乐或文学创作。 (2)提供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 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文人的精神风貌改变,影响到 诗歌创作的风格。 (3)市民文学开始出现。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绪 论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二章 盛唐诗歌第三章 李白第四章 杜甫第五章 中唐诗歌绪 论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文学,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一般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二百七十余年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
但隋朝只维持了不到30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
隋代文学属于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向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即帝位,建立唐朝。
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
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隋 唐 五代十国 宋581 618 907 960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诗的繁荣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一节 隋代文学隋(581——618)立国37年,诗歌成就不高。
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第二节 初唐诗坛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仪贞观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
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
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
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
他的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
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但其内容仍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即四杰来承担。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概说A.唐代文学创作繁荣的社会原因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打败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归属唐朝,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遂取代势力强大的突厥而成为东亚盟主。
贞观八年(634)大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平定高昌,高宗显庆二年(657)打败西突厥。
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馀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而达到高峰。
天可汗的实际存在,达百二十馀年之久。
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得到发展,至天宝中上升达于顶点。
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
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与文化。
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条)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这种华夷如一的思想。
整个唐代,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由于大量外族移民入住,商族往来,宗教的传播,西域各族、各国的生活习俗、文化也广泛的影响着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会、南北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以及像广州这样的海上交通重要城市。
唐代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男女较为平等。
妇女在行为上也较不受约束。
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
国力日渐强大,为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
唐人入仕,较之前代有更多途径。
开科取士,唐沿隋旧,而更加发展成熟。
唐代开科,分常选与制举。
常选有秀才、明经等12科,其中明经又分为七;制举的确切数目已难了解,但据唐宋人的记载,当有八九十种之多。
科举之外,尚有多种入仕途径,如入地方节镇幕府等。
入仕的多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塞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第四篇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

第四篇隋唐五代文学一一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绪言一、隋唐五代文学发展概况1.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并于589年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
2 .唐代统治者对不同的思想文化采取兼收并容的比较开明的态度,文禁较松,文人思想解放,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宽松的氛围。
3 .唐代作者群远远超出魏晋时期以贵族文人为主的小圈子,文人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对社会、对人民的生活有比前代远为广泛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 .诗歌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这一时期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的数量超过了先秦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
5 .唐诗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初唐时期。
代表诗人是“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盛唐时期。
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一批才华横溢而又风格各异的大诗人,代表了唐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中唐时期。
以白居易、元稹、韩愈、孟郊、李贺等为代表的不同诗歌流派。
晚唐时期。
代表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
6 .唐代散文成就也很高。
骈文在初唐仍居主导地位,王勃、骆宾王、陆贽等人的骈文已逐渐脱去六朝浮靡,文情并茂,体现出清新的风格。
7 .传奇小说在吸收过去志怪小说与史传写法的基础上逐渐趋于成熟,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文体独立。
8 .俗讲与变文,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在便于讲唱,内容为佛经,而形式则与当时的民间说话一样,带着通俗文学的性质。
9 .词也是唐代新兴的文学体裁,唐五代时通称曲子词。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章 *Wv 、-eτ∙弟八草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 座唐的诗人们李白 杜甫大历诗坛 中唐诗歌李商原与晚唐诗歌 唐代散文唐传奇与俗讲、变文唐五代词学习方法章节脉络/第一章弟—章第二章章节脉络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隋代文学贞现诗坛与“初唐四杰”杜审言与宋之间、沈侄期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一节隋代文学 一、北齐、北周旧臣1.隋统一全国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探索创造新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 文学;
一、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 1. 山水游赏和神仙道教信仰; 2. 边塞漫游。
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二、幕府生活与文学; 三、读书山林寺院的风气; 四、贬谪对于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一、唐代儒、释、道的融合; 1. 以儒为主,兼取百家; 2. 社会风俗中的三教色彩。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三)隐含内在的情意历程的描述。 1. 否定的文学,表示抛弃与官场社交生活及宫廷; 2. 回归主题; 3. 无意主题;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四)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1. 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
的色彩层次感。 2. 空灵自然的禅境; 3. 清幽的禅趣; 4. 无我之境的空、静之美。
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二、儒释道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具体作用和影响; 1. 人格的塑造; 2. 作为文学观念和审美批评的标准制约唐代文学; 3. 丰富了文学的形象与世界; 4. 拓广了文学的体裁。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地位。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及其条件; 1. 多样多彩的生活; 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 内容、形式、文体、体裁。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地位。
五、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 传奇和词。 六、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风貌、文学自身的发展、唐诗、散文、传奇、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 隋代文学;
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与文人之间的交流学习; 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 出来。 二、南北文学的合流。 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 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 荣;
2. 文治是唐朝的既定国策; (1)强调政治教化,强调以儒学为中心的道德伦理; (2)任用官员的先文后武; (3)诗化的社会风气。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 荣;
五、文化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史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和舞蹈与文学。 1. 史学的求实与文学上的求真;史家的文学论述影响文学的走向; 2. 书法中自由纵恣与盛唐气象; 3. 绘画中的色彩表现、意境和传神的技巧与唐诗; 4. 音乐和舞蹈拓展了唐诗的表现领域。
一、王维的诗; (一)生平:博学多艺、孝顺、亦官亦隐、代宗好其诗文。 (二)严谨而简朴的诗歌语言:王维诗歌个性的标志; 1. 早期诗歌中熟练的技巧;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2. 贬任济州时期:超出简朴的诗歌语言的具有深度和复杂性的 贬逐诗; 3. 出使西北边塞:富于活力的边塞诗; 4. 佛教居士的生活:浑然一体的风格,没有任何人工技巧的痕 迹。
第二节 初唐诗坛;
一、贞观诗风; 1. 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呈现宫
廷化倾向。 宫廷诗中占主导地位的有两类诗: 第一类从文体上模仿民间抒情诗—乐府。 第二类是正规应景诗,用优雅和巧妙的形式赞美朝臣的日常生活事物。
第二节 初唐诗坛;
2. 上官仪和上官体;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 基本的模式由主题、描写式的展开和反应三部分构成。 (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就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 突出。上官体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 3. 王绩。 这种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是易代之际大都会有的,并不构成初唐诗发展的 一个环节。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地位。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表现; 1. 文本的全面发展; 2. 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地位。
三、唐诗的发展轨迹;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四、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 散文的发展与诗的发展不同,它的新变,主要是出于政治功利 的动机。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
学的繁荣;
一、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 境; 二、唐朝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 1. 华夷如一的下策; 2. 开放的风气;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 荣;
三、唐代士人恢宏的胸怀和进取的精神; 1. 进取精神; 2. 创新意识; 四、唐代文学繁荣的文化环境; 1.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相容心态,创造了 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
三、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1. 杜审言及其五律; 2. 宋之问、沈佺期与律诗的定型。 (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为文章四友;杜审言使五言律的 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 后完成的,故宋、沈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一、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 陈子昂成功地开创了运用抽象观念的动人诗歌。 二、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诗中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 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 豪侠之气) 三、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他对风骨的追求, 提出的诗美理想对唐诗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代表了与复古理论相联系的:修饰的道德、政治寓意诗。
第二节 初唐诗坛;
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四杰”作诗,重视抒情一己 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 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促使他修正宫廷风格的主要动力在于,这种贵族诗歌的严格惯 例无法表现他痛苦、复杂的生活经历。
第二节 初唐诗坛;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一、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美景、感慨与离愁别绪。 二、张若虚、刘希夷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 “兴象”就是在诗人的生活体验中自然形成的情感与形象的统 一体,就是体现着诗人感物而生的现实情感的艺术形象。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