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培训综述第3期
应激颗粒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Vo
l
.61 No
.3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o
i:
10.
6043/
i
s
s
n.
0438
0479.
202110037
j.
Ma
y2022
J
ou
r
n
a
lo
fX
i
ame
nUn
i
v
e
r
s
i
t
Na
t
u
r
a
lSc
i
e
n
c
e)
y(
2022年5月
第61卷
百年生物学科专辑
F
i
1 Th
ea
s
s
emb
l
d
i
s
a
s
s
emb
l
nd
g.
y,
ya
d
e
r
a
d
a
t
i
ono
fs
t
r
e
s
sg
r
a
nu
l
e
s
g
/FTD
2.
1 应激颗粒与 ALS
ALS是一种破坏性的运动神经疾病,会导致四肢
瘫痪,甚至致命的横膈膜瘫痪[48-49].
FTD 临床表现为
进行性认知、行为和语言障碍[50].这两种神经退行性
疾病的临床表型及致病机制有颇多相似之处[51-52],共
同病理特征主要为:
RBP 异常聚集、
RNA 代谢受损、
[
]
学科生物文献汇报

学科生物文献汇报学科生物文献汇报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学科生物文献汇报一、引言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细胞、分子、基因、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生物学研究中,文献综述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的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的目的是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发现研究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启示。
三、文献综述的方法和步骤文献综述的方法和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研究领域和主题:根据研究需要,确定需要综述的领域和主题。
2. 收集文献: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文献,包括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
3. 筛选文献:根据研究主题和目的,筛选出与主题相关的文献。
4. 整理文献: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纳和总结。
5. 分析文献:对整理好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研究现状、研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6. 撰写综述:将分析结果撰写成综述文章,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
四、学科生物文献综述的重点和难点学科生物文献综述的重点和难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研究领域和主题:生物学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涉及多个学科方向,因此需要明确研究领域和主题,避免综述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
2. 收集文献:生物学领域的文献数量庞大,需要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收集,并注意文献的质量和相关性。
3. 筛选文献:需要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排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
合成生物学综述

合成生物学综述摘要:一、合成生物学的定义与背景二、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三、合成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四、合成生物学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正文:一、合成生物学的定义与背景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生物科学领域,它结合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以研究生物体的组成、设计和功能为目标。
合成生物学起源于21 世纪初,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物体的基因组结构和信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为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萌芽期(2000 年以前):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体进行改造,为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起步期(2000 年-2005 年):2000 年,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成功合成了第一个人造生物——“生命3.0”,这标志着合成生物学正式起步。
3.发展期(2005 年至今):在这个阶段,合成生物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技术和应用,如基因编辑技术、生物计算等。
三、合成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合成生物学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包括:1.生物医药:合成生物学可用于设计和生产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分子,如药物、疫苗等。
2.生物能源:通过合成生物学,可以改造生物体,使其具有生产生物燃料的能力。
3.农业:合成生物学可用于改良作物,提高抗病性和耐旱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4.环境治理:合成生物学可以帮助人类开发出能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从而治理环境污染。
四、合成生物学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合成生物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生物安全、伦理道德等问题。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合成生物学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多突破,如创建具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体、开发新型生物材料等。
总之,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科学价值。
sci一区综述类文章

sci一区综述类文章科学一区是指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
在这些学科中,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致力于解决各种问题、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并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物理学是科学一区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
它研究物质的性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涉及到微观世界的粒子物理学和宏观世界的经典物理学。
通过研究物理学,我们可以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揭示万物的本质。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提出了质能转换和时空弯曲的理论,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学科。
化学家通过实验和分析,揭示了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探索了元素周期表和化合物的结构性质。
化学应用广泛,涉及到药物研发、材料制备、环境保护等领域。
例如,药物化学家通过研究分子结构和反应机理,设计和合成新药物,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
它探索生物系统的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研究生物的进化、发育和遗传。
生物学领域有许多重大发现,如遗传学的发展揭示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推动了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生物学的应用广泛,可应用于农业、医学和环保等领域,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和保护环境。
科学一区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拓宽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而且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通过科学的研究,人类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科学一区的成果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例如,物理学的量子力学为化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生物学的分子生物学则受益于化学的分析方法。
总之,科学一区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重要领域,涵盖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
它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科学一区的研究对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了解世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最后,我们应当尊重科学的客观性和严谨性,在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
2024年生物教学培训心得

2024年生物教学培训心得总结在2024年的生物教学培训中,我深入学习和探索了现代生物教育的最新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实践和反思,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体验。
本文将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培训体会三个方面,详细总结我参加2024年生物教学培训的心得。
一、课程内容本次培训着重介绍了现代生物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课程内容包括:1. 科学探究:培训强调生物教育的科学探究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学习了如何设计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2. 跨学科融合:培训鼓励生物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和原理。
我们学习了如何与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并开展了实际的教学活动。
3. 情感价值培养: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
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关心生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创新的生物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1. 探究式学习:培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我们学习了如何设计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生物知识。
2. 创造性任务:培训鼓励学生参与创造性任务的设计和完成。
例如,我们学习了如何设计生物实验、文献综述、展示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这些任务,学生的成果令人赞叹。
3. 多媒体技术:培训介绍了一些新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和技术,例如虚拟实验、科学动画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虚拟实验的使用,发现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培训体会通过这次生物教学培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而现代生物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024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答案: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修饰、包装和运输的场所,其结构特点是扁平的囊泡状。高尔基体通过囊泡与内质网和细胞膜相连,参与蛋白质的修饰、包装和分泌过程。
5.请简要描述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溶酶体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物质分解和消化。溶酶体呈泡状,膜上有许多糖,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溶酶体能够分解细胞内的废旧物质、病原体等,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原料。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基本概念,理解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细胞器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从系统论角度看待细胞内部结构,认识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
2.请简要描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盘状,外有双层膜,内部含有类囊体和叶绿素等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为植物细胞提供能量和有机物。
3.请简要描述内质网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场所,其结构特点是膜结构复杂,分为粗糙内质网和光滑内质网。粗糙内质网表面附着有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光滑内质网则参与脂质合成和运输等过程。
技能训练:
总结归纳: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细胞器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细胞器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生物学科培训会心得体会

生物学科培训会心得体会本人参加了生物学科培训会后,深感受益匪浅。
以下将从培训内容、学习体验、对生物学科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培训内容方面,此次生物学科培训与我以往所接触的培训不同,所有的教材和演示都是针对中学生的,结合了学生的认知及思维模式与具有启发式教育的特点。
首先,主讲人课件内容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明了、新颖生动、授课思路清晰,让人快速掌握专业知识点。
其次,主讲人的授课方式与逻辑合理,案例详实,以教授方式易懂而著称,吸引了眼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热情。
在学习体验方面,这次生物学科培训给我的感受便是教育方式不一样,对于那些善于看重教育效果和方法的人,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繁重的学习负担,全面提升知识普及和视野宽度。
另外,此次培训重点突出,坚持提供好的培训素材与经典实验,不仅面向常规的中学课程内容,而且删除了冗长的、过时的,更精炼学科重要的内容,其教材质量相比较其他整合性的挑战,可说是顶尖的。
对于生物学科的认知方面,跟随着主讲人的的剖析和课件流程,我对于生物学科认知和思路的充分升级和提升,感觉有所领悟,也触动了我的心弦,带来了重新认识生物学科的重要意义。
生物学涉及的领域为数不少,其应用也极其广泛,我们所学的生物科学像个巨大的基因库,从中汲改进我们的思维模式。
因此,我深刻感到自我学习的不足,同时也希望知识不止于到此,更应不断探索。
最后,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方面,我认为生物科技行业目前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对于生物科技从业人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具有知识深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吃香。
因此,在学好生物学的基础上,要不断地拓展知识面,在提升自己的技能方面取得专业认证,在实践操作方面积累经验,不仅培养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素养,也要时刻关注行业动态,随时做好全面备战的工作。
总之,这次的生物学科培训为我开拓了眼界,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biomaterials advances综述

《生物材料技术进展综述》近年来,生物材料技术在医学、生物工程、再生医学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
生物材料不仅可以用于医疗器械、生物传感器等领域,还可以帮助再生组织、促进伤口愈合等,对人类健康和医疗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综述生物材料技术的最新进展,探讨其在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并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生物材料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生物材料技术起源于人类对材料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认识和探索。
早期的生物材料多应用于人工关节、牙科材料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材料的种类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生物材料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材料的功能性、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等方面的不断革新和突破,为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生物材料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1. 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人工关节、心脏起搏器、血管支架等。
这些生物材料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还需要具备足够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2. 生物传感器:生物材料在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生物光子晶体材料、纳米材料等。
这些生物材料可以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病原体等,为医学诊断和生物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再生医学:生物材料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如干细胞支架、生物打印等。
这些生物材料可以帮助再生组织、促进伤口愈合,为肿瘤治疗、器官再生等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三、生物材料技术的最新进展1. 生物可降解材料:随着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生物可降解材料成为了研究热点,如聚乳酸、明胶、壳聚糖等。
这些生物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还可以在体内逐渐降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生物仿生材料:生物仿生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仿生人工晶状体、仿生人工关节等。
这些生物材料模拟自然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为医疗器械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拓展了生物材料的应用领域,如生物材料表面涂层技术、表面微纳结构技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学科培训综述第3期简报名称:实施探究式教学,践行新课程理念主编:胡玉华一、耕耘絮语(培训小结)为其半年的生物学科国家级培训就要告一段落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们生物学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建构为主线进行了中学生物学教学的研讨。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三大主题:合作、探究、自主,其基石——活动设计。
活动的设计要有理论做支撑,要有行为做基础,其目的是为了建构概念。
而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其宗旨(如下图所示)。
理论支架活动设计思维行为支架建立概念(过程技能)通过各位学员的作业及网上的交流,我惊喜地发现,学员们对生物学核心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对生物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由于教学本身的复杂性,这种新的认识要转换成教学行为还需一段时间的消化整理的过程,但是毕竟我们已经向前跨了一大步。
希望学员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因为它既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要求,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热点聚焦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探究式教学的文章,该文章对我国新课程标准中理科各个学科探究式教学环节的界定进行了比较,不同学科之间可以加以借鉴,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探究式教学环节及改进缘由,值得我们思考。
探究式科学教学北京教育学院孟令红在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运用探究式科学教学方法学习科学,为了有效地贯彻和落实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理念,本文通过对具体的单元教学案例分析,阐述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特点,总结探究式科学教学实践的经验,与大家交流的同时,期望能够对有效实施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式科学教学有更深入的思考,并提高我们的科学教学质量。
在分析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单元案例之前,首先,对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环节(或要素、步骤)进行一下“界定”,以便有利于分析。
一、对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界定(一)分析课程标准层面中对科学探究的界定在我国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3~6年级)(以下称为小学科学)、科学(7~9年级)(以下称为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的五个课程标准中都提到了科学探究,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规定了如下的环节,详细参考表1。
表1 我国义务教育的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环节的界定从表1可以看出,在以上五个课程标准中对于科学探究的环节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都在6-8个环节之内,对其中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与交流”这五个环节是这五个课程标准中共同提到的。
其中多数也提到“得出结论”这个环节。
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理科)、中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理科)中都没有明确地提出科学探究的具体环节。
但是,在日本的科学教材中(例如东京书籍出版社的中学科学教科书)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大致规定为:产生疑问,发现课题;设计观察、实验计划;进行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信息;分析、总结结果;发表汇报等环节。
对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影响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了科学探究不仅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但是,没有指出探究过程的具体环节。
在美国权威的研究性学习教材《科学探索者科学探究》一书中,对科学探究提到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实验方案、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和交流等环节。
从日本和美国对科学探究的环节上来看,与我国的课程标准中的情况可以说基本是一致的。
(二)界定本文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环节基于上述的考虑及结合笔者参与的科学教学实践,把科学探究的过程梳理为以下8个环节,界定为本文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环节。
即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7、表达与交流;8、完善结论。
对于上述探究式科学教学过程的8个环节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6个环节在我国的有关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是提到过的,所以,应该是没有异议的。
至于为什么要增设“记录结果”和“完善结论”这两个环节?其理由为:对于“记录结果”环节,可以说是等同于上述提到的“收集资料或证据、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的环节,但是,又略有不同。
增设“记录结果”环节,目的是强调结果与结论的不同,不要混淆二者。
在探究式科学教学活动(观察、实验或收集信息)中,在结果和结论的环节上,首先,一定要事实求实地记录观察或搜集到的信息、证据或实验数据,避免只是片面地收集支持假设方面的信息或证据。
其次,在“记录结果”基础之上,通过“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再根据个人的经验、经历及认知结构等,得出符合个人所能理解的结论。
结果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可以再现的。
结果可能是支持假设的,也可能是否定假设的。
结果直接影响结论的得出。
而结论是带有“主观”意识的(与个人的经验、经历、认知结构有关系的)、抽象的。
结论是在整理、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得出的。
笔者在参与科学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情况是学生记录的结果是正确的,结论是不完整的或不正确的。
还有很多情况是学生把结果当做成结论,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别,有时甚至教师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笔者认为“整理信息、分析数据”是为了从“记录结果”中得出结论,应该属于“得出结论”这个环节,也就是“记录结果”环节,与“收集资料或证据、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环节的略有不同之处。
这也就是增加“记录结果”环节的理由。
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结果和结论是不同的,是需要区分清楚的。
因此,有必要单独另设“记录结果”这个环节。
它是探究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对于“完善结论”环节,“完善结论”就是对“得出结论”的评价、反思和修改,并且需要通过“表达与交流”的方式来进行。
在“表达与交流”中,表达自己总结的结论的同时,还能够了解到他人总结的结论,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对照,其结果可能是坚定了自己总结的结论,也可能是借鉴了他人的结论,修改了自己总结的结论或是改变了自己总结的结论等。
增设“完善结论”环节的目的就是通过“交流与表达”来检验、评价、反思自己得出的结论,同时,使“表达与交流”更有意义,也使探究活动有一个“完整”的结局。
在表1中我国的五个课程标准中都涉及到了“结论”、“表达与交流”环节,并以“表达与交流”为探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
与日本和美国的科学教科书中提到的相同。
在中国的中学科学、物理和化学三个课程标准中虽然分别提到了“检验与评价”、“评估”和“反思与评价”环节,但是,都是设臵在“表达与交流”环节之前。
与“完善结论”略有不同。
笔者认为设臵在“表达与交流”之后,才能使交流更具有目的性,使评价、反思更具有针对性。
这样才能使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使学生能够经历、体验到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过程。
以上8个环节是本文对探究式科学教学的一种“界定”。
下面,将按照上述“界定”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的8个环节对具体的单元教学案例进行具体、详细分析。
二、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单元案例分析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单元案例将以日本小学科学四年级“电池的作用”单元为例。
(一)单元教学案例介绍“电池的作用”单元是日本小学科学四年级的一个教学单元。
这个单元共分为五个部分、设臵了八个活动、课时安排为15课时。
详细参考表2。
表2 日本小学科学“电池的作用”单元教学设计注:表2是参考角屋重树主编《新指导要领下的科学课展开与评价》p91-92制作。
“电池的作用”单元教学目标:用电池和光电池连接小灯泡和小电动机,调查小灯泡的亮度和小电动机的转向、转动快慢的不同与电池和光电池的作用之间的关系,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产生兴趣,并进行追究、制作活动,通过开展这样活动,对电池的作用形成科学的看法和观点。
(二)单元教学案例分析本文分析的案例是以“电池的作用”单元的第三部分(电池的节数和连接方式与小灯泡的亮度关系和小电动机转动快慢的关系)中的活动3(电池的节数和连接方式与小灯泡的亮度之间的关系),即单元15节课中的第5节课(使用两节电池连接一个小灯泡与使用一节电池连接一个小灯泡相比,哪种情况下的小灯泡更亮一些?)为例。
从案例的课时目标、课堂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评价三方面进行分析。
课时目标:能够使用2节电池进行串联和并联的连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课堂教学过程:即探究式科学教学过程的8个环节。
1、提出问题教师让学生做用一节电池连接一个小灯泡,使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学生做完实验,小灯泡都亮了。
这个实验曾经在三年级做过,所以,学生很容易成功。
这个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回忆起与本课紧密相关的过去学过的内容,又很容易地进入本课的教学情景当中。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想什么办法能够使这个小灯泡更亮一些?这个问题是教师在创设的真实的教学情景下提出来的,所以,问题提得真实,可进行验证。
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思考、解决问题。
2、作出假设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再增加一节电池,使用两节电池连接小灯泡。
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做出假设,即使用两节电池连接一个小灯泡比使用一节电池连接时,小灯泡会更亮一些。
3、制定计划首先,确定两节电池的连接方法有几种,并要求画出相应的电路图,然后,记录小灯泡与使用一节电池时相比的亮度情况。
尽管设计的电路连接方法的多少不同,但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自己制定出计划。
4、实施计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实验,基本上不需要教师太多的具体指导。
5、记录结果实验结果大致有三种情况,使用两节电池连接比使用一节电池连接,第一种情况是小灯泡更亮一些(两节电池串联连接);第二种情况是小灯泡亮度不变(两节电池并联连接);第三种情况是小灯泡不亮了(两节电池正极与正极连接或负极与负极连接)。
在这个环节中,并不是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连接出这三种情况来。
有的学生可能只有连接其中的一种或两种。
6、得出结论根据由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有:a使用两节电池连接的小灯泡不一定比使用一节电池连接时更亮一些;b使用两节电池连接的小灯泡不比使用一节电池连接时亮;c使用两节电池连接的小灯泡与使用一节电池连接时,小灯泡一样亮;d使用两节电池连接的小灯泡时,小灯泡不亮了。
e只有串联连接的两节电池与小灯泡连接时,才能够使小灯泡比使用一节电池时更亮。
等等。
总之,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够完全说明假设是正确的。
在这个环节中,有的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e,有的学生只能得出类似a、或b、或c、或d 这样的结论。
7、表达与交流教师让学生把他们的所有连接方法都画在黑板上,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这时,教师帮助学生对所有的连接方法进行分类,最终只有三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参考5、“记录结果”环节的三种情况)。
通过大家的交流之后,教师让学生们再一次整理自己的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