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为 学》-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为学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背影》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背影》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父亲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对父亲有什么样的感情?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背影》,理解课文内容。
2.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
3. 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段关于父亲的文章。
2. 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问:你们学会了哪些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给父亲写一封信,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 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分析其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父亲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自主学习环节,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课堂讲解环节,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段关于父亲的文章。
在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一作文教学教案设计

初一作文教学教案设计【篇一:初中作文课教学设计】初中作文课教学设计——如何使作文具体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片段训练,学生能对一件事情做到具体叙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练习,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激发学习文学热情,陶冶学生心情。
教学重点:片段练习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掌握如何使作文具体化的技巧方法教学设想:演示实验—练习—分析—片段练习—方法总结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堂导入: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写作文,感到最难的也是写作文,胶尽脑汁而无处下笔,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
不由的发出感叹:“作文难啊,难于上晴天”。
其实作文难写吗?答案是肯定的!真那么难写吗?亦不然!因为在祖国的语言文字里,有黄河的不羁和刚强,有长江的奔放和潇洒,有泰山的威武,有草原的粗犷,有彩陶的古朴典雅,有花椒的芳香四溢。
有先秦的繁星明月: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庄子的逍遥游,是孔子的颠沛流利,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三百》,是魂兮归来的《楚词》,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人类的文明。
有了这些,我们写作文怎么会难写呢?何愁写不好呢?这就要我们平时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写好读书笔记。
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作文中的一个难题:如何使作文具体化?二、活动一:(一)、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枚硬币,硬币从手中滑落,掉到讲桌上后又掉到地上。
1、要求:(1)、每一个同学仔细观察这种现象,然后用一句话描写这种现象。
(2)、同学之间交流、分享。
地上。
(2)、有一枚硬币从老师胖乎乎的手中滑落,掉到了讲桌上,然后又像一个小精灵叮叮当当的掉到了地上,在地上画了一个优美的圆弧后平静地躺在哪儿。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任务学习单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任务学习单一. 教材分析《咏雪》是世说新语二则中的一篇,主要描述了东晋时期王献之与羊昙两人咏雪的故事。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人对雪的不同感受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人风气。
本篇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初一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尚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有趣的故事具有较强的兴趣,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雪》全文。
2.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能够翻译文中的句子。
3.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4.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翻译。
3.对文章意境的欣赏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PPT,展示《咏雪》的全文和重点字词。
2.准备翻译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句子。
3.准备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图片或视频,用于拓展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雪有什么印象?然后简要介绍《咏雪》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PPT,展示《咏雪》的全文,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
然后,教师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为学》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为学》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清论证思路,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
教学难点理清论证思路,理解理论论证与实事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抽查背诵2.字词句的翻译(小黑板出示)3.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简介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其中,论点是议论文灵魂。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则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以证明或补充中心论点。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
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2.论证方式分:立论、驳论3.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具体分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4.议论文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结合议论文知识分析课文本文是很典范的议论文,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讲议论文知识,小组内学习讨论:文章的论点、论据和结构,看哪组同学能将这些问题快速解决(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
)师生共同明确:(师生对话。
15分钟)1.论点是“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教师引导,小组讨论找出本文所用论证方法。
并举出例子。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蜀鄙二僧之南海之事是事实论据(例证)师补充提问:“蜀鄙二僧”故事的含义和作用?明确: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
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以事喻理: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为学》教案 北京课改版

为学教学要求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内容和步骤A(适于一般水平)一、导入新课。
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
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研习课文。
1.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注出下列字音:逮怠迄屏鄙恃钵为语划分句内停顿示例:“天下事│有│难易乎?”“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吾│一瓶一钵│足矣”“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指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书下注释,学生自我领悟为主。
教师答疑、体温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实词:为wéi 做、求昏hūn 愚笨之往怠dài 松懈语yù告诉、对说0虚词:无以:没有什么是故:因此之:做助词用,无义3.学生归纳各段的意思:明确: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用学和不学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人之为学”关键在学的道理。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故事;立志为学,勇于实践。
4.引导学生探究各自然段和为学的关系,提问、讨论的方法。
(视学生程度,好的班级细讲,差点的班级粗讲)(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
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为学》教案

《为学》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织文章,侧重于理想和信念。
《为学》一课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文章阐述的“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理解力尚浅,对于文言的学习还缺乏经验,教师除了引导他们学习重点的文言字词外,学习本文,更注重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意味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通译文章。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及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理解文意、领悟哲理;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习理解文中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之”、“其”等的用法、通译文章。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理论论证与实事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教学方法:学生与文本对话法、生生对话法、师生对话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译全文。
教学重、难点:通译全文。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教学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法、生生互动法、师生互动法。
一、导入新课:(师生、生生对话。
3分钟)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由塞翁失马祸福转化的故事引出,“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调动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
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20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20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三、教学难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列表法五、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二)整体感知: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云交云,雨淋淋”“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云吃雾下,雾吃云晴”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六、总结课文,延伸探讨: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七、布置作业: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八、教学反思:云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科学知识是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学性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纯科学的学习,可在提问的方式上多样化,用文学的形象化充实科学的东西,这样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会提高的更快,除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外,也不应忘了对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为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提出的“为学”的思想,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2 教学难点难在理解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以及如何将这些手法与作者的观点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关键词语。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以及它们与作者观点的联系。
3.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3.5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做好笔记,并完成练习题。
4.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答案准确,对于难点问题要加以思考。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5.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互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思考和分析能力。
6.2 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评价7.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7.2 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作业和测试成绩达到预期目标。
八、单元计划8.1 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2 课时安排共安排4课时,分别用于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巩固练习。
九、教学资源9.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练习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册《为学》-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为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以事喻理和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 初步学会阅读以事喻理的浅显文言文。
3. 感受“事在人为”的正确性和力行不懈的重要性。
4. 掌握蜀、鄙、恃、僧、钵等五字。
二、教学设想
1. 就议论文角度而言,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学生是容易接受的,困难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
第一课时着重在文言词句的熟悉理解,即读通课文,第二课时讨论以事喻理的写法。
2. 教学重点:以事喻理的写法。
3. 教学难点:事理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4.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训练。
5. 教学进度: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理解大概内容,划分段落。
二、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彭端淑,清代人,进士出身,早年做官,后来讲学,著有《白鹤堂集》。
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编者删去。
2.投影习题。
检查预习的注音和释义。
3.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注意注音语气和语调。
(教师对几句设句和反问句有目的地重读。
) 4.学生跟读、齐读全文。
5.讨论。
(1)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明确: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用蜀鄙贫富二僧东朝南海的故事来论证论点,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论点是哪句话?为什么是这句话?
明确:人之为学难易,关键在于“学”与“不学”。
虽则开头一句话是讲“天下事”,但全文围绕的中心是“为学”。
第一句话是引文。
6.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准备口述第二部分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事喻理的写法。
2.落实课文字句。
二、教学过程
1.提问:《为学》一文的论点是什么?
2. 论点是由第二部分的二个故事来证明的,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白话文口译)
设想: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检查鄙、语、之、恃、去、顾等字的掌握情况。
3.讨论。
(1)蜀之鄙去南海容易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明确:不容易。
“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等词句看出。
(2)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能成功?是条件充备吗?从哪些词句上看出?
明确:凭着他坚强的信念,主观的努力,“为之”的结果。
从“贫”“还”等词中体现。
(3)富者对贫者去南海之事态度前后有变化,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字句上看出?
明确:开始是疑问:“子何侍而往?”
中间是轻视:“子何恃而往!”
最后是惭愧:“富者有惭色”。
(4)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正一反对比,更能证明论点:事在人为。
条件差只要肯努力,事情会成功;反之条件好,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到头来一事无成。
设想:落实字句,理解事与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4. 齐读第三部分,思考:第l句什么意思?潜在含义是什么?第2句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式?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l句总结前文。
其含义是,天下事的难易在于主观努力如何,不在乎条件的优劣。
第2句照应一、二两部分,得出“人贵立志”的结论。
5.学生齐读全文,再背诵。
6.课堂小结。
(1) 比较《谈骨气》,明确议论文三步法的基本结构。
(2) 借事喻理的写法。
7. 作业。
第一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