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秋颂》教案1冀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秋颂教案2冀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秋颂教案2冀教版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分别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征?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秋天是含蓄的,秋天是深沉的,秋天给人以收获,你认为罗兰的散文《秋颂》,给你带来了哪些美的享受呢?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三、变式拓展
1文章还有既写秋,又颂人的句子,你胿到吗?
2.“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瘱都隔离在清清的秋允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句中,为什么作者要把“秋”字单提出来,而与前面的内容用逗号隔开?
2、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罗兰,原名靳佩芬,天津宁河人。台湾女作家,善于写景状物,文笔优美。她创作勤奋,从《罗兰小说》到现在,已有近30部作品问世。除《罗兰小说》五辑外,还有《罗兰散文》七辑,长、短篇小说多集,以及书信体文集、诗歌剧、论文集等。其中《罗兰散文》第一辑、第二辑获台湾中山文艺大奖。
教师找一名学生读,了解作者。
学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预习导航
1、多媒体显示: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汉字注音
眸子()酡红()寂寥()执著()澹( )
sà爽shè住juàn顾秀yì
(2)解词:
萧疏 扰攘澹闲云野鹤
教师任选几名学生回答,明确(1)móu tuóliáo zhuódàn飒 摄 眷 逸 (2)萧疏:稀疏,稀稀落落。 扰攘:骚乱,纷乱。澹:安静。闲云野鹤:比喻闲散安逸不受世俗羁绊的人,旧时多指隐士、道士等。
四、巩固练习
1、份写句子:
例: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她的香飘田野。
仿:人们都爱,,。
秋颂
教学过程:
教学
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眸子、酡红、摄住、萧疏、澹”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秋颂》学案1 冀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秋颂》学案1 冀教版

秋颂课前预习.☆(人人必做)一、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眸.子()飒.爽()孤傲.()扰攘..()寂寥.()摄.住()明澈.()眷.顾()2、按原文填空秋是___的季节,是___的季节,却也是___的季节。

它饱经了春之___与夏之____,不再以受____,_____为荣。

3、解释词语飒爽:酡红:寂寥:望穿秋水:无动于衷:可望而不可即:(部分学生选做)4、本文选自,作者是,原名,台湾作家。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绘了秋天的景物,赞颂了秋天的品格,文中依次写了秋色、、、秋院、、秋风、秋水等几种秋景。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

()2)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

()3)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

“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

()4)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

()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语言优美,格调清新,但缺乏向上精神,读后给人以低落感。

B文章以诗化的语言和句式,饱含激情地赞美了秋天的美。

C作者重点描绘了秋天的外在美,使其人格化,个性化。

D从作者对秋的描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淡泊名利和豁达的胸襟。

E文章流露出作者淡然、旷达的态度,透彻的思维,体现了文章的内在美。

课堂练习.☆(人人必做)思考探究1.课文主要写了秋的哪些景物?2.文章“颂”了秋的什么品格?(部分学生选做)3.作者写秋风时,说到“代谢就是代谢。

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悟到了什么哲理?课后作业(人人必做)课外拓展空山鸟语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

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

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③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④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我想你应该懂的。

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秋颂》教学设计3

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秋颂》教学设计3

《秋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掌握“眸子、飒爽、秀逸、酡红、慑住、寂寥”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把握散文情感美、意境美、文笔美。

抓住优美、生动的词语,再现词语传达的画面,用心体会,感受散文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品味优美语言,揣摩词语。

2、教学难点:体会本文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词句。

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四季之景是不同的,春天给人以柔和,夏天给人以热烈,冬天给人以肃杀,同学们可以举出人们描写秋天的诗词吗?(学生根据查阅资料答:李白“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秋瑾“秋风秋雨秋煞人”;……)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罗兰描绘的秋天,感受一下别样的秋天,别样的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生字、了解作者。

1、多媒体显示:注音。

眸子()飒爽()秀逸()酡红()慑住()寂寥()2、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罗兰,原名靳佩芬,天津宁河人。

台湾女作家,善于写景状物,文笔优美。

她创作勤奋,从《罗兰小说》到现在,已有近30部作品问世。

除《罗兰小说》五辑外,还有《罗兰散文》七辑,长、短篇小说多集,以及书信体文集、诗歌剧、论文集等。

其中《罗兰散文》第一辑、第二辑获台湾中山文艺大奖。

(教师找一名学生读,了解作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时,多媒体课件显示秋景,学生感受秋韵。

)并思考:作者抓住了秋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明确:课文主要写了秋树、秋林、秋院、秋云、秋风、秋水等景物。

(同时多媒体显示:秋树、秋林、秋院、秋云、秋风、秋水)2、教师找几名学生读相关的写景段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秋颂》教案设计1冀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秋颂》教案设计1冀教版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秋颂》这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我们对秋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学习了如何欣赏和分析诗歌,如何通过词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当堂检测:
1.请简要描述《秋颂》中描绘的秋天景象。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小组的讨论过于热烈,导致其他小组无法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设置明确的时间限制,并鼓励每个小组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收到了一些关于板书内容过多、不易于学生捕捉重点的反馈。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简化板书设计,使用更直观的图表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秋颂》教案设计1冀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秋颂》教案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黑板、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答案:在这句诗中,“黄河之水”象征着人生的机遇和挑战,它代表了人生中突如其来的机会和需要面对的困难。而“奔流到海不复回”则象征着机遇和挑战一旦错过,就无法挽回。这句诗告诉我们,人生中机遇和挑战常常并存,我们要善于把握机会,勇敢面对挑战,不要让机遇从指尖溜走。
板书设计
1.目的明确:板书设计应紧扣《秋颂》的教学内容,突出诗中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关键要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秋颂教学设计

七年级秋颂教学设计

七年级秋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积累描写秋天的优美语句和诗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生动形象地描绘秋天的景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欣赏秋天的美,掌握描写秋天的方法。

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引导学生在欣赏秋天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轮回和变化,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秋天的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写出有个性、有深度的关于秋天的作文。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和段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仿写法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秋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秋天的哪些方面?(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选择文中你认为最优美的语句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重点语句,如“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等,体会作者独特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达。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秋天里的经历和感受,与同学交流分享。

2、展示一些描写秋天的诗词,让学生背诵积累。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秋颂》教案设计2冀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秋颂》教案设计2冀教版
展示一些关于秋天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秋天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秋颂》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秋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秋颂》的背景和作者,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秋颂》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秋颂》,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古诗中的词汇和句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秋颂》的美,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秋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秋天的认识和表达方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2.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出,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例如,如果学生在总结中遗漏了重要的内容或意象,教师要指出并建议学生补充相关内容;如果学生在诗歌中表达不清晰或意象不准确,教师要指出并建议学生重新表达或选择更准确的意象;如果学生在短文中观点不明确或表达不流畅,教师要指出并建议学生重新表达或提高表达技巧;如果学生在查阅资料中理解不准确或表达不清晰,教师要指出并建议学生重新查阅资料或提高理解能力;如果学生在分析韵律和节奏中存在错误,教师要指出并建议学生重新分析或提高分析能力。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于展示多媒体资源和进行课堂讲解。确保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并提前进行测试,避免课堂上出现技术问题。
6.评估材料:准备一些评估工具,如测试题、作业等,以便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这些评估材料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够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秋颂教案设计2冀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秋颂教案设计2冀教版

《秋颂》精品教案设计【教学构想】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要为秋天写一曲颂歌,即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应该说学生对秋天比较熟悉,值得写的地方也很多,但关键是要写出每个学生眼中的秋天和心中的秋天,也就是要写出他们对秋天独特的情感体验,这自然成了本次作文训练中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目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依此原则本次作文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走进秋天,了解、描绘、领悟、欣赏秋天,从而歌颂秋天、礼赞秋天。

让学生写作时做到有内容,负载情感,张扬个性,即披情人文,文现个性。

至于教材要求写一首歌颂秋天的诗,那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不应刻意教给学生一些写诗的方法、技巧和理论。

因为空对空的理论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不仅枯燥而且深奥,最终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也偏离了本次写作的中心。

基于此,教学时将本次作文训练课分解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寻找歌颂秋天的内容。

第二,选取歌颂秋天的形式。

第一个环节的重点是训练思维,激发情感,激情澎湃自然出好诗。

第二个环节的重点是在思维成熟的基础上训练语言、安排结构,语言生动定能感染读者。

两个环节相辅相成,最后合成—个完美的整体。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鼓励学生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要求同学们课外搜集古诗词中写秋的诗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并做简要的分析理解。

[教学安排]一、吟咏古诗,拜访秋天通过品读吟咏秋天的诗词,感受秋天的美丽,领悟作者借秋天所抒发的感情。

1.竞说有关写秋的诗句,营造浓浓的读写气氛。

2.欣赏、品读秋之美,激发勃勃的赏美热情。

3.从古人笔下了解秋天的特点,发现具体的描写秋天的方法。

二、观察联想,礼赞秋天用自己的语言抒写自己心中的秋之歌,尽量写出自己对秋天感受最深的一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秋颂》教案 冀教版-冀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秋颂》教案 冀教版-冀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颂》教学设计【设计缘起】(要修改)《秋颂》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增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所选文章都是古今名家描写四季风光的优美散文。

学习这一单元,不仅要了解作者描绘了哪些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更要掌握写景的技巧以及作者托物寄意的写法。

《秋颂》是某某著名女作家罗兰的一篇散文。

课文抓住秋季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描绘其形其色与描摹其风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神兼备,生动地表现了秋天之美。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停留在纯粹的写景层面,她巧妙地把“秋之美”和“人之美”一步步地结合起来,借秋抒情,使得主题得到深化。

教学本文时,应着重通过反复诵读、品析语言来悟情悟理。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季节特征来选材、写景的方法。

反复诵读、品析语言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1.学习抓住季节特征来选材、写景的方法。

把“秋之美”和“人之美”结合起来抒发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对比导入古今文人普遍具有悲秋情怀。

X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羁旅情思,家国之忧;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渲染了中秋望月怀人的凄清氛围;马致远一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游子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而某某女作家罗兰却对秋天钟爱有加,她的散文《秋颂》,清新隽永,别具一格。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笔下别样的秋的世界。

二、检查预习眸.子酡.红寂寥.澹澹.钓叟飒..爽慑.住眷.顾飒爽:豪迈的样子。

萧疏:稀疏,稀稀落落。

闲云野鹤:比喻闲散安逸不受世俗羁绊的人,旧时多指隐士、道士等。

三、感受别样之秋(一)自由诵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抓住了秋的什么特征来表现秋天之美的?2.为了表现这个特征,课文依次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借鉴朱自清散文《春》一文概括画面的方法(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试着给本文每幅画面拟个小标题(通常是2-4个字,加上一个“图”,组合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眸子、酡红、摄住、萧疏、澹”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
把握散文情感美、意境美、文笔美。

抓住优美、生动的词语,再现词语传达的画面,用心体会,感受散文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陶冶自己爱美的心灵,锻炼自己发现美的眼力。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优美语言,揣摩词语。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词句。

教学突破:
本文景物与人相互映衬,相互参照,特点突出,形象清晰。

在学习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既写秋,又写人这种独特的写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文完整的构思和作者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四季之景是不同的,春天给人以柔和,夏天给人以热烈,秋天给人以萧瑟,冬天给人以肃杀,同学们可以举出人们对秋天的描绘吗?
学生根据查阅资料答:李白“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秋瑾“秋风秋雨秋煞人”;……
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罗兰描绘的秋天,感受一下别样的秋天,别样的人。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生字、词,了解作者。

1、多媒体显示: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汉字注音
眸子()酡红()寂寥()执著()澹()
sà爽 shè住 juàn顾秀yì
(2)解词:
萧疏扰攘澹闲云野鹤
教师任选几名学生回答,明确(1)móu tuó liáo zhuó dàn 飒摄眷逸(2)萧疏:稀疏,稀稀落落。

扰攘:骚乱,纷乱。

澹:安静。

闲云野鹤:比喻闲散安逸不受世俗羁绊的人,旧时多指隐士、道士等。

2、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简介作者:
罗兰,原名靳佩芬,天津宁河人。

台湾女作家,善于写景状物,文笔优美。

她创作勤奋,从《罗兰小说》到现在,已有近30部作品问世。

除《罗兰小说》五辑外,还有《罗兰散文》七辑,长、短篇小说多集,以及书信体文集、诗歌剧、论文集等。

其中《罗兰散文》第一辑、第二辑获台湾中山文艺大奖。

教师找一名学生读,了解作者。

师:刚才,同学们对本文作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现在,我们就共同走进作者,走进他笔下的“秋”。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深入研讨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时,多媒体课件显示秋景,学生感受秋韵。

并思考:作者抓住了秋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秋林、秋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等景物。

(同时教师板书:秋林、秋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
2、教师找几名学生读相关的写景段落。

要求:要读出感情,更好地展示秋韵。

3学生细读课文,屏幕显示问题:
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分别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征?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学生互动,共同解答,最后明确:秋林:飒爽、洒脱;秋日:凄楚之美;秋院:幽寂;秋云:淡淡、悠悠;秋风:纯净、爽利;秋水:明澈。

4、欣赏文章,感受美感
师:秋天是含蓄的,秋天是深沉的,秋天给人以收获,你认为罗兰的散文《秋颂》,给你带来了哪些美的享受呢?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生甲:我们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语言美。

首先,表现在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如拟人句“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得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比喻句“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

”排比句“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

”(教师同时板书:比喻、排比、拟人)
生乙:作者在词语的运用上多用叠词,如“高高的”、“静静”、“淡淡然”、“悠悠然”、“乔迁”、“闲闲的”、“远远的”……这些词语口语化,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生丙:我们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情感美。

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抓住秋日的枫叶、秋日的闲云、纯净的秋风、明澈的秋水来尽情歌颂、赞美秋,让读者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感化。

5、思考:作者用哪两个字概括了秋天的特征?(提示:依据第九段答.)
明确:“闲”、“逸”(或“澹”)
师:作者正是寓秋于内在美,从而赞颂了它淡远闲静的品格。

(同时板书:秋、淡远闲静)
师:本文作者只写了秋,赞颂了秋吗?
学生先思考,然后明确:不是,还写了人。

歌颂了具有内在美的人,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秋的形象交相融合,形成了这优美的意境。

师:那么,作者呼吁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思考后作答。

明确:我们应该做一个心胸广阔、淡远闲适、不追名逐利、洁
身自好的人。

师:那么,颂人的句子有哪些呢?(教师板书:人)
明确:第10自然段。

(生读)
师:文章还有既写秋,又颂人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学生找到后明确:第1段中“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第11段中“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清清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6、学生质疑,共同探讨。

学生可能有如下发言:
(1)在第11段“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清清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这句中,为什么作者要把“秋”字单提出来,而与前面的内容用逗号隔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