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十章复习题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概 论第二章 1.1 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
质量百分数为%51.75%100197.2801.28781.0%2=⨯⨯⨯=N ,%08.23%100197.2800.32209.0%2=⨯⨯⨯=O ;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97.2801.4400033.0%2=⨯⨯⨯=CO 。
1.2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058.0643.44461012.03=⨯⨯- CO :ppm20.3643.44281000.43=⨯⨯-。
1.3 解:1)ρ(g/m 3N )334/031.1104.221541050.1Nm g =⨯⨯⨯=--c (mol/m 3N )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为1.031×10×3600×24×10-3kg=891kg 1.4 解:每小时沉积量200×(500×15×60×10-6)×0.12g μ=10.8g μ 1.5 解: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4 (1-1),取M=2102369.0105.19102.22102422=⨯⨯⨯==--∝O p p M Hb O COHb ,COHb 饱和度%15.192369.012369.0/1/222=+=+=+=Hb O COHb Hb O COHb Hb O COHb COHb CO ρ1.6 解:含氧总量为mL96010020480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污染控制⼯程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污染控制⼯程课后作业习题解答第⼀章概论解:按1mol ⼲空⽓计算,空⽓中各组分摩尔⽐即体积⽐,故n N2=,n O2=,n Ar =,n CO2=。
质量百分数为%51.75%100197.2801.28781.0%2==N ,%08.23%100197.2800.32209.0%2==O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97.2801.4400033.0%2==CO 。
解:由我国《环境空⽓质量标准》⼆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平均浓度限值如下:SO2:m 3,NO2:m 3,CO :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空⽓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CO :ppm 20.3643.44281000.43=??-。
解:1)ρ(g/m 3N )334/031.110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N )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为×10×3600×24×10-3 kg=891kg解:每⼩时沉积量200×(500×15×60×10-6)×g µ=g µ解:由《⼤⽓污染控制⼯程》P14 (1-1),取M=2102369.0105.19102.22102422===--∝O p p M Hb O COHb , COHb 饱和度%15.192369.012369.0/1/222=+=+=+=Hb O COHb Hb O COHb Hb O COHb COHb CO ρ解:含氧总量为mL 96010020480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18章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作业习题解答第一章 概 论1.1 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
质量百分数为%51.75%100197.2801.28781.0%2=⨯⨯⨯=N ,%08.23%100197.2800.32209.0%2=⨯⨯⨯=O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97.2801.4400033.0%2=⨯⨯⨯=CO 。
1.2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SO 2: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CO :ppm 20.3643.44281000.43=⨯⨯-。
1.3 解: 1)ρ(g/m 3N )334/031.1104.221541050.1N m g =⨯⨯⨯=--c (mol/m 3N )3334/1070.610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为1.031×10×3600×24×10-3kg=891kg1.4 解:每小时沉积量200×(500×15×60×10-6)×0.12g μ=10.8g μ1.5 解: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4 (1-1),取M=2102369.0105.19102.22102422=⨯⨯⨯==--∝O p p M Hb O COHb ,COHb 饱和度%15.192369.012369.0/1/222=+=+=+=Hb O COHb Hb O COHb Hb O COHb COHb CO ρ1.6 解:含氧总量为mL 960100204800=⨯。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参考答案版教材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一、选择题(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答案要求,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1.以下对地球大气层结构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对流层的厚度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B.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故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
C. 平流层的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
D. 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空气不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
2. 目前,我国排放大气污染物最多的是()。
A. 工业生产。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交通运输。
D. 生态环境破坏。
3. 烟囱上部大气是不稳定的大气、而下部是稳定的大气时,烟羽的形状呈()。
A. 平展型。
B. 波浪型(翻卷型)。
C. 漫烟型(熏蒸型)。
D. 爬升型(屋脊型)。
4. 尘粒的自由沉降速度与()的成反比。
A.尘粒的密度。
B. 气体的密度。
C. 尘粒的粒径。
D. 气体的粘度。
5.处理一定流量的气体,采用()净化时,耗用的能量为最小。
A. 重力除尘装置。
B. 惯性除尘装置。
C. 离心力除尘装置。
D. 洗涤式除尘装置。
6. 电除尘装置发生电晕闭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烟尘的电阻率小于104Ω·cm。
B. 烟尘的电阻率大于1011Ω·cm。
C. 烟气温度太高或者太低。
D. 烟气含尘浓度太高。
7. 在以下关于德易希方程式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德易希方程式概括了分级除尘效率与集尘板面积、气体流量和粉尘驱进速度之间的关系。
B. 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也相同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C. 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不超过气流速度的10~20%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D. 德易希方程式说明100%的分级除尘效率是不可能的。
8.直接应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含尘气流阻力的前提是()。
A.颗粒雷诺数Re p≤1,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B.1<Re p<500,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章复习题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一、名词解释大气圈,大气圈垂直结构,大气边界层,自由大气,空气相对湿度,大气绝热过程,干绝热直减率,位温,大气稳定度,热岛效应二、填空1、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2.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平均降温约0.65℃。
而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的干绝热直减率是1k/100m 。
3.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主要取决于分子扩散和湍流扩散的强弱。
在80-85km以下的大气层中,以湍流扩散为主,大气的主要成分氮和氧的组成比例几乎不变,称为均质大气层。
在该层以上的大气层中,以分子扩散为主。
气体组成随高度变化而变化,称为非均质层。
4.根据自然现象将风力分为13个等级(0~12级),那么当风力等级为4级风时的风速是km/h。
5.云是表示大气状态的一个重要气象要素,从污染扩散的角度看,主要关心的是云量和云高。
云量记录时,一般总云量和低云量以分数的形式记入观测记录。
总云量作分子,低云量作分母。
6.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称为温度层结,主要有四种类型::递减层结,中性层结,等温层结,逆温。
7、根据逆温生成的过程,可将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
8.高架点源排放烟流形状和特点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关系。
典型的烟流形状有波浪型、锥形、扇型、屋脊型、熏烟型。
9.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
作用于大气的力有气压梯度力、重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惯性离心力。
10.平均风速随高度的变化称为风速廓线。
根据湍流半经验理论推导出的两种风速廓线模式是对数律风速廓线模式和指数律风速廓线模式。
三、简答1、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简述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过程。
?3、简述大气稳定度的判别过程。
4.简述辐射逆温和下沉逆温的形成机理。
5.简述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四,计算1.根据指数律风速廓线模式推算不同高度处的平均风速。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课后的答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作业集第一章干洁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在标准状态下(273.15K ,101325Pa )密度为1.2933/kg m 。
1、血红蛋白暴露于CO 和2O 两种气体混合物中所产生的COHb 和2O Hb 的平衡浓度可用如下方程表示:22co o p COHbM O Hb p =式中:co p 、2o p ——吸入气体中CO 和2O 的分压;M ——常数,在人的血液范围中为200~250。
例:受污染的空气中CO 浓度为610010-⨯,如果吸入人体肺中的CO 全部被血液吸收,试估算人体血液中COHb 的饱和浓度。
解:设人体肺部气体中氧的含量与环境空气中氧含量相同,即为21%,取M=210,则有22co o p COHbM O Hb p =62210100100.12110--⨯⨯==⨯ 即血液中CO 与2O 之比为1:10,则血液中CO 的饱和度为:222/0.10.0919.1%1/10.1CO COHb O Hb COHb COHb O Hb COHb O Hb ρ=====+++这一值略为偏低,是因为吸入空气中的氧被停留在肺中的气体所稀释的缘故。
2、假设光衰减只是由于微粒散射造成的,微粒为尺寸相同的球体,且分布均匀,则能见度可按如下近似方程估算: 2.6()p pd L m K νρρ=式中:ρ——视线方向上的颗粒浓度,3/mg m ;p ρ——颗粒的密度,3/kg m ;p d ——颗粒直径,m μ;K ——散射率,即受颗粒作用的波阵面积与颗粒面积之比。
根据范德赫尔斯提出的数据,不吸收光的球体散射率K 值一般在1.7~2.5左右变化。
实测数据表明,在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0%时,按上式计算可能产生较大误差。
因为天然的气溶胶微粒及很多大气污染物都是吸湿的,在相对湿度70%~80%的范围内开始潮解或发生吸湿反应,从而使颗粒粒径增大。
例: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平均粒径为1.0m μ,密度为25003/kg m ,如果散射率K=2,能见度为8000m 时颗粒物的浓度是多少? 解:ρ=2.6p pd KL νρ32.62500 1.00.406/28000mg m ⨯⨯==⨯这是城市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典型值。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考试重点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要点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蒸气和各种杂质。
2、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P3(名词解释/选择)3、按照大气污染范围分为: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污染、全球性污染。
4、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P3(填空)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P3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P42、气体状态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3、对于气体污染物,有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P54、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类。
P75、人为污染源有各种分类方法。
按污染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源、面源、线源。
P76、人为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7、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分类统计:燃料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氮氧化物。
8、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SO2第三节:大气污染的影响1、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的主要三条途径:表面接触、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吸入被污染的空气2、大气污染物的影响: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②对植物的伤害③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④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第四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1、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实质上就是为了达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区域适应性和实施可能性等进行最优化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
P19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P19(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因素很多,因此,为了控制城市和工业区的大气污染,必须在进行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做好全面环境规划,采取区域性综合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及答案、及复习要点

15.在吸收过程中,关于吸收操作线和平衡线的关系,下列正确的是A 吸收操作线与平衡线相交B 吸收操作线与平衡线相切C 吸收操作线位于平衡线上方D吸收操作线位于平衡线下方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少选、多选、选错均不得分)1.下列哪些措施可以控制酸雨和致酸前体物A 采用烟气脱硫装置;B 改进汽车发动机技术,安装尾气净化装置C 使用低硫煤,改进燃烧技术D 寻找氟利昂的替代工质。
2.电除尘器的主要特点是A 适用各种粉尘,且均具有很高的除尘效率B 压力损失小C 适合高温烟气净化D 处理烟气量大3.下列关于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因素说法错误的是A 滤袋越新,除尘效率越高B 清灰越干净,除尘效率越高C 提高过滤风速可以提高除尘效率D 降低过滤风速可以提高除尘效率4.提高重力沉降室的除尘效率,下列哪些途径是正确的A 降低沉降室高度B 降低沉降室内的气体流速C 增加沉降室高度D 增加沉降室长度5.两台不同型号的风机并联工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实际风压与单台风机额定风压一样B 实际风压较额定风压可能增加,也可能降低C 实际风量是两台风机额定风量之和D 实际风量可能增加,也可能比其中的一台额定风量小。
三.某车间拟用活性碳吸附净化含苯废气,共采用计2个固定床组成一连续吸附流程,工况如下:☐废气:常温常压条件下,废气排放量为4.5 m3/s,进口苯浓度1800 mg/m3,出口苯浓度10 mg/m3;☐活性碳:吸附容量为0.18 kg(苯)/kg(活性炭),密度580 kg/m3☐吸附床:操作周期8 h,吸附4 h,再生3 h,备用1 h问:该工艺共需要活性碳多少立方米?(12分)四.有一串联除尘系统,第一级采用重力沉降除尘器,第二级采用电除尘器。
除尘系统设计风量为300000 m3/h,烟气温度为140℃(除尘系统设计中不考虑降温),当地大气压力为84.6 kPa,重力除尘器入口含尘浓度为30 g/m3,电除尘粉尘排放浓度为50 mg/Nm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
一.名词解释
VOCs,VOCs生物控制, VOCs操作损耗,VOCs呼吸损耗、露点、泡点、液化率、冷凝器的热负荷、VOCs的生物法控制
二.填空
1.VOCs部分来源于大型固定源的排放,大量来自交通工具、电镀、喷漆以及有机溶剂使用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2.蒸汽压是判断有机物是否属于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依据。
VOCs的挥发性主要取决于有机物质的蒸汽压和分子量
3.VOCs污染控制技术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改进工艺技术、更换设备和防止泄漏为主的预防性措施;二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控制性措施。
4.燃烧法控制VOCs工艺方法有直接燃烧、热力燃烧和催化燃烧。
5.溶剂吸收法控制VOCs采用低挥发或不挥发溶剂对VOCs进行吸收,在利用VOCs分子和吸收剂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离。
吸收效果主要取决于吸收剂的吸收性能和吸收设备的结构特征。
6.冷凝法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饱和蒸汽压这一性质,采用降低温度、提高系统的压力或者既降低温度又提高压力的方法,使处于蒸汽状态的VOCs污染物冷凝并与废气分离。
7.两种最通用的冷凝方法是表面冷凝和接触冷凝。
8.在废气生物处理过程中,根据系统中微生物的存在形式,可将生物处理工艺分成悬浮生长系统和附着生长系统。
具体的处理工艺系统有生物洗涤塔、生物滴滤塔和生物过滤塔。
三.简答
1.分析比较VOCs燃烧净化处理中各方法的工艺特点(处理浓度、处理过程及效果、优缺点等)。
2.简述露点和泡点温度的计算过程。
3.分析比较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的各工艺性能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