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收缩原理(194724)

合集下载

肌肉收缩的名词解释

肌肉收缩的名词解释

肌肉收缩的名词解释肌肉收缩,作为人体运动的基本过程之一,是指肌纤维快速、有序地缩短,产生力量和机械运动的过程。

这一现象是由神经冲动引发的,而神经冲动则是通过神经元传递,从中枢神经系统(如脑部或脊髓)到达肌肉纤维的终末部分,称为神经肌肉接头。

肌肉收缩可以被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离子发放,激活横膈肌和无氧磷酸肌酸系统。

首先,离子发放是一种肌肉收缩的机制,它涉及钙离子的释放和转运。

当神经冲动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时,钙离子被释放到肌肉纤维中。

这些钙离子与肌肉细胞中的蛋白质结合,进而引发肌肉收缩。

肌肉细胞中的钙贮存被称为肌浆网,它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其次,激活横膈肌是使胸腔容积增加和呼吸发生的重要机制。

当神经冲动到达横膈肌时,肌肉纤维会收缩,从而使膈肌向下移动,并导致胸腔扩张。

这种横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过程有助于空气进入和离开肺部,实现呼吸。

最后,无氧磷酸肌酸系统是肌肉收缩中的另一种重要机制。

当肌肉需要快速能量供应时,无氧磷酸肌酸系统会被激活。

肌酸储存在肌肉细胞中,它可以与磷酸通过酶的作用来合成三磷酸腺苷(ATP),这是肌肉收缩所需的能量源。

尽管该系统提供的能量有限,但在高强度、短时间的肌肉活动中,它起着关键的作用。

肌肉收缩还可根据肌肉纤维类型进行分类,有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两种。

慢肌纤维富含血管、线粒体和氧化酶,能够持续进行低级别的运动,如长跑。

快肌纤维则适用于高强度、短时间的活动,如举重或冲刺,这是因为快肌纤维具有更高的储能能力和更快的收缩速度。

总结起来,肌肉收缩是人体运动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它通过离子发放、激活横膈肌和无氧磷酸肌酸系统等机制来实现。

此外,肌肉收缩的类型还可以根据肌肉纤维的类型进行分类。

深入了解肌肉收缩过程的机制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的本质,并为许多与肌肉收缩相关的领域,如运动科学、康复医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和支持。

肌肉收缩原理

肌肉收缩原理
第一章
肌肉活动
肌肉收缩原理
运动神经纤维兴奋(动作电位的产生) 兴奋的传导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 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 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的主要步骤
兴奋传至三联管后,引起横管膜去极化,致使终池上钙离子释放通道大量开放,终池中的 钙离子顺浓度梯度迅速进入到肌浆中, 肌浆钙离子浓度升高约100倍。
细肌丝在肌肉收缩时也没有缩短,只是它们更向暗带中央移动,和粗肌丝发生了更大程度 的重叠。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
肌钙蛋白构型改变 ↓
原肌球蛋白构型改变 ↓
肌动蛋白位点暴露 ↓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
ATP分解释放能量 ↓
横桥牵拉细丝向肌节中心滑动 ↓
肌节缩短,肌肉缩短
刺激(兴奋)停止 ↓
终池钙泵回收钙离子 ↓
肌钙蛋白复位 ↓
横桥与肌动蛋白分离,细丝靠弹性滑出
↓ 肌肉舒张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肌肉兴奋-收缩耦联 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直接证据 肌肉收缩时暗 带长度不变,只有明 带发生缩短,同时看 到暗带中央的H带相 应变窄。
肌肉的收缩过程
主要与构成粗细肌丝的蛋白分子活动有关 。 只要肌浆中Ca2浓度不下降,横桥循环运动就不断进行下去,将细肌丝逐步拖向粗肌丝中
央,于是肌小节缩短,肌肉出现缩短。
由于横管膜实际上是肌膜的延续部分,当肌细胞兴奋时,动作电位可沿着凹入肌细胞内部 的横管系统传导,深入到三联管结构和肌小节的近旁。
01

肌肉收缩的过程运动生理学

肌肉收缩的过程运动生理学

肌肉收缩的神奇过程
肌肉收缩是人体运动的基本过程之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
个动作,都离不开肌肉的收缩。

那么,肌肉究竟是如何完成收缩的呢?
肌肉收缩的过程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兴奋、收缩、松弛和恢复。

在肌肉兴奋的第一个阶段,神经冲动将从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到肌肉上,导致钙离子释放。

这些钙离子将结合肌肉细胞中的肌球蛋白和肌
动蛋白,进而开始肌肉收缩的第二个阶段。

在肌肉收缩的第二个阶段中,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
用形成了横向桥,使得肌肉纤维缩短并产生力量。

这个过程可以被比
作一条百叶窗的收紧。

随着神经冲动的停止,钙离子释放也会随之停止,肌肉开始进入
第三个阶段:松弛。

在这个过程中,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桥被
破坏,肌肉纤维逐渐恢复到其原有的长度。

最后,肌肉恢复到静止状态,也就是第四个阶段。

这个过程中,
肌肉纤维消耗剩余的肌糖原和氧气,用于再次完成下一轮的收缩。

了解肌肉收缩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运动。

在进行力量
训练时,应该注意适当增加肌肉对抗重力的能力,以提高肌肉的收缩
速度和力量。

此外,定期进行伸展运动可以帮助加快肌肉恢复的速度,减少肌肉受伤的风险。

肌肉收缩的过程,正是人类运动能力的神奇体现。

通过了解其过程和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肌肉,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运动目标。

肌肉收缩原理

肌肉收缩原理

肌肉收缩原理肌肉收缩是指肌肉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收缩现象,这一过程是由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共同完成的。

肌肉收缩原理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神经传导、肌肉结构和化学反应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从神经传导、肌肉结构和化学反应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肌肉收缩的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神经传导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当大脑或脊髓接收到运动指令后,神经元将通过神经冲动来传递这一指令。

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到神经肌肉接头,然后释放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使肌肉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导致肌肉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不平衡,最终导致肌肉细胞内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发生结合,从而引起肌肉收缩。

其次,肌肉结构对肌肉收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肌肉由许多肌纤维组成,而肌纤维又由肌原纤维和肌小球组成。

肌原纤维内含有许多肌小丝,而肌小球内含有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肌肉细胞后,肌肉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会增加,钙离子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使肌肉细胞产生收缩。

最后,化学反应也是肌肉收缩的重要原理。

在肌肉细胞内,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结合是通过ATP的能量来完成的。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肌肉细胞后,细胞内的ATP被分解成ADP和磷酸,释放出能量,使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从而引起肌肉收缩。

而当神经冲动停止时,肌肉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会降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结合也会解除,肌肉细胞恢复松弛状态。

综上所述,肌肉收缩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涉及到神经传导、肌肉结构和化学反应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只有当这些方面的因素协调配合,肌肉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收缩。

因此,对于运动员来说,除了要进行系统的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外,也需要了解肌肉收缩的原理,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训练和提高运动表现。

同时,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深入研究肌肉收缩的原理,可以为疾病治疗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们对肌肉收缩原理有所帮助。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原理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原理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原理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人体运动的基础,也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肌肉是由肌纤维组成的,而肌纤维是由肌原纤维组成的,肌原纤维是由肌小球组成的。

肌小球是由肌肉细胞组成的,肌肉细胞是由肌原纤维组成的。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神经冲动是由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元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

肌肉的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元传导到肌肉细胞,使肌肉细胞产生收缩。

肌肉的收缩是由肌小球内的肌原纤维产生的,肌原纤维内的肌纤维产生的。

肌肉的收缩是由肌肉细胞内的肌原纤维内的肌纤维产生的。

肌肉的收缩是由肌肉细胞内的肌原纤维内的肌纤维产生的。

肌肉的舒张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元传导到肌肉细胞,使肌肉细胞产生舒张。

肌肉的舒张是由肌小球内的肌原纤维产生的,肌原纤维内的肌纤维产生的。

肌肉的舒张是由肌肉细胞内的肌原纤维内的肌纤维产生的。

肌肉的舒张是由肌肉细胞内的肌原纤维内的肌纤维产生的。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相互作用的,肌肉的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元传导到肌肉细胞,使肌肉细胞产生收缩。

肌肉的舒张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元传导到肌肉细胞,使肌肉细胞产生舒张。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相互作用的,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元传导到肌肉细胞,使肌肉细胞产生收缩与舒张。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不断交替的。

当肌肉收缩时,肌肉细胞内的肌原纤维收缩,肌纤维缩短,肌肉也就收缩了;当肌肉舒张时,肌肉细胞内的肌原纤维舒张,肌纤维伸长,肌肉也就舒张了。

这种收缩与舒张的交替运动,使肌肉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保持人体的姿势和平衡。

总之,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元传导到肌肉细胞,使肌肉细胞产生收缩与舒张。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相互作用的,不断交替的,是人体运动的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大家对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简述肌肉收缩原理

简述肌肉收缩原理

简述肌肉收缩原理
肌肉收缩是肌肉组织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由肌肉纤维中的蛋白质分子运动而产生的。

肌肉收缩的原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神经传导和肌肉蛋白运动。

首先,当神经系统收到肌肉收缩的指令时,神经细胞会通过神经冲动传导给肌肉纤维。

这个过程中离子通道会被打开,在肌肉纤维中产生一系列反应。

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时,会释放乙酰胆碱,这将导致肌肉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并使钙离子从肌浆网(内贮存钙的细胞器)释放出来。

接着,钙离子会与肌球蛋白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使得肌球蛋白的构象发生变化,暴露出和肌肉纤维中的肌动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

最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形成肌桥,肌肉中的肌动蛋白分子会向着肌球蛋白方向滑动,使肌肉纤维产生收缩。

这个过程由ATP提供能量,通过不断地断裂和重组肌桥,使肌肉纤
维在肌球蛋白上滑动,从而实现肌肉收缩。

肌肉的放松过程是肌肉纤维中的钙离子重新被肌浆网吸收,并断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结合,使肌肉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肌肉的收缩原理

肌肉的收缩原理

肌肉的收缩原理一肌肉的收缩过程(一)肌丝滑动学说在十九世纪就已经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肌小节中的带区。

同时还观察到,当肌肉缩短或被牵张时肌小节的长度发生变化。

Andrew F. Huxley和R. Niedergerke用特制的干涉显微镜精确地测量肌小节的长度,在1954年确认了十九世纪的报告,即在肌肉缩短时A带的宽度保持不变,而I带和H区变窄。

在肌肉被牵张时,A带的宽度仍然保持不变,而I带和H区变宽。

同年,Hugh E. Huxley 和Jean Hanson 报告,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到在肌小节缩短或被牵张时,肌球蛋白丝和肌动蛋白丝的长度不变,而肌球蛋白丝和肌动蛋白丝重叠的程度发生变化。

主要基于这两方面的证据,H. E. Huxley 和A. F. Huxley 在1954年分别独立的提出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学说(sliding-filament theory of muscle contraction)。

这个学说认为在收缩时肌小节的缩短(也就是肌肉的缩短)是细肌丝(肌动蛋白丝)在粗肌丝(肌球蛋白丝)之间主动地相对滑行地结果。

肌小节缩短时,粗肌丝、细肌丝地长度都不变,只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心滑行。

由于粗肌丝地长度不变,因之A带地宽度不变。

由于肌小节中部两侧地细肌丝向A带中间滑行,逐渐接近,直到相遇,甚至重叠起来,因此H区地宽度变小,直到消失,甚至出现反映细肌丝重叠地新带区。

由于粗肌丝、细肌丝相向运动,粗肌丝地两端向Z线靠近,所以I带变窄。

当肌肉牵张或被牵张时,粗肌丝、细肌丝之间地重叠减少。

肌丝滑行学说根本不同于早期地肌肉收缩学说。

早期有些研究者曾经提出,肌肉收缩是由于蛋白质分子本身地缩短。

蛋白质分子地缩短或是由于折叠型分子增加折叠地结果;或是由于螺旋形分子改变螺旋距或直径地结果。

与此相反,肌丝滑行学说主张长度不变地肌丝主动相对滑行是由于肌球蛋白横桥地活动在肌球蛋白丝与肌动蛋白丝之间产生力的结果。

在完整机体内,肌肉的收缩是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肌肉收缩机制的生物化学解释

肌肉收缩机制的生物化学解释

肌肉收缩机制的生物化学解释肌肉的收缩机制是人体运动的基础,它涉及到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

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一系列的生物化学物质参与其中,协调运动的进行。

本文将详细解释肌肉收缩机制的生物化学过程。

肌肉的结构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肌肉的基本结构。

肌肉主要由肌肉纤维组成,而肌肉纤维又由肌原纤维组成。

肌原纤维是由肌小束组成的,而肌小束则是由许多肌肉细胞构成的。

每个肌肉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肌纤维,而肌纤维内部则包含着一系列的蛋白质。

肌肉收缩的生物化学过程肌肉的收缩是通过神经冲动引起的。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肌肉细胞时,钙离子的释放便是肌肉收缩的关键。

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膜电位的变化,进而导致钙离子的释放。

钙离子是肌肉收缩的触发器。

钙离子的释放会将肌原纤维中的肌球蛋白覆盖层打开,使得肌球蛋白中的肌动蛋白暴露出来。

肌动蛋白与肌肉中的肌球蛋白形成横桥,进而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

肌肉的能量供应肌肉的收缩需要大量的能量支持。

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腺苷三磷酸(ATP)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ATP通过磷酸水解释放出能量,提供给肌肉的收缩过程。

当ATP供应不足时,肌肉便无法正常运动。

除了ATP外,肌肉还需要磷酸肌酸和肌酸供能。

在高强度运动时,肌酸通过磷酸肌酸激酶的催化作用,将ADP和无机磷酸结合成ATP,为肌肉提供额外的能量。

总结综上所述,肌肉收缩机制的生物化学解释涉及到多种生物化学物质和反应。

神经冲动引发钙离子的释放,进而引起肌肉收缩的进行。

同时,ATP、磷酸肌酸和肌酸等分子也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深入了解肌肉收缩的生物化学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的原理。

纵观人类历史,肌肉运动一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和方式。

对肌肉收缩机制的探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深入研究的思路和可能性。

生物化学的角度分析肌肉收缩,有助于促进我们对运动机理的认知和理解。

希望本文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肉的收缩原理
主讲教师:白雪冰
在完整的机体内,肌肉的收缩活动 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 肌肉收缩至少包括三个过程: 一、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二、肌肉兴奋—收缩藕联
三、肌肉的收缩
一、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
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突触前膜:其轴浆中有大量直径约50纳 米内含乙酰胆碱的囊泡,此板):上有乙酰胆碱 受体,能与乙酰胆碱发生特异性结合,对乙 酰胆碱很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终板膜还 有大量的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使其 灭活。 突触间隙:指轴突末梢与终板膜相间隔 部分。它表明神经末稍与终板膜并不接触。
④时间延搁。
⑤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 化的影响,易疲劳。
二、肌肉的兴奋-收缩藕联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 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 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媒介物
三、肌肉的收缩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 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2、突触后过程
ACh进入突触间隙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时, 立即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对Na+ 和K+等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后膜除极化,形 成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临近肌 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 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特点:
①化学传递。
②兴奋传递节律是1对1的,即每一次神经 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③单向传递。
(二)兴奋在接点传递的机制
1、突触前过程 突触前过程指ACh的合成、贮存和释放.
ACh是在神经末稍中由乙酰辅酶A和胆碱 在胆碱乙酰化酶的作用下合成的。乙酰辅酶A 主要来自末稍内的线粒体,胆碱则是由细胞 外借助于膜上特殊的载体转运到末稍内。合 成和摄取回来的Ach,均以囊泡形式包装贮存, 以便释放。 在静息状态突触前膜只有少量囊泡随机 向突触间隙释放ACh。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 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稍,并刺激突触前膜。使 其去极化,钙离子通道开放,一部分钙离子进 入突触前膜,使囊泡向突触前膜靠近。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