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ppt
合集下载
优选孟子二章ppt课件ppt(共63张PPT)

问题互研:【四】
文章第四段运用什么句式?有 什么效果?
答: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
调“地利”不足恃。运用对 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 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 明文章主旨。
问题互研:五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 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 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 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 结论,突出的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 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
国君,均不见用。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古___ 今____ 2)委而去之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 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1、两篇短文的题目均是编者加的,都是论点,并且字数相等,都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都用对比,观点鲜明。
以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比较本文的两篇短
文,看看它们提出、 阐述论点的方式及风 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和不同之处?
《孟子二章》PPT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 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 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 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奋起,指有所作为。 bì 同“横”,梗塞,不顺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同“弼”,辅佐 在外面,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 指国外。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
3.通假字。
• • • • • •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佛士。
4.虚词。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 给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以凭
以天下之所顺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 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 说说你的看法。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 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 心;而艰苦的环境,无论坎坷的道路, 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 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 ”,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 难》、《弧愤》。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
欧阳 修两 岁丧 父, 笃而 成才 。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孟子两章》PPT课件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 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六个人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排比举例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 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 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 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 受 磨 炼 的 益 处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护城河。 城: 城墙 池: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坚利: 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劳累。
使„„饥饿。
用来(通过那样 的途径来„„)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贫困
使„„被违 使„„被扰 背、受阻挠 乱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的心惊动, 同“增”增加。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21课_《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 级展示
1、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
括其精髓?
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1. 孟子通过举“礼”的例子,说明女子出嫁时,母 亲教导她不能违背她的丈夫,得出以顺从为准则是 “妾妇之道”的结论,以此来说明公孙衍、张仪并 非是大丈夫。
,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练习
孟子认为景春的观点错在哪里? 从本文哪几个方面论述应该知礼这一
个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一
句有何现实意义? 景春认为大丈夫应该是:
(六)你评我评,总结提升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 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理解文章的观点。
3.体会“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 德修养。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 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 级展示)
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 缺乏粮食呢?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 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 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
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 法则。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迷惑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孟子二章》课件

促进道德建设
通过学习《孟子二章》,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 会责任感,推动社会道德 风尚的提升。
提供治理智慧
借鉴《孟子二章》等传统 文化中的治理理念和方法 ,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智 慧和启示。
THANKS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
孟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现代人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关注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和 使命。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05
《孟子二章》的实践应用
《孟子二章》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培养道德观念
传承文化底蕴
通过《孟子二章》的学习,家长可以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理解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 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孟子二章》,家长可以向 孩子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增强孩子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
塑造良好品行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孟子二章》中的教诲,培养孩子谦 逊、尊重长辈、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行 。
《孟子二章》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融入课程设置
学校可以将《孟子二章》作为语 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辅助教 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
孟子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孟子的思想在历史上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但其影响和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02
《孟子二章》的背景和意义
《孟子二章》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 争霸,人民生活困苦。孟子作为 儒家代表人物,致力于弘扬儒家 思想,解决社会问题。
内容。
开展主题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孟子二章》的朗诵 、解读、角色扮演等主题活动,提 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1《孟子二章》课件(共32张)

阅读第二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朗读gé正á音o: quǎn yuè x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zēng fú
孟庙大门
至今山东邹城还完好地保存着 孟庙和孟府,他们都是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1
孟庙“亚圣殿”和 其中供奉的孟子塑像
《孟子》二章
3
孟母教子
孟子三岁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 疼爱自己的儿子,曾为孟子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而 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受到严格 管教,据说有一段时间他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 机上的麻布,告诉他若不勤奋读书,就会像这块麻 布般半途而废。“三迁”、“断机”等教子故事, 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写道:“昔孟母,择邻 处,子不学,断机杼。”
•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 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 平安无事。
•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难句翻译: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
•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 道路 ——义。
后来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的弟子, 终成一代儒学大师。
4
孟子周游列国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 分痛苦。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 战,杀人盈城”;统治者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人民却“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 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 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 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 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 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还到处游说,宣扬他的 “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 发“仁心”上。
《孟子二章》ppt课件原创

4.虚词。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 给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由于 而死于安乐也
凭 以天下之所顺
以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比较本文的两 篇短文,看看它们 提出、阐述论点的 方式及风格上有什 么相同之处和不同 之处?
• 相同之处:
• 1、两篇短文的题目均是编 者加的,并且字数相等,都 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 成,都用对比,观点鲜明。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 人他们是谁?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 [明确]这六人是:舜 、傅说、 胶鬲 、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作用:用历史事实为例,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 磨炼 的益 处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 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1、同出的身特都点卑微推断 种田、筑墙的归、纳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出、不经同过凡艰人结苦的的论才磨干练。,显露
3、后来都被统艰治苦者委的以重磨任练,
请将你的思考写成文,题目自拟。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 难》、《弧愤》。
司马迁受宫刑而 作《史记》。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同: •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x课件(12页)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
害民。
著作。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 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
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
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识文断句
朗诵《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读准字音, 划分停顿
舜 畎亩 傅说
胶鬲 孙叔敖
百里奚 空乏其身 曾益 法家拂士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不能。Βιβλιοθήκη 背离使……财资缺乏,
使〔他的〕心触动〔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经受贫困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 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救 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 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要下 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 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 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被起用
翻译全文
筑墙的劳作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拂:违背
乱: 扰乱
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 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 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 用这些办法 使…坚韧 忍: 使…坚强 不具备的才能 不能: 使…惊动 动: 同“增”,增加 曾:
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 使他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 有的才能。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违背
常常
佐 死于安乐也。
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通“横”,梗塞
在国外
有所作为
往往 常常
了解 在国内 通“弼”,辅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起,指被任用 举: 被举用 田间、田地 畎亩: 市:市场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D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C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古义:内外亲属 亲戚畔之:亲戚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畔: 通“叛”,背叛。 之: 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 有不战:不战则已。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 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 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 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 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 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 的环境。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 常常、往往 犯错误 过:
有所作为 衡: 同“横”,梗塞,指不 作: 顺 表现 征: 喻: 了解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 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 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孟母断机杼
反馈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C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背叛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 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 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 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 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 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朗读,要求:
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 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今义: 地域 以: 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
不如
而
地利
环
之
攻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守 城 :
粮多
守方
城 高
池深
兵 革 利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进攻 战争中பைடு நூலகம்要 分论点 论证 “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防御 (举例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人和: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摆出观点,提携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方圆三里的内城。 三里之城:
解释划线字词: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 )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 )举于鱼盐之
起,被任用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被选拔
此,这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rè 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 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环,围。
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坚利:坚固锋利。 指粮食。 多: 充足 米粟(sù):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域民
类推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者多助——顺之 施行“仁政”
失道者寡助——畔之 (对比论证)
结构图解 天时不如地利, 摆出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 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 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 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 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 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 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孟子》两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 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 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 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 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 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 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 的根本。
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 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 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 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 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 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自读课文,说出蓝字的意思 1、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 2、傅说(yuè )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gé )举于鱼盐之中, 4、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8、行拂(fú )乱其所为, 9、所以动心忍(rè n)性, 10、曾(zēng)益其所不能。 11、人恒过,然后能改, 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 证了“人和”的重要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在国内 拂: 同“弼”,辅 弼 在国外 出: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 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 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 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士: 狱官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 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 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 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 (赎回)并登上相位。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下达
大任:重大责任 是: 这样的 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