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哲学提纲、知识点
高二年级政治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年级政治哲学复习提纲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准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准确地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的含义和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是人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方*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
,不存有脱离世界观的方*,也不存有脱离方*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有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有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准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高二政治哲学重点知识点归纳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

高二政治哲学重点知识点归纳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学习完政治哲学内容后,高二学生要及时的进展稳固复习重点知识点,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哲学重点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哲学重点知识点(一)辨证否认的含义及本质?(1)含义:辨证的否认是事物自身的否认,即自己否认自己,自己开展自己.(2)辨证否认的本质是“扬弃”,克制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存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认.辨证否认观的要求是什么?(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理论的创新与开展.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认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此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高二政治哲学重点知识点(二)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消费方式;(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开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开展(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开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开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开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是什么?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相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4、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是什么?(1)消费力和消费关系的矛盾,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根本矛盾.(2)消费关系一定要适应消费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根底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高二政治哲学重点知识点(三)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打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述,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擅长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1)分歧:辩证法用联络、开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根本分歧:是否成认矛盾,是否成认矛盾是事物开展的泉和动力.社会社会的根本矛盾是什么?是消费力的消费关系的矛盾.消费关系一定要合适消费力状况的规律(1)消费力决定消费关系,消费力的变化开展,迟早会引起消费关系的变革;(2)消费关系对消费力有反作用.当消费关系适应消费力开展状况时,对消费力的开展起推动作用;当消费关系不适应消费力开展状况时,对消费力的开展起阻碍作用.。
高二政治哲学提纲知识点

高二政治哲学提纲一、哲学统论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7、唯心主义: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8、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天地合而万物生。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气者,理之依也。
9、下列说法均属于主观唯心:·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点归纳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点(一)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l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高二政 治哲学知识点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哲学,作为一门探索智慧的学科,在高二的政治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高二政治哲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唯物论唯物论主要探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1、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同时,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还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矛盾的观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高二哲学政治知识点归纳

高二哲学政治知识点归纳
高二哲学政治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哲学知识点:
-哲学的定义与特点:探讨真理、存在、价值等问题的学科;思辨性、系统性、反思性、批判性;
-诸子百家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古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西方哲学:笛卡尔主义、启蒙运动、德国唯心主义等;
-当代哲学流派: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等。
2. 政治知识点:
-政治学概念与特点:政治的定义、对象、目标和功能;
-国家与政权:国家的定义、成立和组成;政权的定义和形式;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民主制度、专制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总统制、议会制等;
-政党与政治组织:政党的定义、作用和组织形式;
-国际政治关系:国际关系理论、联合国、国际法等;
-当代政治问题:民主、权力、法治、公平正义、社会问题等。
以上只是高二哲学政治知识点的一部分,具体的内容还需要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进行具体归纳和学习。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提纲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提纲(一)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提纲(二)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
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高二政治哲学必备知识点高二政治知识点

高二政治哲学必备知识点高二政治知识点政治哲学时高二必学的内容,有哪些知识点要掌握呢?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哲学必备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哲学必备知识点(一)哲学的根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是划分唯物和唯心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理论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答复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开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答复决定着各种哲学的根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答复。
4、哲学派别一览表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理论经历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开展的理想目的,指引人们追求美妙的将来;发动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宏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全面认识马克思(1)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阶级根底: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开展。
②自然科学根底:19世纪自然科学的宏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哲学提纲一、哲学统论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7、唯心主义: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8、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天地合而万物生。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气者,理之依也。
9、下列说法均属于主观唯心:·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郑人买履。
·削足适履。
·物是观念的结合,存在即被感知。
·我思故我在。
·心外无物。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10、下列说法均属于客观唯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理生万物。
上第七天创造世界。
现实世界是理论世界的影子。
11、哲学属于文化范畴,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12、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注:如果题目指明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那么只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将实践引入哲学范畴。
二、唯物论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除意识以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2、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主观唯心。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
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它,一旦违背,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意识:从意识的起源来,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从意识的内容上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从意识本质上看,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正确的、错误的、具体的、抽象的、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意识(一切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能反映物质):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方法论:坚持可知论。
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精神(意识)的作用。
三、认识论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意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使实践误入歧途,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1)(2)共同的方法论:在坚持实践第一的前提下,重视认识的作用。
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真理的含义: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4、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条件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的认识总是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认识无限性的意义: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四、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根本性质)。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1联系:(1)联系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方法论: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联系:Ⅰ、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数量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数量是多。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部分有序、合理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无序、不合理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Ⅱ、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①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2)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注:“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间都存在联系”,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
以下说法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部分对整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画龙点睛。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失足成千古恨。
整体对部分: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2、发展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运动,变化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
以下说法均体现了发展: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可持续发展。
与时俱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看问题。
(2)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内容: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发生质变。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
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①坚持适度原则。
②重视量的积累。
(反对急于求成,“激辩论”)③要抓住时机,促成发展。
(反对优柔寡断,“庸俗进化论”)以下说法均体现了量变与质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防微杜渐。
过犹不及。
(3)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内容:①前途是光明的原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旧事物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道路是曲折的原因:新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产生初期有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认可有一个过程。
旧事物开始时比较强大,顽强抵抗,扼杀新事物。
方法论: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充满信心,积极进取。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4)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内因决定事物,外因影响事物。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矛盾(1)矛盾的含义及其意义:矛盾是对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