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整理1.哲学的来源和作用(1)来源:①产生于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作用:①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1)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内涵和基本问题(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此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肯定与否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包括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 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包括:①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个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②客观唯心主义:众人的共同(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4份打包)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4份打包)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4份打包)1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物质与运动一、物质概念[提醒]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理解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

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误区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易错提示】区分以下几种错误观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形而上学和脱离运动谈物质的唯心主义;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也在运动,所以运动可以离开物质。

四、全面认识相对静止1.是一种不显著的、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易错提示】准确辨别以下几种观点:(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等都是承认绝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观点。

(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如:“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都是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

(3)区分“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这是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辩证唯物论观点。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要区分几种常见的说法: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错误);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正确);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正确)。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重要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不要求主观题默写)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含义:(1)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学科的回答】2.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气、土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上的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正的哲学)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

☆高中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⑴起源: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⑵作用: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⑴从本义上:爱智慧、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⑵与世界观的关系上: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⑶与方法论的关系上: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⑷与具体知识的关系上: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⑴思维与存在何为本源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⑵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一览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

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一、真正的哲学⑴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政治必修四知识清单《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必修四知识清单《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并不是搞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电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区别①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2)态度: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之是哲学家的事情。

(1)区别:①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

②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具体知识:①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②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③思维科学知识: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2)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哲学唯物论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哲学唯物论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哲学唯物论知识点
一、主干知识(打★为必背知识,其余为理解)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遵循规律,同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拆解】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③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第1 页共6 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的产生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是什么(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科学的分类2.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2.唯物主义基本形态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基本形态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三、两个对子1.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2.辩证法&形而上学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科学的哲学)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二、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3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是物质的(一)什么是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整理1.哲学的来源和作用(1)来源:①产生于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作用:①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1)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内涵和基本问题(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此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肯定与否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包括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包括:①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个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②客观唯心主义:众人的共同(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的产生1.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是什么(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1.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3.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1. 具体科学的分类具体科学举例自然科学知识物理学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思维科学知识心理学2. 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2. 唯物主义基本形态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特点局限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本质上是正确地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主义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史唯物主义律3. 唯心主义基本形态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基本形态本原举例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三、两个对子1. 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2. 辩证法&形而上学关系从属关系研究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分歧辩证法:全面、发展、联系形而上学:片面、静止、孤立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科学的哲学)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二、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3 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是物质的(一)什么是物质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万事万物的客观属性)(二)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1.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劳动起决定性作用)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二、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 哲学上的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刻舟求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仁者心动)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含义:一是事物根本性质没有变化二是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运动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三、运动是规律的1.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2. 规律的特点:①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消灭②是普遍的3.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①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1.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2. 意识活动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四、意识的作用(一)意识的能动作用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错误)的意识促进(阻碍)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3.两个结合+两个反对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实践及其特点1.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1)主体:人对象:客观事物(2)实践活动的分类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2. 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认识的途径:①亲身实践(直接经验)②学习他人(间接经验)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 真理和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 真理的特点(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1)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3)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3.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主体→人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4.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总特征)练习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根本观点(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 ) 联系的含义 :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 ( 二 ) 联系的特点1.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 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3)要求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 联系的多样性①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②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 )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全过程、数量是一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这部分,具有部分部分:局部的各个阶段、数量是多所不具备的功能(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②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2.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二 )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要求]1. 系统: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 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判断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2)要求:对未来要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2.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1)量变:数量,场所的变化、渐进、不显著质变:根本性质的变化,根本的,显著的(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要求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有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要求: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实质和核心(揭示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 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 矛盾固有的相成相反的两种基本属性根本属性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共处相对的于一个统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