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诗话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海棠诗社教学文案

海棠诗社教学文案

海棠诗社海棠诗社:探春写信给宝玉提议结社作诗,恰好贾云孝敬宝玉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他们便借此成立了海棠诗社。

(结社、赏花、吟咏唱和是清代都门特别盛行的社会风气,是封建贵族阶级的闲情逸致的表现。

)咏白海棠是“海棠诗社”成立后的首次吟咏。

李纨被大家推为社长,负责评诗,迎春限韵,惜春监场。

诗成后,大家认为黛玉的最好,李纨却评宝钗为第一,探春表示赞同,宝玉则为黛玉不平。

第二天,史湘云到来,又和了两首,众人看了,称赞不觉。

限门盆魂痕昏,限韵脚只能依次用“门”,“盆”,“魂”,“痕”,“昏”五个字。

咏白海棠·贾探春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寒草:秋草月有痕:指月光照射海棠投在地上的影子。

缟仙:说白海棠似穿着缟衣的仙子。

缟,白色细绢。

“诗如其人”,咏海棠诗把大观园群芳每个人的思想,情趣,品格都表现出来,同时作者曹雪芹也通过其中词句隐示了他们的命运。

探春这首诗就是她本人的写照。

“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才智清明志自高”的同义语。

“雪为肌骨易销魂”也是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的进一步描绘。

芳心无力,使人联想到断线风筝;缟仙羽化,也使人联想到离家远嫁。

探春把自己的情操赋予了白海棠,实际上是借白海棠咏叹自己。

咏白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珍重芳姿:珍惜重视自己的身份。

手瓮:可提携的盛水的陶器。

“胭脂”二句:诗的一种修辞句法,意即秋阶旁有洗去胭脂的倩影,露砌边招来冰雪的惊魂。

北宋诗人梅尧臣《蜀州海棠》诗云:“醉看春雨洗胭脂”。

玉:指白玉一般的海棠。

痕:就玉说,“痕”是瘢痕;以人拟,“痕”是泪痕;其实就是指花的怯弱姿态或含露的样子。

此句的意思是花儿愁多怎么没有泪痕。

《海棠》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海棠》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海棠》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海棠》。

(2)理解《海棠》的诗意,体会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之情。

(3)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海棠》。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2)理解诗歌中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体会鉴赏方法。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作品《海棠》。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海棠》,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让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海棠》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验诗歌的美。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和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海棠》。

(2)写一篇关于《海棠》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海棠》教学设计杜甫韵律美意象、意境、情感艺术特色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

《海棠》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海棠》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海棠》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海棠》。

理解《海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海棠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提高情感共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阅读习惯。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海棠》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描写海棠花的诗歌。

诗歌通过对海棠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赞美。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艺术魅力。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

难点: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引发对海棠的兴趣。

简介海棠的特点和与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

3.2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3 品词析句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构思和艺术特色。

3.4 拓展延伸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朗诵表演,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挥。

4.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分析和创作等。

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对诗歌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4.3 综合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中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如《海棠》原文和相关注释等。

海棠原文宋人绝句鉴赏

海棠原文宋人绝句鉴赏

海棠原文宋人绝句鉴赏宋人绝句鉴赏之八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别林斯基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

”从诗歌的创作规律来看确实如此,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不足则咏歌之。

情感就象诗歌面颊上的红晕,没有了她,诗歌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苏轼的这首咏海棠诗就是以深婉的情致、绰约的风姿深深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扉,也被作者目为他平生的得意之作(见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三)。

这首诗是咏叹黄州定惠院海棠的。

元丰三年(1080)诗人被贬为黄州团练付使,寓居黄州定惠院。

院东有株海棠树特别繁茂,诗人也特别喜爱,“每岁开时,必为置酒”,醉于其下(《东坡志林》)。

这首诗正是表现诗人对海棠的叹赏和眷念之情,而且表现得特别深婉细密和富有情韵。

首先,诗人没有正面去描绘海棠的风姿,也没有直接去咏叹海棠的香艳,而是故意宕开一笔,去写春风,去写春光,去写那沉浸在香馨气息中的多情的明月。

这样从侧面进行烘托和渲染,使海棠更显得风姿绰约,香馨迷人。

在诗人的笔下,东风也象位轻盈的少女,款款腰身袅袅而来。

随着春风的吹拂,春日也加长了。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吹拂之态,通过描写东风吹绽了满树绚烂的花朵,来点明时令,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崇光”是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崇光”不光是写春天日长之状,而且与“泛”字搭配在一起,更给人一种春日融融、心醉目迷之感。

诗人写春风、描春光,一方面为海棠初放进行了必要的暗示,因为海棠是春天开花,花开时呈深红色,随着春光加浓,色彩逐渐转淡。

现在既然是春风袅袅、春曰融融,海棠吐艳之时也就到来了,另一方面也为海棠的初放进行了很好的烘托和映衬。

春风袅婷、崇光泛彩,此时此刻已够叫人迷恋的了,如果再加上海棠那深深的红晕、碧绿的圆叶,恐怕就更加叫人心醉神迷了。

如果说第一句“东风袅袅泛崇光”是从时间上进行烘托的话,那末第二句“香雾空濛月转廊”则是从空间上进行渲染,而且在视觉、触觉之外又加上了嗅觉。

《红楼梦》海棠诗歌——部编版2019下册语文课件

《红楼梦》海棠诗歌——部编版2019下册语文课件

咏白海棠
蘅芜君(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 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 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 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 不语婷婷日又昏。
“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 建妇德、对自己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她要 保持自己无人非议的品德,维护自己的“芳姿” 即尊贵的社会地位。她的一举一动都是恪守封 建道德,绝不越雷池半步。李纨同样恪守封建 道德的立场,读懂了宝钗,深觉得这首诗“含 蕴浑厚”,评为第一。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更使人流连,暗示了这花有多情、引人怜惜的一面。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尾联把白海棠比作白衣仙女,不要说白衣仙女得道成仙
飞天去,希望她能“伴我咏黄昏”。
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探春志趣高雅、才华横溢,但却偏是庶出。她在这首诗中借花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 格和超凡脱俗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她希望得到关注和肯定的寂寞心境
首联是写花的入手处,也是考察宝钗所寄情感的着眼点。表面看,写 的是宝钗对这花的爱惜至极,但脂评已一语道破:“全是自写身份!”哪 怕把自己幽闭起来,宝钗也要维护住已取得的高贵的社会地位,这就 是她最为珍重的芳姿。
颔联细写花的品质、修养:既无红胭腻脂而极淡雅,又多冰晶雪莹而愈 素洁。其实这就是宝钗的自我画像,一个干净极了也高雅极了的形象。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红楼梦 》海棠 诗歌— —部编 版2019 下册语 文课件
咏白海棠
怡红公子(贾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 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 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 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 清砧怨笛送黄昏。
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人教版部 编版《 红楼梦 》海棠 诗歌— —部编 版2019 下册语 文课件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5课《海棠》ppt课件2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5课《海棠》ppt课件2

诗歌写景角度不同
• (1)空间角度
•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 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 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 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
乌台诗案
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 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当时苏轼认定自己 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 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 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 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8
谢谢欣赏!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9
(3)感觉器官角度 •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 觉、触觉、味觉等角度去写,
• 《夜雪》
————白居易
•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 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 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其他
•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海棠诗话

海棠诗话

博学讲坛《海棠诗话》一、欣赏“花之美态”,引出海棠花介绍:海棠,一种生长在中国北方的花木,花姿迎风峭立,明媚动人,楚楚有致,她是雅俗共赏的名花。

栽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堂富贵”的意境。

海棠以娇美著称,每到暮春季节,花开似锦,潇洒多姿,在文学的百花园里,有很多吟咏海棠的优秀诗篇。

她们共同表现了对海棠的喜爱和赞誉之情。

陆游诗云:“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

”形容海棠艳美高雅。

海棠娇媚动人,惹人怜爱,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老师,刘子翠面对海棠,也由衷的赞叹,“风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诗中不但没有道学的气味,而且颇有浪漫色彩,可见海棠确实是非常寻常,连道学先生也为之倾倒,那么月下的海棠,就更具韵味了。

二、陆游酷爱海棠1、据说它的美,让宋代大诗人陆游酷爱到疯狂的地步,用红笔为她写下紧急报告,请求玉皇大帝,放慢春天的脚步,延长她的花期。

2、陆游的《花时遍游诸家园》中曰:“为爱名花抵死狂。

只恐风日损红芳。

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

”这是陆游在淳熙三年(1176年)二月,在成都任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写的。

诸家园包括燕王旧宫所在的张园,碧鸡坊的王园、赵园,施园、范园等,它们都因海棠而出名。

这首诗是用七绝的体载写成的,写诗人爱海棠花连命也不要了,为了保护海棠花不被风和太阳所伤害,诗人驰骋幻想,连夜上书玉皇大帝,乞求天帝留住春天以便借阴天来保护海棠花。

能够想见,陆游对海棠花的钟爱已经达到何等疯狂的地步。

赐其以“海棠癫”的雅号当之无愧。

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海棠花与人世无争,不会伤害任何人。

它只会给人间增添美丽,给世人带来喜悦,能让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与祖国。

全诗充满了浪漫情调,爱花的热切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通过向玉帝“乞借春阴”的奇特想像,深切奇妙地表达了自己爱花,惜花之情,洋溢着绝幻的浪漫主义色彩。

该诗也因之而成为咏棠名篇,一直为世人所吟唱。

3、陆游与唐婉离别时,也留她作为纪念,十年后在沈园重见时,勾起了陆游的心事,写下了那首让人愁肠寸断的名作《钗头凤》。

论《海棠诗社》选段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可行性及教法

论《海棠诗社》选段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可行性及教法

论《海棠诗社》选段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可行性及教法作者:徐惠中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1期内容摘要:《红楼梦》是我国经典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兼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十分适合作为中学语文学习内容。

本文探讨的即是将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的前半段,海棠诗社的成立和众人作海棠诗的内容,这段作为课文选入教材是否可行,又应当怎样进行教学。

关键词:《红楼梦》语文教材课堂教学《红楼梦》是我国经典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兼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十分适合作为中学语文学习内容。

在已有的语文教材中,以苏教版为例,初中收有《贾雨村说贾府》,高中收有《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

但除去这三章之外,《红楼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仍有许多经典篇章可供选入。

本文探讨的即是将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的前半段,海棠诗社的成立和众人作海棠诗的内容,这段作为课文选入教材是否可行,又应当怎样进行教学。

一.主要内容(一)课文简介本段内容发生背景为大观园建成,众人搬入,此时贾政巡查在外,贾府危机也尚未显露,上下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在这种欢乐轻松的氛围中,大观园的年轻人们雅兴频发。

于是在这一年的中秋之后,探春向众人发信,提议结诗社,得到响应后,大观园诗社成立。

又因诗社第一次作诗即为咏白海棠,所以诗社名为海棠诗社。

诗社成立时的主要成员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宝玉及李纨。

稻香老农(李纨)为社长,菱洲(迎春)、藕榭(惜春)为副社长,一人出题,一人监场。

集结了大观园众多文学人才的海棠诗社,其作品不仅精品频出,并且充分体现出个人特色。

海棠诗社也作为一条暗线,在全书的情节发展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课文重点1.古诗鉴赏。

借景抒情,吟诗作对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娱乐方式,产生了许多经典诗词作品。

本段也不例外,几人所做的海棠诗各有千秋,个人特征鲜明,是本段表现重点。

其中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的作品可单独作为古诗词鉴赏来进行学习,几首诗作从内容到感情都富有感染力,结合故事背景,可对诗作内容有更深的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学讲坛《海棠诗话》
冯定玉
一、欣赏“花之美态”,引出海棠花
介绍:海棠,一种生长在中国北方的花木,花姿迎风峭立,明媚动人,楚楚有致,她是雅俗共赏的名花。

栽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堂富贵”的意境。

海棠以娇美著称,每到暮春季节,花开似锦,潇洒多姿,在文学的百花园里,有许多吟咏海棠的优秀诗篇。

她们共同表现了对海棠的喜爱和赞誉之情。

陆游诗云:“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

”形容海棠艳美高雅。

海棠娇媚动人,惹人怜爱,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老师,刘子翠面对海棠,也由衷的赞叹,“风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诗中不但没有道学的气味,而且颇有浪漫色彩,可见海棠确实是非常寻常,连道学先生也为之倾倒,那么月下的海棠,就更具韵味了。

二、陆游酷爱海棠
1、据说它的美,让宋代大诗人陆游酷爱到疯狂的地步,用红笔为她写下紧急报告,请求玉皇大帝,放慢春天的脚步,延长她的花期。

2、陆游的《花时遍游诸家园》中曰:“为爱名花抵死狂。

只恐风日损红芳。

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

”这是陆游在淳熙三年(1176年)二月,在成都任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
置使司参议官写的。

诸家园包括燕王旧宫所在的张园,碧鸡坊的王园、赵园,施园、范园等,它们都因海棠而出名。

这首诗是用七绝的体载写成的,写诗人爱海棠花连命也不要了,为了保护海棠花不被风和太阳所伤害,诗人驰骋幻想,连夜上书玉皇大帝,乞求天帝留住春天以便借阴天来保护海棠花。

可以想见,陆游对海棠花的钟爱已经达到何等疯狂的地步。

赐其以“海棠癫”的雅号当之无愧。

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海棠花与人世无争,不会伤害任何人。

它只会给人间增添美丽,给世人带来喜悦,能让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与祖国。

全诗充满了浪漫情调,爱花的热切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通过向玉帝“乞借春阴”的奇特想像,深切奇妙地表达了自己爱花,惜花之情,洋溢着绝幻的浪漫主义色彩。

该诗也因之而成为咏棠名篇,一直为世人所吟唱。

3、陆游与唐婉离别时,也留她作为纪念,十年后在沈园重见时,勾起了陆游的心事,写下了那首让人愁肠寸断的名作《钗头凤》。

她就是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的海棠,她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她为何美得出类拔萃,美得令人陶醉,让文人墨客吟咏不绝。

三、郑谷对海棠情有独钟
1、在香山植物园海棠花旁一块石上刻着这首唐诗。

海棠(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2、诗歌赏析:诗人从春风着笔,将春风人格化,于是海棠本来就有的娇艳,就说成了春风着意涂抹的颜色,“匀”与“用意”呼应,表明春风用心的程度,诗人虚写春风,实际是在夸赞海棠,所以清代学者何义门说,郑谷这首诗“起句绝妙”,一读便知在吟咏海棠,他非常喜欢海棠,写过很多吟咏海棠的诗,但是对于“新著雨”,和“欲开时”的海棠情有独钟,诗人把海棠瞬间的秾丽妖娆以流水对仗的形式表现出来。

别具风姿,更有神韵。

接着诗人又用了莫愁的典故,对海棠进行了侧面烘托。

3、莫愁典故:战国末期楚国,著名的民间歌舞艺术家,父亲卢公,在汉江上摆渡为生,母亲在村中植桑种桃,莫愁出生时,不住地哭,卢公哄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听到莫愁二字,她的哭声竟然停了。

于是父亲就把她取名为莫愁。

莫愁天生丽质,能歌善舞,被选入兰台之宫,担任歌舞侍姬,并完成了《阳春》《白雪》的入歌传唱,使这高雅的曲调流传了两千年。

四、苏轼的海棠情缘
1、背景: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诗人最初住在黄州城东南的定惠院,因为是罪臣,众人回避他,他也闭门谢客,借酒消愁,过着过度寂寞的生活,就在此时,诗人发现在定惠院的东面杂花满山,其中有一株名贵的海棠,当地人却不知道她的名贵,苏
轼深有感慨地写道:“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书苏轼海棠诗卷》
2、诗歌赏析:好一个“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海棠馥郁如仙的气质,让群芳黯然失色,她幽静独处的境地,和俨然妩媚的风姿,萦绕在作者的心田,此刻苏轼把这株海棠当成自己身世的写照,他正像“幽独”的海棠,处于“粗俗”的桃李之中,但她出身高贵,从容淡然,不追求华屋金盘。

3、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4、诗歌赏析:前两句实写春天月夜赏花,描绘海棠在东风和月色当中的光彩与芬芳,后两句虚写海棠的神态和作者的爱花心事。

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恋花惜花的情感,成为写海棠花的名篇。

5、海棠春睡典故: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高贵美丽,但是她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诗人特意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这一孩童天真的行为,更细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作者以花喻人,一语双关,一个“恐”字,既写对美好事物的担心,也暗藏了诗人欲与海棠共度良宵的愿望。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句,将爱花的情感提升到了极致,这个“故”是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此句运用了唐玄宗以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

据宋代释惠洪《冷斋诗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见贵妃,刚好贵妃酒醉未醒,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贵妃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唐明皇笑道:“岂是妃子醉耶,海棠睡未足耳”
苏轼化用典故,使海棠不仅足与绝代佳人媲美,而且成了诗人感情的寄托,“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因此海棠雅号“解语花”,古人评价后两句,“造语之奇,构思之巧”,这首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五、李清照怜惜雨中海棠
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当然还有许多写海棠的诗词名句。

1、如梦令(南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海棠美人诗(明) 唐寅
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

自今意思和谁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六、《红楼梦》:“海棠诗社”咏白海棠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当中,海棠是湘云的化身,是美的象征,第37回,“海棠诗社”结成以后,湘云凭《白海棠和韵》二首,压倒诗才横溢的黛玉和宝钗,这是曹公有意构思,以突显湘云与海棠的紧密联系。

宝钗、黛玉、湘云的性格特征,通过海棠诗鲜明地传达出来了:
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宝钗世事洞明又守拙藏愚。

林黛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多愁善感又哀婉动人。

史湘云:“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湘云宽宏阔达又豪放洒脱。

同时更突出了曹公对湘云深挚的情怀和无限的怅恨。

七、张爱玲惋惜:海棠无香
花的视频:海棠优美娇艳,但是她没有香味,作家张爱玲在《红楼梦未完》中这样写道: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海棠花虽然娇艳美丽,却没有迷人的芳香,此其一恨。

看来海棠无香的确是人生的大遗憾。

鲥鱼纵然鲜嫩美味,却无奈因多刺而无法尽兴品尝,此二恨也。

张爱玲用其后半生去陪伴《红楼梦》,珍爱之至。

而可叹《红楼梦》只是一篇残稿,雪芹惨淡经营,无奈八十回后已“迷失无稿”。

更怒者高鹗之流又在其后加了“附骨之蛆”,无
视雪芹之血泪!《红楼梦》未完,岂不是人生之一大憾事!怅恨久之,此三恨也。

八、海棠花的美丽传说
王母娘娘看见玉女手捧着天竺国送来的仙花,知道嫦娥私下将她的花儿送给玉女,于是怒气冲天地训斥嫦娥胆大妄为,而且她边说边夺过玉兔的石杵,将玉女和她手中的那盆花儿一起打下了凡间。

这盆花正巧落在一个靠种花为生计的老汉的花园中,老汉有个女儿叫海棠,姑娘的面貌也像花儿一样美丽。

,就将这种从未见过的叫不上名的花花儿命名为“海棠花”。

从此海棠花培植在人间,但它的香魂却随风飘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传说海棠花原有天香,如今却没有了香味的缘由。

九、结尾:海棠无香胜有香
纵观中国古典诗词,经过诸多使人的赞赏和讴歌,海棠逐渐成为独特的审美意象。

她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娇艳高贵的美让无数人迷恋陶醉,是啊,海棠无香胜有香,丽人何必着盛装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