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德育故事》观后感
中华德育故事读后感

中华德育故事读后感
中华德育故事是一部富有中国传统美德和文化内涵的故事集。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活,情节跌宕起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受感动和启发。
在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许多关于孝道的故事。
比如《百善孝为先》中的小明,他在父母生病的时候不顾一切地照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道的真谛。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尊重和遵循的道德规范。
除了孝道,中华德育故事中还有许多关于诚信、勤劳、守纪、友爱等方面的故事。
比如《诚实守信的小红帽》中的小红帽,她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惧怕艰难,坚持诚实守信,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
这让我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也让我深受鼓舞,决心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在阅读中华德育故事的过程中,我还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
精深。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道德寓言,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这些故事,我了解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也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中华德育故事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读物。
通过阅读这
些故事,我不仅仅了解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决心。
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牢记这些故事中的启示,努力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5篇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5篇《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是一个反应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一些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书籍。
故事中的人物有的机智、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让我感受到人生中应具有真善美。
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孟母断机》,讲的是:孟子小时候不爱学习,孟母为了激励他,便把纺织到一半的布给剪断了。
孟子不解,问母亲。
母亲说道:“剪断的布就没有用了,就像你学习半途而废,长大了,啥也做不成。
”孟子流着眼泪说:“我错了。
”后来,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页,为中国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我们尊崇的古圣先贤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人们有很大影响。
可见,一个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有多么重要。
希望,全天下的妈妈都成为有智慧的家长,全天下的孩子都成为积极进取,蒸蒸日上的好孩子!我们共同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做最好的自己!”《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2前几天,我发现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中华美德故事》,中孔子好我深受启发。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的好学精神。
孔子都60多岁了,还要拜师学琴。
他与别人学琴不一样,别人都是迫不及待地想学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天。
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埋头一连就是10天,明明已经弹熟了还是不肯换新曲。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但要把新曲练熟,还要通过曲子的旋律来猜测作者人的人品,个性,精神甚至外貌。
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地感看到这里,想想自己,我感到十分惭愧。
又一次,妈妈给我买的复习资料,我碰到了一道难题,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这时,我想起来参考书后面不是有答案吗,抄一下不就完了,再说爸爸妈妈刚好出了。
第二天妈妈给我检查时发现了这道难题,又对对答案看到我做对了,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便把我叫到身旁,让我说出这道题的过程,我哪会呀!那天挨揍是少不了的。
今天读了孔子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这件事,它提醒我:对待困难要虚心向会的人请教。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成长的阶梯,只有勤学,好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
中华德育故事读后感

中华德育故事读后感德育,即德育教育,是对人的形象、品质和精神进行培养和教化的过程。
中华文化古老而深厚,凝聚着中国人民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伦理观念。
在中国的德育教育中,德育故事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德育故事以简练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价值观念,让人深受教育和启迪。
在阅读中华德育故事之后,我深感自己内心得到了洗礼和磨砺,更加坚信了追求美德和修养人品的重要性。
阅读中华德育故事,我被其中的智慧和真理所深深感动。
在《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孟子的母亲不顾现实的困难,为了给儿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迁居。
孟母的坚持和毅力,不仅让我感叹母爱的伟大,更让我明白了追求知识和无私奉献的重要性。
正是因为孟母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了孟子的良好品质和才能,才有了后来的孟子学派和他的巨大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只有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培养出的孩子,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在《左丘明三让》这个故事中,左丘明先生主动让位给曹操,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作为一个成功的人并不是相互之间妄自尊大地争夺地位,而是在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的前提下,懂得礼让和谦虚。
这和现在的社会风气有所不同,让我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境界。
在《孔子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中,孔子在面对农夫的辱骂和侮辱时,不仅没有生气,而且还在回家的路上对家人解释,说他们只是想警醒自己。
这个故事教会了我如何应对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我们不应该轻易生气和报复,而是要以一种平和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修养。
中华德育故事告诉了我们宝贵的人生智慧,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道德和品德,更加坚定了我们对美德和道德行为的追求。
这些故事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爱心的传递。
读了这些故事之后,我更加明白,人生不仅仅只有追求物质利益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层面的修养和提升。
读完中华德育故事之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中华德育故事心得体会(通用3篇)

中华德育故事心得体会(通用3篇)中华德育故事篇1周二下午,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欢聚在学校报告厅,观看了《中华德育故事》教育片。
这次活动印象深刻,让我知道了“大禹克俭”、“姜肱大被”、“刘宠钱清”、“孝基还财”、“彦光易俗”、“赵孝争死”六个中华经典道德故事,是一次丰盛的精神大餐。
其中“孝基还财”的故事告诉我:为人应该廉洁自爱,非己之财莫贪;让人敬重的是你的品德,而不是你多么有钱财;我们做人要心存善念,要有包容他人的心,还要给予别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帮助他人,别人才会有改变的可能。
在学习、生活中也一样,不管哪位同学做了错事或遇到了困难,我们都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让他改过的同时走出困境。
最令我感动的是“大禹克俭”的故事了。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多么难能可贵!家中有妻子在苦苦守候,还有大禹从来没抱过的新生孩子,每次他路过时,听到孩子的哭声,他怎么不想去看一眼?又怎么会不想家呢?可是,大禹为了天下老百姓能早日摆脱水患,过上幸福的日子,他宁可舍下自己的小家,整整十三年,露宿在外,与众人一起不分白天黑夜付出着,那种大公无私的精神,真的震撼人的心灵!也让我留下许多热泪。
如果我们人人都像大禹一样,处处为百姓着想,国家将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我想:长大了,我也要像大禹一样,认认真真干好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希望学校能让我们多接受这样的道德教育,使我们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更好的分清生活中的真善美,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中华德育故事心得体会篇2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电视剧就是《西游记》了,现在,老师要求读书,我有点诧异,还用看书吗?故事的情节早已背的烂熟了。
思虑了半天,最终把那落满灰尘的《西游记》给翻了出来,本以为会很无聊,结果我却越看越有劲了,我不得不承认书中比电视剧更精彩更扣人心弦。
让人恍若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全然忘记了身外的世界,就连老妈叫我吃饭我都没听见,害的我又挨了一顿吵,可是老妈说的我一句都没有听进去,脑子里全是故事的情节哩!这虽然是科幻小说,但让我明白了干什么都不容易。
中华德育故事心得体会1000字

中华德育故事心得体会1000字寒假,有幸拜读了《中华德育故事》。
里面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陆绩怀橘”、“蔡顺拾椹”令我印象很深刻。
“陆绩怀橘”讲述的是三国时吴人陆绩,从小便很孝顺,事事都为父母着想,六岁时跟随父亲去淮南拜访父亲的朋友袁术,袁术以橘招待,因为那里的柑橘很甜,陆绩知道母亲最爱吃橘子,便悄悄为母亲带了三个,不料临走前拜谢袁术时,袖中的柑橘掉了出来,遭到了袁术的讥笑,陆绩诚恳地说明了原因,袁术非常感动,陆绩小小年纪就如此善良孝顺,长大成为了德才出众的一代清官。
“蔡顺拾椹”讲述的是西汉末年兵祸战乱,百姓民不聊生,蔡顺为了逃避战乱,带着母亲来到椹涧,他为了让母亲吃饱穿暖,自己受冻挨饿,每天辛苦干活,只为换一个馒头带回家给母亲吃。
不料赤眉军打到了椹涧,大家都外出逃难,蔡顺为了给母亲找吃的,跑到深山找桑葚,他把找到的桑葚按颜色分开放在了篮子里,黑紫色的桑葚味道甜留给母亲吃,青紫色的桑葚味道酸留给自己吃。
蔡顺在回去的路途中碰到了赤眉军,赤眉军被蔡顺的孝顺行为感动,纷纷丢下手中的兵器,洗去赤眉,回家孝顺父母了。
就这样蔡顺凭着对母亲的孝心阻止了一场战争,为纪念蔡顺德行,人们将赤眉军洗眉的那条河改名为“洗眉河”。
看了这盘故事后我深受感动,也感到十分惭愧。
陆绩才六岁就能如此孝敬父母,蔡顺竟然用自己的孝心感化了赤眉军,而我已经九岁了,还经常惹爸妈生气,让爸妈为我日夜操劳。
我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学本领,做爸妈的孝顺女儿,不辜负爸妈对我的爱和期待,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他会努力地学习;同时,一个正在丰富自己知识的人,他的道德修养也会逐渐地提高。
知识与品德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
对于一个正走在人生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如果不把品德培养放在首位,就很难使之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
”清末的康有为也提出“以德育为先”的口号。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5篇)

Powerful reasons lead to powerful actions.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5篇)《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近日,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好书,它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既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后感。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
这部书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渝、勤劳节俭、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传统美德。
书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读后感《《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后感》。
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地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
还有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元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
这些故事我很喜欢,也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
历史上那些很有学问、事业辉煌的人,都具有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
他们在生活很困难、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能够咬紧了牙关,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吗?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
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读好书,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们只有艰苦跋涉,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2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感动天地的故事,这些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至今,而故事的主人公更是被人们赞不绝口。
中华德育故事读后感

中华德育故事读后感中华德育故事是一本充满着中国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的故事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以及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这本书中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传说,更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总结。
在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很多人,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举止对周围的人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我们就能够成为别人的楷模,对周围的人起到积极的影响。
另外,我也很喜欢《孝顺父母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孝顺父母的小孩,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顺的真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对父母的尊敬。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忽视了这种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学习,让孝顺父母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除此之外,《中华德育故事》中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故事,比如《诚实守信的故事》、《勤劳致富的故事》等等。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念,比如诚实、勤劳、守信等等。
这些价值观念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学习,让这些美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中华德育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总结。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宝贵的东西,比如如何做一个有品德的人,如何对待家庭和社会,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等等。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学到一些东西,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大家都能够读一读这本书,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德育电影观后感

德育电影观后感1.读《中华德育故事》有感(或观《中华德育故事动画片》有感)寒假,有幸拜读了《中华德育故事》(或动画片)。
里面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陆绩怀橘”、“蔡顺拾椹”令我印象很深刻。
“陆绩怀橘”讲述的是三国时吴人陆绩,从小便很孝顺,事事都为父母着想,六岁时跟随父亲去淮南拜访父亲的朋友袁术,袁术以橘招待,因为那里的柑橘很甜,陆绩知道母亲最爱吃橘子,便悄悄为母亲带了三个,不料临走前拜谢袁术时,袖中的柑橘掉了出来,遭到了袁术的讥笑,陆绩诚恳地说明了原因,袁术非常感动,陆绩小小年纪就如此善良孝顺,长大成为了德才出众的一代清官。
“蔡顺拾椹”讲述的是西汉末年兵祸战乱,百姓民不聊生,蔡顺为了逃避战乱,带着母亲来到椹涧,他为了让母亲吃饱穿暖,自己受冻挨饿,每天辛苦干活,只为换一个馒头带回家给母亲吃。
不料赤眉军打到了椹涧,大家都外出逃难,蔡顺为了给母亲找吃的,跑到深山找桑葚,他把找到的桑葚按颜色分开放在了篮子里,黑紫色的桑葚味道甜留给母亲吃,青紫色的桑葚味道酸留给自己吃。
蔡顺在回去的路途中碰到了赤眉军,赤眉军被蔡顺的孝顺行为感动,纷纷丢下手中的兵器,洗去赤眉,回家孝顺父母了。
就这样蔡顺凭着对母亲的孝心阻止了一场战争,为纪念蔡顺德行,人们将赤眉军洗眉的那条河改名为“洗眉河”。
看了这盘故事后我深受感动,也感到十分惭愧。
陆绩才六岁就能如此孝敬父母,蔡顺竟然用自己的孝心感化了赤眉军,而我已经九岁了,还经常惹爸妈生气,让爸妈为我日夜操劳。
我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学本领,做爸妈的孝顺女儿,不辜负爸妈对我的爱和期待,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2.通过记述周总理彻夜工作的情形,表达的作者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知道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他的生活又是多么简朴。
这便我深受教育,也使我更怀念周总理。
当我读到“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时,不由心中波涛起伏——一尺来厚的文件,该有多少呀!几百份吧?看一遍,也够累了,何况还要动脑筋作批示呢!周总理呀,周总理,您真是为人民操碎了心呀!当我读到“值班室的同志端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的清颗数”时,不由得沉思起来,总理呀,您劳累了一夜,只喝一杯茶,吃几颗花生米;我真想把自己吃到过的好东西都端到您面前!您应该吃一点儿有营养的东西,应该多吃一点儿才行啊!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心里不只是激动不已,还充满了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中华德育故事》后感池天雨 502班周二下午,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欢聚在学校报告厅,观看了《中华德育故事》教育片。
这次活动印象深刻,让我知道了“大禹克俭”、“姜肱大被”、“刘宠钱清”、“孝基还财”、“彦光易俗”、“赵孝争死”六个中华经典道德故事,是一次丰盛的精神大餐。
其中“孝基还财”的故事告诉我:为人应该廉洁自爱,非己之财莫贪;让人敬重的是你的品德,而不是你多么有钱财;我们做人要心存善念,要有包容他人的心,还要给予别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帮助他人,别人才会有改变的可能。
在学习、生活中也一样,不管哪位同学做了错事或遇到了困难,我们都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让他改过的同时走出困境。
最令我感动的是“大禹克俭”的故事了。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多么难能可贵!家中有妻子在苦苦守候,还有大禹从来没抱过的新生孩子,每次他路过时,听到孩子的哭声,他怎么不想去看一眼?又怎么会不想家呢?可是,大禹为了天下老百姓能早日摆脱水患,过上幸福的日子,他宁可舍下自己的小家,整整十三年,露宿在外,与众人一起不分白天黑夜付出着,那种大公无私的精神,真的震撼人的心灵!也让我留下许多热泪。
如果我们人人都像大禹一样,处处为百姓着想,国家将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我想:长大了,我也要像大禹一样,认认真真干好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希望学校能让我们多接受这样的道德教育,使我们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更好的分清生活中的真善美,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中华德育故事”观后感502班缪嘉乐珍珠园小学“校园电影节”拉开了序幕,今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同学观看了“中华德育故事”——一场感人至深的动画联播。
第一个故事是“孝基还财”,讲述的是:过家在祠堂拜祭祖先,其中一名叫过迁的人大声吵嚷,别人在拜祭,他却讲闲话,使他的父亲气急败坏,盛怒之下,将家产交给女婿张孝基管理,把过迁赶出了家门。
许多年后,张孝基看到过迁露宿街头,受着风欺雪压,便把他领回家中,并暂时隐瞒自己的身份。
张孝基先让过迁耕一块田,过迁十分珍惜,把地种得很好,庄稼有了好收成。
看到他十分肯干,张孝基便安排他去看守一间茅屋,过迁依然是吃苦耐劳。
张孝基就把过迁带到过家祠堂,过迁忏悔以前干的错事。
张孝基不贪钱财、名利,把家产还给真心悔改的过迁。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百善孝为先”,一个没有孝心、没有恭敬心的人是无法成就事业的。
接着我们看了“彦光易俗、赵孝争死、大禹克俭、姜肱大被、刘宠钱清”等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赵孝争死”,怎么会有人争着去死呢?故事是说西汉末年一对手足情深的兄弟赵孝和赵礼,因为村子里要来强盗,村民四处逃散,兄弟两被潮水般的人流冲散了。
结果弟弟赵礼落在人群后面,被强盗抓走了。
哥哥赵孝听村民说,强盗吃人不眨眼,就冒着生命危险去找抓弟弟的强盗,跟他们说:“放了我弟弟,你们吃我吧!”弟弟推辞道:“吃我吧!”弟弟一句,哥哥一声,他们俩相互推让,唤醒了强盗没有完全泯灭的良心,无恶不作的强盗受到良心的谴责,放了他们一条生路。
这个故事让我很惭愧,我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弟弟争吵、打闹。
为什么不能让弟弟呢?兄弟犹如手足,情深意浓,我真不应该啊!看完电影,我对中华美德有了新的认识,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们传承中华孝悌的美德吧!德育故事《赵孝争死》观后感502班胡恒子我们珍珠园小学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电影节。
下午,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阶梯教室观看德育故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