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4.治疗实施:采用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中医治疗方法;
5.疗效评价:定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6.随访与健康教育: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提供健康指导。
五、具体治疗方案
1.慢性胃炎
(1)中医辨证:脾胃虚弱证、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等;
(2)治疗方案: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3)疗程:3个月为一个疗程,根据患者病情调整。
六、保障措施
1.加强中医药政策宣传,提高患者对中医诊疗的认识;
2.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3.完善中医药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疗安全;
4.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优势互补;
5.深化医改,优化中医药服务价格和医保政策。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第1篇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一、方案背景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药在防治疾病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为充分发挥中医在诊疗优势病种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病种
本方案针对以下中医优势病种进行诊疗:
1.慢性胃炎
2.
5.肠易激综合征
三、诊疗原则
1.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点,注重个体化治疗;
2.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3.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四、诊疗流程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病情发展、治疗经过及生活习惯等;
2.诊断: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中医辨证诊断;
(2)治疗方案: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食疗调理等;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总结精选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总结基本情况:2010年我科共收治膝骨性关节病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例,腰椎管狭窄症例,颈椎病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例,股骨颈骨折例,胫腓骨骨折例;所有病例的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均为100%。
病种分析和整改:我科膝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病例所占比例比其他病种稍多,中西医结合治疗率到100%,说明我科膝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现行的诊疗规范已经比较成熟,也说明了当前社会患此病的人数较多,我院可加强开展一系列新的特色疗法,吸引更多的颈椎病患者就医。
治疗情况:1、膝骨性关节病:我科住院的此类病人诊断较明确,均为门诊治疗无效而住院,均采取诊疗方案的中医辨证治疗及关节镜清理术,所有病人均能改善疼痛症状,行走活动改善,治疗有效率100%。
2、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为按诊疗方案的中医辨证治疗,部分症状重且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满意者行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所有患者症状均改善,有效率100%。
3、腰椎管狭窄症:我科此病种也是100%明确诊断,均为门诊治疗无效而住院,均采取诊疗方案的中医辨证治疗及椎间盘镜下神经松解术,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4:其他病种由于病例少,未能进行总结及分析。
中医治疗的难点分析:目前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以传统手法、牵引、理疗中药辨证治疗等综合治疗为常规治疗手段,对于大多数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过程相对安全可靠。
但是对于部分的顽症,以上中医治疗方法就不能完全解决或者无法解决。
针对难点同时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为目标,组织专科协作组开展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观察,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评价研究,以形成疗效较为确切的中医综合干预治疗方案。
2. 加强中医康复及物理治疗的优点,我科购进骨伤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各一台,加强中医物理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3.对部分经治疗无好转的患者,采取微创手术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认为手术是中医较早就使用的方法,应该加以挖掘使用并进一步改善。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外科常见病、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及目录(13个病种)

吴家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外科常见病、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及目录一、疖病(多发性疖肿)中医诊疗方案二、丹毒中医诊疗方案三、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四、乳癖(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五、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六、湿疮(湿疹)诊疗方案七、瘾疹(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八、肺风粉刺中医诊疗方案九、白疕中医诊疗方案十、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十一、男性不育症(少、弱精子症)中医诊疗方案十二、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十三、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疖病(多发性疖肿)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临床表现:(1)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2)可发于全身各处,以头面部、发际、臀部等处为多。
(3)可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4)此愈彼起,经久不愈,应检查有无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
临床表现:1.好发于夏季。
2.好发于头面,颈项,背及臀部等。
3.皮损为发生在毛囊或毛囊周围的炎性丘疹或结节,鲜红色,圆锥状,中心有脓疮。
4.局部常伴疼痛或压痛,临近淋巴结可肿大疼痛。
5.如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6.数目多,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常伴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疾病二、辨证论治(一).内治1.暑湿蕴结证证候:疖肿多发于夏秋季节,数目多,全身伴有发热、口渴、胸闷、便秘、溲赤等症状。
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散结。
方药:清暑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方中用金银花、连翘、淡竹叶清暑热;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车前、滑石、泽泻清暑利湿,使暑热从下而解;花粉、赤芍清热消肿散结。
诸药合用,则成清暑利湿、解毒消肿之功。
若热毒炽盛者,可加黄连、黄芩、生栀子等;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以通腑泄热。
2.湿热内蕴,外感风热(多发性疖病)证候:疖肿多发于人体上部,数目较多,且此愈彼起、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全身伴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状。
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登革热

登革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登革热诊疗指南》第2版。
(1)登革热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登革热的诊断。
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2)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2.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s、脉搏细弱或测不到、脉压差减小或血压测不到等;3.严重的器官损害:肝脏损伤(ALT和/或AST>1000 IU/L)、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和脑炎等表现。
(二)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登革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急性发热期-邪犯肺卫证临床表现:发热,畏寒,头痛,身痛,面红目赤,倦怠,舌淡红,苔薄白或厚白,脉浮滑或数。
2. 极期(1)湿热郁遏证临床表现:高热畏寒、或不畏寒,身热不扬,头痛,周身疼痛,倦怠乏力,口渴,呃逆或呕吐,小便短赤,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黄厚或厚腻,脉滑数或洪数。
(2)气营(血)两燔证临床表现:壮热烦渴,心烦不宁,斑疹隐现,或鼻衄或齿衄或便血,尿血或阴道出血,舌质红或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或促。
(3)阴竭阳脱证临床表现:神疲懒言,气息衰微,面色萎黄无华,手足厥冷,胸腹灼热,斑疹紫黑,有汗或少汗。
舌质红绛,苔黄而干,脉微细或沉缓或结代。
糖尿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要求规范

消渴(2型糖尿病)诊疗规范【诊断本病参照】1.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 (ZYYXH/T3.1~3.15—2007) 。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 (2007年) 。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 (2007 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
【定义】消渴是因五脏禀赋脆弱,复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诱因导致的脏腑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津液输布失常的一种疾病。
临床以烦渴、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为典型症状。
本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病情严重者可并发心痛、眩晕、中风、麻木、痈疽等病证。
【范围】西医学中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其它类型的糖尿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甲亢、尿崩症等不属本病讨论范围。
损伤脾胃 津液失布饮食不节→ 燥热伤肺→→多饮 津失敷布 烦渴多饮五脏虚弱 肺胃燥热 中焦热盛禀赋不足→ — →→多食 燥热内生 肠燥伤阴 消谷善饥→ → —→ 气郁化火 脾胃气虚 精微不生情志失调→ — →→消瘦 内灼津液 湿热中阻 四肢失养劳欲过度 阴津暗耗 肝肾阴虚 封藏失司→ — →→多尿 过用温燥 虚火内生 阴阳两虚 固摄无能【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隐袭起病,进展缓慢,以中老年人居多,或有家庭史。
2、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无力。
3、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 ,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 。
空腹尿糖定性检查连续3次以上出现阳性。
二、鉴别诊断1、渴病(尿崩症)渴病多奇渴狂饮,饮水不止,一日断水可死亡;尿量多,日排尿量少者2500ml ,多者可达1万ml 以上;尿清如水,尿比重在1.010以下,尿糖阴性。
以上特点与消渴病不同。
2、一般口渴症 口渴症为一个临床症状。
各种外感病的高热过程中,或失血后,或其它原因导致的津液耗损后,均可见明显的口渴多饮症状。
损伤疼痛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外损伤疼痛(颅脑损伤)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9 年)一、中西医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损伤疼痛(TCD编码:BGU050) o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仃CD-10编码:S06.910)。
二、诊断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头部内伤诊疗规范中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意识障碍;2.局灶症状与体征;3.头痛与恶心呕吐;4 •颅内压增高与脑疝2.证候诊断中医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 1-94) o头部内伤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瘀阻脑络:头痛频发,偏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偏气滞者痛无定处,忽聚忽散, 伴头晕耳鸣,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心悸健忘,近事遗忘,失眠多梦,四肢乏力。
舌质暗,苔薄白。
脉弦涩。
(2)气血两虚:头昏眼花,动则加剧,神情呆滞。
面色苍口,唇屮无华,心悸怔忡,气短气促,肢体倦怠,形寒畏冷,四末不温,食少纳呆。
舌淡苔薄。
脉细数。
(3)肝阳上扰:头痛头晕,急躁易怒,烦劳则剧,焦虑不安,少寐多梦,面色潮红,纳呆, 口苦,泛泛欲吐。
舌红苔黄。
脉多弦数。
(4)心脾两虚(心胆气虚):伤后心悸失眠,善惊易恐,坐立不安,多疑多虑,少寐多梦,梦多险恶,易惊易醒,食少纳呆。
舌红少苔。
脉虚数。
三、治疗方案:入院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H(1)血常规(2)尿常规(3)便常规+潜血(4)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凝血、血糖(5)心电图(6)影像学检查:胸部正侧位片或CT、头颅影像学CT或MRI(7)康复评定项山根据功能障碍,分别选取不同的评定(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乔咽功能评定、语言-言语功能评定、疼痛评定、认知功能评定)。
\J/ \7 \7 12 3 4治疗1. 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头针疗法、体针疗法、耳压疗法、梅花针叩刺。
常见病和重点病种、优势病种中医诊疗规范

重点专科肾脏科常见病和重点病种、优势病种中医诊疗规范慢性肾炎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
多见于成人,其临床表现主要是长期持续性尿检异常,有蛋白尿、血尿,可有高血压,程度轻重不一,浮肿,有的患者可呈缓慢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最终发生终末期肾衰。
可见于腰痛、水肿等病。
1 诊断依据1.1 起病缓慢,或有急性肾炎史,病情迁延反复。
1.2 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表现,病久常有肾功能减退。
1.3 病程中可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呈类似急性肾炎表现。
1.4 肾穿刺病理学检查可证实各种类型慢性肾炎。
2 辨证施治2.1 肺肾气虚,水湿内停证:面浮肢肿,少气乏力,腰膝酸软易感冒。
舌淡边有齿痕,舌苔滑润,脉细弱。
治宜益气固表,化湿利水,方如玉屏风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防风10g 黄芪60g 白术10g 防己10g 甘草6g。
2.2 气血两虚,瘀血内阻证:面色少华或面色晦暗,少气乏力。
咽干燥,大便干结。
舌紫暗,舌苔薄而干,脉细数或细涩。
治宜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方如参芪地黄汤合泽兰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50g 生地10g 丹皮丹参泽泻泽兰益母草怀牛膝各10g。
2.3 肝肾阴虚,湿热留恋证:眩晕,耳鸣,目干涩或视物模糊,口干咽燥,腰脊酸楚,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细带数。
治宜滋补肝肾,清利湿热,方如知柏地黄丸合三妙丸加减。
知母黄柏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各10g 苡仁30g 怀牛膝15g。
2.4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畏寒肢冷,浮肿明显,纳呆,便溏,腰酸腿软。
舌淡胖,脉沉细。
治宜益肾健脾,温阳利水,方如济生肾气丸加减。
制附子肉桂各6g 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茯苓各10g。
又如肾炎灵合剂(高邮市中医医院协定处方):红参10g 冬虫夏草3g 黄芪10g 白术12g 生熟地各12g 怀山药15g 山萸肉12g 枸杞12g 菟丝子10g 仙灵脾10g 丹参10g等。
3 其他疗法3.2.1 中成药: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可选用温阳利水类中成药。
优势病种高血压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

2018年高血压性肾病(尿浊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高血压肾病”我国医学其多归于“尿浊”、“眩晕”、“头痛”、“腰痛”、“水肿”等范畴。
临床上以阵发性头晕头昏、头痛、肢体浮肿、尿血、蛋白尿等为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依据:《肾脏病学(第3版)》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王海燕主编(1)高血压病史5年以上。
(2)发病年龄一般大于25岁。
(3)伴有高血压的其他脏器损害如左心室肥厚、眼底血管病变等。
(4)临床表现:肾小管间质损害,如夜尿增多、尿渗透压低、尿浓缩功能减退,部分患者有蛋白尿及少量红细胞,少数表现为血肌酐升高。
(5)肾脏B超:肾脏大致正常、缩小或两肾大小不一,表面呈颗粒状凹凸不平。
(6)排除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病伴有高血压的病例。
(7)肾活检:肾小球动脉硬化为主的病理改变。
(二)证候诊断(1)脾肾气虚:面色萎白,语气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2)气阴两虚:头晕、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尤甚,口干舌燥,夜尿增多,无心烦热,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细数。
(3)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眼睛干涩,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4)痰湿内盛:眩晕耳鸣,头重如裹,形体肥胖,胸闷气短,肢体倦怠,嗜睡多寐,大便稀溏,舌淡红体胖,苔薄白腻,舌底络脉瘀暗,脉沉细。
(5)气虚血瘀:疲倦乏力,眩晕头痛,胸部憋闷疼痛,肢体麻木,面色晦暗,口唇、齿龈色暗,腰背疼痛,下肢肌肤甲错,舌暗红,苔薄白,舌底络脉瘀暗,脉细涩。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脾肾气虚治法:补肾健脾。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太子参15g 黄芪30g 茯苓15g 白术15g 补骨脂20g 怀牛膝15g 益智仁20g等药物加减;(2)气阴两虚治法:补气滋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
太子参15g 黄芪30g 茯苓15g 生地12g 山萸肉12g 牡丹皮20g 山药15g 泽泻10g 白术12g等药物加减;(3)肝肾阴虚治法:滋阴平肝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规范
1、慢性盆腔炎中医诊疗规范
2、胎漏胎动不安中医诊疗规范
3、崩漏中医诊疗规范
胎动不安、胎漏(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先兆流产的患者
一.胎动不安、胎漏(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胎漏(TCD编码:BFR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丰有吉、沈铿主编,人们卫生出版社,2006年)
2.疾病分期:
早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
晚期先兆流产:妊娠13周-28周
3.证侯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诊疗方案”
胎动不安临床常见证侯:
(1)肾虚证:
(2)血热证:
(3)气血虚弱证:
(4) 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胎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胎动不安/胎漏。
编码:BFR040、先兆流产ICD—10编码:020.0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侯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侯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相关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常规,大便常规,白带常规检查
(2)肝功能、肾功能。
(3)B超检查胚胎或胎儿情况
(4)乙肝,HIV,TP,HCV。
2.可选择的项目:妇科检查、白带常规、支原体检查。
(八)治疗方法:参照道县中医院妇科诊疗规范,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妇科诊疗方
案。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基础方:寿胎丸)
(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基础方:保阴煎)
(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基础方:胎元饮)
(4) 血瘀证:活血化瘀,补肾安胎(基础方::寿胎丸加桂枝10g 白芍15g)
2.外治法:
灸法:艾灸关元,足三里穴位,适应肾虚证型,气血虚弱型。
3.中成药:保胎灵。
适合肾虚,血瘀,气血虚弱型。
(九)完成路径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阴道出血、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状消失或减轻。
2.子宫大小、胚胎发育与孕周基本相符。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如发现异常,确定保胎失败或异位妊娠,应及时终止妊娠,退出本路径。
2.治疗过程中发生妊娠合并症需相关科室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本人或家属医院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胎动不安、胎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胎动不安/胎漏(TCD编码:BFR040, ICD—10编码:020.0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
崩漏中医诊疗规范
定义: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西医病名: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病因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
导致崩漏的常见病因病机有脾虚、肾虚、血热和血瘀。
概括为虚、热、瘀。
一、内治法
辨证分型:
1、脾虚型
主要症候: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尽,血色淡,质清稀;面色晄白,神疲气短,或面浮肢肿,小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方药:固本止崩汤:
人参10g 黄芪10g 白术10g 熟地黄10g 当归10g 黑姜10g
2、肾虚型
(1)肾气虚证
主要症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漏,由漏而崩反复发作,色淡或淡黯,质
清稀;面色晦暗,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脊酸软,舌淡黯,舌黯淡、脉沉弱。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苁蓉菟丝丸+黄芪、党参
苁蓉15g 菟丝子15g 覆盆子15g 熟地10g 艾叶10g 当归10g
枸杞15g 寄生15g
(2)肾阳虚证
主要症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后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黯质稀;面色晦暗,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眼眶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右归丸
制附子10g 肉桂10g 熟地黄10g 山药15g 山茱萸15g
枸杞15g 菟丝子15g 鹿角胶10g 当归15g 杜仲10g
(3)肾阴虚证
主要症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少淋漓累月不止,或停闭数月后又突然暴崩下血,经色鲜红,质稍红;头晕耳鸣,腰
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左归丸
熟地黄10g 山药15g 枸杞15g 山茱萸15g 菟丝子15g 鹿角胶10g 龟甲胶15g 川牛膝
15g
3、血热证
(1)虚热证
主要症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方药:两地汤
生地10g 玄参15g 地骨皮15 麦冬15 阿胶15 白芍15g
(2)实热证
主要症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经散
丹皮15g 地骨皮15g 白芍15g 熟地10g 青蒿10g 黄柏10g
茯苓10g
4、血瘀证
主要症候:经血非时而下,量时多时少迷或淋漓不断,或停闭数月有突然崩中,继之漏下,经色暗有血块;舌质紫黯,或者舌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川芎10g 熟地10g 当归15g 赤芍10g 桃仁10g 红花10g
三七5g 益母草15 g 蒲黄炭15g
二、外治法:
脾虚型:艾灸足三里,关元穴,气海穴,健脾补气,温阳补虚
血热型:双柏散腹部外敷+红外线照射,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血瘀型:盆炎散腹部外敷+红外线照射,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三、手术
1、诊刮:针对围绝经期崩漏及顽固性崩漏患者行诊刮手术,排除子宫内膜病变。
2、子宫切除:经调治,反复发作,失血导致中度贫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治疗,如无生育要求,可行子宫切除术。
难点分析:本病难点有两个:第一:在出血期,止血。
由于失血伤阴,病程日久,气
随血耗,阴随血伤,终出现气阴两虚症候,临证时可能因出血不止,导致贫血及虚弱症状进一步加重。
第二:血止后复旧固本,需调节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防止下次再发出血。
疗效评价:
痊愈:阴道流血渐少,直至血止。
下次月经来潮正常。
有效:月经可按期来潮,但月经量较平素增多,或者经期延长。
无效:阴道流血不止,反多,或者经调治,反复发作,失血导致气血亏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