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3.治疗方案制定:根据中医辨证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4.治疗实施:采用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中医治疗方法;
5.疗效评价:定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6.随访与健康教育: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提供健康指导。
五、具体治疗方案
1.慢性胃炎
(1)中医辨证:脾胃虚弱证、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等;
(2)治疗方案: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3)疗程:3个月为一个疗程,根据患者病情调整。
六、保障措施
1.加强中医药政策宣传,提高患者对中医诊疗的认识;
2.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3.完善中医药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疗安全;
4.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优势互补;
5.深化医改,优化中医药服务价格和医保政策。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第1篇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一、方案背景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药在防治疾病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为充分发挥中医在诊疗优势病种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病种
本方案针对以下中医优势病种进行诊疗:
1.慢性胃炎
2.
5.肠易激综合征
三、诊疗原则
1.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点,注重个体化治疗;
2.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3.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四、诊疗流程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病情发展、治疗经过及生活习惯等;
2.诊断: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中医辨证诊断;
(2)治疗方案: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食疗调理等;

(完整word版)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word版)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骨伤科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一、病名 (1)二、诊断 (1)(一)疾病诊断 (1)(二)疾病分期 (2)(三)证候诊断 (2)三、治疗方案 (2)(一)手法治疗 (2)(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三)牵引疗法 (4)(四)针灸疗法 (4)(五)手术治疗 (4)(六)护理 (4)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五、疗效评价 (5)(一)评价标准 (5)(二)评价方法 (5)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一、病名 (7)二、诊断 (7)(一)疾病诊断 (7)(二)证候诊断 (7)(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三、治疗方案 (8)(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二)手术治疗 (10)(三)药物治疗 (10)(四)康复治疗 (11)(五)护理 (11)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五、疗效评价 (12)(一)评价标准 (12)(二)评价方法 (12)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骨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

骨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

骨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06)脊柱外科胸腰椎骨折【病史采集】1. 及时采集病史,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内容要求全面、系统,包括受伤时间、受伤机制及伤后处理情况,尤其详细询问伤后胸腹症状。

【检查】1. 脊柱检查,要求入院后立即完成,包括脊柱畸形、压痛、肿胀情况,同时进行胸部及腹部检查,以防合并胸腹损伤的漏诊。

疑有胸腹部损伤者,即请有关专科会诊。

2. 神经系统检查:脊柱骨折常伴有脊髓损伤,在全面检查基础上,重视两下肢运动、感觉、反射的检查,切忌遗漏肛门及会阴部检查结果,并做好记录。

3. 辅助检查:(1) X线检查,以了解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 CT或MRI检查以便观察骨折移位及对椎管、内容物压迫情况。

(3) 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检查。

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诊断】1. 有明确外伤史。

2. 受伤部位的疼痛、肿胀、畸形、压痛、叩击痛及功能障碍。

3. 根据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改变。

【治疗原则】1. 屈曲压缩型骨折。

(1)单纯压缩性骨折,椎体压缩≤50%,予卧硬板床及对症治疗3~4周。

•并尽早作腰背肌功能锻炼。

(2)椎体压缩>50%,影响脊柱稳定性,主张手术器械复位内固定。

2. 爆裂型骨折,脊椎前中柱均受破坏,且常合并有脊髓神经损伤,主张早期治疗,尽早行椎管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为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3. 屈曲牵引型骨折,多系脊柱后柱损伤,对不合并有脊髓神经损伤者,主张卧床及对症治疗。

4. 屈曲旋转型骨折脱位,此类型骨折常伴有关节突骨折或脱位,为恢复脊柱生理载荷,主张手术治疗。

5. 剪刀型脱位,主张手术治疗以恢复脊椎的稳定性。

6. 合并脊髓损伤者,作好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如褥疮、呼吸系及泌尿系感染等)。

7.中药治疗,早期在于调理内伤,治宜行气活血导滞,方选顺气活血汤加减。

中期治宜续筋接骨,内服接骨丹。

后期应舒筋活络,内服伸筋片,或培补肝肾,内服补肾活血汤加减。

【疗效标准】1. 痊愈:脊柱稳定性恢复,功能无障碍。

骨伤科优势病种

骨伤科优势病种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

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

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

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床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周—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

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压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排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转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一、诊断:(一)、诊断标准(采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1998 年第二版)1、老年人多见于跌倒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患肢不敢活动。

2、青壮年者多见于强大暴力损伤。

3、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大转子向上移位。

4、髋关节正轴位 X 线摄片,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二)临床分型按骨折线部位分类:1、转子间骨折:骨折线从大转子上方斜向小转子。

2、逆转子间骨折颈中型骨折:骨折线从大转子下方斜向小转子。

3、转子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转子的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二、中西医辩证分型:(一)早期:气血瘀阻型临床病象:伤后 1~2 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者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

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

舌质紫暗,脉强涩均为骨折初期瘀血阻滞之象。

(二)中期:血瘀气滞型临床病象:伤后 3~6 周,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功能丧失未恢复,动则有疼痛感,舌质暗淡,脉弦细。

证候分析:伤后中期,经适宜的治疗及正气抗邪的作用下,使气血瘀滞逐渐消退,故肿胀逐步消退,疼痛减轻。

断骨初步连接而未坚,瘀滞虽消而未尽,故功能未恢复,动则有疼痛,舌质紫暗,脉弦细为气血仍有瘀滞之征。

(三)后期:肝肾亏虚型临床病象:伤后 7~8 周,疼痛已消,或者年迈体弱,头晕目眩,腰膝瘰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

证候分析:年老体弱,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润清窍,故头晕目眩,“腰为肾之府” “肾主骨”肝肾精血不足,故腰膝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皆为肝肾两亏精血不足之象。

三、中西医结合诊断(—)西医诊断:1、病名:股骨转子间骨折2、分型:(顺转子间骨折型、逆转子间骨折型、转子间下骨折型)如:股骨转子间骨折(顺转子间骨折型)(二)中医诊断1、病名:股骨转子间骨折2、分期分型;早期气血瘀阻型,中期血瘀气滞型,后期肝肾亏虚型。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12020年4月19日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共收治腰腿痛、股骨颈骨折、急性腰扭伤患者例,其中腰腿痛912020年4月19日例,股骨颈骨折例,急性腰扭伤例,现总结如下:在所收治的病例中中医参与率达到100%,所有病例中未出现无效病例原有的以西医治疗为主的疾病在加入了中医治疗后效果非常明显。

急性腰扭伤以往西医认为是小关节突紊乱,以牵引、局部封闭、神经沮滞治疗为主,效果不明显,用中医手法治疗后立竿见影辅以推拿,中频,电针等疾病痊愈很快。

骨伤科病人,受外伤卧床以后,以往西医均给予止血药物,临床观察此举意义不大,反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当前我们常规对卧床患者应用活血药物预防血栓,如用西药对老年患者又增加了脑出血的风险,因此我们应用中成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ml每日一次15天一疗程,同时在受伤后1-3周应用伤科接骨片三片/次,3次/日,接骨七厘片, 1.5/次,3次/日,全年无一例血栓形成患者。

腰腿痛的患者单纯的西医以骶疗,手术为主,但经过观察发现手术后有大部分患者疼痛依然存在,现在改变观念不轻易手术,以系统922020年4月19日保守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为主要治疗,效果比单一的西医治疗明显。

方药以“腰舒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腰舒汤”药用桑寄生10g、狗脊10g、党参10g、当归10g、熟地黄10g、丹参10g、川牛膝10g、全蝎3g(研末吞服)制川乌10g存在问题:1.由于西医治疗诊断明确、见效快,容易被患者接受,而中医方药煎服繁锁,中医治疗见效相对较慢不容易让患者接受纯中医治疗,很多患者都是在看西医无效的情况下被迫选择中医。

2.在确定常规病诊疗常规中医病种时,没有充分考虑病源情况,运行1年来发现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坏死病例在我院门诊与住院患者中并不常见。

3、无专科实验室及专科研究人员,因此没有专科人员搞科研课题,学术论文论著少。

中医优势病种——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二)骨折分型
•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 症候分类标准。
•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 达小粗隆部。
•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略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 上方。
障碍。 •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 2.西医诊断: • 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年)。 • (1)多见于老年患者。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医诊疗方案
XX县中医医院骨伤科
• 一、病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中医病名:骨折病
TCD编码:BGG000
• 西医病名:股骨粗隆间骨折 ICD-10编码:S72.101
二、诊断
• (一)疾病诊断
•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 (2)病史:多有外伤史。 •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实施措施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实施措施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实施措施为了发挥重点中医特色专科在解决疑难杂症和难治性疾病等方面技术优势,能起到重要作用,我们根据我们中医科自身形成的特色即三个特色中医专科,具有一定的医疗资源、技术优势和成功经验,特制定以下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实施措施.1、颈椎病诊疗方案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异病同治)诊疗方案疗效优势:这两个病种比较常见,尤其是病情较重和病情较长的,一般治疗效果较差。

由戴维生主任担任诊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6年来临床治疗1500多例。

方案中主要采取用具有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直接穴位或痛点注射,不仅能迅速有效地改善局部神经、血管受压和粘连状况,使病情缓解或临床治愈,而且复发率较底,复治仍然有效。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治疗】因其主要病机为颈椎退行性变,局部气血不和淤血阻滞,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因此最有效治疗方法是消除局部气血淤阻,局部用药是最佳的途径,适当剂量是疗效的关键。

我们多年对1000余例颈椎病的治疗经验证明,该诊疗方案不仅疗效好、复发少,而且安全。

具体治疗方案是:用5号或7号针头的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10-14毫升和1.5-2 毫升利多卡因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或痛点向内侧45度角注射,3-5天一次,一般4-6次,有明显的效果或临床痊愈。

2、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骶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

【治疗】因其主要病机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使局部气血不和、淤血阻滞而出现上述临床症状。

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解除神经根压迫症状为治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骨伤科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一、病名 (1)二、诊断 (1)(一)疾病诊断 (1)(二)疾病分期 (2)(三)证候诊断 (2)三、治疗方案 (2)(一)手法治疗 (2)(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三)牵引疗法 (4)(四)针灸疗法 (4)(五)手术治疗 (4)(六)护理 (4)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五、疗效评价 (5)(一)评价标准 (5)(二)评价方法 (5)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8)一、病名 (8)二、诊断 (8)(一)疾病诊断 (8)(二)证候诊断 (8)(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9)三、治疗方案 (9)(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9)(二)手术治疗 (11)(三)药物治疗 (11)(四)康复治疗 (12)(五)护理 (12)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2)五、疗效评价 (13)(一)评价标准 (13)(二)评价方法 (13)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TCD编码:BMY091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有腰部外伤史,腰腿刺痛,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痛有定处,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

3、湿热痹阻证:腰腿灼痛,痛处伴有热感,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乏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一)手法治疗1、松解类手法,包括滚法、推法、掌揉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2、整复类手法,包括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俯卧拔伸法、斜扳腰椎法、牵引按压法等适用于缓解期及康复期。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耐受性,以及医师的治疗体会可单项或者多项组合运用整复类手法,但急性期慎重选择整复类手法。

3、手法治疗注意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手法:(1)影像学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病情较重,神经有明显受损者,慎用手法治疗。

(2)体质较弱,或者孕妇等。

(3)患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

(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赤芍、牛膝、甘草、蜈蚣、全蝎等。

中成药:乌金活血止痛胶囊等。

(2)寒湿痹阻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地龙、木香、牛膝、制附子、干姜等。

中成药:小活络丸等。

(3)湿热痹阻证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丸加减。

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萆薢等。

(4)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阳虚证方药:肾气丸加减。

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制附子、桂枝、杜仲、鹿角胶等。

中成药:壮腰健肾丸等。

阴虚证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枸杞子等。

中成药:独一味胶囊等。

2、中药外治疗法。

可使用本科之中药烫疗协定处方烫疗。

用法:上药打粉,米酒润湿装袋加热后温敷患处,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三)牵引疗法电动牵引:采取间断或持续的电动骨盆牵引,牵引力为体重的1/5-1/4,每天一次,每次10-20分钟,适合于非急性期患者。

急性期慎用牵引。

(四)针灸疗法1、主要穴位采用腰椎夹脊穴、膀胱经穴和下肢坐骨神经沿线穴位,可辅助脉冲电治疗。

急性期以每日针1次,以泻法为主。

缓解期及康复期可隔日一次,以补法泻法相互结合,配合患者四诊辩证取穴。

2、灸法:直接灸、艾条灸、温针灸、雷火灸等。

(五)手术治疗如游离型脱出或者巨大型椎间盘突出,髓核压迫神经根明显,并出现下肢肌力下降、感觉减退,严重影响生活工作,且保守治疗无效者,根据具体手术适应症选择适宜的手术治疗。

术中要熟悉解剖位置,尽量减少周围软组织损伤,术后更加注重康复锻炼的指导。

(六)护理1、急性期的护理(1)卧床休息,减轻腰部负担。

(2)配合治疗,了解各种治疗的注意事项。

(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4)保持愉快的心情,建立战胜腰痛病的信心。

2、缓解期及康复期的护理(1)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上、下床方法。

(2)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

(3)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4)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注意休息。

(5)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

3、宣教及随访住院加强宣教及出院后注意随访,纠正不良体位姿势、劳逸结合、避风寒、忌食生冷。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难点分析:腰痹病证候分型相对不多,但临床中往往发现内服中药效果缓慢,不能令患者满意,如何提高内服中药的疗效是一个难点。

应对措施:我们认为内服中药治疗腰痹病是有效的,关键在于加强对中药方剂的研究,不断积累临床经验,通过适当加减可以提高疗效。

①血瘀气滞:瘀血明显者加蜈蚣、全蝎。

②寒湿痹阻证:寒邪偏胜,腰部冷痛,拘急不舒,可加制附子、干姜。

③湿热痹阻证:小便短赤不利可加萆薢助清利湿热。

④肝肾亏虚证:阳虚者可加杜仲、鹿角胶等温阳补肾。

阴虚者可加枸杞子补肾益精。

五、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JOA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100%。

临床控制: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

显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

有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改善率≥25%且<50%。

无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

(二)评价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评价表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医生签名入院时间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改善率改善率=[(治疗后评分一治疗前评分)÷(满分29一治疗前评分)] ×100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桡骨下段骨折TCD编码:BGG000西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引起。

(2)腕部肿胀、畸形,有瘀斑。

(3)触痛剧烈,有骨擦感,可触及骨折断端。

(4)腕臂旋转活动障碍,活动时疼痛加剧。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有摔倒手掌撑地病史或腕关节掌屈着地病史。

(2)腕部肿胀,“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明显。

(3)X线: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周—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

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

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1、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早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3~4周左右,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手法复位困难。

此时如需要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周以上。

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性改造,已相当稳定。

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2、分型:(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三、治疗方案(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采用“全国骨科名老中医韦贵康传统正骨手法”整复(源自中医骨伤科治疗手法图解,主编:韦贵康、石印玉),整复后小夹板旋前尺偏位固定3~4周。

整复前了解移位方向及决定采用手法。

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1)整复方法:①牵抖复位法:适用于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或骨折断端向掌成角,但骨折非累及关节,不是粉碎者。

患者坐位或卧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上臂,术者两手紧握手腕,双拇指放在骨折远端背侧,触摸准确继续牵引,待重迭基本矫正后,稍旋后猛力牵抖,同时掌屈尺偏,骨折得到复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