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句式和修辞的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句子一般有哪些说明方法和手法

句子一般有哪些说明方法和手法

句子一般有哪些说明方法和手法第一篇文章:句子说明方法与手法句子是语言交流中最基本的单位,通过句子可以传递更加准确、凝练的信息,帮助人们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思想。

在不同的场合和目的下,我们需要使用不同的句子说明方法和手法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以下是句子说明方法和手法的三个知识点分析。

知识点一:句式结构句子的结构决定了句子所包含的信息类型、重点和语气。

在运用句子说明方法和手法时,需要注意句式结构的多样性,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恰当的语法结构。

例如在强调语气方面,可以采用倒装、省略等手法来突出句子中的重点信息。

另外,句式结构还可以用来确定句子的节奏和韵律,使文本更加流畅和富有节奏感。

知识点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句子表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加文本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中,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手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口语交流和广告宣传等领域。

这些手法可以给句子增添生动、有趣的特性,让读者更易于理解信息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知识点三:语气调整语气是指说话人表现出来的情绪、感情和态度,对句子的表达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需要调整语气,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正式场合,需要使用恰当的敬语和官方语气;在口语交流中,需要根据对方的情绪和反应,及时调整语气和表达方式,以获得良好的交流效果。

总结:句子说明方法和手法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同时也需要我们注意手法的合理运用和语气的调整。

只有充分理解不同的句子表达方式,才能在语言交流中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思想。

第二篇文章:句子的功能与表现手法句子是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它不仅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还能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实现不同的表达效果和功能。

以下是句子的功能和表现手法的三个知识点分析。

知识点一:陈述句陈述句是最常见的句子类型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陈述句通常以基本语序为主,句尾重点,语调平稳。

在表现手法上,陈述句还可以通过修辞手法、句式改变等手法,实现不同的表达效果。

【绝对干货】8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及答题模式,都是必考知识点

【绝对干货】8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及答题模式,都是必考知识点

☞| ☞ | ☞|☞| ☞文章中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修辞不只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还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好坏,所以老师、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们重视起来。

今天老师就跟大家说说8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及答题模式,都是必考知识点,一定要收藏练习。

初中必学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对偶(8个)表达效果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本体、喻体要分清)作用:1.生动形象,凸显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形象;2.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3.激发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共鸣。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特点(情景),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感。

作用:1. 将事物人格化,描写形象具体,赋予某物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2.表意丰富,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趣味。

答题模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赋予他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特点(情景),抒发了……的情感。

含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1.句式整齐,富有美感;2.增强气势,说服力强,3.便于抒情,感染力强。

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的写出了…….的特点,加强文章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辞,对人或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一般体现在数字或动作等词语上。

作用:1.烘托气氛,加强渲染,给人启示;2.引起联想的效果,更好的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答题模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含义及作用: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某一问题。

答题模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含义:有问无答,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回答。

反问、排比、夸张、拟人、比喻句子练习,小学重要知识点!

反问、排比、夸张、拟人、比喻句子练习,小学重要知识点!

反问、排比、夸张、拟人、比喻句子练习,小学重要知识点!反问句的练习含义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辞手法,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经确定的思想表现的更加鲜明强烈,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分类一、用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

例句:①这是闹着玩的吗?二、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例句:①不劳动,连棵花都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②难道对于这样的错误不应当反思吗?答题格式加强了+情+语气,是…的意思(陈述句),突出表达了作者+情感。

反问句改陈述句练习反问句.这件事我能不知道吗?.我难道有那么笨吗?.难道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你怎么能这样做呢?.我们怎么能浪费时间呢?.你们怎么能破坏环境呢?.难道你不能自己回家吗?.难道这不是你的吗?.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朝这个方向走,不是越走越远吗?改为陈述句.这件事我知道。

.我没有这么笨。

.你应该觉得这样做不对。

.你不能这样做。

.我们不能浪费时间。

.你们不能破坏环境。

.你能自己回家的。

.这是你的。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朝这个方向走,越走越远。

0 2排比句的练习定义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排比可分为句内排比,词与词的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词、句或者段的排比一般是三个或以上,另外排比的内容一般是并列关系的。

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佳句1.心灵是一方广阔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2.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全]掌握修辞手法,赏析句式效果

[全]掌握修辞手法,赏析句式效果

掌握修辞手法,赏析句式效果修辞知识一、比喻:打比方Q)概念。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种类。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二、比拟:变个脸Q)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

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注意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赋予〃秋雨〃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低低的私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与星星的特征不符。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①比拟是仿照拟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被比拟的事物),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三、借代:做代表(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模块三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四 选用句式、逻辑推断、变换句式(含修辞手法)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模块三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四 选用句式、逻辑推断、变换句式(含修辞手法)
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 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这一中 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思路构建 长句变短句,首先要划分句子成分,找出句子主干,再将修饰成分相应变成
几个短句,并注意各句间的关系,做到句意顺畅、结构完整。
【练·即学即用】 1.请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4个短句,可以适当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做到既保 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6分)
某种程度上如同煤、石油、天然气一样不可再生的在公元前3500年时就被 古埃及人利用建造金字塔、被美索不达米亚人利用制作最初的玻璃随着世界人 口的增加和亚非经济的繁荣而逐渐被采尽的沙子是一种古老的建筑材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构建 短句变长句,首先找出一个可以充当长句主干的短句,即第①句,接着把其
他信息作为主干的定语或状语放到其应该放置的地方,即可得出答案。
【考查要求】本题通过要求把短句变成长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必备知识】长句和短句各有其修辞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 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长句主要用于书面语、议论、 描写之中,短句主要用于口语、紧急场合、演讲词之中。 【关键能力】①分清句间关系的能力;②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审答题眼】“改写成长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语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语文语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语文语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语文语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在日常的学习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语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语法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篇1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句式类型有哪些

句式类型有哪些

句式类型有哪些句式类型有哪些常见八种修辞手法有八种:⒈比喻⑴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3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⑵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⑶比喻的作用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比较)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表示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表示列举)⒉比拟⑴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特点是书写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句式特点与现代汉语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下面将为你总结并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

1. 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文言文中,主谓宾的句式结构被广泛使用。

主语通常位于句子开头,接着是谓语动词,最后是宾语。

例如:“吾以身犯险”,其中的“吾”为主语,“以身犯险”为谓语动词,宾语则未明确说明。

2. 并列句并列句是一种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

通过使用逗号或者“而”、“乃”等连词来连接两个相对独立但意义相关的句子。

例如:“斧钺之利,斤斫之厉”,其中两个并列的句子分别使用逗号连接。

3. 现象反问现象反问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被用作修辞手法,用于表达反讽或者强调的语气。

可以通过让一个事实与相反的情况对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外有暴风雨,而内能能安如山川乎?”4. 修辞问句修辞问句在古代文言文中也常见,用于增加修辞效果。

一般是通过提问来表达陈述句的意义,进而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天地之气,见乎贞白;日月之处,见乎其光;人道之行,见乎相亲;于此可否乎?”5. 状语倒装状语倒装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特点。

通过将状语移动到句首,以突出某种感情或情绪。

例如:“如斯人者何!”中的“如斯”作为状语被放到句首,起到强调的作用。

6. 排比句排比句是一种句式特点,通过多个相同或类似结构的短句排列在一起,以增强修辞效果。

例如:“凛冽寒风,淅淅沥沥冰雨,严寒刺骨,冰天雪地”。

7. 并列动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之一是将两个或多个动词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生死考验,成败之判”。

8. 具体事例的描写古代文言文中,具体事例和描写被广泛运用。

通过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以突出文中的某个观点或意义。

这样的描写常常伴随着具体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总结起来,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丰富多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句式的相关知识:常见句式分类列表如下,分类标准句式分类从句子的结构看单句和复句单句又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以及其它特殊单句从主语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看主动句和被动句从句子的交际功能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从句子成分或分句排列的次序看常式句和变式句各种倒装句等称为变式句从句子的表达性质看肯定句和否定句从句子的形式看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一、有关单句的知识单句一般只有一个主谓结构,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

包括:①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如:今天‖星期五。

她‖身份特殊。

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等等。

②非主谓句(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如:——蛇!——好漂亮的彩虹呀!——快一点吧!——禁止吸烟!——去吧。

——嘿!等等。

③特殊单句,句式特点比较特殊的句子。

主要是:1.把字句:用“把”(或“将”)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

把字句在结构上有:“把+宾语”作状语。

语义上,把字句表示主动。

主语是施动者,发出动作,处置某一对象。

处置的对象是指定的或已知的事物。

如:A、我们把豹子打死了。

B 、你简直把我吓死了。

C 、不要把自己做的坏事赖在别人身上。

2.被字句:用介词“被”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并且表达被动语义的句子。

被字句的典型格式是:主语+被+被的宾语+动词短语。

语义上,被动句表被动。

主语是还受动者,接受动作。

如:A 凶手被警察抓住了。

B 小鸟被他们吓跑了。

C 玻璃杯被小王子打碎了。

3.连动句: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子。

其主要特点是: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有先后、目的、方式或手段关系;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

如:A 、他上街买书去了。

B 、他拿了东西走了。

C 、他们正下河游泳呢。

D 、小李今天坐电车回家。

4.兼语句: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

其主要特点有:它的谓语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动宾短语中的动词通常是使令性动词。

如:“叫、让、派、使、请、教、劝、命令、禁止、任命、号召、选举”等等。

有是还用“有”。

如:A、我请周恩来同志来解释。

B、你让他下午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C、蔚蓝的天宇中正有一群大雁飞过。

二、有关复句的知识复句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谓结构,即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

包括:(1.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2.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

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

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

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3.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4.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

分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

如:①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②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搞假呀!③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5.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

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

如: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6.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

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

如:①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②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③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7.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

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

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

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

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

如:①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②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④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8.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

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

如:①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②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③我们除非预先作了准备,这次行动绝无成功的可能。

④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9.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

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

如:①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

②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10.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

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

如:①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②这段时间校卫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③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三、有关主动句和被动句主动句中主语是谓语动作或行为的发出者,被动句中主语是受谓语动作支配的,是受动者。

主动句和被动句有不同的表达作用。

示例:(1)(闺土)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被动句)(2)闺土的父亲把闺土带走了。

(主动句)(3)他(卢进勇)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

(主动句)(4)那个党证被卢进勇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

(被动句)简析:(1)(2)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是(1)句强调了闺土的走是被迫的,虽然迅哥儿急得大哭,闺土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他还是被带走了,用被动句更能突出两个少年真挚深厚的感情。

如果用(2)句,意思就变成了叙述闺土的父亲做了什么事,这显然不是作者的原意。

(3)句和(4)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3)句强调的是卢进勇终于完成了无名战士的重托而表现出的激动的心情。

如果用(4)句,就变成了交代党证是由谁打开的,和原文意思不符。

四、有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句子依据用途或语气分类,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说明一件事情,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句尾一般用句号,叫陈述句。

有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

提出一个问题,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句尾一般用问号,叫疑问句。

有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

要求或者希望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表示祈使语气的句子,叫祈使句。

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句尾一般用感叹号,叫感叹句。

如:陈述句,我和你在一起认真地讨论着今天的问题。

(肯定陈述)你没有完成今天的作业。

(否定陈述)疑问句,你懂这道题吗?(是非问)谁今天值日?(特指问)是早上锻炼好,还是下午锻炼好?(选择问)你根本就没看过书,是不是?(正反问)祈使句,不许乱说乱动。

快说呀,你为什么不说呢?说吧。

感叹句,为幸福的明天干杯!呀!你今天真漂亮!五、有关常式句和变式句常式句是指正常语序的句子,变式句是指句子成分倒装的句子。

例如:①你怎么了? (常式句)②怎么了,你? (主谓倒装)③学生家长明天下午在会议室开会。

(常式句)④学生家长明天下午开会,在会议室。

(状语后置)⑤明天下午,学生家长在会议室开会。

(状语前置)⑥他吃了一个苹果,红的。

(定语后置)另外还有复句中分句一般次序和特殊次序的变换。

例如:①因果倒置:因为虫害严重,所以今年棉花减产了。

(常式句)今年棉花减产了,是因为虫害严重。

(变式句)②转折倒置:他虽然有病,但还是坚持学习。

(常式句)他还坚持学习,虽然有病。

(变式句)③条件倒置: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他总能按时到达岗位。

(常式句)他总能按时到达岗位,无论天气多么恶劣。

(变式句)六、有关肯定句和否定句对事物作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表示肯定的语气,语气较强。

如,要在两年内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是件困难的事情。

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表示否定的语气,语气较委婉平和。

要在两年内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否定句有两种情况。

一是单纯否定句。

这是指否定句中只有一个否定词。

例如:他不承认今天打了人。

二是双重否定句。

这是指否定句中有两个否定副词,语气比肯定句更强。

例如:此时此刻,同学们没有一个不被邱少云的顽强毅力所震撼。

有关修辞的相关知识:《考试大纲》要求必须掌握的修辞——借对反疑夸三比1、比喻:A、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B、比喻的二条件:I、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II、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比喻词,以下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却不是比喻:①同类事物相比较:如,他长得很像他的母亲。

②表示猜测:如,远远地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③表示想象: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位威武的戍关武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