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清单2.常见句式和修辞手法汇总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一)知识清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一)知识清单

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B部语文知识清单使用时间:2022年3月 5日与84号导纲配套本节标题: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记忆口诀:三比借对夸,两问一反复。

1.比喻概念: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例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比拟概念: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叫拟物。

例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作有重量有形体之物来写。

3.排比概念: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能够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例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借代概念: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分类:①特征代本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部分代整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帆”,指船帆,这里代指整个船。

③具体代抽象:举酒欲饮无管弦。

“管”是一种乐器,“弦”是乐器上金属丝。

这里用“管”“弦”指代音乐。

5.对偶概念: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夸张概念: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

例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设问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开头)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反问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能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例句: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9.反复概念: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段落的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和知识清单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和知识清单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和知识清单
一、字词
1.1 词性
•名词
•代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数词
•介词
•连词
•叹词
1.2 词的构成
•单字词
•复合词
•派生词
二、语法
2.1 句子成分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2.2 句型结构
•简单句
•并列句
•复合句
三、修辞手法
•比喻
•夸张
•排比
•对偶
四、常见修辞
•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对偶
五、古诗文阅读
•古诗鉴赏
•古文阅读
六、现代文阅读
•现代散文
•小说欣赏
七、作文指导
•论述文
•议论文
•说明文
•叙事文
八、修辞方法
•描写
•叙事
•议论
•抒情
九、文学常识
•古代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作品
十、修辞技巧
•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
十一、作文练习
•论述文练习
•议论文练习
•说明文练习
•叙事文练习
以上是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和知识清单,涵盖了字词、语法、修辞手法、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指导、修辞方法、文学常识、修辞技巧以及作文练习等内容。

希望能帮助同学们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全]掌握修辞手法,赏析句式效果

[全]掌握修辞手法,赏析句式效果

掌握修辞手法,赏析句式效果修辞知识一、比喻:打比方Q)概念。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种类。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二、比拟:变个脸Q)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

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注意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赋予〃秋雨〃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低低的私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与星星的特征不符。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①比拟是仿照拟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被比拟的事物),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三、借代:做代表(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

知识清单2.常见句式和修辞手法汇总

知识清单2.常见句式和修辞手法汇总

知识清单二常见句式及修辞手法汇总一、常见句式介绍常见句式有长句与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把”字句等。

1.长句与短句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

长句改为短句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将长句中较庞大的成分抽出来,改成分句或单独成句;二是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成分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排比句式。

2.肯定句与否定句对事物做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

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

肯定句和否定句转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

转换的思考点是否定词的运用;保持原意则加两个否定词;变成相反的意思则加单个否定词。

3.主动句与被动句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的动词谓语句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的动词谓语句叫作被动句。

主动句和被动句互相转换主要思考点是主语和宾语的转换:主动变被动,将主动句的宾语变为被动句的主语,主动句的主语与“被”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被动变主动恰好相反。

4.常式句和变式句常式句是指其成分按一般次序排成的句子,而变式句是指其成分打破一般次序排列的句子。

常式句与变式句的转换的主要思考点是找准需要强调的内容并将其推前或置后。

5.整句和散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

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用词。

整句改散句则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成细小成分;散句改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

6.“把”字句“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和宾语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状语的主动句。

“把”字句与非“把”字句互换,主要思考点是宾语。

如将“把”字句改为非“把”字句,则将“把”所关涉的内容放到宾语位置上,去掉“把”字;如把非“把”字句改为“把”字句,则把宾语加上“把”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

7. 单句和复句单句是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组成的句子,在几种特殊的单句中,除上述提到的被动句外,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把”字句。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知识清单——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这栋房子就像是楼房”就不是比喻;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应看它是否具备以上两个条件,不能只看有没有比喻词。

下面的几种情况,句中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1)同类事物相比较。

如:他长得很像他的母亲。

(2)表示猜度。

如:远远地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3)表示想象。

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位威武的戍关武士。

(4)表示举例的引词。

如:社会主义中国涌现许多楷模,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三者之间的区别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是明喻或暗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的是借喻。

明喻和暗喻的区别:明喻的比喻词是“像”“仿佛”等,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变成”等。

如:(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喻)(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暗喻)(3)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

(借喻,借“暴风雨”比喻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比喻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深入浅出。

2.比拟。

比拟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不少考生能准确地辨析并灵活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对拟物却往往辨析不出来,有时甚至把拟人和拟物混淆了。

其实,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而拟物则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如:(1)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拟人)(2)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

(拟物)比拟的作用: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3.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特征代本体。

四年级语文黄冈上册知识清单

四年级语文黄冈上册知识清单

四年级语文黄冈上册知识清单
1. 字词:掌握本册课本中的生字、生词,包括认读、书写、词义理解等。

2. 句子: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各种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

3. 语法: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如词性、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等。

4. 阅读理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细节把握等。

5. 写作:学习不同类型的作文,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并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6. 古诗文:背诵和理解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7. 修辞手法:认识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8. 文学常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文学体裁等。

9. 口语表达: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发音、语调、语速等方面。

10. 综合性学习: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小升初语文修辞手法专项训练知识点大全

小升初语文修辞手法专项训练知识点大全

小升初语文修辞手法专项训练知识点大全——修辞手法【名言警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识点精讲】知识要点概述1.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2.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的修辞方法的种类并理解其表达作用。

3.在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

知识点一、什么是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而采取的有一定表达效果的语言方式。

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知识点二、常用的修辞方法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方法。

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方法,可以在描绘一种事物时,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一般情况下,比喻包括三部分:被比喻的事物,叫作本体;作比方的事物,叫作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作比喻词。

这三部分不一定在所有的比喻句中都同时出现,根据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变化,比喻一般分为三种:明喻、暗喻、借喻。

(见下表)带“像”字句子的非比喻用法1.作比较。

例如:他长得像他爸爸。

2.表猜测。

例如:这是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

3.表想象。

例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好像一下子成了一名威武的戍关战士。

4.表举例。

例如:东北有许多特产,像木耳、猴头……5.表说明。

例如: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

”运用比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感情要鲜明。

例如:(1)下课了,小明像只小猴子似的在班中活蹦乱跳,把班里搞得乌烟瘴气。

(贬义色彩)(2)下课了,小明像只小猴子似的在班中活蹦乱跳,把大家都逗乐了。

(褒义色彩)同样的一个本体,比作同样的喻体,但是因为引发的结果不同,所以导致句子出现了一褒义一贬义两种不同的感情色彩。

2.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而且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妹妹快活得好像一只林中的小鸟。

修辞手法知识梳理

修辞手法知识梳理

修辞手法一、比喻1.类型:(1)明喻:西沉的落日像一只金色的圆盘。

(2)暗喻:青春是盛开的鲜花。

(3)借喻:屋顶垂下无数的小瀑布,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2.作用:本句把“________”(本体)比喻成“________”(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________的特点,富有情趣。

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感情。

二、拟人1.定义: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感情和动作。

2.作用:本句将“________”(本体)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________的特点,富有情趣。

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感情。

3.排比:1.定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句式相同的句子或者短语。

2.作用:强调了本体________的特点,增强了语言气势。

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感情,更加有力地抒发了感情。

1.类型:(1)扩大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

2.作用:突出表现了___________(对象)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反复:1.定义: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者句子。

2.作用:突出思想,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五、反问:1.定义: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2.作用:突出思想,渲染感情,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及爱神读者的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

六、设问:1.定义:自问自答。

2.作用:提出问题,引起了读者对__________(对象)特点的注意和思考。

1.定义:结构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或者句子。

2.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富有表现力。

八、引用:1.定义:引用名言、谚语等,增加文采。

2.作用: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加强真实性。

九、借代:1.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需要表达的事物。

(1)专用名代替通用名词(2)用事物特征代替事物本身2.作用: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并引发读者联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清单二常见句式及修辞手法汇总一、常见句式介绍常见句式有长句与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把”字句等。

1.长句与短句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

长句改为短句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将长句中较庞大的成分抽出来,改成分句或单独成句;二是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成分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排比句式。

2.肯定句与否定句对事物做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

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

肯定句和否定句转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

转换的思考点是否定词的运用;保持原意则加两个否定词;变成相反的意思则加单个否定词。

3.主动句与被动句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的动词谓语句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的动词谓语句叫作被动句。

主动句和被动句互相转换主要思考点是主语和宾语的转换:主动变被动,将主动句的宾语变为被动句的主语,主动句的主语与“被”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被动变主动恰好相反。

4.常式句和变式句常式句是指其成分按一般次序排成的句子,而变式句是指其成分打破一般次序排列的句子。

常式句与变式句的转换的主要思考点是找准需要强调的内容并将其推前或置后。

5.整句和散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

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用词。

整句改散句则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成细小成分;散句改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

6.“把”字句“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和宾语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状语的主动句。

“把”字句与非“把”字句互换,主要思考点是宾语。

如将“把”字句改为非“把”字句,则将“把”所关涉的内容放到宾语位置上,去掉“把”字;如把非“把”字句改为“把”字句,则把宾语加上“把”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

7. 单句和复句单句是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组成的句子,在几种特殊的单句中,除上述提到的被动句外,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把”字句。

“把”字句就是用“把”或“将”把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放在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它和被动句一样,否定词或助动词只能置于“把”字前,如:“我没有把衣服洗干净。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

组合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

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类型。

二、修辞手法介绍《考试大纲》规定了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一)比喻1.定义又叫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做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王八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1.定义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形容),这种修辞方法叫比拟。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1)拟人是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3.比拟的作用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4.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1)比拟是依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喻体比方本体,重点是“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如:①古老的神州是一只沉睡未醒的雄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

(比喻)②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

(比拟)(三)借代1.定义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2.种类(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事物。

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2)具体代抽象。

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

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

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专名代泛指。

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5)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以作者、产地代本体。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引人联想,使表达达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所借代的事物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已了解事物的背景。

5.借代和借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四)夸张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1)扩大夸张。

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

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

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五)对偶1.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的修辞方法叫对偶。

2.种类(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

(《题蒲圻赤壁》)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错批一人,误增三亿。

②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③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本来目的。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衬”,就形式上说是对偶,就意义上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用现象。

(六)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的修辞方法叫排比。

2.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虚,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1)平列式与对称性。

排比是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对偶必须对称,字数相等。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句子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七)反复1.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的修辞手法叫反复。

2.种类(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反复的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八)设问1.定义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这种修辞方法叫设问。

2.种类(1)自问自答。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