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清单2.常见句式和修辞手法汇总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基础修辞手法基础知识点清单

2023年高考语文基础修辞手法基础知识点清单

2023年高考语文基础修辞手法基础知识点清单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修辞手法的掌握是获得高分的关键之一。

下面是2023年高考语文基础修辞手法的知识点清单,帮助同学们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考点的基础知识。

一、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分类修辞手法是一种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以达到修饰和装饰语言的目的的技巧和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等。

根据修辞手法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效果,可以将其分为拟物、夸张、转喻、对比、排比等几类。

二、比喻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比喻是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将两个相对无关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产生特定的修辞效果。

比喻手法能够使语言更具形象感和感染力,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夸张的定义和技巧夸张是指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感情或状况而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极大的放大。

夸张手法通常运用于修辞目的明确、喜剧性较强的文章中,能够使文章更加幽默生动,并达到强化表达的效果。

四、拟人手法的特点和应用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思维、感觉、行为和特质等,使其具备人类的形象和活动。

拟人手法在文学创作和修辞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赋予事物以情感色彩,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五、对比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对比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并列对照,以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明确和有力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六、排比的表达形式和功效排比是通过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句式结构进行排列,以强调修辞内容,使表达更加连贯、有力和醒目。

排比手法能够使文章节奏感更加明显,增加语言的说服力。

七、总结修辞手法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考点,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点对于高分的获得至关重要。

通过理解和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特点和应用技巧,同学们可以在文章表达中更加丰富和精准地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语言的艺术性和说服力。

修辞手法大全(含例子)

修辞手法大全(含例子)

70种修辞手法介绍:1. 比喻- 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等)都出现。

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用“是、成为、变成”等词连接。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厚障壁”借喻隔阂。

2.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情感、语言等。

比如“大海是如此的变幻莫测,平静却又很凶猛,温柔的但又很激烈,像光滑的穿衣镜,像肆虐的猛兽,像母亲的抚慰,像父亲的鞭打”。

3. 夸张- 扩大夸张:夸大事物的特征。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缩小夸张:把事物往小、少、慢等方面夸张。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4. 排比- 句子排比:多个句子结构相似。

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 短语排比:如“这个秋夜,是寂静的,是温和的,是梦幻的”。

5. 对偶-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关。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串对:上下句意思连贯,有承接、递进等关系。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反复- 连续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连续出现。

如“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 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 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8. 反问- 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

如“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实际意思是那条街热闹。

- 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例如“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意思是字典是良师益友。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

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例句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一、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例句小学常用12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

1.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1)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2)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⑤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

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3)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4)例句:①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②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③夏天,石榴树像蝴蝶张开翅膀一样张开了那一朵朵小花苞。

2.比拟(1)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表达特色(简)

表达特色(简)

表达特色(艺术手法)知识清单种类:①修辞手法(七种﹢二种);②表现手法(九种);③表达方式(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描写角度、描写方法);④语言特色(句式特点、语言风格)。

其一:修辞手法①描绘类——比喻、比拟、夸张、借代②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③表达类——反问、设问其二:表现手法①象征:借助具体物象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使之含蓄而形象。

②对比:通过比较鲜明地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③衬托: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④用典:丰富诗文内容,使作品含蓄凝练、厚重深刻。

⑤动静相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营造氛围、突出特征。

⑥虚实结合:虚写主要指想象联想,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生动,情感更强烈。

⑦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的烘托渲染,来正衬或反衬人物的心理,寄寓作者的情感。

⑧欲扬先抑:在褒扬之前先故作贬抑,以引发读者好奇,在情节上做铺垫。

⑨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表达见解,含蓄婉转,富有暗示性。

其三:表达方式1、记叙: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顺序的安排: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2、描写:描写角度或顺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与心理感觉相结合;高低、远近、动静、虚实、色彩、明暗等相结合。

描写方法及作用:①外貌、对话、动作、心理、细节等人物描写方法。

②工笔细描与粗笔白描,前者精雕细琢,铺排渲染,纤毫毕现;后者不事雕琢,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③正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3、除以上两大点外,常见的还有: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等);②五种表达方式中的某几种相结合:比如记叙、议论与抒情相结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知识清单——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这栋房子就像是楼房”就不是比喻;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应看它是否具备以上两个条件,不能只看有没有比喻词。

下面的几种情况,句中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1)同类事物相比较。

如:他长得很像他的母亲。

(2)表示猜度。

如:远远地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3)表示想象。

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位威武的戍关武士。

(4)表示举例的引词。

如:社会主义中国涌现许多楷模,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三者之间的区别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是明喻或暗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的是借喻。

明喻和暗喻的区别:明喻的比喻词是“像”“仿佛”等,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变成”等。

如:(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喻)(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暗喻)(3)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

(借喻,借“暴风雨”比喻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比喻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深入浅出。

2.比拟。

比拟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不少考生能准确地辨析并灵活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对拟物却往往辨析不出来,有时甚至把拟人和拟物混淆了。

其实,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而拟物则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如:(1)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拟人)(2)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

(拟物)比拟的作用: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3.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特征代本体。

作文写作手法知识清单(五年级上册)

作文写作手法知识清单(五年级上册)

作文写作手法知识清单(五年级上册)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作文写作手法知识清单 (五年级上册)]相关文章:1.文言文《陋室铭》写作手法2.木兰诗的句子写作手法3.现代诗歌写作技巧与手法4.小学作文插叙手法教学课件5.小学作文修辞手法课件6.修辞手法造句7.含有比喻手法的成语8.仿佛比拟手法造句大全9.语文作文写作教案10.诗歌鉴赏表现手法题型知识点归纳。

小学生常见修辞和句式

小学生常见修辞和句式

小学生常见修辞和句式
辞格
1.比喻句: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甲事物和乙事物是两种不同类型
的事物,而且甲乙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

句子一般特征有“像”“如”
等词。

2.拟人句: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也就是让物有了人的动作、
表情和神态等特征。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作出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

4.排比:把句式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表达相关,三个或者
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起来,就叫做排比句。

5.反问:没有疑惑而故意发问,简而言之,明知故问。

6.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句式
1.扩句:在原有的句子上,加上一些颜色、动作、神态、数量和表
情的修饰词,使句子在保持原来意思不变的同时,句子变长,成为“添枝加叶”。

2.缩句:与扩句相反,把修饰的词语去掉,变为某人(某物)做了
某事即可,又称为“削枝减叶”。

3.转述:把别人说的话告诉另外一个人,转述过程中所说的话意思
不变,在转述中注意人称的变化。

4.修改病句:a.重复b.没有主语(把“使、让”去掉)c.前后顺序颠
倒d.关联词使用不当f.搭配不当
5.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转换。

6.双重否定:句子里面出现两个否定的词,如“不,没有”等,保
持原有句子不变,双重否定相当于肯定,在文中起强调作用。

7.关联词:并列、顺承、选择、递进、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的关系。

六年级下册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总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总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总结六年级下册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总结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
排比、反问、引用、对偶等。

修辞方法不但在小学语文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修辞方法这一知识点掌握好
与坏,可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好坏,所以不能忽视。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去说明别的事物。

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事物就叫做拟人,跟人一样的事物可以说话、活动、有感情。

夸张:对某事物进行扩大描述或者缩小描述,但不是没有原则无限的扩大和缩小,
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排比:排比一般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
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手法。

反问:有问答在句中就是反问,用问的预期来表达确定的意思,或者使得语气加重。

设问:设问就是自问自答,直白地设问,直白地回答。

双关:故意让词语或句子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但是注意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使用。

引用:引用的一般是成语、典故等。

反语:反语就是故意说反话,用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

对比:把正反的事物进行对照,或者将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对偶:对偶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要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表达的意思要相近、相关或
相反。

反复: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来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

想把修辞方法运用得恰当正确,就要在日常学习中多积累和学会举一反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清单二常见句式及修辞手法汇总一、常见句式介绍常见句式有长句与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把”字句等。

1.长句与短句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

长句改为短句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将长句中较庞大的成分抽出来,改成分句或单独成句;二是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成分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排比句式。

2.肯定句与否定句对事物做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

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

肯定句和否定句转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

转换的思考点是否定词的运用;保持原意则加两个否定词;变成相反的意思则加单个否定词。

3.主动句与被动句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的动词谓语句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的动词谓语句叫作被动句。

主动句和被动句互相转换主要思考点是主语和宾语的转换:主动变被动,将主动句的宾语变为被动句的主语,主动句的主语与“被”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被动变主动恰好相反。

4.常式句和变式句常式句是指其成分按一般次序排成的句子,而变式句是指其成分打破一般次序排列的句子。

常式句与变式句的转换的主要思考点是找准需要强调的内容并将其推前或置后。

5.整句和散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

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用词。

整句改散句则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成细小成分;散句改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

6.“把”字句“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和宾语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状语的主动句。

“把”字句与非“把”字句互换,主要思考点是宾语。

如将“把”字句改为非“把”字句,则将“把”所关涉的内容放到宾语位置上,去掉“把”字;如把非“把”字句改为“把”字句,则把宾语加上“把”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

7. 单句和复句单句是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组成的句子,在几种特殊的单句中,除上述提到的被动句外,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把”字句。

“把”字句就是用“把”或“将”把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放在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它和被动句一样,否定词或助动词只能置于“把”字前,如:“我没有把衣服洗干净。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

组合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

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类型。

二、修辞手法介绍《考试大纲》规定了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一)比喻1.定义又叫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做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王八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1.定义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形容),这种修辞方法叫比拟。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1)拟人是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3.比拟的作用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4.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1)比拟是依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喻体比方本体,重点是“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如:①古老的神州是一只沉睡未醒的雄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

(比喻)②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

(比拟)(三)借代1.定义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2.种类(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事物。

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2)具体代抽象。

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

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

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专名代泛指。

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5)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以作者、产地代本体。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引人联想,使表达达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所借代的事物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已了解事物的背景。

5.借代和借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四)夸张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1)扩大夸张。

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

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

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五)对偶1.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的修辞方法叫对偶。

2.种类(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

(《题蒲圻赤壁》)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错批一人,误增三亿。

②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③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本来目的。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衬”,就形式上说是对偶,就意义上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用现象。

(六)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的修辞方法叫排比。

2.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虚,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1)平列式与对称性。

排比是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对偶必须对称,字数相等。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句子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七)反复1.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的修辞手法叫反复。

2.种类(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反复的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八)设问1.定义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这种修辞方法叫设问。

2.种类(1)自问自答。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