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填图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郭宏祥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填图前的准备工作(一)搜集工作区内的所有相关资料地质(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件)、矿产(矿床、矿点、矿化点)及物、化探、航片等各种报告及原始编录资料,典型的岩矿石标本、鉴定及化学分析资料、地形图、有关技术规范、细则、图例及必要的参考文献和图书。
(二)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初步拟定工作区内地层层序及填图单位,提出存在的一些地质问题,作为野外填图时参考。
根据地层分布情况选择野外踏勘路线。
(三)野外实地踏看(包括参观标准剖面),了解区内地层分布、层序和总体产状、矿(化)体、蚀变带分布的范围,地形条件和植被发育情况,初步布置观测路线和选择实测地质剖面位置。
把踏勘收集到的资料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旧资料的可靠程度。
(四)编写地质设计野外填图工作(一)实测地质剖面。
每个填图单元和不同时期侵入的代表性岩体都应测到。
每个填图单元至少应该要有一条完整的地层实测剖面。
剖面实测要采集一系列样品:手标本、光薄片样、岩石光谱样、人工重砂样、各种岩性放射性标本样、化石或微古样、测年样等。
做好各项记录,填好表格室内整理:表格整理及地层厚度计算(采用万能公式计算地层厚度);记录本整理;作实测剖面图。
样品登记造册、包装、送样等。
路线地质观测点线距布置:路线基本形式: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为辅。
路线一般都是在室内根据填图成果预先有目的布设好的,甚至包括点的大概位置。
点的布置原则:以能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岩体的接触带和内部相带的界线;矿化现象、蚀变带、矿体;褶曲枢纽、断层破碎带;节理、劈理、片理等测量统计地点;各种坑探工程、取样点、水文点、地貌点等。
图上除了岩性控制点外要有一定数量的有效点。
路线观察程序:标点(图上和实地);观察研究与描述;测量产状;(地质现象素描);采集标本和样品;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途中描述;勾绘路线信手剖面。
地质填图具体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内容

路线布置必须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即必须将已有资料充分收集研究:包括区域资料、 地、物、化、遥等。
首先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然后熟悉工作 区已知化探异常、物探异常、矿点、矿化点基本 特征及遥感初步解译成果(环形构造、线形构造 及各类构造交汇部位)等,同时,要经野外实地 踏勘(选择主干路线,进一步了解主要地质体出 露及分布情况、主构造线方向、交通、露头分 布)。
填图单元的确定
正式进行野外路线调查前,首先确定工 作区填图单元。
经充分收集资料、认真研究和野外实地 踏勘后,初步确定工作区基本填图单元后, 通过测制剖面最终确定填图单元。即每个填 图单元都要有1-2条剖面控制。
通过测制剖面,大致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
岩石组合、岩性、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 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和含(控)矿性质、 时空分布变化等。
地质填图 具体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专题
地质图
概念: 地质图是用一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
地壳一部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 比例概括地垂直投影到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种类
(1) 比例尺:小比例尺(<50万)、 中比例尺(5-20万)、 大比例尺(>2.5万)。
(2)性质:区域地质图(中、小比例尺): 矿产图、 地形地质图。
地点:
地质手图:
点号:D2001,“2001”中的“2”代表组号,后三位当点号。
点位:GPS坐标(写全):4220251,18240225。
点性:界线点、岩性分界点、构造点、脉岩点、矿化点、化
石点、控制点、露头点、碎石点。
描述:从宏观到微观,要求层次清楚、写真写实、描述详
细、文理通顺、整洁美观、概念准确、重点突出、产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1.1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旳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旳物理地质现象等旳研究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旳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规定:调查记录格式规定统一,点位精确,图文一致。
各类观测点观测要仔细,描述要精确,记录内容尽量详细,要有详细旳照片或素描图。
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旳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性要详细描述。
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旳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理解水质并取样,同步访问泉(井)旳动态特性,记录井旳口径、构造及抽水设施。
多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顿完毕,发既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改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识精确,记录和图件互相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旳观测与描述地质观测点旳布置,以能控制多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
下述状况一般都应定点:地层、标志层、化石层旳界线;不一样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旳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旳或具有代表性旳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他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旳观测与描述对各类岩层旳观测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旳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构造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性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性、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
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状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旳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
巢湖实习—野外地质填图

为1:20万,少数地区用1:10万。这种地质图通常是在已经 做过踏勘性地质填图的地区进行,目的在于了解该区域内 较详细的地质情况、矿产分布及其价值。
一、地质填图概述
3、详细地质填图 又称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常用比例
为1:5万或1:2.5万。这种地质图往往是在区域地质填图圈定 的含矿地段或成矿有利地段、或在理论上有意义的地区进行, 目的在于对该区的地质情况作进一步详细了解,初步查明矿 产的储量、质量(或品位)、赋存条件。
4、专门性地质填图 是一种专门的地质填图工作。根
据不同的专门任务,编制各种专门性地质用图。如水文地质 图、构造等值线图、煤田(矿区、井田)的煤田地质图。
一、地质填图概述
(二)地质填图的精度要求
1.1:50000 煤田地质填图
(1)了解地层层序,填图单位到“组”;(2)确定含煤地层时代和分 布范围,初步了解含煤地层厚度、含煤层数和煤层厚度等;(3)了解地 质构造形态,初步查明地层断距大于100m的断层地面位置;(4)初步 查明长度大于2000m的褶皱轴迹的位置;(5)初步了解岩浆侵入体的种 类、名称和大致出露范围。
二、填图的基本工作方法
1、确定填图单位
为了工作方便,习惯上常在野外填绘的地质草图(地形图) 上用铅笔绘成方格,每个方格一般2×2cm2。
A B CD E FGH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二、填图的基本工作方法
2、观测路线的布置 地质填图方法视比例尺不同,主要有追索法、穿
越法和全面踏勘法。 • 穿越法:观测路线横穿岩层走向和主要构造方向 • 追索法:沿着各种地质界线进行走向追索 • 全面踏勘法:又称露头圈定法,没有严格的路线
2.1:25000 煤田地质填图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1.1 资料收集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着、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
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
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
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
野外地质填图

倾斜岩层
地质界线在地形地质图上弯曲的规律受地质界 面倾角、地形坡度及地形与地质界面产状之间 的相互关系等三个因素制约
(1)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 坡向相反时 岩层界线与地形等 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 即在沟谷处, 岩层界线 的“ V”字型尖端指向沟 谷的上游, 而穿越山脊 时, “V”字型的尖端则 指向山脊的下坡; 但是, 岩层界线的弯曲度总是 比地形等高线弯曲度小。 ——相反相同
• • • • • • • • •
∈2q1 ∈2q2-4 ∈ 3s O 1n O 1f O 1h O1(d+g) O2 S
地 层 单 元 界 线 的 确 定
三、地质填图的路线布置
• 观察路线之间的距离决定于比例尺 比例尺、构造 比例尺 性质及复杂程度和地形 • 穿越法 • 追踪法
穿越法 观测路线垂直或斜交于 地质界线或地质构造
800m
高线 地形等 界线 层 岩
(2)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 于地面坡角时: 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的方向弯曲, 在沟谷处, 岩层界线的“ V”字型尖端指向沟谷 的下游, 而穿越山脊时, “V”字型的尖端则指 向山脊的上坡。——相同相反
线 高 0m 等 0 形 8 地
界线 岩层
穿越法
穿越法
• • • • • 地层出露好,界线清楚 岩性、厚度稳定 构造简单 沟谷水系多垂直或斜交于地质界线 地质界线间距小
能比较容易的查明研究区的地层及构造特征, 工作量小。但线路间不能直接观察到
追踪法
• 观测路线平行于地质界线
• • • • • 岩性、厚度变化大 界线不明显 构造复杂,断层多 沟谷、水系多平行于地质界线 界线间距大
野外地质填图 与 地质图的编绘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011年7月
野外地质填图教学实习的影响因素

学效果 。
关键词:野外地质填图;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考核方式 Th fe to o ef c o so e l g c lma p i r c ie e e c fs m a t r n g o o ia p p ngp a tc
地 球科 学是 一 门理论 性和 应用 性 很强 的科 学 ,
具 有 空 问分 布 广 、 时 间跨 度 大 和 内容 丰 富等 特 点 。 因
过地质填 图实 习,达到如下几个 目的:() 1 使学生 了解
和 掌握 1 万 地质 填 图 的规 范 、程 序 和 基本 工 作 方 法 。 : 5
此 ,地质 教学需要大量 的实 习环节 ,以增强学生感性 认 识,并逐步提 高学生实 际工作和观察分析 问题 以及 解 决 问题 的能力 。对 于地质 从业 者 ,地质 专业 的学
生 ,进 行 野外 实 习 是 很重 要 的 一个 环 节 。
() 固课堂所学矿物、岩石 、构造地质学及 古生物学 2巩 等 方面 的知识 ,并加以正确应用 。() 3加深对 已学课程
W a gS o i n ha qng
C ia nvri f nn hn ies yo miig&tcn lg , e ig 10 8 , hn u t eh ooy B in , 00 3C ia j
Absr t tac:The fed g olgia a pi r c ie e y i l e o c lm p ng p a tc ,a v r mpo t n s c n t oog c pe i l fel r c ie sc a a trze i ra ta pe ti hege l ials c al i d p a tc ,i h r ce i d by y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1.1 资料收集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着、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
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
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
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野外观察与记录
• 1.选点与定位
• (1)选点 选择有地质意义的地点,如地层分界 点、构造点等。
• (2)定位将地质观察点准确地定在地形图上。 定位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地质图的质量,所以 定位时一定要认真,反复检查所在位置,并且应 熟悉本区地层层序及分布情况。
• 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 ①交绘法利用地表实际存在而在地形图上也标出 的两个或三个地物(如三角点、房屋、山头等), 用罗盘进行后方交绘,将点定在地形图上。当用 两个地物时,本地质点与这两个地物连线的夹角 应在60o~120o之间,不宜太大或太小,否则定位 将不准确。 当用三个地物连成时,可构成一个三 角区,三角区的中心点便是所定点的位置。
• ③目估法(概略计算法) 用肉眼观察判断所在 点的位置。此法主要是利用地物特征(如山峰、 三角点、山桠口等)、高度特征(如站在山坡上, 对比山沟和山脊的高度判断所在点的位置)、顺 序特征(如根据前一个地质点的位置及它与所在 点的距离和相互位置)判断所在点位。
• ④利用航片在立体镜下观察确定点的位置。
• (3)在任何地形条件下,顺地层倾向观测,地层界
线由高到低为正确,逆倾向观测地层各线由低到 高者正确,反之错。
• 对于不规则曲面的地质体(岩体、矿体等),其 地质界线的弯曲没有规律,不符合“V’’字形法则。 故对于此种地质界线, 一般采用沿界面追索的方 法,加密地质点的间距,以便较精确地控制地质 界线的位置。
• 地质摄影亦是反映地质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
• 三、野外调查阶段的室内整理 • 为了使在野外调查中所获得的地质资料完整、
准确,必须进行整理,否则将造成资料的混乱或 丢失,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 整理的目的是把收集起来的地质资料逐步综合 起来,使之系统化,及时发现填图中存在的各种 地质问题,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因此要求做到 边调查、边整理、边综合分析研究。 • 野外工作阶段的室内整理按工作性质和时间, 可分为当天整理、阶段整理和最后整理。由于本 次实习填图时间短、阶段整理和最后整理合并进 行。
• 通常平整的地质体界面与地面的交线符合"V”字形 法则, 如岩层出露线、断层线等。判断此种地质 界线勾绘的正确与否的方法是:
• (1)据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相互关系,在图 上求出地层的产状与所测产状进行对比,一致者 正确,反之不正确,进行修改。此法适用于大比 例尺地质图。
• (2)用“V"字形法则判断,符合者正确,反之 不正确。 此法主要适用于大比例尺,在中小比例 尺图上的地质界线只是大体上应反映岩层的总体 延伸方向。
• 标志层是能作为指示划分填图单位的特殊岩层 及在填图区内能有效对比的岩层。它对于地层对 比、确定地质界线、研究构造特征等方面均具有 重要的意义。
• 对标志层的要求是:
• (1)层位稳定。即只在一定的层位上出现的岩层。
• (2)厚度不大、岩性稳定、分布广泛。
• (3)岩性特征显著。或者含有标准化石,或者具 有特殊岩性(包括岩性、层理及层面构造)及特 殊的颜色。
• 2.布置观察路线
• 进行地质填图是按照填图比例尺及地质条件的 复杂程度、地形条件,布置一系列的观察路线, 在每一条路线上对一系列点进行观测。
• 通过观察点和观察路线在全区构成一个完整的地 质观察网,以便了编全区的情况。
• 地质条件按其复杂程度可分为三类地区:
• (1)地质简单区岩相稳描的内容有: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侵入体与 围岩的接触关系、褶皱、断裂等,其次还有流面、 流线、节理等。
• 除此之外,还可用剖面示意图和信手剖面图来 反映地质现象。它们均是反映二维空间的图件。 利用这些图件同样可反映重要的地质现象,同样 不失为描述地质现象的有效方法,而且它比地质 素描图有简单易画的特点,初学者容易掌握。剖 面示意图反映一个露头的地质现象,垂直方向和 横向比例尺大体一致。信手剖面图是边观察地质 内容边绘制的图件,所以它应反映观察路线上的 内容。
• 记录格式见下表
年月 日
星期
天气
素描图
观察路线: 点号: 点位: 点性: 岩性描述;
任务:
点间
• 3.勾绘地质界线
• 地质体界面与地表面的交线叫做地质界线。包 括地层、岩体、断层等与地表面的交线。
• 根据同一地质界线的相邻两个出露点,将其合 理地用实线连接起来叫做勾绘地质界线。此项工 作必须在野外实际勾绘。勾绘地质界线时不仅要 考虑地质界面本身为规则的平面,还是不规则的 曲面,而且还要考虑地形特征及两者的关系,即 所谓的“V字形法则。
• b.地质构造点(断层、节理、劈理、,褶曲 等)
• c.岩奉与围岩分界点
• d.其它(如矿点、岩相分界点、水文点、地 质点等)
• ②辅助观察点 当两个基本观察点的距离超过要 求,两点间地层又属于同一填图单位时,增加辅 助观察点,以控制岩性及产状的变化。
• ( 3)点的密度
• 点的密度同样决定于填图比例尺及地形条件的 复杂程度。一般情况下(地质中常区),图面上 每lcm2应有一个地质点控制,但根据实际情况可 适当加密或放稀。在观察路线上点间距应控制在 1-2cm为宜。
•
地质图的比例尺
1;/1000000 1/500000 1/200000 1/50000 1/10000
填图单位
系 统 组 段 层
• 本次填图比例尺为1: 2.5万,应划分到段,但考虑 到我们是以掌握填图方法为实习目的,因此我们 的填图单位定为组。如果以段作为填图单位,便 会大大地增加工作量。
• (2)标志层的选定
• 3.详细地质制图 比例尺为1:5万和1:2.5万, 属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又称为普查找矿)。它是 在作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区进行,并在 成矿远景区工作。按国际分幅进行。
• 4.专门性地质制图 比例尺为1:1万、1:5千 或更大。其目的是预测矿产,直接为找矿服务, 不受国际分幅限制。
• 本次填图实习的比例尺为1:2.5万,属详细地质
• (4)地层观察点有时可一点多用,如一个点可同 时表示地层分界和断层。
• (5)选点要认真、仔细,要有预见性。即根据所掌
握的地质情况及地质规律,判断下一个点应是什 么点,然后有目的地去寻找,以避免遗漏。
• (6)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植被特征与构造有一 定的对应关系,可结合这些特征判断地质点的存 在与否。
• 举例:A地物为NE50o B地物NW330o,在图上 用量角器由A地物向230o( 50o+180o)方向,由B地 物向150o(330o-180o)方向各引一虚线,使之相 交,交点即为所在点位。用此法时,一定要测量 准确, 否则1-2o之差,便会造成很大误差。
• ②视距法 据某地物的方位及与本点的距离确定 所定点的准确位置。方位用罗盘确定,距离用目 测、步测或用皮尺测量,距离误差不得超过4%。
野外地质填图的理论与方法
•
地质填图又叫地质制图,根据所填地质图比
例尺的大小或工作的详细程度分为四种类型:
• 1.概略地质制图 比例尺为1:100万和1:50万, 属小比例尺地质测量,一般在地质空白区进行。 目的是概略了解该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远景,按 国际分幅进行。
• 2.区域地质制图 比例尺为l:20万和1:10万, 属中比例尺地质测量。它是在作过概略地质制图 或其有一定地质研究程度的地区进行。其目的是 较详细、全面地查明该区地质情况和成矿规律, 按国际分幅进行。
• 地质界线的具体勾绘方法可采用“近勾远校”或 “远勾近校”。所谓近勾远校,即有时由于一个 点上的地质情况不易明确判断,在点上无法勾出, 而在较高处或较远处能清楚分辨此点的地质界线 者,可先在点上大致勾出,而在远处加以校正。 远勾近校是先在远处将能看清楚的地质界线大致 勾出,再到点上加以精确定位。
• 中小比例尺最为常用,效率高。缺点是当岩相变 化犬时,不易对比地层。
• (2)顺层追索法 沿几条主要的地质界线或标志层追 索,可查明岩层的接触关系、岩相、厚度及构造 在走向上的变化情况。尤其在构造复杂、岩相变 化大的地区常用。但受露头条件和通行条件的限 制,工作量较大,故常用于大比例尺填图中,与 路线穿越法结合使用。
制图,填图面积为18km2,纬向坐标4268~ 4272km,经向坐标20580~20584. 5km.
• 野外地质填图是在路线踏勘及实测剖面工作的基 础上,在野外选定地质点,连接地质界线,最后 绘制成一张所要求比例尺的地质图。
• 本阶段可分为填图前酌准备、野外观察记录和室 内整理三个步骤进行。
• 一、填图前的准备工作
• (2)断层点:断层的各种标志,两盘地层时代及岩 性和产状、相对位移、断层面产状、断层类型、 地层断距、伴生构造等。
(3)褶皱点:核部地层、两翼依次出露的地层、两 翼岩层产状、褶皱类型(如圆滑的、尖棱的)、 枢纽及轴面产状、转折端形态、规模等。
(4)其它地质点:其它类型的观测点亦有不闻的 描述内容,如侵入体接触点、矿产点、水文点等 等。
• 另外,判断地质界线所在部位可借助一些明显 的地形地物标志。不同的岩性,抗风化能力不同, 所以在某些地质界线处或形成鞍部,或形成陡坎, 可用此特征大体判断地质界线的位置。此特征在 榆林沟的∈、o地层中尤为明显,在填图区较新地 层也是如此。
• 4.绘制地质素描图与摄影
• 地质素描图是一种重点反映地质内容及其一些 重要的地形地物的三维立体图,它具有形态逼真, 使人一目了然的特点,所以它是准确反映地质现 象的一种方便的手段,是其它方法所不能代替的。 所以在野外应多绘一些素描图,尤其是要绘制一 些重要的地质现象的素描图。
• (3)全面踏勘法 检查填图区内所有地质露头点,构 不成规则的填图路线,适合于露头零星地区,较 少使用。 (4)放射线法 以某一中心点向四周作放射状路线 观测。适合查明一些圆形的地质体,如岩浆岩体 的岩相带及穹窿等。
• 布置观察路线还要考虑地形条件。一般沿山脊 或山沟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