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l)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1)痰蒙清窍证: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2)痰热内闭证: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肢冷汗多,二便失禁,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4)风火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5)风痰阻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数。
(6)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7)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额红,潮热,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中风临床路径

中风临床路径引言中风,也称脑卒中,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或脑血管破裂导致脑部血液循环中断的疾病。
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中风患者的救治效果和生活质量,制定了中风临床路径。
中风临床路径的定义中风临床路径是指在中风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从就医到康复,制定了一套标准化且体系化的策略和程序,旨在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降低患者的风险和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风临床路径的目标中风临床路径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中风患者的早期识别和紧急救治,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2. 提供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和操作指南,以确保各个环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3. 提高患者对中风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4. 强化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中风救治的质量和效果。
中风临床路径的内容1. 早期识别和紧急救治:- 通过评估中风的危险因素、早期症状和家族史,提高中风的早期识别和筛查。
- 当中风症状出现时,立即进行脑部CT或磁共振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判断类型。
- 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采取溶栓治疗或机械取栓,尽早恢复脑血流。
2. 标准化治疗方案和操作指南:- 对不同类型的中风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 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相关指标,降低再发风险。
- 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和循环性脑梗塞。
3. 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为中风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 提供健康宣教和指导,帮助患者加强自我管理和预防复发。
- 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评估康复效果和再发风险,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干预。
4. 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供中风救治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
- 强化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确保中风救治的协同性和效率性。
- 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结果反馈,优化中风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和改进措施。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临床路径中风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中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中风(TCD编码:BNG080)。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进行。
(1)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主要表现为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2个主症,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进行诊断。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头颅CT或MRI明确出血或梗死病灶。
3.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医内科学》及《新针灸学》。
1.急性期(发病2周内)(1)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抗脑水肿、降颅内压。
③血压调控。
④溶栓治疗⑤抗血小板制剂。
⑥抗凝治疗。
⑦神经保护剂⑧强化降脂制剂出血性中风(脑出血)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抗脑水肿、降颅内压。
③血压调控。
④神经保护剂。
⑤微创血肿清除术。
(2)中医治疗①朱琏针灸治疗方案。
②中药辩证施治。
③其它中医外治综合疗法。
(3)康复治疗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1)西医治疗脑梗死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血压调控。
③抗血小板制剂。
④抗凝治疗。
⑤降脂,稳定斑块。
⑥神经保护剂。
脑出血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血压调控。
③神经保护剂。
(2)中医治疗①朱琏针灸治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_(年版)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编码:I6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头颅CT、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传染性疾病筛查、心电图、心电监测、胸片。
中风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近来有年轻化趋势,说明:具备两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病因、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
不具备以上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1.中脏腑(1)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2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VIP专享】中风病临床路径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常3根蚓料 学本教活.见了 据身: 生,师的2的、解 问体巩鸟 总看活形线作 用蛔 题的固类 结雌动态形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动: 摸对 学状习人 节蛔生结、4物、收 一人 后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并蚯集 摸体 回颜步关 重的动、学、归蚓鸟 蚯的 答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纳在类 蚓危 问。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线平的害 题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形面生 体以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动玻存 表及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物璃现 ,预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 、巩蚯的上状 是防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学 怎固蚓主和, 干感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生 样练引要牛鸟 燥染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回 区习导特皮类 还的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答 分。学征纸减 是方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课 蚯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前 蚓回4运的 润;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问 的答蛔动原 的4,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题 前蚯虫的因 ?了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并 端蚓寄快及 触解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总 和的生利慢我 摸蚯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结 后生在用一国 蚯蚓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线 端活人问样的 蚓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 ?环体题吗十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并会让为珍 近习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引小学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出起结生么鸟 面和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蚯哪利明?类 处适构虫系察:的特的特蚓些用确等 ,于特适。蛔章形殊形征这疾板,资 是穴点于可虫我态结式。种病书生料 光居是寄的们结构,五典?小物,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型5结的以 还活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的如鸟结爱 是的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线何类构鸟 粗形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形预适特护 糙态之结的,肠相是系习动防于点鸟 ?、一构现你动适否统。物蛔飞都为结。和状认物应与的。虫行是主构课生却为和”其结病的与题、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三征境小理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引理适为方些2鸟,育同师.导知应单面鸟掌类结了;?生学识的位你握日构解2互.生。办特认线益特了通动观手征识形减点它过,察抄;吗动少是们理生蛔报5?物,与的解.参虫一了它和有寄主蛔与结份解们环些生要虫其构。蚯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 编码:I63.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塞(ICD-10编码:I63。
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凝血功能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DSA 或 CTA 等)、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 超或TCD)、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图、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 聚体、双下肢血管 B 超等。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
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
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中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中风(TCD编码:BNG080)。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进行。
(1)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主要表现为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具备2个主症,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进行诊断。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头颅CT或MRI明确出血或梗死病灶。
3.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医内科学》及《新针灸学》。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1)西医治疗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
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抗脑水肿、降颅内压。
③血压调控。
④溶栓治疗
⑤抗血小板制剂。
⑥抗凝治疗。
⑦神经保护剂
⑧强化降脂制剂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
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抗脑水肿、降颅内压。
③血压调控。
④神经保护剂。
⑤微创血肿清除术。
(2)中医治疗
①朱琏针灸治疗方案。
②中药辩证施治。
③其它中医外治综合疗法。
(3)康复治疗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1)西医治疗
脑梗死
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血压调控。
③抗血小板制剂。
④抗凝治疗。
⑤降脂,稳定斑块。
⑥神经保护剂。
脑出血
①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②血压调控。
③神经保护剂。
(2)中医治疗
①朱琏针灸治疗方案。
②中药辩证施治。
③其它中医外治综合疗法。
(3)康复治疗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参考恢复期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重症或并发症严重者6–13周,轻症3–5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BNG080)中风疾病编码。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3.就诊时或治疗过程中出现昏迷者进入重症中风路径,否则进入轻症中风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学流变学、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和X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
(4)脑电图;
(5)头颅CT/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肿瘤全项及相关免疫学检查;
(2)并发其他感染患者行分泌物或排泄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3)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4)诊断有疑问者检测血液和尿液毒物。
(七)选择用药。
1. 渗透性脱水利尿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七叶皂苷钠及地塞米松等。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奥扎格雷等。
3.神经保护药物:胞二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依达拉奉、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神经节苷脂等。
4.溶栓药物:尿激酶及rt-PA等。
5.抗菌药物:经验性用药或根据病原学结果合理用药。
6.西医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相关药物。
7.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安脑丸、牛黄清心丸、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
8.中医辨证组方煎服或熨烫治疗相关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所好转或基本恢复。
2.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患者出现呼吸肌麻痹,需机械通气治疗;严重感染、消化道溃疡等并发症须进入ICU治疗。
患者颅内进行性出血,颅内血肿加大需转外科进行微创血肿清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