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各章节重点内容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汇总(法律部分)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一、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二、民法商法(《民法通则》于1986.4.12的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三、行政法;四、经济法;五、社会法;六、刑法;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只需了解):一、法律制定;二、法律遵守;三、法律执行;四、法律适用(人民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六、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七、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一、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二、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宪法》宪法的特征: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二、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三、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而其他法律只需1/2)《治安管理处罚法》违反的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妨害社会管理处罚的方法: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重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重点1.道德与法律关系/德治与法治:道德与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的作用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道德调节领域更为广泛,为法律实施创造条件。
法律作用的实现是道德作用的发挥的重要支撑。
因此,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性质、作用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个人与社会、价值观、理想信念:(1)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因此,我们应该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2)理想与现实: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理想和现实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
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
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成未来的现实。
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正确看待和处理顺境和逆境。
要实现理想,必须要树立坚定的信念,而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3)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和他人幸福是辩证统一的。
个人幸福只有在社会整体幸福不断增长中才会有保障。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只有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服务,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幸福,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他人幸福的相互促进。
(4)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既是一项道德要求也是一种法律要求。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爱国在当今仍有其时代价值,它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2023年自考《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2023年自考《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重点知识点总结
本文主要总结了2023年自考《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程的重点知识点。
以下是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点概述:
思想品德修养部分
思想品德修养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介绍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探讨道
德行为的基本要素和规范。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
精神理念,如仁爱、礼义廉耻等。
3. 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探讨社会公德的内涵和重要性,深入
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其在不同职业中的应用。
4. 法治观念和法律遵从:介绍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强调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的重要性。
法律基础部分
法律基础是该课程的另一个主要内容,重点包括以下方面:
1. 法律基本概念:介绍法律的定义、特点和功能,阐述法律与道德、俗等的区别。
2. 法律体系和法律层级:概述我国法律的体系结构和不同层级的法律文件及其作用。
3. 宪法和行政法:重点介绍宪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探讨行政法的基本特点和运作机制。
4. 刑法和民商法:概述刑法和民商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重点强调法律人格、合同和侵权责任等方面的知识。
5. 劳动法和环境保护法:介绍劳动法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强调劳动关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以上是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对于备考2023年自考《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考生来说,应该重点关注以上内容,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法律原则和相关法律知识。
希望本文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大一思修各章节知识点

大一思修各章节知识点思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一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下面将对大一思修课程中的各个章节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纲要概述本章主要介绍思修课程的教育意义、教学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能够了解思修课程的重要性和目标,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第二章人生哲学人生哲学是思修课程的基础,通过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生目的等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章包括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人生的价值体现以及人生的目的与奋斗等内容。
第三章思想道德修养与成长本章通过讲述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培养正确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与意义、修养的方法和途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等内容。
第四章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通过介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社交技巧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包括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社会交往的方式与技巧等内容。
第五章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是思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章通过讲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制度和运行,增强法治观念。
包括法律的含义与特征、法律的分类和层级、宪法的基本原则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等内容。
第六章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本章通过介绍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创新意识。
包括科学精神的特征与培养、创新意识的涵义与培养、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等内容。
第七章人与自然人与自然是思修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本章通过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未来、绿色生活与绿色消费等内容。
第八章增强国家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作为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新一代,学生需要具备强烈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章通过讲述国家意识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总结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思想道德修养部分1、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理想信念对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在当代,弘扬爱国主义需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3、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是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道德具有认识、规范、调节等功能。
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各章重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绪论绪论绪论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2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3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面,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答: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完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总结

思修法基重点总结绪论一、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2、中特社义共同理想3、社义荣辱观4、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成才目标、崭新形象:1、使命:建中特社义、实现中华伟大复兴(新起点上继往开来、现实基础上迎接挑战)2、目标:德(人才灵魂)智(基础)体(条件)美(重要内容)全面发展的社义接班人和建设者3、形象: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4、视野广阔、胸怀宽广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第一章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1、含义:人们实践中形成的、可能实现的、对社会与自身发展的追求,是三观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2、特征:时代性,超前性,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理想是种精神现象,是一定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的产物,源于&超越现实,多方面,多类型)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1、含义:认知、情感、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对事情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2、特征:稳定性,多样性,层次性,亲和性信念是人类特有精神现象。
事物变信念需要明确认知&强烈情感。
信念有不同内涵和层次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体现、理想是信念根据&前提、信念是理想重要保证三、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意义:1、指引目标、提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2、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四、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1、实现理想是过程,要正确对待其中的顺逆境2、思想基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关系3、重要条件:坚定信念4、根本途径:勇于实践、艰苦奋斗第二章一、爱国主义含义:集中体现䚺民对祖国深厚感情,反映个人叹祖国依存关系,是对故土、民族、文化归属认同感、尊严荣誉感的统一,道德膁求,法律规范,政治原则,民族精硞的核心。
二、优良传统:1、ラ爱祖国,矢志不渝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三、爱国主义基本要求:1、爱祖囵河山 2、爱祖国同胞 3、爱祖国偿烂文化 4 爱祖国四、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维护祔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纽带3、实现中华复兴的动力4、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五、新时期爱国主义内容:1、爱社义:历史必然结果,保证民族根本利益2、祖国统一:基本政治原则3、民族&时代精神4、经济全球化:维护主权&尊严&利益,积极理性参与经济全球化,防民族狭隘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六、民族精神:1、概念:民族长期生活实践形成的、大多成员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2、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七、时代精神:1、概念:新历史条件下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社会风尚2、内涵:改革创新为核心(发展生产力必然要求、社义创新型迫切需求、科发观&和谐社会条件缉3、怎样:①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各方面创新②自觉抔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八、如何做忠臣爱国者: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媔尽责任、维护改革发展大局稳定、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2、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3、以振䅴中华为ᷱ任4、增国防观念:报国精神重要佑现、履行园防义务&支持国防建设必然要求、全面发展迫切需求第三章一、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含义:!、世界观:人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人生观: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决定人生目标、方向和态度3、价值观:人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二、人生目的:1、含义: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人为何活着”根本问题的认识,实践中对自身的根本指向&人生追求2、作用:决定走什么道路、持什么态度、选什么价值标准三、人生态度:1、含义:生活实践形成的对生命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2、关系: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表现和反映3、怎样:认真务实、乐观进取、反对拜金主义、反对事乐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噛、人生价值:1、含义:人的生活实践对社会傌个人具有的特殊作用意义2、与社会价值关系:盘区别䏈相䮝存、枀成人生功能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制修养重点

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同时并存,不可偏废,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
其次,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
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追求自我需要满足的时候,如果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这时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
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其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因此,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增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
四,是防腐拒变的思想武器。
种理想是不是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合乎历史的发展方向;二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脱离,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三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为社会的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不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答: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其原因是:第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
第二,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
第三,社会实践是真理性认识上升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环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第二,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第三,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第四,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
此外,谦虚谨慎、务实求真、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也为人们熟悉和实行。
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首先,人是要有道德的,每一个人都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再次,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2)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这一职业道德标准,是职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3)办事公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思并行
审查克治
慎独自律
知行合一
积善成德
第6章、
法律:
是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有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
我国社会法律的本质特征:
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的统一
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压条件
如何为实现中国梦注如青春能量:
立志当高远
立志做大事
立志须躬行
第3章、
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国家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的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道德:以善恶为评判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来源:
劳动是道德来源的首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的本质: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式。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道德的功能:
1.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向导,运用法律原则
法律规律,法律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之上
权力制约
公平正义
权利保障
正当程序
尊重法律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
遵守法律
服从法律
维护法律
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加法律实践
养成守法习惯
守住法律底线
2.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的善恶观指导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人们崇德尚善;
3.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的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与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吸收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
内容为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爱自己的国家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基本要求:
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
坚持立足于民族有面向世界
如何做一名忠诚爱国者:
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动两岸交流,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宪法的地位:
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规定了国家法的根本制度
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原则
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区别,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世界观:人们对生活早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集体主义是社会之一道德的基本原则
社会公德的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主要有尊重人格安全,自觉承担责任和文明相亲相爱。
第1章、
人生观: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看法和总观点。
人生的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的价值。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的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就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人法人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如何对待人生的矛盾: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
反对错误的人生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第2章、
理想:人们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我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具有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
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安Βιβλιοθήκη 意识第4章、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扣好人生的扣子
勤学修德明辨笃行
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