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读后感1000字-《左手的缪思》
永远的乡愁读后感

永远的乡愁读后感诗人余光中先生辞世已经两周年了。
戴着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桂冠——诗界泰斗,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知名学者。
还带着永远的乡愁……斯人去矣!这首奠定“乡愁诗人”地位的代表作《乡愁》。
如今,已成千古绝唱。
我是余光中先生所言中那种尤爱先生散文的人,既梁实秋先生称之为“左手为诗,右手为文”——那些“右手”的杰作。
余光中先生的十余部散文集:《猛虎和蔷薇》《左手的掌纹》《逍遥游》《听听那冷雨》《望乡的牧神》《桥跨黄金城》等,被人评价为“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常读常新,让人流连其中,难以自拔。
先生把自己的散文称为“左手的缪斯”。
又称“散文是一位作家的身份证”。
我觉得,先生其诗如文,其文如诗。
在散文创作中,融入写诗的方法和意境,想象丰富,风格旖丽,语言生动,富有韵味,扎根于古典文化,兼容西方文化。
其音韵感,节奏感,文字美感,均炉火纯青,自成大家。
“乡愁诗人”有关乡愁的散文,不逊于诗。
洋洋洒洒那么多诗篇般的美文,抒发了独特的感情世界,写出了“大乡愁”——饱含民族之痛的乡愁,把乡愁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
先生的散文,“发酵”了乡愁的浓度。
由自古以泪洗面、长夜难眠,抒发离别之惜、相思之苦的乡愁,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预报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听听那冷雨》)海峡两岸的雨、气象预报,看似平常景象和细节,却引发作者浓浓的乡愁。
而能像一个孩子一样“扑进故乡的怀里”,哪怕只是被故乡“母亲”裙边“扫一扫”,亦心愿足矣。
乡愁之浓,刻画入骨。
“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略谈余光中的散文观 - 长汀一中

略谈余光中的散文观吴永福关于散文,余光中颇有知见。
他在《日不落家》后记中说:“五四以来,不少人认定散文就是小品文。
其实散文的文体可以变化多端,不必限于轻工业的小品杂文。
我一向认为小品也好,长篇也好,各有胜境,有志于散文艺术的作家,轻工业与重工业不妨全面经营。
”此种区分着眼于篇幅的短与长,对应于内容的轻与重。
而在《不老的缪斯》中说:“散文分狭义与广义二类。
狭义的散文指个人抒情志感的小品文,篇幅较短,取材较狭,份量较轻。
广义的散文天地宏阔,凡韵文不到之处,都是它的领土,论其题材则又千汇万状,不胜枚举。
”这里的广狭之分,包括体裁及取材。
还有质素方面的区分。
余光中在《美文与杂文》中说:“习见的散文选集所收的,几乎尽是抒情写景之类的美文小品,一来读者众多,可保销路;二来体例单纯,便于编辑。
其中当然也有不少足以传世的佳作,可是搜罗的范围既限于‘纯散文’,就不免错过了广义散文的隽品。
长此以往,只怕我们的散文会走上美文的窄路,而一般读者对散文的看法也有失通达。
”美文的说法,多指抒情写景之类的小品。
不过,作者又进一步作了界定。
“所谓美文,是指不带实用目的专供直觉观赏的作品。
反之,带有实用目的之写作,例如新闻公文论述之类,或可笼统称为杂文。
美文重感性,长于抒情,由作家来写。
杂文重知性,长于达意,凡知识分子都可以执笔。
不过两者并非截然可分,因为杂文写好了,可以当美文来欣赏,而美文也往往为实用目的而作。
”在这里,杂文是作为与美文相对的概念提出来的,但区分的标准并不绝对。
其实美文杂文都可以是散文。
“把散文限制在美文里,是散文的窄化而非纯化。
”众多文体的并举中,诗与文的比较甚多。
余光中在《缪斯的左右手》中说:“诗和散文,同为表情达意的两大文体,但诗凭想象、较具感情的价值,散文依据常识、较具实用的功能。
”散文不离人生日常,正是基于生活的提炼。
“散文是一切文体之根:小说、戏剧、批评甚至哲学、历史等等,都脱离不了散文。
诗是一切文体之花,意象和音调之美能赋一切文体以气韵;它是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等艺术达到高潮时呼之欲出的那种感觉。
余光中作品精选读后感

余光中作品精选读后感余光中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余光中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对爱情、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这些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余光中的作品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诗歌作品。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对爱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的诗歌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余光中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散文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的散文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余光中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小说作品。
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的小说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对爱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的小说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余光中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散文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的散文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余光中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散文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的散文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余光中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阅读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引言《余光中散文》是一本收集了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作品的精选集。
作为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通过阅读这本集子,我不仅对余光中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体验到了他作品中的深意和情感。
散文的魅力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与小说、诗歌等不同,它注重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令人瞩目的地方在于他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和深入思考。
他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读完余光中的散文后,我对散文作品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深度。
余光中散文的特点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可谓独具风格。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
他在作品中常常利用自然的景象和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样的手法让他的作品更加鲜活、有趣,并且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沉思与启发。
例如,在《游子吟》这篇作品中,余光中通过描写一个失去了家乡的游子,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通过对家乡的自然景色和乡土文化的描述,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回忆的画面。
这样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怀恋,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归属感的追逐。
另外一个例子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诗人的寂寞》。
这篇作品以一个诗人的角度,展现了一个被商业化和现代化侵蚀的世界。
余光中通过对城市的描述和对小诗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思考和担忧。
他在作品中发出了对生活的反思和对文化衰退的忧虑,这让读者感到思考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余光中散文的意义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更是对于人类情感和思维的深刻探索。
通过他独特的文学语言和对细节的关注,他让读者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价值。
他的作品也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一种警示和呼唤,他表达了对真实和自由的向往,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与他人的关系。
在当今快节奏、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读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悠然自得的世界,让人放慢脚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通用5篇)读后感应该在语言流畅、逻辑清晰的基础上,注重表现个人思考和灵感,充分体现个人独特性和创造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篇1)看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像在提高孩子情商道路上的一盏指路灯,爱不释手,毫不犹豫立即买下。
回到家如饥似渴地看完,只觉整篇下来没有说教,更不会絮絮叨叨,像一股温暖清泉潺潺流入心间,用自己的故事和身边女孩的故事顺其自然的捊出自己想要告诉女孩们的。
十五封信,每封信里包含了殷健灵对女孩“伊莲”在未来的成长路上的期望,其实也是对所有的期望。
她希望女孩无论未来的路有多漫长曲折,都能渐渐看清“未来”模样。
在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有时候很需要这样的“看清”。
“看清”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
我相信殷健灵对“伊莲”们说的,也正是家长们想对自己的女儿们说的。
我想对女儿说,在你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很多选择和舍弃,首先,遵从自己内心的意志,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不违背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就是最好的。
学会放弃,卸下沉重的的桎梏,飞的更高更远。
或许要舍弃很多,但最终,你会收获一片自我尽情翱翔的天空。
文中还告诉伊莲们,要善良,内心要有爱。
爱美是女孩们与生俱来的天性,真正的美不是浮于表面的,她不仅仅只是拥有美貌,它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心的修炼。
外表的美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变化,而内在的感情形诸外表,必然会在脸上产生某种痕迹,久而久之,便可为人的脸塑形。
所谓相由心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一个经常微笑示人的人,嘴角上扬、眉眼柔和;一个善良的人,予人以夏日里的清凉,冬日里的温暖,别人可以从她脸上读出一朵淡雅的花……内心的修炼在脸上沉淀,即能给人以美好的长相。
所以,我的女儿,为了美,你要学会修炼你的心。
看完这本书,我深感每个孩子在经历之前,如果像殷健灵老师所指导的这样多一份自觉和警醒,总比懵懂和糊涂来的好。
最后,我想再借用殷健灵文中的一段话来祝福我的女儿:不管未来的人生得意或者失意,清贫或者富裕,你都能携着一颗坚定而有爱的心勇敢前行!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篇2)很喜欢余的散文。
《左手的掌纹》读后感(1000字).docx

《左手的掌纹》读后感这不是一只平凡的手,它经历风雨,饱受生活的磨难,但这只手从不放弃,努力撑起一个家。
他就是余光中。
自小他就随母亲到处逃难,四海为家,年轻时就独自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在这里全力创造诗、散文以至生儿育女。
很多人自然地认为余光中就是台湾作家,属于生与死长于斯的那种,但自从我阅读了《左手的掌纹》后,才知道他对大陆的情感远胜于对台湾会带给他大量创作灵感的情感。
余光中将大陆比作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个孩子即使永远孝顺地对待父母,也报答不了对他们的恩情。
更何况,年少轻狂,远走他乡,老年的余光中更是能体会到这点啊!正如乡愁所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从这首诗中足矣能感受到他对大陆的怀念之情以及心中深深的愧疚……余光中的文章大多意境深远,给人以很深的启迪。
在《假如我有九条命》中,余光中写出了他的想法:专门应付现实生活、陪伴长辈、旅游等。
但其实,人只有一条命,题目“假如”用的还是很有说道的,既然他知道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又何必有写出来呢?文章最后并没有写明,但我觉得他是想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条命,但想要做或去做好的事情却很多,只有学会取舍,才能让生命更精彩。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可以不去做,这样才能留下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做对自己有帮助、有益处的事情。
不会有一生等着你去虚度,因为这样的唯一。
把握好了,将不会给自己留遗憾。
这本书中,还介绍了作者余光中曾经出国的游记。
《红与黑》就是其中的一篇,记录了他去西班牙游玩的经历。
西班牙人很喜欢斗牛,但其实是一种很残酷的游戏,要么输,要么赢,不会有其他的选择,赢了的名垂千古,输了的生命不保。
西班牙人竟然热衷于这样一种比赛,可见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居民并不是善良的,他们逼着上帝在人与牛之间作出选择。
余光中左手的缪斯读后感

余光中左手的缪斯读后感先说这书名,“左手的缪斯”,就很有那种文艺又神秘的调调。
就好像缪斯女神站在余光中先生的左边,时刻给他灵感,让他的文字像魔法一样从笔尖流淌出来。
书里的诗歌和散文那叫一个丰富多彩。
余光中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个超级百宝袋,他能把各种情感、景色、文化元素啥的一股脑儿地装进去,还能井井有条地掏出来给你看。
他写思乡之情的时候,那真是能让你这个没离开过家的人都开始想念自家的那张小床和妈妈做的饭菜。
就像他把乡愁揉成了一个小团子,“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几句,简单却力量巨大,感觉这乡愁都能从纸上跳出来,钻进你的心里,让你鼻子酸酸的。
他描写景色也绝了。
我感觉他就像一个拿着魔法画笔的画家,只不过他的画布是纸张,颜料是文字。
他写月光下的大海,那海就像一个巨大的银色绸缎在眼前晃悠,波光粼粼的,还有海风轻轻吹过的那种感觉,都能让你觉得头发丝儿都被这海风吹动了。
而且他写的时候还不只是单纯地写景,还会把自己的想法、情感都揉进去,就像给这景色注入了灵魂一样。
在文化融合这块儿,余光中先生也是个高手。
他能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搅和在一起,就像做一道超级独特的文化大杂烩,还特别美味。
他可能上一句还在讲中国古典诗词里的意境,下一句就扯到西方文学里的某个桥段。
但是你不会觉得突兀,反而觉得这两种文化在他的文字里就像两个久违的老友,见面之后开心地聊天,互相分享着彼此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就特别佩服余光中先生的才华。
他就像一个文学的武林高手,在文字的江湖里自由驰骋。
他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士兵,在他的指挥下排列组合,组成了一篇篇让人回味无穷的文章。
我想啊,要是我也能像他一样,把自己的生活、情感、想法用这么酷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好了。
这是一本读了就像吃了一顿丰盛文学大餐的好书,让人撑得满满的都是对文字的喜爱和对文学世界的向往。
读余光中《左手的掌纹》有感(1000字).docx

读余光中《左手的掌纹》有感左手散文,溯游山河梦影。
右手诗歌,低吟乡国愁情。
余光中先生便是这样一位贤才,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在他的笔下,总是那样的游刃有余,熠熠生辉。
他赋予文字生命,情感泉涌而出,丰富多样如同天上的星。
在蔚蓝深邃的文字苍穹上,有两颗明星,迷人,耀眼,不禁让人注目端详。
一颗是思念,写满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大陆是他的母亲,台湾便是妻子,还有情人般的香港。
余光中出生在南京,为了躲避战乱,18年后,他与母亲离开大陆,去了台湾,一住便是37年,期间他也在香港和欧洲生活过。
虽然出生后仅在国内短住,可他却这样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作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在《地图》这一文中,他说道,去新大陆的行囊里,他没有像肖邦那样带一把泥土,毕竟,那泥土属于那岛屿,不属于那片古老的大陆。
他带去的是一幅旧大陆的地图。
密歇根的雪夜,盖提斯堡的花季,他常常展视那张残缺的地图,像凝视亡母的旧照片。
那些,在嘉陵江上,在那里,他从一个童军变成一个高二的学生。
第二颗星上更是写满了余光中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初看《日不落架》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不得甚解,直到我看完,终于能理解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着怎样柔软的内心。
余光中有四个女儿,长大后都留在了别的国家,两个在北美,两个在西欧,只留下他跟他妻子守在台湾。
于是,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他们二老总是聚精会神。
“一家既分五国,气候自然各殊。
其实四个女儿都在寒带,最北的曼彻斯特约北纬53°,最南的纽约也还有41°,都属于高纬了,黄昏,是一日最敏感最容易受伤的时辰,气象报告总是由近而远,终于播到了北美和西欧,把我们的关爱带到高纬,向陌生的又亲切的都市聚集。
陌生,因为是寒带,亲切,因为是我们的孩子所在。
”看天气预报的时候,应该是他们最纠结担心的时候,若是她们女儿所在城市风调雨顺,他们二老还安心些,可要是那些城市刮风下雨下雪,他们的神经就紧绷着,内心纠结着,仿佛自己已先感受了严寒的侵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1000字:《左手的缪思》2018-03-29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散文处女作即《左手的缪思》,初版于1963年,而我手边正摊开的,却是1980年4月台湾时报出版公司新版重印本。
此书在大陆难以寻找,即使各大图书馆,亦不大好找。
我1993年暑假去深圳,访该市图书馆,专门找到港台原版的书架,可怜兮兮的就那么几本书,很让人痛惜――一座城市,若没有让人羡慕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仅是楼房盖得高且漂亮,亦很难让人感动。
沙叶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过境香港,跑了好几家旧书摊,才淘得此书;而我握有的版本,似乎早已有珍本资格矣!港台名家的所有重要原版书,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出版者,在大陆,大概均可作如是观。
余光中认为,他的正业是写诗:这只右手不断燃香,向诗的缪思。
可是仅饮汨罗江水是不能果腹的。
渐渐地,右手休息一下,让左手写点散文。
”这一写就是八年,而此书仅是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一小部分。
与美丽的痒”(吻)一样,左手的缪思”(大陆译作缪斯”),的确是余光中独创的词语。
这个书名的来历,早已成为台湾文学史中的一个典故:当时用《左手的缪思》为书名,朋友们都觉得相当新鲜,也有读者表示不解。
其实我用‘左手’这意象,只是表示副产,并寓自谦之意。
成语有‘旁门左道’之说,台语有‘正手’(右)‘倒手’(左)之分,在英文里,‘左手的’(left-handed)更有‘别扭’与‘笨拙’之意。
”――仅了解其书名之来历,似乎已窥见作者的功力和惊人之笔。
实则,若论余氏之妙手”,诚如香港作家黄维梁所云,余光中应该有四只手:右手写诗,左手攻散文,第三第四只手专事批评和翻译。
《左手的缪思》结集出版时,余氏早已硕果累累:出版了四本诗集,三本译诗集,一本翻译小说,一本翻译传记。
值得文学史专家注意的是,余氏左手的缪斯,一上手走的是知性的路子:论艾略特,评毕卡索,介绍梵谷、安格尔,赞扬胡适。
笔锋一开,便光芒照人。
继之而起的感性且抒情式的《石城之行》《记弗洛斯特》《塔阿尔湖》《书斋・书灾》等,都是让人拍案叫绝的美文。
原来,九位缪斯之中,未闻有司散文之女神,而《左手的缪思》的出现,那真是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寂寞、凄凉的中国文坛,闪现出的一道曙光。
如论余光中与五四白话散文之源流关系,台湾诗人杨牧曾说过这
样的话:徐志摩以诗人之笔为散文,洒脱浪漫,草木人事莫不有情,激越飘逸,影响见于苏雪林,何其芳,张秀亚,胡品清,陈之藩,萧白,余光中。
”(《文学的源流・中国近代散文》)此话说得很中肯。
不过这也仅仅从一个侧面概括了余光中。
我以为,若真正把握其实质,余光中之散文,有着钱锺书散文的某些素质。
本来,在《左手的缪思》中,他更多的献给读者的,是渊博的诗、画、音乐的典故与知识,是独具余氏散文语言的弹性和变化别致的句式及结构。
读钱锺书的散文,我们常常惊叹其用典的艰涩而密不透风;而读余光中的散文,我们仿佛看到了其依然追求意象、用典之典雅,但密而有间,又平易近人。
他的散文仿佛达到了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有机融合。
余光中的散文观在其书中已略见端倪,似乎亦不该掉以轻心。
当时作者最讨厌的是:流行在文坛上的散文,不是挤眉弄眼,向缪思调情,便是嚼舌磨牙,一味贫嘴,不到1cc的思想竟兑上10加仑的文字。
”那么,余氏到底要提倡什么样的散文呢?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
光,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纵观当代两岸散文之发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能达此境界者,鲜矣;而余光中的散文处女作,正是通往这一境界的拓荒者。
这便使人想起今日大陆某些青年散文家们,一上手便是纯感性的路子,变成一种新的风花雪月,而忽略了知性和结构,总是走不出朱自清的踪迹”、徐志摩的康桥”,然而,发表了几十篇后,翻来覆去便难以为继了。
大陆许多散文家的散文,总是单纯的抒情,没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自觉的哲学追求,很难找到林清玄和董桥这样的雄厚实力,而余光中一上手便站在一个崭新的制高点上。
如果缺乏深厚的国文功底,缺乏精通一国或数国外语的借鉴,缺乏知性作脊梁的感性,尽管开笔可能惊人,但到了某一层次,没有知性的推力,更是难得上攀一分之微。
2018-03-29余光中的散文观,还有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对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一开始所倡导的美文”,当时的余光中反倒比大陆之后的《美文》派们更为清醒:现代主义在美与真之间,宁取后者。
现代的大作家,无论是艾略特或奥登,汉明威或福克纳,皆宁可把令人不悦的真实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愿捏造一些粉饰的美,做作的雅,伪装的天真。
在余光中第二本散文集《掌上雨》中,作者依然坚持:现代作家
们有勇气面对残缺与丑恶,他们相信真实的丑比虚伪的美要耐看的多。
”我总觉得,余光中的价值,大概不仅仅得从文学范畴去寻找其意义,还应更放开眼界。
如果说,殷海光先生在台湾哲学与思想界的意义在于:自命为五四后期的人物――正像许多后期人物一样,没有机会享受到五四时代人物的声华,但却有份遭受寂寞、凄凉和横逆的经历;而余光中则是创造性地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并在寂寞、凄凉和横逆中把文学的本体全面推向新的高度的拓荒人。
散文,自然是他自觉表现的一部分。
夏志清先生认为,余氏的散文比其诗好。
我也认为余氏的诗,不如洛夫,而他的散文,在台湾已享有第一支笔的美誉。
当初《左手的缪思》,乃歪打正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