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
《文学理论教程》试题

《文学理论教程》a 试题及答案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 4. 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5. 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6.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包括:①真实程度②文体形式③形象特征④意蕴内涵⑤政治倾向7.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8.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同点是:①源于生活②细节真实③手法夸张④反映本质⑤表现情感9.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实质上是在于:①真实性②科学性③新颖性④诚挚性⑤蕴藉性10.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是:①实事求是②客观公正③艺术民主④批评作家⑤炒作作品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1.简述文学概念三种含义的具体内涵。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_童庆炳_主编]课后答案解析(完整版)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_童庆炳_主编]课后答案解析(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5e722ba76e58fafab003de.png)
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文学理论习题四答案

习题四: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功利与无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的话语活动。
审美表现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体现了文学性质的双重性。
3、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
指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4、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故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
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态,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5、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6、狭义文学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和散文等。
7、折中义文学是对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概括。
8、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二、填空题1、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则是“审己”。
2、在世界文艺思想史上,较早将文学艺术看作是一种人类活动的是列夫·托尔斯泰。
3、我们平时所说的“画饼不能充饥”是说作品与现实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它的短处也是它的长处。
4、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提出了著名的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含混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的过程。
5、作品本体论是二十世纪初才正式形成的。
6、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转型。
7、在古代甚至今天,文学至少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文学理论教程》试题整理

《文学理论教程》a 试题及答案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 4. 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5. 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6.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包括:①真实程度②文体形式③形象特征④意蕴内涵⑤政治倾向7.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8.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同点是:①源于生活②细节真实③手法夸张④反映本质⑤表现情感9.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实质上是在于:①真实性②科学性③新颖性④诚挚性⑤蕴藉性10.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是:①实事求是②客观公正③艺术民主④批评作家⑤炒作作品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1.简述文学概念三种含义的具体内涵。
大一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

大一文学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学理论中,文学的“四要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作者B. 作品C. 读者D. 社会环境答案:D2. 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观点?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弗洛伊德D. 尼采答案:A3. 在文学创作中,“灵感”通常指的是什么?A. 作者的创作动机B. 作者的创作技巧C. 作者的创作冲动D. 作者的创作材料答案:C4.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是指什么?A. 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B. 通过具体事物暗示抽象概念C. 作品中的现实描写D. 作品中的虚构元素答案:B5.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A. 《安娜·卡列尼娜》B. 《悲惨世界》C. 《百年孤独》D. 《老人与海》答案:C6. 文学批评中,“文本细读”的方法主要关注什么?A. 作品的社会背景B. 作品的作者生平C. 作品的语言和结构D. 作品的主题思想答案:C7. 以下哪位作家不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A. 弗吉尼亚·伍尔夫B. 詹姆斯·乔伊斯C. 威廉·福克纳D. 马克·吐温答案:D8. 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性”指的是什么?A. 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B. 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相互影响C. 文学作品与作者生平的相互影响D. 文学作品与读者的相互影响答案:A9. 在文学创作中,“意象”通常指的是什么?A. 作品中的现实描写B. 作品中的虚构元素C. 作品中的具体形象D. 作品中的抽象概念答案:C10. 以下哪部作品不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A. 《巴黎圣母院》B. 《唐璜》C. 《呼啸山庄》D. 《简·爱》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A. 作者的个人经历B. 社会历史背景C. 作者的创作技巧D. 读者的期待答案:ABCD2. 文学理论中,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包括哪些环节?A. 阅读B. 解读C. 评价D. 传播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类型?A. 诗歌B. 小说C. 戏剧D. 散文答案:ABCD4. 文学批评中,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分析文学作品?A. 历史批评B. 心理分析C. 形式主义批评D. 社会文化批评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A. 娱乐B. 教育C. 审美D. 启发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3.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AA.孔子C)A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AA.作家的出现C)A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B)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C)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A.英伽登B西谚中“B)AA.20C.20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C)A.康德B.席勒C.弗雷泽D.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A)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B)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A.巫术BB)ACAA.惟一因素B.一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教程》最全考试知识点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BCD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CD)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BCD)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BCD)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BCD)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 ABC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BC)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BC)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B)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BCD)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CD)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CD)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CD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BCD)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BCD)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B)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BC)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B)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BC)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C)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BCD)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CD)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CD)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D)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C)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BCD)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C)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D)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D)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BC)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CD)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BD)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CD)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D)A审美B情感C想象 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BCD )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B)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C)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 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BCD)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BCD)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B)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CD)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D)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CD)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CD)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BDE)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文学理论教程》试题

《文学理论教程》试题《文学理论教程》 a 试题及答案二、填空题(20 分,每小题1 分)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4. 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 5.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V”)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6.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包括:①真实程度②文体形式③形象特征④意蕴内涵⑤政治倾向7.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8.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同点是:①源于生活②细节真实③手法夸张④反映本质⑤表现情感9.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实质上是在于:①真实性②科学性③新颖性④诚挚性⑤蕴藉性10.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是:①实事求是②客观公正③艺术民主④批评作家⑤炒作作品四、简答题(30 分,每小题10 分)1.简述文学概念三种含义的具体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A. 17世纪B. 18世纪C. 19世纪D. 20世纪3.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A. xxB. xxC. xxD. xx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A.社会生活的反映B.精神生产C.人的生活活动D. —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C)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A.社会生活B.文学作品C.人D.摹仿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A.生活的积累B.人的生活活动C.知识的积累D.作家的出现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C)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B)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C)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D)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C)A. 15世纪B. 16世纪C. 17、18世纪D. 19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A.英伽登B.兰瑟姆C.萨特D.伽达默尔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的(B)A.创造性质B.再创造性质C.意识形态性质D.反映论性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D)A. 20 世纪30 年代B. 20 世纪40 年代C. 20世纪50年代D. 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C)A.英伽登B.兰瑟姆C. xxD.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A.英伽登B.兰瑟姆C. xxD.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C)A.xxB. xxC. xxD.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A)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B)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A.巫术B.游戏C.宗教D.劳动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B)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C)A.总是平衡B.总是不平衡C.并不总是平衡D.基本平衡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D)A.惟一因素B. —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其文学的概念是(A)A. XX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中国最初关于文学的定义所体现的文学含义是(A)A. XX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A)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在西方18世纪之前所使用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基本上是(A)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属性被正式确认是在(B)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 明清时期XX 所称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指(B)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 明清时期在西方,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是在(C)A.古希腊时期B.古罗马时期C. 18世纪D. 19世纪在现代世界,文学的通行含义是(C)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B)A.单一性B.多重性C.明确性D.完整性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中价值观的中心问题是(B)A.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B.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C.文学的创作原则的问题D.文学的反映对象问题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B)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一定政治服务D.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指出了(B)A.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B.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C.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文学活动的人民性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C)A.全盘继承B.全盘否定C.批判地继承D.无须继承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化的根本性方针是(C)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继承文学遗产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物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A)A. xxB. xxC. xxD. xx判断古代文学遗产价值的一条重要的标准是(C)A.革命性B.先进性C.人民性D.当代性第六章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创造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A)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旦言》C.《剩余价值论》D.《〈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文学创造与科学创造比较,其特点是(C)A.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B.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C.力求表达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D.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所凭借的艺术符号”是(B)A.语言B. xxC.线条D.色彩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比较,文学语言强调的是(D)A.严谨的逻辑B.严谨的语法结构C.服从说明的需要D.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西方从xx开始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A.艺术摹仿自然B.艺术表现情感C.艺术即直觉D.艺术是情感的形式xx古代最早的文学观念是(A)A.诗言志B.诗缘情C.诗者,吟咏情性D.感物吟志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C)A.《XX》B.《乐记》C.陆机《文赋》D. xx《诗品》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在于(B)A.描述已经发生的事B.描述可能发生的事C.叙述个别的事D.描述体现理念的事认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A)A.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B.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C.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D.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乃是象征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B)A.科林伍徳B.苏珊朗格C.贝尔D.阿恩海姆西方古代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A)A.艺术的摹仿者B.艺术的创造者C.艺术生的产者D.生活的旁观者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B)A.别林斯基B.立普斯C.洛克D.克罗齐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评价的心理特征是(C)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 理性思维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把握的思维特征是(B)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 理性思维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C)A.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等B.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观念移注C.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D.客体被创作主体重新塑造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文学创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创作的材料应该是(B)A.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B.贮存于作家内心的精神现象C.记录于书本上的知识D.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是(B)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 艺术构思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是(B)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 艺术构思文学创作活动的内驱力指(C)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 艺术构思创作动机的触发往往表现出一种(C)A.单一性B.直接性C.复杂性D.机械性对记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称为(A)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由此形象想到彼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B)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接近联想是指(A)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类似联想是指(B)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对比联想是指(C)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是指(A)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创作中的直觉是指(B)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艺术构思中的动力因素是指( D )A .记忆B.想象C.联想D .情感颜之推说: “为文犹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嚼勒制之 ”,强调的是( B ) A .回忆与沉思的关系B.情感与理智的关系C.灵感与直觉的关系D .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略去具体细节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的构思方式称 为(D ) A .夸张B.变形C.突出D .简化在艺术构思中,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方式称 为(C ) A .变形B.漫画C.陌生化D .粘合文学创作中由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属于( C )A .积累阶段B.构思阶段C.物化阶段D .修改阶段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强调的是 形之于手 ”是“形之于心 ”的深化xx 写七步诗的情况,是一种( B )A .推敲B.即兴C.雕琢D .灵感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从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角度说,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是 C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说:B ) A . B . 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 ”的矛盾C . 形之于手 ”与“形之于心 ”的统D . 形之于心”对“形之于手 ”的制约A .人民性B .倾向性C.真实性D .功利性袁于令认为《西游记》是 “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 ”、“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指出了文学的真实乃是( B )与生活的真实比较,艺术的真实是一种( C )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作家的使命是(C ) A .诠释社会发展规律B.总结历史发展规律C.宏扬人文精神D .发现客观真理A .客观的真实B.假定的真实C.历史的真实D .科学的真实A .客观的真实B.事实的真实C.假定的真实 D .历史的真实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概括要达到的是 “个别”与“一 (B ) A .为一般而找特殊B.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般”的统一,这种统一应该是 C.只要描写了特殊就具有了一般 D .把特殊归纳为一般西晋的陆机充分肯定文学的情感性,他在《文赋》中说:( C )A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B.为情造文C.诗缘情而绮靡D .为文造情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是( B )A .以热情为元素B.诗意的裁判C.唤起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 D .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的总主题是( D )A .认识真理B.反映生活C.表现情感 D .人文关怀文学创造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是( D )A .认识真理B.反映生活C.表现情感D .人文关怀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理论上片面性主要表现为(C)A.重视艺术形式的地位B.认为形式与内容的地位相等C.把形式的作用推向极端D.强调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在20世纪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是(A)A. XX x xB. XX朗格C.什克洛夫斯基D.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