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林和草原语文导学案备课教师
导学案-12树林与草原

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文章。
精读课文,分组讨论,深入探究,激情投入,在相互启发和交流中形成集体智慧,展现自我风采,享受成功的快乐。
【综合探究】
1、优美的景物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景物,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赏析。
参考:(1)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参见【句段赏析】)
(2)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
①视觉:你的脚印在白露沾湿的草上留下绿色的痕迹。
②触觉:你用手拨开濡湿的树枝,夜里蕴蓄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
(2)我最喜欢黄昏来临的时候。这个时间段持续比较短,但景色的变化却非常快,我觉得作者笔下的大自然实在太神奇了!先是“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接着“鲜红的光辉”在各种景物上投下的影子越拉越长,直至消失;然后,星星是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读了这段文字,不禁使我想起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③嗅觉: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
④听觉:这时候一辆大车轧轧地响出;你后面传来镰刀的响亮的铿锵声。
2、课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用“我”或“他”行不行?
(二)字词积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朗读课文,字词积累
(1)注音
濡湿()苦艾()荞麦()轧轧()
铿锵()蔓草()榛树()清澈()
朦胧()青苔()穹隆()贪婪()
草垛()头晕目眩()
(2)解释下列词语
濡湿:
蕴蓄:
《探寻大自然——树林和草原教案》

《探寻大自然——树林和草原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树林和草原的定义。
树林和草原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树林和草原的基本概念。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大自然的感受。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
第二章:树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培养学生对树林资源的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树林的生态特点。
树林中的生物多样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树林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树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
第三章:草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草原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培养学生对草原资源的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草原的生态特点。
草原中的生物多样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草原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采用小组讨论法,讨论草原资源保护的措施。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报告。
第四章:树林和草原的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保护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树林和草原保护的行动。
4.2 教学内容树林和草原保护的重要性。
参与树林和草原保护的行动。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树林和草原保护的重要性。
采用角色扮演法,模拟参与树林和草原保护的行动。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角色扮演报告。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回顾树林和草原的基本概念、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总结树林和草原保护的重要性及参与保护的行动。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回顾学习内容。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
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北师大版语文必修四第2课《树林和草原》word导学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孙红梅审批人: 备课组长班:姓名: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一、自主导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文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课时 1课时三、导学过程导前案:初步感知,夯实基础,整体了解(一)、课外预习:初步感知,夯实基础1、了解作者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杰出作家。
一生四十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为俄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选自《》。
《猎人日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他因此被放逐。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濡湿()铿锵()穹隆()清澈()朦胧()头晕目眩()榛树()蕴蓄()导中案:问题呈现,合作探究,活动推进(一)问题呈现3、文章描绘了什么地方,哪个季节的风光?4、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5、结合思考与练习一,仔细品味语言及蕴含的情感。
(二)、活动预设:小组讨论、交流,朗读比赛导后案:展示成果,反馈梯度,点评提升小组展示,课堂交流,老师点拨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生成巩固文中在写景处用了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任选下面的描写片段,把想象的内容补充出来。
1、暴风雨过去了;你走出来。
我的天啊,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闪耀着亮光,空气多么新鲜、清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2、太阳落下去了;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树林和草原》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教案

《树林和草原》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树林和草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态度,感悟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生态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写出描写景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2.掌握文章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3.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感受和表达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抒情描写,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惊叹之情;2.能够运用所学语言文字,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观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树林和草原》的课件、教案;2.学生准备课文的书本、笔和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为学生呈现一幅树林和草原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谈一谈对大自然的印象和感受。
2.引出本课的话题:“大自然的美丽”。
二、阅读课文(15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树林和草原》,并思考以下问题:c.课文中的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2.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三、课文学习(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的内容,重点讲解以下词语和句子:a.隆隆作响:形容雷声;b.高耸入云:形容山峰很高;c.蓬勃:生机勃勃的样子;d.舒展四肢:四肢伸展开。
四、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
可以参考以下提示:a.写一下你喜欢的大自然景观是什么样子的;b.利用形容词和动词来描写景物的特点和动态;c.用心去感受和描述,让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文章,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互相进步。
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鼓励学生继续热爱大自然,用心去观察和描写美丽的景物。
六、作业布置(5分钟)学生将修改好的文章写在作业本上,留作下节课展示和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态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
《树林和草原》教案

《树林和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的特点、生态环境以及动植物种类。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自然环境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树林和草原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树林和草原的生态环境及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树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树林和草原的资料、图片。
(2)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树林和草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树林和草原的特点,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树林和草原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种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树林和草原的美丽之处。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树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共同总结树林和草原的重要性。
4.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树林和草原的手抄报。
(2)学生代表展示手抄报,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收获。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收获,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写一篇关于保护树林和草原的短文。
2.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共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等方面的表现。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分享意识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践活动成果,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
《树林和草原》教案设计

《树林和草原》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树林和草原的自然风光。
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树林和草原的定义、特点和分布。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树林和草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美丽。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树林和草原的特点和保护方法。
第二章:树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的结构、生态功能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树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树林的结构:树种、树龄、树冠等。
讲解树林的生态功能:净化空气、保持水源、减缓气候变化等。
探讨树林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供木材、旅游资源等。
2.3 教学方法:视频播放:播放树林的结构和生态功能的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案例分析:分析树林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第三章:草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草原的生态特点、物种多样性和保护意义。
培养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草原的生态特点:植被、土壤、气候等。
讲解草原的物种多样性:动植物种类和生态位。
探讨草原的保护意义:食物链、水源保护、碳汇等。
3.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草原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生态特点和物种多样性。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草原的保护方法和生态价值。
第四章:树林和草原的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面临的主要威胁和保护措施。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参与保护行动的意愿。
4.2 教学内容:分析树林和草原面临的主要威胁:砍伐、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
讲解保护树林和草原的措施:植树造林、草原恢复、法律法规等。
4.3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讨论树林和草原保护的行动和策略。
小组分享:各小组分享保护树林和草原的具体措施和行动计划。
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持续关注和行动。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树林和草原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12树林和草原导学案.doc

赐山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2.树林和草原班级姓名组名编号备课教师:王灿时间:2013、11、21导学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屠格涅夫及相关文学常识,扎实掌握“濡湿、铿锵、颤抖、头晕目眩”等重点词语。
2.掌握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朗读和分析,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4.激情投入,全力以赴,让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第一课时Ⅰ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
他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特写、戏剧、诗歌等。
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严密,擅长描写自然风景,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的回味。
代表作有《父与子》《前夜》《猎人笔记》等,他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作品,《树林和草原》是其中的最后一篇。
二、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语段,反复品味语言。
朗读的基本要求:⑴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⑵态度要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⑶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读出喜爱之情。
2、找出你喜欢的句段,反复品味,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3、通过朗读,你认为文章主要描绘了什么季节哪两个地方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再次诵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表示时间、景物及其特点的语句,概括地填到下列5.请你用简洁的文字谈谈你初读文章的感受。
三、预习自测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濡.湿()苦艾.()荞.麦()轧.轧()铿锵..()()蔓.草()榛.树()清澈.()朦胧..()( ) 青苔.()穹.窿()贪婪.()草垛.()头晕目眩.()2.给下面的多音字主要并组词。
颤:读音时,可组词。
读音时可组词。
3.选词填空。
⑴蕴蓄蕴藏夜里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
(点拨: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蓄积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的意思。
湖南省耒阳市坪田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3.12《树林和草原》导学案

12.《树林和草原》教师寄语:善于从平凡中发现真和美,需要一双锐利的眼和一颗真的心。
姓名【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走近作者】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
他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特写、戏剧、诗歌等。
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严密,擅长描写自然风景,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的回味。
代表作有《父与子》《前夜》《猎人笔记等,他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作品,《树林和草原》是其中的最后一篇。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检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
1、猎人的幸福是什么?2、作者从多角度来描绘草原特有的景色,按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①描写视觉的:②描写嗅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③描写触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课文中的“你”指的是谁?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