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童趣》教学设计6_0727文档

合集下载

童趣教案 《童趣》优秀教案(优秀5篇)

童趣教案 《童趣》优秀教案(优秀5篇)

童趣教案《童趣》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童趣教案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5篇《童趣》优秀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童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七年级学生入学后所学的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要搞机械的教学,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法应灵活多变,应启发学生主动求解,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创造情境激发兴趣——检查预习情况——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文白互译——品读课文——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在读中体会“趣”。

3、翻译课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通假字、多义词、成语、省略句)4、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翻译课文,在译中激发“趣”。

能力目标:1、学会学习文言文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力。

教学方法:创造情境法、朗读法、讨论法、文白互译法、品读法、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借助观察、想像发现美的审美情趣,从而获得生活乐趣。

5、读议结合,感悟作者的“趣”,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要点:创造情境激发兴趣、指导朗读、疏通文意。

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3、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把你不会翻译的地方圈画出来。

一、导入新课: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两个字母:S、M,让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它像什么?(生回答),教师表扬学生后引用毛泽东诗文《咏蛙》中的诗句:“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童趣》。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描述的童年趣事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心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童趣》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 课文内容的学习和分析,包括童年趣事的描述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童趣》。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童年趣事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童年趣事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对课文《童趣》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 理解课文: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童年趣事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5. 应用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并进行反思。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学生对课文《童趣》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 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年级语文《童趣》的教案

七年级语文《童趣》的教案

七年级语文《童趣》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童趣》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童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童年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感悟,以及如何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童年的歌曲,引发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勾画的句子,互相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实践拓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回顾课文内容,总结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感悟。

4.2 作业要求提交时间:下节课前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童趣》的理解程度、朗读能力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6.2 评价方法6.2.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性等。

6.2.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观点是否明确等。

6.2.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合作态度、贡献度等。

七、教学拓展7.1 拓展活动组织一次“我的童年”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7.2 拓展目标通过班会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童趣》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八、教学资源8.1 教学资源准备准备课文《童趣》的文本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角色扮演道具等。

《童趣》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共3篇

《童趣》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共3篇

《童趣》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共3篇《童趣》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1《童趣》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童话故事的基本特点,能够分析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意义等。

2.通过朗读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等。

3.通过讨论和阅读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童话故事的特点和分析方法;童话故事的语音、语调等。

2.难点:如何理解童话故事传递的人生哲理,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故事中的情节、人物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童话故事的特点和分析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朗读法:通过朗读童话故事来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等。

3.讨论法:通过讨论童话故事中的情节、人物等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内容1.童话故事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1)童话故事的特点:故事简单、情节单纯、语言形象化、人物性格明显、神话传说、想象内容等。

(2)童话故事的分析方法:分析人物、情节、意义等。

2.《灰姑娘》(1)故事梗概: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灰姑娘的小女孩,因为某种原因被亲生父母和继母继妹们欺负,但她总是能够保持微笑。

某天,国王举办盛大的舞会,邀请了全国所有年龄段的女孩都来参加,灰姑娘也很想去,继母却不让她去。

好心的仙女想帮助灰姑娘,让她变得美丽动人,但又说,到午夜的时候灰姑娘就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在舞会上,灰姑娘打动了王子的心,但到了午夜,她被迫离开了舞会,失去了王子的杳踪。

王子只留下了一只水晶鞋,开始在城里找寻脚能装下这只鞋子的女孩,最后他找到了灰姑娘,并和她结婚了。

(2)故事分析:a. 人物分析:灰姑娘(受到欺负的小女孩)、继母和继妹(陷害灰姑娘的缘故)、仙女(想帮助灰姑娘的善良仙女)、国王和王子(举办盛大舞会的国王和心动不已的王子)。

b. 情节分析:灰姑娘受尽姐姐们的欺负,只有小鸟和小老鼠是她的朋友。

王子爱上了灰姑娘,但灰姑娘在午夜时必须离开,失去了王子的踪迹。

《童趣》的教案(4篇)

《童趣》的教案(4篇)

《童趣》的教案(4篇)童趣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4篇《《童趣》的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童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用轻快而甜美的声音表达歌曲,感受歌曲中在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创设学习歌曲,激发音乐情感,体会歌曲所描绘四季美丽的景色和童年乐趣,能运用自己的动作来表达歌曲意境。

3、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感受节拍(休止符),能与同学合作初步感知二声部声响。

教学难点:节奏的准确和休止符的停顿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新授1、谜语引入(媒体出示谜语)师:上课之前老师献给大家猜个谜语:有个伙伴真奇怪,每年忙着转不完。

转得大地变新颜,转得人们换新衣。

聪明的你们能告诉我这个朋友是谁?(出示“四季”)2、孩子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3、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喜欢的季节,为什么?师:其实,每个季节都挺有趣的,不是吗?请看······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画面(配背景音乐四季童趣伴奏)。

师导入:春夏秋冬是那么多姿多彩,其实春夏秋冬里还有许多童年的趣事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到春夏秋冬里去寻找四季的童趣。

(出示“童趣”)师:(初听歌曲)请欣赏歌曲《四季童趣》。

欣赏后告诉大家,歌曲当中有哪些童年趣事,边听边用你的动作或者表情来告诉大家。

生:放风筝。

河边嬉戏。

摘果子玩雪橇(依次播放四幅图片)师:看着这些孩子们玩的那么开心,我们也跟着他们开心的。

拍手再体会一下童年的快乐吧!(听歌曲第二遍,学生拍手伴奏)师:看起来大家听得很开心,谁能用四个表示温度的词来说说对对应的四,(温暖的春天、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寒冷的冬天)说的真好,不如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歌?生:。

师:请大家翻开书P,首先请同学们自己看看曲谱,边听边试唱一下,看有哪些节奏是你觉得难唱准的,圈起来告诉老师。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读写“项、怡、Mntenance”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培养语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培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出示课文题目《童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趣”?你童年的生活有哪些趣事?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5.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

5.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预习下一课。

5.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童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朗读教学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6.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七、教学步骤7.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2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解决上节课留下的问题。

7.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4. 课堂练习:(1)学生结合课文,完成相关练习题。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结果。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一篇关于童年生活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课文中的知识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1. 课文文本:《童趣》原文及注释。

2. 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课后练习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童趣》教案设计(通用14篇)

《童趣》教案设计(通用14篇)

《童趣》教案设计(通用14篇)《童趣》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精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擅长观看,擅长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挨次,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①反复朗读,领悟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把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看、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预备这是同学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同学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简单把握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使同学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悟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考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考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怪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很多的趣味。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看、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知我们,只有观看得认真,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第一遍,老师范读;其次遍,老师领读,老师读一句,同学读一句(为使同学正确地把握停顿)第三遍,老师大声读,同学小声跟读;第四遍,同学齐读。

留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要把握文言文的规律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殊加深印象记住的。

老师根据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

重在讲清方法。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依据课下解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童趣》教学设计6_0727文档
EDUCATION WORD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童趣》教学设计6_0727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授课日期:年月日总课时:
5童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积累词语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

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看着看着……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
教师导学: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2、诵读积累,初步感知
①教师范读课文。

并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②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3、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

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一)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段?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3、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4、“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

b、处置有度
5、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二)互动释疑:你还有哪些疑问,请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

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

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三、背诵比赛,加深理解
男女生比赛,限时背诵课文。

注意语音停顿,节奏分明。

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联系生活,体验拓展
1、生活体验: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2、拓展延伸: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a、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

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b、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加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3、总结存储: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

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

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

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

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4、作业布置:将“生活体验”写成300字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联想和想象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蛤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武原镇中学陆海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