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清华大学出版)

第八章 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清华大学出版)
第八章 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清华大学出版)

第八章 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知识

1、数字电路处理的信号是数字信号,而数字信号的时间变量是离散的,这种信号也常称为离散时间信号。

2、数字电路的特点:

(1)数字信号常用二进制数来表示。

(2)数字电路中,器件常工作在开关状态,即饱和或截止状态。而模拟电路器件工作在放大状态。

(3)数字电路研究的对象是电路输入与输出的逻辑关系,即逻辑功能。而模拟电路研究的对象是电路对输入信号的放大和变换功能。

(4)数字电路的基本单元电路是逻辑门和触发器。(模拟电路单元是放大器)

(5)数字电路的分析工具是逻辑代数。

(6)数字信号常用矩形脉冲表示。

脉冲幅度UM ,表示脉冲幅值;

脉冲宽度tW ,表示脉冲持续作用的时间;

周期T ,表示周期性的脉冲信号前后两次

出现的时间间隔;

3、整数转换一般采用“除基取余”法。小数的转换一般采用“乘基取整”法。

4、8421BCD 码与二进制的区别:

8421210001010001110028)()()(== BCD 码转换成二进制数是不直接的。方法是:先转成十进制数,再转成二进制数。反相转换亦是如此。

5、逻辑变量只有两个值,即0和1,0和1并不表示数量的大小,只表示两个对立的逻辑状态。

6、与逻辑运算表达式:F =A ·B =AB

7、或逻辑运算表达式: F =A+B

8、 非逻辑运算表达式: F =ā

9、数字信号常用二进制数来表示。在数字电路中,常用数字1和0表示电平的高和低。

10、当输入A 、B 均为高电平时,输出低电平当A 、B 中至少有一个。

11、TTL 是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的简称。输入和输出部分的开关元件均采用三极管(也称双极型晶体管),因此得名TTL 数字集成电路。

12、TTL 与非门的技术参数 :

1.电压传输特性 AB 段截止区 BC 段线性区 CD 段转折区(开门电压ON U ) DE 段饱和区 大于ON U :保证输出低电平。

13、

(1)输出高电平UOH :指逻辑门电路输出处于截止时的输出电平。(典型值UOH=3.6V , UOH (min )=2.4V 。)

(2)输出低电平UOL :指逻辑门电路输出处于导通时的输出电平。(典型值UOL =0.3V ,UOL (max )=0.4V 。

(3)输入高电平UIH :由于UIH 是门电路导通时的最小输入电平,故称为开门电平UON 。 (典型值UIH =3.6V , UIH (min )=2.0V 。)

(4)输入低电平UIL :保证门电路输出高电平UOH=2.4V 的最大输入电平,又称为关门电平UOFF 。(典型值UIL =0.3V , UIL (max )= 0.8V 。)

14、 扇入与扇出系数

扇入系数NI :指TTL 与非门输入端的个数。例如一个3输入端的与非门,其扇入系数NI =3。 扇出系数:用来衡量逻辑门的负载能力,它表示一个门电路能驱动同类门的最大数目。 扇出系数分为两种情况:(灌电流负载)即输出低电平:)

()(MAX IL MAX OL OL I I N = (拉电流负载)即输出为高电平:)

()(MAX IH MAX OH OH I I N =. 分别计算出低电平高电平时的扇出系数,若OH OL N N ≠,则取较小的作为电路的扇出系数。

15、平均传输延迟时间tPd 是通导延时时间tPHL 和截止延时时间tPLH 的平均值,即 tPd =(tPHL+tPLH )/2 (tPd 越小,工作速度越快)

16、前面介绍的TTL 与非门输出端不能连接在一起,否则将造成逻辑混乱和器件的损坏。(而OC 门输出端可以相连)

17、OC 门电路的特点:用外接电阻RC 代替了原来的T3、D3和R4部分。

开路与非门逻辑符号:

18、线与功能是OC门在应用中的主要特点。(而前面介绍的与非门的输出端却不能连接在一起,若连接在一起将造成逻辑混乱和器件的损坏)。

19、TS门(三态门):

CS为片选信号输入端,A、B为数据输入端。

输出端有三种状态:高阻状态(禁止)、输出高电平和输出低电平(工作)

当CS=1时,电路处于逻辑门的正常工作状态,当CS=0时,无论输入何种电平,输出均为高电平,这样的三态门称为高电平有效三态门。(反之则为低电平有效三态门)

三态门的特点:实现数据总线的传输。可单向传输,也可双向传输。

基础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1)地区的标准冻结深度为 0 =1.8m 2)按式 2-30求设计冻结深度,即 d = 0 zs zw ze 第二层土: d>0.5mm 占 40%<50%, d>0.25mm 占 55%>50%,为中砂, zs =1.30 查表 2-12 求 zw 第一层土: 按表 2-10查粉土, 19%< =20%<22%,底面距地下水位 0.8m<1.5m ,冻胀 等级为Ⅲ级 冻胀类别为冻胀 zw =0.90 第二层土:按表 2-10 查中砂,地下水位离标准冻结面距离为 0.2m<0.5m 冻胀等级为 Ⅳ级 冻胀类别为强冻胀 zw =0.85 查表 2-13 求 ze 城市人口为 30 万,按城市的近郊取值 ze =0.95(注意表格下面的注释) 按第一层土计算: d1 =1.8*1.2*0.90*0.95=1.85m 按第二层土计算: d2 =1.8*1.3*0.85*0.95=1.89m 表明:冻结深度进入了第二层土内,故残留冻土层主要存在于第二层土。可近似取冻深 最大的土层,即第二层土的冻深 1.89m 来作为场地冻深。 如果考虑两层土对冻深的影响,可通过折算来计算实际的场地冻深。 折算冻结深度: Z d ' =1.2 +(1.85 - 1.2)* 1.89 =1.864m 1.85 (3)求基础最小埋深 按照正方形单独基础,基底平均压力为 120kp a ,强冻胀、采暖条件,查表 2-14 得允许 残留冻土层厚度 h max =0.675m 由式 2-31求得基础的最小埋置深度 d min = d - h max =1.89-0.675=1.215m 或者:最小埋置深度 d min = 'd - h max =1.864-0.675=1.189m 综合可取 d min =1.2m 查表 2-11 求 zs 第一层土: I p = L - P =8<10 且 d>0.075mm 占土重 10%<50% ,为粉土, zs =1.20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真题2002年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真题2002年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论述题(总题数:10,分数:100.00) 1.已知面心立方合金α-黄铜的轧制织构为110<112>。 1.解释这种织构所表达的意义。 2.用立方晶体001标准投影图说明其形成原因。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为板织构。{110}<112>织构表示{110}∥轧面,<112>∥轧向。 2.α-黄铜为FCC结构,滑移系统为{111}<101>。沿轧向受到拉力的作用,晶体滑移转动。如图所示, 在晶体学坐标系中,设拉力轴T1位于001-101-111取向三角形中,则始滑移系为[011],拉力轴转向[011]方向,使拉力轴与滑移方向的夹角λ减小。当力轴到达两个取向三角形的公共边,即T2时,开始发 生双滑移,滑移系[101]也启动,拉力轴既转向[011]方向,又转向[101]方向,结果沿公共边转动。到达[112]方向时,由于[101]、[112]、[011]位于同一个大圆上,两个λ角同时减小到最小值,故[112] 为最终稳定位置,从而使<112>方向趋向于轧向;在轧面上受到压力作用,设压力轴Pl位于取向三角形中,则始滑移系为[101],压力轴转向面,使压力轴与滑移面的夹角减小。当力轴到达两个取向三角形的公共边,即P2时,开始发生双滑移,滑移系也启动,压力轴既转向面,又转向面,结果沿公共边转动。到达面时,由于、、位于同一大圆上,两 个角同时减小到最小值,故为最终稳定位置,从而使面趋于平行于轧面。其结果,{110}∥轧面,<112>∥轧向。 ) 解析: 2.证明:对立方晶系,有[hkl]⊥(hkl)。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根据晶面指数的确定规则并参照下图,(hkl)晶面ABC在a、b、c坐标轴上的截距分别是 根据晶向指数的确定规则,[hkl]晶向L=ha+kb+lc。 利用立方晶系中a=b=c,α=β=γ=90°的特点,有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考研心得

考研专业课之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1) 第一讲清华大学材料系综合信息介绍 一.系专业信息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全国学科排名前茅,研究生培养设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博士点和硕士点,并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系中拥有一支学术造诣高,极富创造力而又为人师表的强大研究生导师队伍,关于各位导师的情况,在材料系主页https://www.360docs.net/doc/3c18272746.html,/上有详细说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先了解一下。在硬件方面,材料系拥有各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为进行材料的合成与加工、微观结构分析及性能特征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与国际学术的交流频繁,为准备出国留学的有志之士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想一个人在优越的平台中,可以极大的提高其能力。我相信材料系可以给大家提供这个平台,同样,这也将会是大家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二.历年报考录取情况 作为材料专业的本科生,大家应该都知道清华材料系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因为他的实力,使其成为全国材料系考研的热门。 由于她的特殊性,校内保研直博的占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名额,导致其对外招生名额相比于其他学校,可以用极少来形容。一般来说,报名人数:录取人数≥10:1。录取人数上从06年的18个,到07年15个(最后录14个),再到08年14个(最后录16个),可以看出,官方公布的招生名额有递减的趋势,但最终录取人数可能会根据生源质量有所微调。比如07年由于数一难度较大,再加之专业课改革,使总体成绩偏低,成绩的偶然性偏大,生源质量有所降低,系里抱着清华研招宁缺毋滥的原则,从公布的15个减至14个。 招生人数少是少,但并不是没招。大家要报着必胜的信心去努力为自己的梦想拼搏。拥有自信,你就会是众多考研高手中的最强者。 订阅收藏考研专业课之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 三.出题老师情况

基础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1)地区的标准冻结深度为0Z =1.8m (2)按式2-30求设计冻结深度,即d Z =0Z zs ψzw ψze ψ 查表2-11求zs ψ 第一层土:p I =L ω-P ω=8<10 且d>0.075mm 占土重10%<50% ,为粉土,zs ψ=1.20 第二层土:d>0.5mm 占40%<50%,d>0.25mm 占55%>50%,为中砂,zs ψ=1.30 查表2-12求zw ψ 第一层土: 按表2-10查粉土,19%<ω=20%<22%,底面距地下水位0.8m<1.5m ,冻胀等级为Ⅲ级 冻胀类别为冻胀 zw ψ=0.90 第二层土:按表2-10查中砂,地下水位离标准冻结面距离为0.2m<0.5m 冻胀等级为Ⅳ级 冻胀类别为强冻胀 zw ψ=0.85 查表2-13求ze ψ 城市人口为30万,按城市的近郊取值 ze ψ=0.95(注意表格下面的注释) 按第一层土计算:d1Z =1.8*1.2*0.90*0.95=1.85m 按第二层土计算:d2Z =1.8*1.3*0.85*0.95=1.89m 表明:冻结深度进入了第二层土内,故残留冻土层主要存在于第二层土。可近似取冻深最大的土层,即第二层土的冻深1.89m 来作为场地冻深。 如果考虑两层土对冻深的影响,可通过折算来计算实际的场地冻深。 折算冻结深度:'d Z =1.2 +(1.85 - 1.2)*1.891.85 =1.864m (3)求基础最小埋深 按照正方形单独基础,基底平均压力为120a kp ,强冻胀、采暖条件,查表2-14得允许残留冻土层厚度max h =0.675m 由式2-31求得基础的最小埋置深度min d =d Z -max h =1.89-0.675=1.215m 或者:最小埋置深度min d =' d Z -max h =1.864-0.675=1.189m 综合可取min d =1.2m 。

【精品】清华材料科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晶体结构与缺陷》 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1-1.布拉维点阵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具有周期性和对称性,而且每个结点都是等同点。 1-2.论证为什么有且仅有14种Bravais点阵。 答:第一,不少于14种点阵。对于14种点阵中的任一种,不可能找到一种连接结点的方法,形成新的晶胞而对称性不变. 第二,不多于14种。如果每种晶系都包含简单、面心、体心、底心四种点阵,七种晶系共28种Bravais点阵。但这28种中有些可以连成14种点阵中的某一种而对称性不变。例如体心单斜可以连成底心单斜点阵,所以并不是新点阵类型。 1-3.以BCC、FCC和六方点阵为例说明晶胞和原胞的异同. 答:晶胞和原胞都能反映点阵的周期性,即将晶胞和原胞无限堆积都可以得到完整的整个点阵。但晶胞要求反映点阵的对称性,在此前提下的最小体积单元就是晶胞;而原胞只要求体积最小,布拉维点阵的原胞都只含一个结点。 例如:BCC晶胞中结点数为2,原胞为1;FCC晶胞中结点数为4,原胞为1; 六方点阵晶胞中结点数为3,原胞为1。见下图,直线为晶胞,虚线为原胞。

BCCF CC六方点阵 1-4.什么是点阵常数?各种晶系各有几个点阵常数? 答:晶胞中相邻三条棱的长度a、b、c与这三条棱之间的夹角α、β、γ分别决定了晶胞的大小和形状,这六个参量就叫做点阵常数。 晶系a、b、c,α、β、γ之间的关系点阵常数的个数 三斜a≠b≠c,α≠β≠γ≠90o6(a、b、c、α、β、γ) 单斜 a≠b≠c,α=β=90≠γ或 α=γ=90≠β4(a、b、c、γ或a、b、c、 β) 斜方a≠b≠c,α=β=γ=90o3(a、b、c)

清华大学电路原理第三次仿真实验报

清华大学电路原理第三次仿真实验报

————————————————————————————————作者:————————————————————————————————日期:

[文档标题] 班级:电13 姓名:苗键强 学号:2011010645 日期:2013年1月11日

实验名称: 一、利用运算放大器的正反馈设计占空比可调的脉冲序列发生器; 二、利用运算放大器构成的脉冲序列发生器和积分器构成三角波发生器。 实验任务: 一、设计占空比可调的脉冲序列发生器 要求: (1)给出电路原理图,分析占空比可调的原因。 (2)给出仿真电路图。 (3)给出示波器 Expand 方式下整个示波器界面,分别给出占空比为 20%和70%时的脉冲序列波形和对应的电容电压波形。 二、利用运算放大器构成的脉冲序列发生器和积分器构成三角波发生器 要求: (1)给出电路原理图,分析三角波产生的原因。 (2)给出仿真电路图。 (3)给出示波器 Expand 方式下整个示波器界面,要求同时显示脉冲序列和三角波的波形。 理论分析及仿真电路: 一、设计占空比可调的脉冲序列发生器 通过Multisim仿真,设计电路图如下: 在此电路图中,通过计算可知,脉冲序列周期为:

T=2 U 滞 U 输出 CR5up+2 U 滞 U 输出 CR5down=2 U 滞 U 输出 CR5(1) 因而,占空比为: η=R5up R5 (2) 得到示波器示数如下: 当R5up R5 =0.2时,得到示波器示数如下: 其占空比为 η=46.154 223.932 =20.6% 当R5up R5 =0.7时,得到示波器示数如下: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真题2006年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真题2006年 (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论述题(总题数:9,分数:150.00) 1.什么是Kirkendall效应?请用扩散理论加以解释。若Cu-Al组成的互扩散偶发生扩散时,界面标志物会向哪个方向移动?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Kirkendall效应:在置换式固溶体的扩散过程中,放置在原始界面上的标志物朝着低熔点元素的方向移动,移动速率与时间成抛物线关系。 Kirkendall效应否定了置换式固溶体中扩散的换位机制,而证实了空位机制;系统中不同组元具有不同的分扩散系数;相对而言,低熔点组元扩散快,高熔点组元扩散慢,这种不等量的原子交换造成了Kirkendall 效应。 当Cu-AI组成的互扩散偶发生扩散时,界面标志物会向着Al的方向移动。) 解析: 2.标出图a、b(立方晶体)和c、d(六方晶体,用四指数)中所示的各晶面和晶向的指数: 1.图a中待求晶面:ACF、AFI(Ⅰ位于棱EH的中点)、BCHE、ADHE。 2.图b中待求晶向:BC、EC、FN(N点位于面心位置)、ME(M点位于棱BC的中点)。 3.图c中待求晶面:ABD′E′、ADE′F′、AFF′A′、BFF′B′。 4.图d中待求晶向:A′F、O′M(M点位于棱AB的中点)、F′O、F′D。 (分数:1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ACF(111)、AFI、BCHE、ADHE(010) 2.BC、EC、FN、ME 3.ABD′E′、ADE′F′、AFF′A′、BFF′B′ 4.A′F′、D′M、F′O、F′D) 解析: 3.已知金刚石晶胞中最近邻的原子间距为0.1544nm,试求出金刚石的点阵常数a、配位数C.N.和致密度ξ。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所以a=0.3566nm C.N.=8-N=4 )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II) 课程大纲(2004/9)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II) 【课程号】30350074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II) 开课学期:春季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I) 教材:材料科学基础,潘金生, 仝健民, 田民波,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学时:64 ,学分4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相图和相平衡、材料中的界面、扩散、液-固相变(结晶)、回复与再结晶和固-固相变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方法。本课知识可应用于理解和研究材料的问题,也是后续材料工艺和性能等专业课学习、以及材料科研文献阅读的基础。在具体内容选择上侧重基础理论,在讲授方式上注重对学生理解和研究材料的能力培养。 三课程要求: 1 .掌握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 2 .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分析材料中的有关现象 3 .初步具备金相组织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验课) 四内容概要 第一章相图和相平衡 §1 二元相图的基本结构 1. 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二元相图的结构和分类 3 杠杆定理

§2. 相图的实验测定 1 .动态(变温)热分析法、膨胀法、电阻法等 2 .静态金相法、X- 光法、硬度法等 §3. 相图热力学 1 .溶液的自由能计算, 2 .相图的作图法 3 .化学位和活度 4. 相图的计算 §6. 相律和相区接触规律 1 .相律 2 .相区接触规律 §7. 二元相图的应用 1 .相图实例 2. 平衡冷却和平衡组织 3 .Fe-C (Fe-Fe3C) 相图详细分析 实验I. Fe-C 合金的显微结构 4 .非平衡冷却 5. 利用相图指导成分和工艺温度的设计的例子§8. 三元相图 ?成分的表示和特征线 ?杠杆定律和相律 ?匀晶系统 ?共晶系统 ?含3 相区的三元相图

清华考研 电路原理课件 第2章 简单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清华大学电路原理电子课件 江辑光版 参考教材: 《电路原理》(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江辑光刘秀成《电路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于歆杰朱桂萍陆文娟《电路》(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邱关源罗先觉

简单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简单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2章 简单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串联电阻电路 2.1 串联电阻电路 2. 4 理想电源的串联和并联 2. 4 理想电源的串联和并联 2.5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转换 2.5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转换 2. 3 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电阻的等效变换 2. 3 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电阻的等效变换 2.6 两个电阻电路的例子 2.6 两个电阻电路的例子 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 2.2 并联电阻电路 2.2 并联电阻电路

? 本章本章重点重点重点 ?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串并联 返回目录

2.1 串联电阻电路 (Series Connection)

R eq =( R 1+ R 2…+R n ) =∑ R k R eq =( R 1+ R 2 + +……+R n ) =∑ R k u R R u k k eq =等效电阻等于串联的各电阻之和

例 两个电阻分压(voltage division ), 如下图所示 例 两个电阻分压(voltage division ), 如下图所示 u R R R u 2 11 1+= u R R R u 2 12 2+?=i 2 , p 2 = R 2i 2 ,? : p n = R 1 : R 2 : ?= (R 1+ R 2+ ? +R + R i 2 + ? + R i 2 返回目录

清华大学基础工程课后习题答案.docx

题2 - 41 (1)地区的标准冻结深度为0 =1.8m (2)按式 2-33 求设计冻结深度,即 d =0zs zw ze 查表 2-11 求zs 第一层土: I p=L -P =8<10且d>0.075mm占土重10%<50%,为粉土,zs = 第二层土: d>0.25mm占 55%>50% d>0.5mm占 40%<50%,为中砂,zs = 查表 2-12 求zw 第一层土:=20% 底层距地下水位0.8m<1.5m冻胀等级为Ⅲ级冻胀类别为冻胀zw = 第二层土:地下水位离标准冻结深度为0.2m<0.5m冻胀等级为Ⅳ级冻胀类别为强冻胀zw = 查表 2-13 求ze 城市人口为30 万,按城市的近郊取值ze = 按第二层土计算:d =***=1.89m 折算冻结深度: Z d'= + ( - ) * 1.89 =1.864m 1.85 折算冻结深度进入第二层土内,故残留冻土层主要存在于第二层土。 (3)求基础最小埋深 按照正方形单独基础,基底平均压力为120 kp a,强冻胀,冰冻等条件,查表2-14 得允许残留冻土层厚度H max=0.38m

由式 2-34 求得基础的最小埋置深度 d min = d - H max =1.484m 题 2– 42 (1)埋置深度 d=0.8m ,持力层为粉质粘土 规范建议的地基承载力公式为 f a = M b b+ M d m d+ M c c k k =24° 查表 2-16 得 M b = M d = M c = = 2 g=*= KN m 3 m = 1 g=*= KN m 3 则 f a =**+**+*20= kp a (2)埋置深度 d=2.4m ,持力层为细砂,此时 b<3m 取 b=3m k =30°,查表 2-16 得 M b = M d = M c = = 3 g=*=19 KN m 3 m = 0.8*17.64 1.6*18.5 = KN m 3 2.4 则 f a =*19*3+**+*0= kp a 题 2 – 43 土层一:由 k =16°查表 2-16 得 M b = M d = M c = = KN m 3 m =0 f a = M b b+ M d m d+ M c c k =**3+0+5*15= kp a 土层二: P = 1 252 213 222.7 kp P = 1 455 444 433 444 kp a cr 203 a u 3 3 因为 P u < P cr f ak = 1 P u =22 2 kp 2 a I L = p => 由表 2-15 得 b =0 d = L p m = KN m 3 = KN m 3 f a f ak b (b-3 )+ d m =222+0+**= kp a

2013年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考研真题

2013年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考研真题 1、(1)理想变压器+并联谐振:理想变压器的副边借有并联的电感与电容,告诉了电感与电容支路的电流表读数相等,由这个条件可求出电路工作的频率值,再代入原边的电感值计算得到原边电路的阻抗,最后求出原边电流;(2)卷积:是一个指数函数和一个延时正比例函数的卷积,直接用公式计算即可,可以把指数函数选作先对称后平移的项,这样只需分三个时间段进行讨论即可; 2、三相电路:(1)电源和负载均为星形连接,且三相对称,直接抽单相计算线电流;(2)共B接法的二表法测电路的三相有功功率,要画图和计算两块功率表的读数,注意的读数为负数;(3)当A相负载对中性点短路后求各相电源的有功,先用节点法求出各相电流,再计算各相电源的有功功率; 3、理想运放的问题:共有2级理想运放,其中第一级为负反馈,第二级为正反馈,解答时先要判断出这一信息,然后(1)求第一级的输出,因为第一级运放是负反馈,故可以用“虚断”和“虚短”,得到输出(实为一个反向比例放大器);(2)求第二级的输出,因为是正反馈,所以“虚断”仍成立,但“虚短”不成立,不过,由正反馈的性质,运放要么工作在正向饱和区,要么工作在反向饱和区,即输出始终为,故可以假设输出为其中一个饱和电压,比较反相输入端和非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值即可确定第二级的输出(实为一个滞回比较器); 4、一阶电路的方框图问题:动态元件是电容,它接在方框左端,首先告诉了方框右端支路上的电流的零输入响应,由此可得从电容两端看入的入端电阻,即为从方框左端看入的Thevenin等效电阻,其次可得到时刻的电量,画出这个等效电路图;然后改变电容值,改变电容的初始电压值,并在方框右端的支路上接上一个冲激电压源,求电容电压的响应:可以利用叠加定理,分解为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分别求解,零输入响应可根据前述Thevenin等效电阻直接写出,零状态响应可以先用互易定理(因为方框内的元件全是线性电阻,满足互易定理)结合前述“时刻的电量,画出这个等效电路图”得到左端的短路电流,再由Thevenin等效电阻进而得到从电容两端向右看入的Thevenin等效电路,然后先求阶跃响应,再求导得到冲激源作用下的冲激响应;最后叠加得到全响应; 5、列写状态方程:含有一个压控电流源的受控源,有2个电容和1个电感,用直接法,最后消去非状态变量即可得解答; 6、含有互感的非正弦周期电路(15分):(1)求电感电流,互感没有公共节点,无法去耦等效,只能用一般方法解,该题的电源有2种频率,有3个网孔,2个电感和1个电容,最关键的是左下角网孔的电源是电流源,因此可以设出电感电流的值,再由KCL表示出剩余支路的电流,最后对某一个网孔列写KVL,解方程即可得到要求的电感电流的值,只需列写一个方程,但要注意正确地写出互感电压的表达式;(2)求电流源发出的功率,由第一问的解求出电流源两端的电压,即可得到解答; 7、含有理想二极管的二阶电路:需要判断理想二极管何时关断、何时导通,这是解题的关键。从0时刻开始,二极管关断,电路是一个二阶电路,求出电感电流的响应,直到二极管的端电压一直由增大到零,这就是所求临界点,即电感电流达到最大值的时间节点,此后二极管导通,左右两部分电路是2个独立的一阶电路。因此(1)电路可以分为2个工作时间段,分别画出前述的二阶等效电路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第9章再结晶简本

9. 回复和再结晶 学习的意义: ?物理冶金的基本过程; ?特殊的组织、性能变化规律;与相变的异同点; 发生的原因: ?金属形变后的变化(组织、性能); ?热力学不稳定性;动力学条件,向低能状态转变; 退火过程三个阶段: 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 ?回复的特点 ?再结晶的特点: 主要通过大角晶界的迁动来完成。 ?长大的特点 分:正常晶粒长大和异常晶粒长大(二次再结晶)。

9.1 回复 要点: 回复阶段不涉及大角度晶面的迁动; 通过点缺陷消除、位错的对消和重新排列来实现的; 过程示意 研究方法①量热法②电阻法③硬度法④位错密度法⑤X 射线法 难以直接观察到 9.1.1储存能的释放 功率差随加热温度的变化

9.1.2电阻和密度的回复 表9-1 铜和金电阻率回复的基本过程 基本过程阶段温度范围 /K激活能/eV过程的基本机制回复: 点缺陷消失 Ⅰ 30~40(0.03T m)0.1间隙原子?空位对重新结合 Ⅱ 90~200[(0.1~0.15)T]0.2~0.7间隙原子迁移 Ⅲ 210~320[(0.16~0.20)T m]0.7空位迁移到阱,空位对迁移 回复:多边形化Ⅳ 350~400[(0.27~0.35)T m] 1.2空位迁移到位错,位错重新分布 (形成小角度界面)和部分消失 一次再结晶Ⅴ 400~500[(0.35~0.40)T m] 2.1位错攀移和热激活移动而部分消 失以及形成大角度界面*金属的纯度变化可改变过程的温度范围

不同温度下电阻随保温时间的变化/铜9.1.3机械性能的回复

9.1.4回复动力学 I 型动力学符合如下关系: t a t r =d d b t a r +=ln )exp(d d RT Q A t a t r ?==RT Q A t a t r ?==ln ln d d ln ?50°C 切变的单晶锌应变硬化回复 到不同的r 值所需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多晶体铁在0°C 形变5%的回复动力学 (a)应变硬化回复程度r 与ln t 间的函数关系;(b)回复激活能Q 与回复分数间的关系 II 型回复动力学符合如下关系: m r c t r 1d d ?=t c m r r m m 1)1(0 ) 1()1(?=?????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1) 课程编号: 30350064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1)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学分:4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物理化学、工程力学 教材:材料科学基础,潘金生、仝健民、田民波,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一、课程简介: “材料科学基础”是在原来“金属学”、“物理冶金”、“材料科学”、“金属物化”、“陶瓷物化”、“固体材料结构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为强化基础,突出共性,拓宽专业而向我系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如晶体学、合金相理论、固体缺陷理论、热力学和动力学等为纲,讲授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也是今后从事材料研究工作的基础。《材料科学基础1》重点讲授晶体学、固体材料的结构、晶体缺陷和范性形变、固体中的扩散等材料科学基础理论。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材料系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内容多,覆盖面广,理论和概念比较集中,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其应用。 三、内容提要: 第一章晶体学基础12学时 1.1 引言 1.2 空间点阵、晶胞和原胞、点阵常数 1.3 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1.4 常见的晶体结构及其几何特征、配位数、紧密系数和间隙 1.5 晶体的堆垛方式、FCC、HCP和菱方晶体的比较 1.6 晶体的投影* 1.7 倒易点阵* 1.8 菱方晶系的两种描述:菱方轴和六方轴 1.9 晶体的宏观对称性--点群* 1.10 晶体的微观对称性--空间群:意义、表示、应用* 第二章金属材料14学时 2.1 引言 2.2 原子结构 2.3 结合键 2.4 分子的结构 2.5 晶体的电子结构 2.6 元素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2.7 合金相结构概念 2.8 影响合金相结构的主要因素:原子/离子半径、电负性、电子价态 2.9 固溶体:意义、分类、特点、规律、性质等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与墨尔本大学基础工程系

Appendix I: Requirements for Jointly Awarded PhD Degree in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This document applies to all PhD candidates in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of the Jointly Awarded PhD Degree program between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as per the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execu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nd the Department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1. Program Mission Statement The Jointly Awarded PhD Degree i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velop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while, at the same time, broadening their perspective by sampling othe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s. Moreover, this Jointly Awarded Degree Program should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 research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two Departments. 2. Admission of Program Each of the Partner Departments must independently arrange for admission of the PhD candidat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wn procedures and according to thei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other entrance requirements. Applicants for PhD candidature should complete applications for each University. The financial arrangements between partner departments for student support and examinations should be agreed to in each case. 3. Duration of Program Each PhD candidate should spend a minimum of 18 month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a minimum of 12 months a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in a way that enables the PhD candidate to meet the PhD Program requirements at each Department. A prolonged period may be approved upon application, which should be made 3 months before the expiry of the period of the agreement. 4. Supervision The PhD candidate shall have at least one supervisor in each Department. Both supervisor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rogress of the doctoral degree work. The supervisors undertake to jointly exercise their advisory function in respect of the doctoral degree candidate in compliance with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at each University. They also undertake to consult each other regularly concerning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work. 5. Program Procedures and Requirements Personal study plan The PhD candidate must complete his/her personal study plan after consultation with their supervisors in the first months after registration, and then submit the plan to the departmental Graduate Program Offic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真题2003年-1.doc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真题2003年-1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论述题(总题数:9,分数:100.00) 1.简述单晶体塑性形变的施密特定律(Schmid's law),画图并写出表达式,说明每一个量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照所示的Cu-Zn相图,有一铜棒较长时间置于400℃的Zn液中,请画出从铜棒表面到内部沿深度方向的: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面心立方(FCC)晶体中全位错分解为扩展位错的反应式,并分析反应的可能性。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Al-4.0%Cu合金在时效处理(≈130℃)中硬度随处理时间变化的曲线,并解释原因。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合金强化的四种主要机制,解释强化原因。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画出下列晶胞(unit cell)图: 1.金刚石(C)。 2.纤锌矿(ZnO)。 3.钙钛矿(BaTiO3)。 4.方石英(SiO2)。 (分数:1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典型铸锭组织的形成原因。 (分数: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针对FCC、BCC和HCP晶胞: 1.分别在晶胞图上画出任一个四面体间隙的位置。 2.指出该四面体间隙的中心坐标。 3.写出每种晶胞中四面体间隙数量。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考研真题

2013年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考研真题 以上内容由凯程集训营保录班学员回忆整理,供考研的同学们参考。更多考研辅导班的详细内容,请咨询凯程老师。 1、(1)理想变压器+并联谐振:理想变压器的副边借有并联的电感与电容,告诉了电感与电容支路的电流表读数相等,由这个条件可求出电路工作的频率值,再代入原边的电感值计算得到原边电路的阻抗,最后求出原边电流; (2)卷积:是一个指数函数和一个延时正比例函数的卷积,直接用公式计算即可,可以把指数函数选作先对称后平移的项,这样只需分三个时间段进行讨论即可; 2、三相电路: (1)电源和负载均为星形连接,且三相对称,直接抽单相计算线电流; (2)共B接法的二表法测电路的三相有功功率,要画图和计算两块功率表的读数,注意的读数为负数; (3)当A相负载对中性点短路后求各相电源的有功,先用节点法求出各相电流,再计算各相电源的有功功率; 3、理想运放的问题:共有2级理想运放,其中第一级为负反馈,第二级为正反馈,解答时先要判断出这一信息,然后(1)求第一级的输出,因为第一级运放是负反馈,故可以用“虚断”和“虚短”,得到输出(实为一个反向比例放大器);(2)求第二级的输出,因为是正反馈,所以“虚断”仍成立,但“虚短”不成立,不过,由正反馈的性质,运放要么工作在正向饱和区,要么工作在反向饱和区,即输出始终为,故可以假设输出为其中一个饱和电压,比较反相输入端和非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值即可确定第二级的输出(实为一个滞回比较器); 4、一阶电路的方框图问题:动态元件是电容,它接在方框左端,首先告诉了方框右端支路上的电流的零输入响应,由此可得从电容两端看入的入端电阻,即为从方框左端看入的Thevenin等效电阻,其次可得到时刻的电量,画出这个等效电路图;然后改变电容值,改变电容的初始电压值,并在方框右端的支路上接上一个冲激电压源,求电容电压的响应:可以利用叠加定理,分解为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分别求解,零输入响应可根据前述Thevenin等效电阻直接写出,零状态响应可以先用互易定理(因为方框内的元件全是线性电阻,满足互易定理)结合前述“时刻的电量,画出这个等效电路图”得到左端的短路电流,再由Thevenin等效电阻进而得到从电容两端向右看入的Thevenin等效电路,然后先求阶跃响应,再求导得到冲激源作用下的冲激响应;最后叠加得到全响应; 5、列写状态方程:含有一个压控电流源的受控源,有2个电容和1个电感,用直接法,最后消去非状态变量即可得解答; 6、含有互感的非正弦周期电路(15分): (1)求电感电流,互感没有公共节点,无法去耦等效,只能用一般方法解,该题的电源有2种频率,有3个网孔,2个电感和1个电容,最关键的是左下角网孔的电源是电流源,因此可以设出电感电流的值,再由KCL表示出剩余支路的电流,最后对某一个网孔列写KVL,解方程即可得到要求的电感电流的值,只需列写一个方程,但要注意正确地写出互感电压的表达式; (2)求电流源发出的功率,由第一问的解求出电流源两端的电压,即可得到解答;

【精品】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试卷及答案

《材料科学基础(1)》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7年1月10日 一、(共40分,每小题5分) 1。指出下面四个图中A 、B 、C 、D 所代表的晶向和晶面 2。写出镍(Ni ,FCC )晶体中面间距为0.1246nm 的晶面族指数。镍的点阵常数为0。3524nm 。 3.根据位错反应必须满足的条件,判断下列位错反应在FCC 中能否进行,并确定无外力作用时的反应方向: x B

(1)]211[61 ]112[61]110[21+? (2)]111[61 ]111[21]112[31?+ (3)] 111[3 1 ]110[61]112[61?+

4。指出下列材料所属的点阵类型。 γ—Fe ;碱金属;Mg ;Cu; NaCl ;贵金属;金刚石;Cr 。 5.在FCC 、BCC 和HCP 晶胞中分别画出任一个四面体间隙;并指出其中心的坐标: FCC ;BCC ;HCP ; 每个晶胞中的八面体间隙数量为: FCC 个;BCC 个;HCP 个。 6.体心单斜是不是一种独立的布拉菲点阵,请说明理由。 7.GaAs 和GaN 分别为闪锌矿和纤锌矿结构,请分别画出二者的一个晶胞。 8.由600℃降至300℃时,锗晶体中的空位平衡浓度降低了六个数量级.试计算锗晶体中的空 位形成能(波尔兹曼常熟κ=8。617×10-5 eV/K ) 二、(15分)有一单晶铝棒,棒轴为]312[,今沿棒轴方向拉伸,请分析: (1)初始滑移系统; (2)双滑移系统 (3)开始双滑移时的切变量γ; (4)滑移过程中的转动规律和转轴; (5)试棒的最终取向(假定试棒在达到稳定取向前不断裂)。 三、(10分)如图所示,某晶体滑移面上有一柏氏矢量为b 的圆环形位错环,并受到一均匀切 应力τ的作用。 (1)分析各段位错线受力情况,并在图上标示受力方向; (2)在τ作用下,若要使该位错环在晶体中稳定不动,其最小半径为多大? (提示:位错线张力T =αGb 2)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基础

第二章目录 2.1 要点扫描 (1) 2.1.1 点缺陷及其平衡浓度 (1) 2.1.2 位错的基本类型及柏氏矢量 (6) 2.1.3 位错的应力场 (14) 2.1.4 位错的弹性能和线张力 (17) 2.1.5 作用在位错上的力和Peach-Koehler公式 (19) 2.1.6 位错间的交互作用 (24) 2.1.7 位错的起动力——Peirls-Nabarro力 (31) 2.1.8 FCC晶体中的位错 (32) 2.1.9 位错反应 (38) 2.1.10 HCP、BCC及其他晶体中的位错 (41) 2.1.11 晶体中的界面与表面 (43) 2.1.12 位错的观察及位错理论的应用 (46) 2.2 难点释疑 (48) 2.2.1 柏氏矢量的守恒性 (48) 2.3 解题示范 (49) 2.4 习题训练 (54)

第二章晶体中的缺陷 2.1 要点扫描 2.1.1 点缺陷及其平衡浓度 1.点缺陷的类型 在实际情况中,晶体内并不是所有原子都严格地按照周期性规律排列。因为晶体中总存在一些微笑区域,这些区域的原子排列周期收到破坏。这些偏离原子周期性排列的区域,都称为缺陷。 如果在任何方向上缺陷区的尺寸都远小于晶体或晶粒的线度,因而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这种缺陷就叫做点缺陷。 点缺陷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①空位 实际晶体中某些晶格结点的原子脱离原位,形成的空着的结点位置就叫做空位,如图2-1所示。空位的形成于原子的热振动有关。在一定温度下,晶体中的原子都是围绕其平衡位置做热振动的,由于热振动的无规性,一些原子在某一瞬间获得足以克服周围原子束缚的振动能,因而脱离其平衡位置,在原有位置出现空位。因此,温度越高,原子脱离平衡位置的几率也越大,空位也越多。 ②间隙原子 进入点阵间隙中的原子称为间隙原子,如图2-2所示。间隙原子的形成使其周围的原子偏离平衡位置,造成晶格胀大而产生晶格畸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