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芳 地理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点评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点评摘自:《湖南教育出版社》为“地理”湘教版脱颖而出鼓掌(褚亚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前理事长)①颇有脱颖而出之感,开眼,兴奋;②在紧迫的时间内,做出如此可见特见的教科书,甚是可喜、可贵、可贺;③内容结构比较精简合理,图文表述比较顺达清新,针对性强,比较适用招爱;④思想导向比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朱翔,男,湘教版课程标准地理试验教科书主编,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年度全国模范教师)①始终贯彻人、地协调的思想,注重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②教材对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能源供给、土地利用、区域发展、生产力布局、环境生态保护等进行专门深入的阐述,并列举了大量生动实例;③教材第一、二册着重探讨了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第三、四册强侧重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④教材结合学生身边和日常生活的实际,倡导“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精神,养成学生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的公民素质。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夏志芳,男,湘教版课程标准地理试验教科书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所长,《地理教学》编辑部副主编,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①全新的结构,多彩的图像,绚丽的语言;②给学生打开一扇认识人类生存的世界之窗,让他们意识到作为一个自然人的责任;③树立“与世界共同美好生存”会理念,并逐渐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能力;④注意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获取与利用大量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与创新,积极参加与对区域地理发展的评价、预测与决策;⑤通过讨论,学生会形成辩证的观点,认识到事务是可以转化的;⑥让学生各抒己见,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体现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引源头活水,还地理本色

引源头活水,还地理本色摘要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注重问题探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中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乡土资源与中师地理教学整合的普适方法、发掘中师地理教学中融合乡土案例的价值追求与独特魅力。
关键词乡土资源中师地理教学整合实践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乡土资源是有用地理的源头活水,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为此,我们要积极开发、挖掘乡土课程资源,延伸拓展教材内容的配置,拉近教学情景与生活情景的距离,以地理的视角、思维和方法从社会案例中解析出地理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增强学生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
一、引入乡土案例,实施合作探究学习(1)选择合适的乡土案例案例要有典型性,具有承载地理原理、规律的功能;案例要有适当的难度,具有多个角度、层次的探讨空间。
综合性太强、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太直白的案例对学生没有挑战性。
(2)乡土案例的呈现要图文结合,案例呈现后不要急于分析,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其中所涉及的地理问题并确定最具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要给学生布置阶梯型的任务,阶梯型的任务既能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思维线索,又能让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学有所获。
(3)乡土案例分析要适时总结迁移。
乡土案例的“软肋”是不具普遍性,难以抽取普适性的原理、规律,为此要将乡土案例与教材案例相结合,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要适时总结,提取和概括案例中的原理,并以灵活多变的迁移、运用,促使学生对原理的认识趋于完整、深化。
(4)教师在乡土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组织者(课前预设、课堂有序)、引导者(激励参与、理清思路)、协调者(协调意见、帮助选择,达成共识),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教师要避开,力所“难”及的内容教师要帮助。
二、依托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心动、手动、脑动、行动”,利用地理学科研究人地关系和综合归纳的优势,挖掘乡土资源中有研究价值和适宜学生研究的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去透视和研究发生在身边的感性地理问题,增强探究、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学地理学习动机

中学地理学习动机摘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需要。
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中学地理学习动机对于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直接推动他们学习地理的内部动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程学习动机作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1] 这段话体现了地理教育的真正价值。
随着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地理课程面临着时代的新考验与新挑战,尤其对于中学学习而言,地理课程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教育作用。
地理学习的历史背景与现状在以前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地理受重视的程度有明显的不同: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中没有设置地理这一个科目,到20世纪初我国才开始对其进行教学。
中学地理已经是中考,高考的科目之一,按理说中学生应该会像其他科目一样有学习的动力。
可实际情况却是一大部分学生在地理学习动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扰。
由此可见,地理学习动机成为了影响中学生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原因。
地理学习动机什么是学习动机呢?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需要。
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2]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老师、家长要重视对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地理学习动机的种类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将动机分成不同类型,在此我们从动机的不同支持点出发,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指学生对地理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指学生由教师评价、成绩、家长期望等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很显然,前者的满足在学习活动之中,而后者的满足在学习活动之外。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探索汇总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探索汇总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探索【摘要】教学评价工作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
激活地理课堂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发展,评价方式是动力和杠杆。
去年暑期,在兰州市举办的全省地理教师培训活动和地理公开课演示活动中,通过主持听课和评课,用多元化的方法评课,特别是受到《地理教学》主编陈澄和夏志芳两位先生的现场指导,用兴趣、设问、信息和反馈这四个维度来评价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极佳。
受启发编写《兰州市中学地理(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后有感而文。
【关键词】课堂;设问;学习兴趣;地理信息;反馈【Abstract】Teaching evaluation work is a course reform of point and crux, the classroom teaching be school education work of core.Activate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make teacher and student to all acquire a development, the evaluation way be motive and st year summer season, pass to manage to listen to lesson and review lesson in the orchid state City hold of wholely the province geography the teacher the training activity and geography publically the lesson play show the activity, review lesson with diversified method, especially be subjected to 《geography teaching 》copy chief Chen2 Cheng2 andsummer ambition Fang two Sir of the spot instruction, use interest, establish to ask, information and feedback this four dimension to evaluation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the effect be very good.BE inspire to write 《the orchid classroom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new lesson mark) in the state City evaluation project 》empress have feeling but text.【Key words】Classroom;Establish to ask;Study interest;Geography information;Feedback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探索符合兰州市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大力推进全市课程改革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断提高中学地理教育教学质量。
地理教学设计评价模板

地理教学设计评价模板地理教学评价设计一、教学评价的概述(一)教学评价的含义1、教学评价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把获得的学生学习的信息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教学设计》盛群力等编著XX.12P354)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系统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资料并通过量化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性判断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教学的完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等)是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搜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李秉德《教学论》)2、“地理教学评价”以地理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一切可行的科学方法系统的收集信息对地理教师教地理的理念、策略、方法与学生学地理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变化进行判断的过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夏志芳xxP321)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系统的搜集、分析、整理信息资料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地理课程目标对地理教学的要素、过程与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新编地理教学论》陈澄XXP176)根据一定的地理教育目标运用多种科学可行的方法或手段来系统的搜集、分析、整理信息资料对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对象、过程以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地理新课程测量评价》段玉山xxP4)根据一定的地理课程目标和地理教师工作职责运用多种科学可行的方法或手段来系统的搜集、分析、整理信息资料对地理教学活动中的要素、过程以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和地理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服务和决策的过程(《新理念地理教学论》李家清XXP200)(二)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1、古典教育教学评价萌芽时期教学评价伴随教学的产生而产生最早的教育评价形式是针对学生的学力检验“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学记》2、科举时期中国持续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教育评价形式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为统治阶级选拔有才这种与评价相关的选士活动主要依靠主观判断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从隋炀帝创科举制度开始至清末废科举止科举制度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网罗人才、选拔官吏、扩大统治队伍的最主要途径它的考试标准、内容及形式对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乃至对近代各国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3、教育测量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和教育统计学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将心理测验的方法应用于教学领域实现学业成绩考核的客观化、标准化和数量化4、教育评价时期随着新心理学和新教育学的发展教育测量逐渐受到批判教育测验逐渐向教育评价发展最早倡导从“测验”转向“评价”的是美国教育评价与课程论专家泰勒桑代克1905年发表《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提出“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他被喻为“教育测量之父”拉开了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测量运动的序幕美国1933年发起“八年研究”成立了由泰勒领导的评价委员会1942年该委员会发表了“史密斯——泰勒报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而奠定了现代教育评价的基础泰勒认为评价必须建立在清晰地陈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促进目标的实现这就是“泰勒评价原理”——“行为目标评价模式”(《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等)(三)教学评价的目的1、确定以有水平(教学前评价,测定学生学习的准备状况)教师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先决技能对教学起点进行合理设定(最近发展区)2、测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测定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教学的策略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向家长和教育管理者汇报3、调整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测定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的进展情况)诊断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状况对症下药4、促进学生学习(诊断性评价测定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学习策略把评价变为学习的过程(《教学设计》盛群力等编著XX.12P354P358359)(四)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学评价渗透在教学各个教学环节之中1、按照评价的功能不同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3、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4、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分(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定分数和等级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上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要对学生在一门课上的学习结果作出全面的评定并把评定成绩告诉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学习论》施良方著1994p333)二、我国地理教学评价现状(《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李家清主编)1、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以期中、期末考试以及中考、高考等高厉害性考试为主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传统地理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①评价功能失调②评价重心偏离③评价标准机械④评价方法单一⑤评价对象被动(万国平李家清张胜前.“异质的平等”:地理教学评价新视点.中学地理教学参考XX)2、新课程地理教学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与传统相比的转变:①评价目标发展化②评价内容综合化③评价主体多元化④评价方式多样化三、地理教学评价的内容1、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2、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3、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4、对学生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5、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四、地理教学评价的方法1、课堂观察与提问2、交流式谈话3、纸笔测验4、问卷调查5、成长记录袋五、地理教学评价的意义1、诊断作用2、导向作用3、调控作用4、激励作用六、地理教学评价功能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1.引导地理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2.促进地理教师提升教学水平3.促使地理教师参与地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重要策略1.促进学生改进学习2.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新理念地理教学论》李家清XXP200)七、评价方法与工具1、纸笔测验2、表现性评价3、评定量表与检核表4、档案袋评价5、口语评价与轶事记录(《教学评估——多种评价工具的设计与应用》李坤崇著xx)八、教育评价主体评价主体主要指的是“谁来评价”的问题形成性评价设计应当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教师、学生以及身居课堂之外的家长等“利益相关者”都可以是评价的主体(1)学生——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进行学习同时本身也参加评价(2)教师——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改进教育实践同时也根据学生的状况被评价(4)教育行政机构——根据学校家长提供的评价信息和行政机关实施的各种调查信息为学校和学区提供支持(5)第三方机构——由学校和教育部门以外的人员构成的进行外部评价的机构。
《地理学思想史》讲义地理科学20...

《地理学思想史》讲义(地理科学2004级)文凤平2008年2月前言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地理学思想史》是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历史回顾、现状评估、未来预测、探明地理科学发展过程的运行轨迹,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理解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和基本价值,全面掌握什么是地理学和初步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范式。
2、目的和任务:通过《地理学思想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规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拓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体现厚今薄古、厚中薄外的原则。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地理知识产生的历史,中国和古希腊对地理知识的记载;宗教与地理学的关系;中国通过海上航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成就;为什么说地理大发现的概念只适用于欧洲;瓦伦、布丰、康德在地理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地理学理论体系形成上的贡献;地理学结构形式和内容;战后国际社会经济形势对地理学的影响;时代特点和科技革命对现代地理学的要求;新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2、理解:地理知识产生的客观基础,中国在地理知识产生领域内的贡献;裴秀制图六体的学术意义;我国古代区域地理的特征;斯特拉波与托勒密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成就与不足;地理大发现的思想基础;沈括、徐霞客对地学的贡献与成就;洪堡与李特尔地理学思想的异同,怎样正确对待科学家的世界观与科学成就;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地理学的关系;地理学形成时期的特点;比较并掌握定性和定量分析描述的优劣及两者的恰当结合;战后地理学发展的主要思潮和趋势;应用地理学产生、发展的根源;新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3、掌握:地理学产生的学说;初期地理著作的特点及正确认识初期地理著作;地图在地理知识产生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古希腊与中国古代地图的特点;区域地理的理论根据,地理志及其评价问题;旅行记在地理学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为什么说中国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中国发现美洲的条件与可能性分析;洪堡与李特尔的学术特点与贡献;相关科学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洪堡、李特尔以前和以后时期地理学发展的异同;形成时期的地理学者及其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地理学概念的演化过程;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和科学地位;现代地理学构想的主要内容。
谈高中地理选修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以“自然灾害与防治”为例

将选修教学与课题研究活动有机融合 ,使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 地理选修的有效教学依托课题研究活动 , 课题 研究活动融入地理选修教学彰显实践性。
1 . 灵活运用案例 , 激活课 堂教 学氛 围
究活动渗透于选修教学 , 能更有效的完成地理选修教学 。
选修课程在课标 中明确要求“ 运用资料分析 , 举例说
开展“ 中小学防灾减灾的体系研究” 课题研究活动 , 着眼点 在 于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 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 进 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在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 深入调 研 当前 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 的实际情况 ;积极开展 中小
搬必修模式 , 或应付 了事 , 或只为考试划重点而不教 。迫
地理新课程要求 “ 学习对生活有用 的地理 、 学 习对终 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分析课题研究活动 的主要形式 : 教 育科学 的观察 、 实验 、 调查等研究方法。课程标准 中的要 求恰好可 以在课题研究活动 中得到体现 ,因此将课题研
课题研究活动恰好符合新课标“ 重实践活动” 的宗 旨,
第 二 课 堂
定 途径 谈高中地理选修教学实施的有
— —
以“ 自然灾害与防治 " 为例
●王信 文 / 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研 究院( 3 5 0 0 0 0)
修教学不 同于必修教学 , 课时少 、 重视度低 , 乃至考 理选修模块难 以落实 的原因调查 中, 有 6 5 . 3 8 %的教 师认为是学生学习的课程门类实在太多 , 负担太重; 5 5 . 3 8 % 的教师认 为是高考不考或占分数 比重太少 ” ( 数据 来源 : 华 师大夏志芳教授主持的课题 ) 。因此 ,现今选修教学或照
际, 讨论 在 日常生 活 中 如何 应对 突 发 性灾 害 。收 集近 年 来 我 国某 种 自然 灾 害 的 资料 , 绘 制 其 地 理分 布 简 图 , 解 释 其
《地理课程教学论》教案

《地理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学生理解并掌握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历程,明确地理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和要求。
教学重点:课程的含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教学难点:课程与学科的区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1.什么是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百度百科定义)2.什么是课程改革?二、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一)新课程出台的背景(二)新课程改革的历程(三)新课程改革的启示三、优秀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学质量评价有一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3分)+教法(4分)]×教师。
蕴义:教师素质是教学质量提升基本素质1.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2.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3.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素质(1)教材加工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动手表达能力;(4)指导实践能力;(5)开展活动能力;(6)运用技术能力。
4.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5.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素质。
第二章地理教学论概述教学目的:掌握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和系统结构;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历程;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高师学生学习地理教学论的重要性;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讨论引入:地理教学法、现代地理教学论、地理学科教育学和地理教育学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教学论》含义: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
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一、研究对象及任务(p9)(一)研究对象(不同表述 )1.研究对象的发展性: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地理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教学系统;2. 研究对象: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地理教学目的、任务及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素养,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等(p10教学系统结构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习活动的分类
(三)内容分类
●人文体验活动 ●自然探究活动 ●技术操作活动
(四)空间分类
●课堂学习活动 ●网络学习活动 ●课外学习活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
三、学习活动的误区
(一)认识误区
●体现时髦 ●追求热闹 ●任务观点
三、学习活动的误区
(二)操作误区
●缺乏精心设计意识 ●活动素材支撑不足 ●有“放任自流”现象 ●学生参与不够充分 ●引导学生质疑不够 ●活动能力培养忽视
四、学习活动的原则
●是必须的而不是随意的 ●是有趣的而不是乏味的 ●是激发思维的而不是机械接受的 ●目标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 ●是有挑战性(体现“最近发展区” )的而 不是轻而易举的。
结束语:学习活动是改变学习教
学风景线的一个革命性举措,是教 师成长的一个崭新平台,是学生享
受学习乐趣的园地,让我们共同建
●局部性活动(一个大主题下的某一个活动)
二、学习活动的分类
(二)环节分类
●提问活动——提问、回答、追问、理答、补充、 发问、强化等 ●阅读活动——布置、要求、指导、阅读、巡视、 询问、交流等 ●讨论活动——布置、要求、对话、倾听、归纳、 表达等 ●实验活动——布置、要求、操作、观测、记录、 作业等 ●操作活动——布置、要求、设计、制作、展示 等 ●游戏活动、作业活动等(以上活动可以灵活组 合的)
一、学习活动的意义
(二)为何“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实践的诉求 ●培养实践、探究与创新能力的需要
●兴趣度、理智感提升的良好途径
●课堂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教案设计
转型、行为转型)
二、学习活动的分类
(一)结构分类
●整体性活动(大主题下的若干活动的组合 ;活
动性教案,包括单元的、或一节课)
●具有过程结构(方法性)
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的邓恩夫妇的调查表明: 仅有30%的学生记得其在标准的课堂时间内所听到东 西的75%。 有40%的人记得他们读到或看到的3/4的东西。这些 视觉型学习者有两类:一些人以语词的形式处理信息; 而另一些人以图表或图片的形式保留他们所看到的东 西。 有15%的人通过触觉学习得最好。他们需要触摸具体 的东西,用写、画以及参与具体的经验来学习。 另外,有15%的人是动觉学习者。通过身体来做能 使他们学习得最好——通过参与真实的经历。 (摘自顾瑞荣等著.<学习的革命>导读与实践.科 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6页。)
学习材料的呈现与表示的方式、类型,对记忆痕的 深浅也有很大的关系。地理课上,教师的呈示行为主 要有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实物呈示、声像呈示、动 作呈示等类型。而这些呈示类型对应着学生的视觉、 听觉、触觉、动觉。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听觉的记 忆效果不如视觉的记忆效果,而单一的听觉、视觉的 记忆效果不如听觉与视觉结合的记忆效果,触觉、动 觉(又动手又动口)参与的记忆效果则更佳。地理教 学过程中,如果既缺少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感的多媒体 教学手段,又缺少实验、旅行、考察等实践机会,学 生就不可能留下深刻的地理记忆痕。因而,多种类型 的呈示手段的结合运用,对地理记忆的帮助极大。
地理活动教学的理论 与实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夏志芳(教授、博导)
今天主要讲四个问题: 一、学习活动的意义 二、学习活动的分类 三、学习活动的误区 四、学习活动的原则
一、学习活动的意义
(一)何为“学习活动”
●学生性)
●可以进行观察(外显性)